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諸将莫肯相援。
浚至,即出行關陝,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傑為先務,諸将惕息聽命。
會諜報金人将攻東南,浚命諸将整軍向敵。
已而金人大攻江、淮,浚即治軍入衛。
至房州,知金人北歸,複還關陝。
時金帥兀朮猶在淮西,浚懼其複擾東南,謀牽制之,遂決策治兵,合五路之師以複永興。
金人大恐,急調兀朮等由京西入援,大戰于富平。
泾原帥劉锜身率将士薄敵陳,殺獲頗衆。
會環慶帥趙哲擅離所部,哲軍将校望見塵起,驚遁,諸軍皆潰。
浚斬哲以徇,退保興州。
命吳玠聚兵扼險于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關師古等聚熙河兵于岷州大潭,孫渥、賈世方等聚泾原、鳳翔兵于階、成、鳳三州,以固蜀口。
浚上書待罪,帝手诏慰勉。
紹興元年,金将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
兀朮複合兵至,玠及其弟璘複邀擊,大破之,兀朮僅以身免,亟剃其須髯遁歸。
始,粘罕病笃,語諸将曰:“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撄吾鋒者,獨張樞密與我抗。
我在,猶不能取蜀;我死,爾曹宜絕意,但務自保而已。
”兀朮怒曰:“是謂我不能邪!”粘罕死,竟入攻,果敗。
拜浚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
浚在關陝三年,訓新集之兵,當方張之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将守鳳翔。
子羽慷慨有才略,開善理财,而玠每戰辄勝。
西北遺民,歸附日衆。
故關陝雖失,而全蜀按堵,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将軍曲端者,建炎中,嘗迫逐帥臣王庶而奪其印。
吳玠敗于彭原,訴端不整師。
富平之役,端議不合,其腹心張忠彥等降敵。
浚初超用端,中坐廢,猶欲再用之,後卒下端獄論死。
會有言浚殺趙哲、曲端無辜,而任子羽、開、玠非是,朝廷疑之。
三年,遣王似副浚。
會金将撒離曷及劉豫叛黨聚兵入攻,破金州。
子羽為興元帥,約吳玠同守三泉。
金人至金牛,宋師掩擊之,斬馘及堕溪谷死者,以數千計。
浚聞王似來,求解兵柄,且奏似不可任。
宰相呂頤浩不悅,而朱勝非以宿憾日毀短浚,诏浚赴行在。
四年初,辛炳知潭州,浚在陝,以檄發兵,炳不遣,浚奏劾之。
至是,炳為禦史中丞,率同列劾浚,以本官提舉洞霄宮,居福州。
浚既去國,慮金人釋川、陝之兵,必将并力窺東南,而朝廷已議講解,乃上疏極言其狀。
未幾,劉豫之子麟果引金人入攻。
高宗思浚前言,策免朱勝非;而參知政事趙鼎請幸平江,乃召浚以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
入見,高宗手诏辨浚前誣,除知樞密院事。
浚既受命,即日赴江上視師。
時兀朮擁兵十萬于揚州,約日渡江決戰。
浚長驅臨江,召韓世忠、張俊、劉光世議事。
将士見浚,勇氣十倍。
浚既部分諸将,身留鎮江節度之。
世忠遣麾下王愈詣兀朮約戰,且言張樞密已在鎮江。
兀朮曰:“張樞密貶嶺南,何得乃在此?”愈出浚所下文書示之。
兀朮色變,夕遁。
五年,除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趙鼎除左仆射。
浚與鼎同志輔治,務在塞幸門,抑近習。
時巨寇楊幺據洞庭,屢攻不克,浚以建康東南都會,而洞庭據上流,恐滋蔓為害,請因盛夏乘其怠讨之,具奏請行。
至醴陵,釋邑囚數百,皆楊幺諜者,給以文書,俾招谕諸砦,囚歡呼而往。
至潭,賊衆二十餘萬相繼來降,湖寇盡平。
上賜浚書,謂:“上流既定,則川陝、荊襄形勢接連,事力增倍,天其以中興之功付卿乎。
”浚遂奏遣嶽飛屯荊、襄以圖中原,乃自鄂、嶽轉淮東,大會諸将,議防秋之宜。
高宗遣使賜诏趣歸,勞問之曰:“卿暑行甚勞,湖湘群寇既就招撫,成朕不殺之仁,卿之功也。
”召對便殿,進《中興備覽》四十一篇,高宗嘉歎,置之坐隅。
浚以敵勢未衰,而叛臣劉豫複據中原,六年,會諸将議事江上,榜豫僭逆之罪。
命韓世忠據承、楚以圖淮陽;命劉光世屯合肥以招北軍;命張俊練兵建康,進屯盱眙;命楊沂中領精兵為後翼以佐俊;命嶽飛進屯襄陽以窺中原。
浚渡江,遍撫淮上諸戍。
時張俊軍進屯盱眙,嶽飛遣兵入至蔡州,浚入觐,力請幸建康。
車駕進發,浚先往江上,諜報劉豫與侄猊挾金人入攻,浚奏:“金人不敢悉衆而來,此必豫兵也。
”邊遽不一,俊、光世皆張大敵勢,浚謂:“賊豫以逆犯順,不剿除何以為國?今日之事,有進無退。
”且命楊沂中往屯濠州。
劉麟逼合肥,張俊請益兵,劉光世欲退師,趙鼎及簽書折彥質欲召嶽飛兵東下。
禦書付浚,令俊、光世、沂中等還保江。
浚奏:“俊等渡江,則無淮南,而長江之險與敵共矣。
且嶽飛一動,襄、漢有警,複何所恃乎?”诏書從之。
沂中兵抵濠州,光世舍廬州而南,淮西洶動。
浚聞,疾馳至采石,令其衆曰:
