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宗澤趙鼎
宗澤。
字汝霖,婺州義烏人。
母劉,夢天大雷電,光燭其身,翌日而澤生。
澤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進士第。
廷對極陳時弊,考官惡直,置末甲。
調大名館陶尉。
呂惠卿帥鄜延,檄澤與邑令視河埽,檄至,澤适喪長子,奉檄遽行。
惠卿聞之,曰:“可謂國爾忘家者。
”适朝廷大開禦河,時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
澤曰浚河細事,乃上書其帥曰:“時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擾而辦。
”卒用其言上聞,從之。
惠卿辟為屬,辭。
調衢州龍遊令。
民未知學,澤為建庠序,設師儒,講論經術,風俗一變,自此擢科者相繼。
調晉州趙城令。
下車,請升縣為軍,書聞,不盡如所請。
澤曰:“承平時固無慮,它日有警,當知吾言矣。
”知萊州掖縣。
部使者得旨市牛黃,澤報曰:“方時疫疠,牛飲其毒則結為黃。
今和氣橫流,牛安得黃?”使者怒,欲劾邑官。
澤曰:“此澤意也。
”獨銜以聞。
通判登州。
境内官田數百頃,皆不毛之地,歲輸萬餘缗,率橫取于民,澤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結女真,盟海上,謀夾攻契丹,澤語所親曰:“天下自是多事矣。
”退居東陽,結廬山谷間。
靖康元年,中丞陳過庭等列薦,假宗正少卿,充和議使。
澤曰:“是行不生還矣。
”或問之,澤曰:“敵能悔過退師固善,否則安能屈節北庭以辱君命乎。
”議者謂澤剛方不屈,恐害和議,上不遣,命知磁州。
時太原失守,官兩河者率托故不行。
澤曰:“食祿而避難,不可也。
”即日單騎就道,從嬴卒十餘人。
磁經敵騎蹂躏之餘,人民逃徙,帑廪枵然。
澤至,繕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義勇,始為固守不移之計。
上言:“邢、洺、磁、趙、相五州各蓄精兵二萬人,敵攻一郡則四郡皆應,是一郡之兵常有十萬人。
”上嘉之,除河北義兵都總管。
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慶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澤兵蹑其後,遣數千騎直扣磁州城。
澤擐甲登城,令壯士以神臂弓射走之,開門縱擊,斬首數百級。
所獲羊馬金帛,悉以賞軍士。
康王再使金,行至磁,澤迎谒曰:“肅王一去不反,今敵又詭辭以緻大王,願勿行。
”王遂回相州。
有诏以澤為副元帥,從王起兵入援。
澤言宜急會兵李固渡,斷敵歸路,衆不從,乃自将兵趨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張德夾擊,大破之。
金人既敗,乃留兵分屯。
澤遣壯士夜搗其軍,破三十餘砦。
時康王開大元帥府,檄兵會大名。
澤履冰渡河見王,謂京城受圍日久,入援不可緩。
會簽書樞密院事曹輔繼蠟封欽宗手诏,至自京師,言和議可成。
澤曰:“金人狡谲,是欲款我師爾。
君父之望入援,何啻饑渴,宜急引軍直趨澶淵,次第進壘,以解京城之圍。
萬一敵有異謀,則吾兵已在城下。
”汪伯彥等難之,勸王遣澤先行,自是澤不得預府中謀議矣。
二年正月,澤至開德,十三戰皆捷,以書勸王檄諸道兵會京城。
又移書北道總管趙野、河東北路宣撫範讷、知興仁府曾楙合兵入援。
三人皆以澤為狂,不答。
澤以孤軍進,都統陳淬言敵方熾,未可輕舉。
澤怒,欲斬之,諸将乞貸淬,使得效死。
澤命淬進兵,遇金人,敗之。
金人攻開德,澤遣孔彥威與戰,又敗之。
澤度金人必犯濮,先遣三千騎往援,金人果至,敗之。
金人複向開德,權邦彥、孔彥威合兵夾擊,又大敗之。
澤兵進至衛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先驅雲前有敵營,澤揮衆直前與戰,敗之。
轉戰而東,敵益生兵至,王孝忠戰死,前後皆敵壘。
澤下令曰:“今日進退等死,不可不從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無不一當百,斬首數千級。
