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關燈
李綱下 紹興二年,除觀文殿學士、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

    是時,荊湖江、湘之間,流民潰卒群聚為盜賊,不可勝計,多者至數萬人,綱悉蕩平之。

    上言:“荊湖、國之上流,其地數千裡,諸葛亮謂之用武之國。

    今朝廷保有東南,控馭西北。

    加鼎、澧、嶽、鄂若荊南一帶,皆當屯宿重兵,倚為形勢,使四川之号令可通,而襄、漢之聲援可接,乃有恢複中原之漸。

    ”議未及行,而谏官徐俯、劉斐劾綱,罷為提舉西京崇福宮。

     四年冬,金人及僞齊來攻,綱具防禦三策,謂:“僞齊悉兵南下,境内必虛。

    傥出其不意,電發霆擊,搗穎昌以臨畿甸,彼必震懼還救,王師追蹑,必勝之理,此上策也。

    若駐跸江上,号召上流之兵,順流而下,以助聲勢,金鼓旌旗,千裡相望,則敵人雖衆,不敢南渡。

    然後以重師進屯要害之地,設奇邀擊,絕其糧道,俟彼遁歸,徐議攻讨,此中策也。

    萬一借親征之名,為順動之計,使卒伍潰散,控扼失守,敵得乘間深入,州縣望風奔潰,則其患有不可測矣。

    往歲,金人利在侵掠,又方時暑,勢必還師,朝廷因得以還定安集。

    今僞齊導之而來,勢不徒還,必謀割據。

    奸民潰卒從而附之,聲勢鸱張,苟或退避,則無以為善後之策。

    昔苻堅以百萬衆侵晉,而謝安以偏師破之。

    使朝廷措置得宜,将士用命,安知北敵不授首于我?顧一時機會所以應之者如何耳。

    望降臣章與二三大臣熟議之。

    ”诏:綱所陳,今日之急務,付三省、樞密院施行。

    時韓世忠屢敗金人于淮、楚間,有旨督劉光世、張浚統兵渡河,車駕進發至江上勞軍。

     五年,诏問攻戰、守備、措置、綏懷之方,綱奏: 願陛下勿以敵退為可喜,而以仇敵未報為可憤;勿以東南為可安,而以中原未複、赤縣神州陷于敵國為可恥;勿以諸将屢捷為可賀,而以軍政未修、士氣未振而強敵猶得以潛逃為可虞。

    則中興之期,可指日而俟。

     議者或謂敵馬既退,當遂用兵為大舉之計,臣竊以為不然。

    生理未固,而欲浪戰以僥幸,非制勝之術也。

    高祖先保關中,故能東向與項籍争。

    光武先保河内,故能降赤眉、銅馬之屬。

    肅宗先保靈武,故能破安、史而複兩京。

    今朝廷以東南為根本,将士暴露之久,财用調度之煩,民力科取之困,苟不大修守備,痛自料理,先為自固之計,何以能萬全而制敵? 議者又謂敵人既退,當且保據一隅,以苟目前之安,臣又以為不然。

    秦師三伐晉,以報殽之師;諸葛亮佐蜀,連年出師以圖中原,不如是,不足以立國。

    高祖在漢中,謂蕭何曰:‘吾亦欲東。

    ’光武破隗嚣,既平隴,複望蜀。

    此皆以天下為度,不如是,不足以混一區宇,戡定禍亂。

    況祖宗境土,豈可坐視淪陷,不務恢複乎?今歲不征,明年不戰,使敵勢益張,而吾之所糾合精銳士馬,日以損耗,何以圖敵?謂宜于防守既固、軍政既修之後,即議攻讨,乃為得計。

    此二者,守備、攻戰之序也。

     至于守備之宜,則當科理淮南、荊襄,以為東南屏蔽。

    夫六朝之所以能保有江左者,以強兵巨鎮,盡在淮南、荊襄間。

    故以魏武之雄,苻堅、石勒之衆,宇文、拓拔之盛,卒不能窺江表。

    後唐李氏有淮南,則可以都金陵,其後淮南為周世宗所取,遂以削弱。

    近年以來,大将擁重兵于江南,官吏守空城于江北,雖有天險而無戰艦水軍之制,故敵人得以侵擾窺伺。

    今當于淮之東西及荊襄置三大帥,屯重兵以臨之,分遣偏師,進守支郡,加以戰艦水軍,上運下接,自為防守。

    敵馬雖多,不敢輕犯,則藩籬之勢盛而無窮之利也。

    有守備矣,然後議攻戰之利,分責諸路,因利乘便,收複京畿,以及故都。

    斷以必為之志而勿失機會,則以弱為強,取威定亂于一勝之間,逆臣可誅,強敵可滅,攻戰之利,莫大于是。

     若夫萬乘所居,必擇形勝以為駐跸之所,然後能制服中外,以圖事業。

    建康自昔号帝王之宅,江山雄壯,地勢寬博,六朝更都之。

    臣昔舉天下形勢而言,謂關中為上,今以東南形勢而言,則當以建康為便。

    今者,銮輿未複舊都,莫若且于建康權宜駐跸。

    願诏守臣治城池,修宮阙,立官府,創營壁,使粗成規模,以待巡幸。

    蓋有城池然後人心不恐,有官府然後政事可修,有營壘然後士卒可用,此措置之所當先也。

     至于西北之民,皆陛下赤子,荷祖宗涵養之深,其心未嘗一日忘宋。

    特制于強敵,陷于塗炭,而不能以自歸。

    天威震驚,必有結納來歸、願為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