列傳第一百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有一人渡江者斬!”光世複駐軍,與沂中接。
劉猊攻沂中,沂中大破之,猊、麟皆拔栅遁。
高宗手書嘉獎,召浚還,勞之。
時趙鼎等議回跸臨安,浚奏:“天下之事,不倡則不起,三歲之間,陛下一再臨江,士氣百倍。
今六飛一還,人心解體。
”高宗幡然從浚計。
鼎出知紹興府。
浚以親民之官,治道所急,條具郡守、監司、省郎、館閣出入疊補之法;又以災異奏複賢良方正科。
七年,以浚卻敵功,制除特進。
未幾,加金紫光祿大夫。
問安使何藓歸報徽宗皇帝、甯德皇後相繼崩殂,上号恸擗踴,哀不自勝。
浚奏:“天子之孝,不與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廟社稷,今梓宮未返,天下塗炭,願陛下揮涕而起,斂發而趨,一怒以安天下之民。
”上乃命浚草诏告谕中外,辭甚哀切。
浚又請命諸大将率三軍發哀成服,中外感動。
浚退上疏曰:“陛下思慕兩宮,憂勞百姓。
臣之至愚,獲遭任用,臣每感慨自期,誓殲敵仇。
十年之間,親養阙然,爰及妻孥,莫之私顧,其意亦欲遂陛下孝養之心,拯生民于塗炭。
昊天不吊,禍變忽生,使陛下抱無窮之痛,罪将誰執。
念昔陝、蜀之行,陛下命臣曰:‘我有大隙于北,刷此至恥,惟爾是屬。
’而臣終隳成功,使敵無憚,今日之禍,端自臣緻,乞賜罷黜。
”上诏浚起視事。
浚再疏待罪,不許,乃請乘輿發平江,至建康。
浚總中外之政,幾事叢委,以一身任之。
每奏對,必言仇恥之大,反複再三,上未嘗不改容流涕。
時天子方厲精克己,戒饬宮庭内侍,無敢越度,事無钜細,必以咨浚,賜諸将诏,往往命浚草之。
劉光世在淮西,軍無紀律,浚奏罷光世,以其兵屬督府,命參謀兵部尚書呂祉往廬州節制。
而樞密院以督府握兵為嫌,乞置武帥,乃以王德為都統制,即軍中取郦瓊副之。
浚奏其不當,瓊亦與德有宿怨,列狀訴禦史台,乃命張俊為宣撫使,楊沂中、劉锜為制置判官以撫之。
未至,瓊等舉軍叛,執呂祉以歸劉豫。
祉不行,詈瓊等,碎齒折首而死。
浚引咎求去位,高宗問可代者,且曰:“秦桧何如?”浚曰:“近與共事,方知其暗。
”高宗曰:“然則用趙鼎。
”桧由是憾浚。
浚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先是,浚遣人持手榜入僞地間劉豫,及郦瓊叛去,複遣間持蠟書遺瓊,金人果疑豫,尋廢之。
台谏交诋,浚落職,以秘書少監分司西京,居永州。
九年,以赦複官。
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未幾,除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撫大使。
金遣使來,以诏谕為名,浚五上疏争之。
十年,金敗盟,複取河南。
浚奏願因權制變,則大勳可集,因大治海舟千艘,為直指山東之計。
十一年,除檢校少傅、崇信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免奉朝請。
十二年,封和國公。
十六年,彗星出西方,浚将極論時事,恐贻母憂。
母訝其瘠,問故,浚以實對。
母誦其父對策之語曰:“臣甯言而死于斧钺,不能忍不言以負陛下。
”浚意乃決。
上疏謂:“當今事勢,譬如養成大疽于頭目心腹之間,不決不止。
惟陛下謀之于心,謹察情僞,使在我有不可犯之勢,庶幾社稷安全;不然,後将噬臍。
”事下三省,秦桧大怒,令台谏論浚,以特進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連州。
二十年,徙永州。
浚去國幾二十載,天下士無賢不肖,莫不傾心慕之。
武夫健将,言浚者必咨嗟太息,至兒童婦女,亦知有張都督也。
金人憚浚,每使至,必問浚安在,惟恐其複用。
當是時,秦桧怙寵固位,懼浚為正論以害己,令台臣有所彈劾,論必及浚,反謂浚為國賊,必欲殺之。
以張柄知潭州,汪召錫使湖南,使圖浚。
張常先使江西,治張宗元獄,株連及浚,捕趙鼎子汾下大理,令自誣與浚謀大逆,會桧死乃免。
二十五年,複觀文殿大學士、判洪州。
浚時以母喪将歸葬。
念天下事二十年為桧所壞,邊備蕩馳;又聞金亮篡立,必将舉兵,自以大臣,義同休戚,不敢以居喪為嫌,具奏論之。
會星變求直言,浚謂金人數年間,勢決求釁用兵,而國家溺于宴安,蕩然無備,乃上疏極言。
而大臣沉該、萬俟離、湯思退等見之,謂敵初無釁,笑浚為狂。
台谏湯鵬舉、淩哲論浚歸蜀,恐搖動遠方,诏複居永州。
服除落職,以本官奉祠。
三十一年春,有旨自便。
浚至潭,聞欽宗崩,号恸不食,上疏請早定守戰之策。
未幾,亮兵大入,中外震動,複浚觀文殿大學士、判潭州。
時金騎充斥,王權兵潰,劉锜退歸鎮江,遂改命浚判建康府兼行宮留守。
浚至嶽陽,買舟冒風雪而行,遇東來者雲:“敵兵方焚采石,煙炎漲天,慎無輕進。
”浚曰:“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輿所在而已。
”時長江無一舟敢行北岸者。