金人大敗,退卻數十餘裡。
澤計敵衆十倍于我,今一戰而卻,勢必複來,使悉其鐵騎夜襲吾軍,則危矣。
乃暮徙其軍。
金人夜至,得空營,大驚,自是憚澤,不敢複出兵。
澤出其不意,遣兵過大河襲擊,敗之。
王承制以澤為徽猷閣待制。
時金人逼二帝北行,澤聞,即提軍趨滑,走黎陽,至大名,欲徑渡河,據金人歸路邀還二帝,而勤王之兵卒無一至者。
又聞張邦昌僭位,欲先行誅讨。
會得大元帥府書,約移師近都,按甲觀變。
澤複書于王曰:“人臣豈有服赭袍、張紅蓋、禦正殿者乎?自古奸臣皆外為恭順而中藏禍心,未有竊據寶位、改元肆赦、惡狀昭著若邦昌者。
今二聖、諸王悉渡河而北,惟大王在濟,天意可知,宜亟行天讨,興複社稷。
”且言:“邦昌僞赦,或啟奸雄之意,望遣使分谕諸路,以定民心。
”又上書言:“今天下所屬望者在于大王,大王行之得其道,則有心慰天下之心。
所謂道者,近剛正而遠柔邪,納谏诤而拒谀佞,尚恭儉而抑驕侈,體憂勤而忘逸樂,進公實而退私僞。
”因累表勸進。
王即帝位于南京,澤入見,涕泗交頤,陳興複大計。
時與李綱同入對,相見論國事,慷慨流涕,綱奇之。
上欲留澤,潛善等沮之。
除龍圖閣學士、知襄陽府。
時金人有割地之議,澤上疏曰:“天下者,太祖、太宗之天下,陛下當兢兢業業,思傳之萬世,奈何遽議割河之東、西,又議割陝之蒲、解乎。
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嘗命一将、出一師,但聞奸邪之臣,朝進一言以告和,幕入一說以乞盟,終緻二聖北遷,宗社蒙恥。
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
今即位四十日矣,未聞有大号令,但見刑部指揮雲‘不得□謄播赦文于河之東、西,陝之蒲、解’者,是褫天下忠義之氣,而自絕其民也。
臣雖驽怯,當躬冒矢石為諸将先,得捐軀報國恩足矣。
”上覽其言壯之。
改知青州,時年六十九矣。
開封尹阙,李綱言綏複舊都,非澤不可。
尋徙知開封府。
時敵騎留屯河上,金鼓之聲,日夕相聞,而京城樓橹盡廢,兵民雜居,盜賊縱橫,人情忷□。
澤威望素着,既至,首捕誅舍賊者數人。
下令曰:“為盜者,贓無輕重,并從軍法。
”由是盜
字汝霖,婺州義烏人。
母劉,夢天大雷電,光燭其身,翌日而澤生。
澤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進士第。
廷對極陳時弊,考官惡直,置末甲。
調大名館陶尉。
呂惠卿帥鄜延,檄澤與邑令視河埽,檄至,澤适喪長子,奉檄遽行。
惠卿聞之,曰:“可謂國爾忘家者。
”适朝廷大開禦河,時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
澤曰浚河細事,乃上書其帥曰:“時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擾而辦。
”卒用其言上聞,從之。
惠卿辟為屬,辭。
調衢州龍遊令。
民未知學,澤為建庠序,設師儒,講論經術,風俗一變,自此擢科者相繼。
調晉州趙城令。
下車,請升縣為軍,書聞,不盡如所請。
澤曰:“承平時固無慮,它日有警,當知吾言矣。
”知萊州掖縣。
部使者得旨市牛黃,澤報曰:“方時疫疠,牛飲其毒則結為黃。
今和氣橫流,牛安得黃?”使者怒,欲劾邑官。
澤曰:“此澤意也。
”獨銜以聞。
通判登州。
境内官田數百頃,皆不毛之地,歲輸萬餘缗,率橫取于民,澤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結女真,盟海上,謀夾攻契丹,澤語所親曰:“天下自是多事矣。
”退居東陽,結廬山谷間。
靖康元年,中丞陳過庭等列薦,假宗正少卿,充和議使。
澤曰:“是行不生還矣。
”或問之,澤曰:“敵能悔過退師固善,否則安能屈節北庭以辱君命乎。
”議者謂澤剛方不屈,恐害和議,上不遣,命知磁州。
時太原失守,官兩河者率托故不行。
澤曰:“食祿而避難,不可也。
”即日單騎就道,從嬴卒十餘人。
磁經敵騎蹂躏之餘,人民逃徙,帑廪枵然。
澤至,繕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義勇,始為固守不移之計。
上言:“邢、洺、磁、趙、相五州各蓄精兵二萬人,敵攻一郡則四郡皆應,是一郡之兵常有十萬人。
”上嘉之,除河北義兵都總管。
