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張浚子枃
張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人,唐宰相九齡弟九臯之後。
父鹹,舉進士、賢良兩科。
浚四歲而孤,行直視端,無诳言,識者知為大器。
入太學,中進士第。
靖康初,為太常簿。
張邦昌僭立,逃入太學中。
聞高宗即位,馳赴南京,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禦史。
駕幸東南,後軍統制韓世忠所部逼逐谏臣墜水死,浚奏奪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
遷侍禦史。
時乘輿在揚州,浚言:“中原天下之根本,願下诏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
”咈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興元府。
未行,擢禮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朕将有為,正如欲一飛沖天而無羽翼,卿勉留輔朕。
”除禦營使司參贊軍事。
浚度金人必來攻,而廟堂晏然,殊不為備,力言之宰相,黃潛善、汪伯彥皆笑其過計。
建炎三年春,金人南侵,車駕幸錢塘,留朱勝非于吳門捍禦,以浚同節制軍馬,已而勝非召,浚獨留。
時潰兵數萬,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
會苗傅、劉正彥作亂,改元赦書至平江,浚命守臣湯東野秘不宣。
未幾,傅等以檄來,浚恸哭,召東野及提點刑獄趙哲謀起兵讨賊。
時傅等以承宣使張俊為秦鳳路總管,俊将萬人還,将卸兵而西。
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純實可謀大事,急邀俊,握手語故,相持而泣,因告以将起兵問罪。
時呂頤浩節制建業,劉光世領兵鎮江,浚遣人繼蠟書,約頤浩、光世以兵來會,而命俊分兵扼吳江。
上疏請複辟。
傅等謀除浚禮部尚書,命将所部詣行在,浚以大兵未集,未欲誦言讨賊,乃托雲張俊驟回,人情震詟,不可不少留以撫其軍。
會韓世忠舟師抵常熟,張俊曰:“世忠來,事濟矣。
”白浚以書招之。
世忠至,對浚恸器曰:“世忠與俊請以身任之。
”浚因大犒俊、世忠将士,呼諸将校至前,抗聲問曰:“今日之舉,孰順孰逆?”衆皆曰:“賊逆我順。
”浚曰:“聞賊以重賞購吾首,若浚此舉違天悖人,汝等可取浚頭去;不然,一有退縮,悉以軍法從事。
”衆感憾憤。
于是,令世忠以兵赴阙,而戒其急趨秀州,據糧道以俟大軍之至。
世忠至秀,即大治戰具。
會傅等以書招浚,浚報雲:“自古言涉不順,謂之指斥乘輿;事涉不遜,謂之震驚宮阙;廢立之事,謂之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族。
今建炎皇帝不聞失德,一旦遜位,豈所宜聞。
”傅等得書恐,乃遣重兵扼臨平,亟除俊、世忠節度使,而誣浚欲危社稷,責柳州安置。
俊、世忠拒不受。
會呂頤浩、劉光世兵踵至,浚乃聲傅、正彥罪,傳檄中外,率諸軍繼進。
初,浚遣客馮轓以計策往說傅等,會大軍且至,傅、正彥憂恐不知所出。
轓知其可動,即以大義白宰相朱勝非,使率百官請複辟。
高宗禦筆除浚知樞密院事。
浚進次臨平,賊兵拒不得前,世忠等搏戰,大破之,傅、正彥脫遁。
浚與頤浩等入見,伏地涕泣待罪,高宗問勞再三,曰:“曩在睿聖,兩宮隔絕。
一日啜羹,小黃門忽傳太母之命,不得已貶卿郴州。
朕不覺羹覆于手,念卿被谪,此事誰任。
”留浚,引入内殿,曰:“皇太後知卿忠義,欲識卿面,适垂簾,見卿過庭矣。
”解所服玉帶以賜。
高宗欲相浚,浚以晚進,不敢當。
傅、正彥走閩中,浚命世忠追縛之以獻,與其黨皆伏誅。
初,浚次秀州,嘗夜坐,警備甚嚴,忽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曰:“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
”浚問欲何如,客曰:“仆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
”浚下執其手,問姓名,不告而去。
浚翌日斬死囚徇于衆,曰:“此苗、劉刺客也。
”私識其狀貌物色之,終不遇。
巨盜薛慶嘯聚淮甸,至數萬人。
浚恐其滋蔓,徑至高郵,入慶壘,喻以朝廷恩意。
慶感服下拜,浚留撫其衆。
或傳浚為賊所執,呂頤浩等遽罷浚樞筦。
浚歸,高宗驚歎,即日趣就職。
浚謂中興當自關陝始,慮金人或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遂慷慨請行。
诏以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得便宜黜陟。
将行,禦營平寇将軍範瓊,擁衆自豫章至行在。
先是,靖康城破,金人逼脅君、後、太子、宗室北行,多瓊之謀;又乘勢剽掠,左右張邦昌,為之從衛。
至是入朝,悖傲無禮,且乞貸逆黨傅、正彥等死罪。
浚奏瓊大逆不道,乞伸典憲。
翌日,召瓊至都堂,數其罪切責之,送棘寺論死。
分其軍隸神武軍,然後行。
與沿江襄、漢守臣議儲蓄,以待臨幸。
高宗問浚大計,浚請身任陝、蜀之事,置幕府于秦川,别遣大臣與韓世忠鎮淮東,令呂頤浩扈跸來武昌,複以張俊、劉光世與秦川相首尾。
議既定,浚行,未及武昌,而頤浩變初議。