浚至,即出行關陝,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傑為先務,諸将惕息聽命。
會諜報金人将攻東南,浚命諸将整軍向敵。
已而金人大攻江、淮,浚即治軍入衛。
至房州,知金人北歸,複還關陝。
時金帥兀朮猶在淮西,浚懼其複擾東南,謀牽制之,遂決策治兵,合五路之師以複永興。
金人大恐,急調兀朮等由京西入援,大戰于富平。
泾原帥劉锜身率将士薄敵陳,殺獲頗衆。
會環慶帥趙哲擅離所部,哲軍将校望見塵起,驚遁,諸軍皆潰。
浚斬哲以徇,退保興州。
命吳玠聚兵扼險于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關師古等聚熙河兵于岷州大潭,孫渥、賈世方等聚泾原、鳳翔兵于階、成、鳳三州,以固蜀口。
浚上書待罪,帝手诏慰勉。
紹興元年,金将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
兀朮複合兵至,玠及其弟璘複邀擊,大破之,兀朮僅以身免,亟剃其須髯遁歸。
始,粘罕病笃,語諸将曰:“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撄吾鋒者,獨張樞密與我抗。
我在,猶不能取蜀;我死,爾曹宜絕意,但務自保而已。
”兀朮怒曰:“是謂我不能邪!”粘罕死,竟入攻,果敗。
拜浚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
浚在關陝三年,訓新集之兵,當方張之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将守鳳翔。
子羽慷慨有才略,開善理财,而玠每戰辄勝。
西北遺民,歸附日衆。
故關陝雖失,而全蜀按堵,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将軍曲端者,建炎中,嘗迫逐帥臣王庶而奪其印。
吳玠敗于彭原,訴端不整師。
富平之役,端議不合,其腹心張忠彥等降敵。
浚初超用端,中坐廢,猶欲再用之,後卒下端獄論死。
會有言浚殺趙哲、曲端無辜,而任子羽、開、玠非是,朝廷疑之。
三年,遣王似副浚。
會金将撒離曷及劉豫叛黨聚兵入攻,破金州。
子羽為興元帥,約吳玠同守三泉。
金人至金牛,宋師掩擊之,斬馘及堕溪谷死者,以數千計。
浚聞王似來,求解兵柄,且奏似不可任。
宰相呂頤浩不悅,而朱勝非以宿憾日毀短浚,诏浚赴行在。
四年初,辛炳知潭州,浚在陝,以檄發兵,炳不遣,浚奏劾之。
至是,炳為禦史中丞,率同列劾浚,以本官提舉洞霄宮,居福州。
浚既去國,慮金人釋川、陝之兵,必将并力窺東南,而朝廷已議講解,乃上疏極言其狀。
未幾,劉豫之子麟果引金人入攻。
高宗思浚前言,策免朱勝非;而參知政事趙鼎請幸平江,乃召浚以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
入見,高宗手诏辨浚前誣,除知樞密院事。
浚既受命,即日赴江上視師。
時兀朮擁兵十萬于揚州,約日渡江決戰。
浚長驅臨江,召韓世忠、張俊、劉光世議事。
将士見浚,勇氣十倍。
浚既部分諸将,身留鎮江節度之。
世忠遣麾下王愈詣兀朮約戰,且言張樞密已在鎮江。
兀朮曰:“張樞密貶嶺南,何得乃在此?”愈出浚所下文書示之。
兀朮色變,夕遁。
五年,除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趙鼎除左仆射。
浚與鼎同志輔治,務在塞幸門,抑近習。
時巨寇楊幺據洞庭,屢攻不克,浚以建康東南都會,而洞庭據上流,恐滋蔓為害,請因盛夏乘其怠讨之,具奏請行。
至醴陵,釋邑囚數百,皆楊幺諜者,給以文書,俾招谕諸砦,囚歡呼而往。
至潭,賊衆二十餘萬相繼來降,湖寇盡平。
上賜浚書,謂:“上流既定,則川陝、荊襄形勢接連,事力增倍,天其以中興之功付卿乎。
”浚遂奏遣嶽飛屯荊、襄以圖中原,乃自鄂、嶽轉淮東,大會諸将,議防秋之宜。
高宗遣使賜诏趣歸,勞問之曰:“卿暑行甚勞,湖湘群寇既就招撫,成朕不殺之仁,卿之功也。
”召對便殿,進《中興備覽》四十一篇,高宗嘉歎,置之坐隅。
浚以敵勢未衰,而叛臣劉豫複據中原,六年,會諸将議事江上,榜豫僭逆之罪。
命韓世忠據承、楚以圖淮陽;命劉光世屯合肥以招北軍;命張俊練兵建康,進屯盱眙;命楊沂中領精兵為後翼以佐俊;命嶽飛進屯襄陽以窺中原。
浚渡江,遍撫淮上諸戍。
時張俊軍進屯盱眙,嶽飛遣兵入至蔡州,浚入觐,力請幸建康。
車駕進發,浚先往江上,諜報劉豫與侄猊挾金人入攻,浚奏:“金人不敢悉衆而來,此必豫兵也。
”邊遽不一,俊、光世皆張大敵勢,浚謂:“賊豫以逆犯順,不剿除何以為國?今日之事,有進無退。
”且命楊沂中往屯濠州。
劉麟逼合肥,張俊請益兵,劉光世欲退師,趙鼎及簽書折彥質欲召嶽飛兵東下。
禦書付浚,令俊、光世、沂中等還保江。
浚奏:“俊等渡江,則無淮南,而長江之險與敵共矣。
且嶽飛一動,襄、漢有警,複何所恃乎?”诏書從之。
沂中兵抵濠州,光世舍廬州而南,淮西洶動。
浚聞,疾馳至采石,令其衆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