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慶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澤兵蹑其後,遣數千騎直扣磁州城。
澤擐甲登城,令壯士以神臂弓射走之,開門縱擊,斬首數百級。
所獲羊馬金帛,悉以賞軍士。
康王再使金,行至磁,澤迎谒曰:“肅王一去不反,今敵又詭辭以緻大王,願勿行。
”王遂回相州。
有诏以澤為副元帥,從王起兵入援。
澤言宜急會兵李固渡,斷敵歸路,衆不從,乃自将兵趨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張德夾擊,大破之。
金人既敗,乃留兵分屯。
澤遣壯士夜搗其軍,破三十餘砦。
時康王開大元帥府,檄兵會大名。
澤履冰渡河見王,謂京城受圍日久,入援不可緩。
會簽書樞密院事曹輔繼蠟封欽宗手诏,至自京師,言和議可成。
澤曰:“金人狡谲,是欲款我師爾。
君父之望入援,何啻饑渴,宜急引軍直趨澶淵,次第進壘,以解京城之圍。
萬一敵有異謀,則吾兵已在城下。
”汪伯彥等難之,勸王遣澤先行,自是澤不得預府中謀議矣。
二年正月,澤至開德,十三戰皆捷,以書勸王檄諸道兵會京城。
又移書北道總管趙野、河東北路宣撫範讷、知興仁府曾楙合兵入援。
三人皆以澤為狂,不答。
澤以孤軍進,都統陳淬言敵方熾,未可輕舉。
澤怒,欲斬之,諸将乞貸淬,使得效死。
澤命淬進兵,遇金人,敗之。
金人攻開德,澤遣孔彥威與戰,又敗之。
澤度金人必犯濮,先遣三千騎往援,金人果至,敗之。
金人複向開德,權邦彥、孔彥威合兵夾擊,又大敗之。
澤兵進至衛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先驅雲前有敵營,澤揮衆直前與戰,敗之。
轉戰而東,敵益生兵至,王孝忠戰死,前後皆敵壘。
澤下令曰:“今日進退等死,不可不從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無不一當百,斬首數千級。
金人大敗,退卻數十餘裡。
澤計敵衆十倍于我,今一戰而卻,勢必複來,使悉其鐵騎夜襲吾軍,則危矣。
乃暮徙其軍。
金人夜至,得空營,大驚,自是憚澤,不敢複出兵。
澤出其不意,遣兵過大河襲擊,敗之。
王承制以澤為徽猷閣待制。
時金人逼二帝北行,澤聞,即提軍趨滑,走黎陽,至大名,欲徑渡河,據金人歸路邀還二帝,而勤王之兵卒無一至者。
又聞張邦昌僭位,欲先行誅讨。
會得大元帥府書,約移師近都,按甲觀變。
澤複書于王曰:“人臣豈有服赭袍、張紅蓋、禦正殿者乎?自古奸臣皆外為恭順而中藏禍心,未有竊據寶位、改元肆赦、惡狀昭著若邦昌者。
今二聖、諸王悉渡河而北,惟大王在濟,天意可知,宜亟行天讨,興複社稷。
”且言:“邦昌僞赦,或啟奸雄之意,望遣使分谕諸路,以定民心。
”又上書言:“今天下所屬望者在于大王,大王行之得其道,則有心慰天下之心。
所謂道者,近剛正而遠柔邪,納谏诤而拒谀佞,尚恭儉而抑驕侈,體憂勤而忘逸樂,進公實而退私僞。
”因累表勸進。
王即帝位于南京,澤入見,涕泗交頤,陳興複大計。
時與李綱同入對,相見論國事,慷慨流涕,綱奇之。
上欲留澤,潛善等沮之。
除龍圖閣學士、知襄陽府。
時金人有割地之議,澤上疏曰:“天下者,太祖、太宗之天下,陛下當兢兢業業,思傳之萬世,奈何遽議割河之東、西,又議割陝之蒲、解乎。
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嘗命一将、出一師,但聞奸邪之臣,朝進一言以告和,幕入一說以乞盟,終緻二聖北遷,宗社蒙恥。
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
今即位四十日矣,未聞有大号令,但見刑部指揮雲‘不得□謄播赦文于河之東、西,陝之蒲、解’者,是褫天下忠義之氣,而自絕其民也。
臣雖驽怯,當躬冒矢石為諸将先,得捐軀報國恩足矣。
”上覽其言壯之。
改知青州,時年六十九矣。
開封尹阙,李綱言綏複舊都,非澤不可。
尋徙知開封府。
時敵騎留屯河上,金鼓之聲,日夕相聞,而京城樓橹盡廢,兵民雜居,盜賊縱橫,人情忷□。
澤威望素着,既至,首捕誅舍賊者數人。
下令曰:“為盜者,贓無輕重,并從軍法。
”由是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