浚既抵興元,金人已取鄜延,骁将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攻永興
父鹹,舉進士、賢良兩科。
浚四歲而孤,行直視端,無诳言,識者知為大器。
入太學,中進士第。
靖康初,為太常簿。
張邦昌僭立,逃入太學中。
聞高宗即位,馳赴南京,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禦史。
駕幸東南,後軍統制韓世忠所部逼逐谏臣墜水死,浚奏奪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
遷侍禦史。
時乘輿在揚州,浚言:“中原天下之根本,願下诏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
”咈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興元府。
未行,擢禮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朕将有為,正如欲一飛沖天而無羽翼,卿勉留輔朕。
”除禦營使司參贊軍事。
浚度金人必來攻,而廟堂晏然,殊不為備,力言之宰相,黃潛善、汪伯彥皆笑其過計。
建炎三年春,金人南侵,車駕幸錢塘,留朱勝非于吳門捍禦,以浚同節制軍馬,已而勝非召,浚獨留。
時潰兵數萬,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
會苗傅、劉正彥作亂,改元赦書至平江,浚命守臣湯東野秘不宣。
未幾,傅等以檄來,浚恸哭,召東野及提點刑獄趙哲謀起兵讨賊。
時傅等以承宣使張俊為秦鳳路總管,俊将萬人還,将卸兵而西。
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純實可謀大事,急邀俊,握手語故,相持而泣,因告以将起兵問罪。
時呂頤浩節制建業,劉光世領兵鎮江,浚遣人繼蠟書,約頤浩、光世以兵來會,而命俊分兵扼吳江。
上疏請複辟。
傅等謀除浚禮部尚書,命将所部詣行在,浚以大兵未集,未欲誦言讨賊,乃托雲張俊驟回,人情震詟,不可不少留以撫其軍。
會韓世忠舟師抵常熟,張俊曰:“世忠來,事濟矣。
”白浚以書招之。
世忠至,對浚恸器曰:“世忠與俊請以身任之。
”浚因大犒俊、世忠将士,呼諸将校至前,抗聲問曰:“今日之舉,孰順孰逆?”衆皆曰:“賊逆我順。
”浚曰:“聞賊以重賞購吾首,若浚此舉違天悖人,汝等可取浚頭去;不然,一有退縮,悉以軍法從事。
”衆感憾憤。
于是,令世忠以兵赴阙,而戒其急趨秀州,據糧道以俟大軍之至。
世忠至秀,即大治戰具。
會傅等以書招浚,浚報雲:“自古言涉不順,謂之指斥乘輿;事涉不遜,謂之震驚宮阙;廢立之事,謂之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族。
今建炎皇帝不聞失德,一旦遜位,豈所宜聞。
”傅等得書恐,乃遣重兵扼臨平,亟除俊、世忠節度使,而誣浚欲危社稷,責柳州安置。
俊、世忠拒不受。
會呂頤浩、劉光世兵踵至,浚乃聲傅、正彥罪,傳檄中外,率諸軍繼進。
初,浚遣客馮轓以計策往說傅等,會大軍且至,傅、正彥憂恐不知所出。
轓知其可動,即以大義白宰相朱勝非,使率百官請複辟。
高宗禦筆除浚知樞密院事。
浚進次臨平,賊兵拒不得前,世忠等搏戰,大破之,傅、正彥脫遁。
浚與頤浩等入見,伏地涕泣待罪,高宗問勞再三,曰:“曩在睿聖,兩宮隔絕。
一日啜羹,小黃門忽傳太母之命,不得已貶卿郴州。
朕不覺羹覆于手,念卿被谪,此事誰任。
”留浚,引入内殿,曰:“皇太後知卿忠義,欲識卿面,适垂簾,見卿過庭矣。
”解所服玉帶以賜。
高宗欲相浚,浚以晚進,不敢當。
傅、正彥走閩中,浚命世忠追縛之以獻,與其黨皆伏誅。
初,浚次秀州,嘗夜坐,警備甚嚴,忽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曰:“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
”浚問欲何如,客曰:“仆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
”浚下執其手,問姓名,不告而去。
浚翌日斬死囚徇于衆,曰:“此苗、劉刺客也。
”私識其狀貌物色之,終不遇。
巨盜薛慶嘯聚淮甸,至數萬人。
浚恐其滋蔓,徑至高郵,入慶壘,喻以朝廷恩意。
慶感服下拜,浚留撫其衆。
或傳浚為賊所執,呂頤浩等遽罷浚樞筦。
浚歸,高宗驚歎,即日趣就職。
浚謂中興當自關陝始,慮金人或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遂慷慨請行。
诏以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得便宜黜陟。
将行,禦營平寇将軍範瓊,擁衆自豫章至行在。
先是,靖康城破,金人逼脅君、後、太子、宗室北行,多瓊之謀;又乘勢剽掠,左右張邦昌,為之從衛。
至是入朝,悖傲無禮,且乞貸逆黨傅、正彥等死罪。
浚奏瓊大逆不道,乞伸典憲。
翌日,召瓊至都堂,數其罪切責之,送棘寺論死。
分其軍隸神武軍,然後行。
與沿江襄、漢守臣議儲蓄,以待臨幸。
高宗問浚大計,浚請身任陝、蜀之事,置幕府于秦川,别遣大臣與韓世忠鎮淮東,令呂頤浩扈跸來武昌,複以張俊、劉光世與秦川相首尾。
議既定,浚行,未及武昌,而頤浩變初議。
浚既抵興元,金人已取鄜延,骁将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攻永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