浚乘小舟徑進,過池陽,聞亮死,餘衆猶二萬屯和州。
劉猊攻沂中,沂中大破之,猊、麟皆拔栅遁。
高宗手書嘉獎,召浚還,勞之。
時趙鼎等議回跸臨安,浚奏:“天下之事,不倡則不起,三歲之間,陛下一再臨江,士氣百倍。
今六飛一還,人心解體。
”高宗幡然從浚計。
鼎出知紹興府。
浚以親民之官,治道所急,條具郡守、監司、省郎、館閣出入疊補之法;又以災異奏複賢良方正科。
七年,以浚卻敵功,制除特進。
未幾,加金紫光祿大夫。
問安使何藓歸報徽宗皇帝、甯德皇後相繼崩殂,上号恸擗踴,哀不自勝。
浚奏:“天子之孝,不與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廟社稷,今梓宮未返,天下塗炭,願陛下揮涕而起,斂發而趨,一怒以安天下之民。
”上乃命浚草诏告谕中外,辭甚哀切。
浚又請命諸大将率三軍發哀成服,中外感動。
浚退上疏曰:“陛下思慕兩宮,憂勞百姓。
臣之至愚,獲遭任用,臣每感慨自期,誓殲敵仇。
十年之間,親養阙然,爰及妻孥,莫之私顧,其意亦欲遂陛下孝養之心,拯生民于塗炭。
昊天不吊,禍變忽生,使陛下抱無窮之痛,罪将誰執。
念昔陝、蜀之行,陛下命臣曰:‘我有大隙于北,刷此至恥,惟爾是屬。
’而臣終隳成功,使敵無憚,今日之禍,端自臣緻,乞賜罷黜。
”上诏浚起視事。
浚再疏待罪,不許,乃請乘輿發平江,至建康。
浚總中外之政,幾事叢委,以一身任之。
每奏對,必言仇恥之大,反複再三,上未嘗不改容流涕。
時天子方厲精克己,戒饬宮庭内侍,無敢越度,事無钜細,必以咨浚,賜諸将诏,往往命浚草之。
劉光世在淮西,軍無紀律,浚奏罷光世,以其兵屬督府,命參謀兵部尚書呂祉往廬州節制。
而樞密院以督府握兵為嫌,乞置武帥,乃以王德為都統制,即軍中取郦瓊副之。
浚奏其不當,瓊亦與德有宿怨,列狀訴禦史台,乃命張俊為宣撫使,楊沂中、劉锜為制置判官以撫之。
未至,瓊等舉軍叛,執呂祉以歸劉豫。
祉不行,詈瓊等,碎齒折首而死。
浚引咎求去位,高宗問可代者,且曰:“秦桧何如?”浚曰:“近與共事,方知其暗。
”高宗曰:“然則用趙鼎。
”桧由是憾浚。
浚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先是,浚遣人持手榜入僞地間劉豫,及郦瓊叛去,複遣間持蠟書遺瓊,金人果疑豫,尋廢之。
台谏交诋,浚落職,以秘書少監分司西京,居永州。
九年,以赦複官。
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未幾,除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撫大使。
金遣使來,以诏谕為名,浚五上疏争之。
十年,金敗盟,複取河南。
浚奏願因權制變,則大勳可集,因大治海舟千艘,為直指山東之計。
十一年,除檢校少傅、崇信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免奉朝請。
十二年,封和國公。
十六年,彗星出西方,浚将極論時事,恐贻母憂。
母訝其瘠,問故,浚以實對。
母誦其父對策之語曰:“臣甯言而死于斧钺,不能忍不言以負陛下。
”浚意乃決。
上疏謂:“當今事勢,譬如養成大疽于頭目心腹之間,不決不止。
惟陛下謀之于心,謹察情僞,使在我有不可犯之勢,庶幾社稷安全;不然,後将噬臍。
”事下三省,秦桧大怒,令台谏論浚,以特進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連州。
二十年,徙永州。
浚去國幾二十載,天下士無賢不肖,莫不傾心慕之。
武夫健将,言浚者必咨嗟太息,至兒童婦女,亦知有張都督也。
金人憚浚,每使至,必問浚安在,惟恐其複用。
當是時,秦桧怙寵固位,懼浚為正論以害己,令台臣有所彈劾,論必及浚,反謂浚為國賊,必欲殺之。
以張柄知潭州,汪召錫使湖南,使圖浚。
張常先使江西,治張宗元獄,株連及浚,捕趙鼎子汾下大理,令自誣與浚謀大逆,會桧死乃免。
二十五年,複觀文殿大學士、判洪州。
浚時以母喪将歸葬。
念天下事二十年為桧所壞,邊備蕩馳;又聞金亮篡立,必将舉兵,自以大臣,義同休戚,不敢以居喪為嫌,具奏論之。
會星變求直言,浚謂金人數年間,勢決求釁用兵,而國家溺于宴安,蕩然無備,乃上疏極言。
而大臣沉該、萬俟離、湯思退等見之,謂敵初無釁,笑浚為狂。
台谏湯鵬舉、淩哲論浚歸蜀,恐搖動遠方,诏複居永州。
服除落職,以本官奉祠。
三十一年春,有旨自便。
浚至潭,聞欽宗崩,号恸不食,上疏請早定守戰之策。
未幾,亮兵大入,中外震動,複浚觀文殿大學士、判潭州。
時金騎充斥,王權兵潰,劉锜退歸鎮江,遂改命浚判建康府兼行宮留守。
浚至嶽陽,買舟冒風雪而行,遇東來者雲:“敵兵方焚采石,煙炎漲天,慎無輕進。
”浚曰:“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輿所在而已。
”時長江無一舟敢行北岸者。
浚乘小舟徑進,過池陽,聞亮死,餘衆猶二萬屯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