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者。
宜給之土田,予以爵賞,優加撫循,許其自新,使陷溺之民知所依怙,莫不感悅,益堅戴宋之心,此綏懷之所當先也。
臣竊觀陛下有聰明睿智之姿,有英武敢為之志,然自臨禦,迨今九年,國不辟而日蹙,事不立而日壞,将驕而難禦,卒惰而未練,國用匮而無赢餘之蓄,民力困而無休息之期。
使陛下憂勤雖至,而中興之效,邈乎無聞,則群臣誤陛下之故也。
陛下觀近年以來所用之臣,慨然敢以天下之重自任者幾人?平居無事,小廉曲謹,似可無過,忽有擾攘,則錯愕無所措手足,不過奉身以退,天下憂危之重,委之陛下而已。
有臣如此,不知何補于國,而陛下亦安取此?夫用人如用醫,必先知其術業可以已病,乃可使之進藥而責成功。
今不詳審其術業而姑試之,則雖日易一醫,無補于病,徒加疾而已。
大概近年,閑暇則以和議為得計,而以治兵為失策,倉卒則以退避為愛君,而以進禦為誤國。
上下偷安,不為長久之計。
天步艱難,國勢益弱,職此之由。
今天啟宸衷,悟前日和議退避之失,親臨大敵。
天威所臨,使北軍數十萬之衆,震怖不敢南渡,潛師宵奔。
則和議之與治兵,退避之與進禦,其效概可睹矣。
然敵兵雖退,未大懲創,安知其秋高馬肥,不再來擾我疆埸,使疲于奔命哉? 臣夙夜為陛下思所以為善後之策,惟自昔創業、中興之主,必躬冒矢石,履行陣而不避。
故高祖既得天下,擊韓王信、陳豨、黥布,未嘗不親行。
光武自即位至平公孫述,十三年間,無一歲不親征。
本朝太祖、太宗,定維揚,平澤、潞,下河東,皆躬禦戎辂;真宗亦有澶淵之行,措天下于大安。
此所謂始憂勤而終逸樂也。
若夫退避之策,可暫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退一步則失一步,退一尺則失一尺。
往時自南都退而至維揚,則關陝、河北、河東失矣;自維揚退而至江、浙,則京東、西失矣。
萬有一敵騎南牧,複将退避。
不知何所适而可乎?航海之策,萬乘冒風濤不測之險,此又不可之尤者也。
惟當于國家閑暇之時,明政刑,治軍旅,選将帥,修車馬,備器械,峙糗糧,積金帛。
敵來則禦,俟時而奮,以光複祖宗之大業,此最上策也。
臣願陛下自今以往,勿複為退避之計,可乎? 臣又觀古者敵國善鄰,則有和親,仇雠之邦,鮮複遣使。
豈不以釁隙既深,終無講好修睦之理故耶?東晉渡江,石勒遣使于晉,元帝命焚其币而卻其使。
彼遣使來,且猶卻之,此何可往?假道僭僞之國,其自取辱,無補于事,祗傷國體。
金人造釁之深,知我必報,其措意為何如?而我方且卑辭厚币,屈體以求之,其不推誠以見信,決矣。
器币禮物,所費不赀,使轺往來,坐索士氣,而又邀我以必不可從之事,制我以必不敢為之謀,是和卒不成,而徒為此擾擾也。
非特如此,于吾自治自強之計,動辄相妨,實有所害。
金人二十餘年,以此策破契丹、困中國,而終莫之悟。
夫辨是非利害者,人心所同,豈真不悟哉?聊複用此以僥幸萬一,曾不知為吾害者甚大,此古人所謂幾何僥幸而不喪人之國者也。
臣願自今以往,勿複遣和議之使,可乎? 二說既定,擇所當為者,一切以至誠為之。
俟吾之政事修,倉廪實,府庫充,器用備,士氣振,力可有為,乃議大舉,則兵雖未交,而勝負之勢已決矣。
抑臣聞朝廷者根本也,藩方者枝葉也,根本固則枝葉蕃,朝廷者腹心也,将士者爪牙也,腹心壯則爪牙奮。
今遠而強敵,近而僞臣,國家所仰以為捍蔽者在藩方,所資以緻攻讨者在将士,然根本腹心則在朝廷。
惟陛下正心以正朝廷百官,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分,則是非明,賞罰當,自然藩方協力,将士用命,雖強敵不足畏,逆臣不足憂,此特在陛下方寸之間耳。
臣昧死上條六事:一曰信任輔弼,二曰公選人材,三曰變革士風,四曰愛惜日力,五曰務盡人事,六曰寅畏天威。
何謂信任輔弼?夫興衰撥亂之主,必有同心同德之臣相與有為,如元首股肱之于一身,父子兄弟之于一家,乃能協濟。
今陛下選于衆以圖任,遂能捍禦大敵,可謂得人矣。
然臣願陛下待以至誠,無事形迹,久任以責成功,勿使小人得以間之,則君臣之美,垂于無窮矣。
何謂公選人才?夫治天下者,必資于人才,而創業、中興之主,所資尤多。
何則?繼體守文,率由舊章,得中庸之才,亦足以共治;至于艱難之際,非得卓荦瑰偉之才,則未易有濟。
是以大有為
宜給之土田,予以爵賞,優加撫循,許其自新,使陷溺之民知所依怙,莫不感悅,益堅戴宋之心,此綏懷之所當先也。
臣竊觀陛下有聰明睿智之姿,有英武敢為之志,然自臨禦,迨今九年,國不辟而日蹙,事不立而日壞,将驕而難禦,卒惰而未練,國用匮而無赢餘之蓄,民力困而無休息之期。
使陛下憂勤雖至,而中興之效,邈乎無聞,則群臣誤陛下之故也。
陛下觀近年以來所用之臣,慨然敢以天下之重自任者幾人?平居無事,小廉曲謹,似可無過,忽有擾攘,則錯愕無所措手足,不過奉身以退,天下憂危之重,委之陛下而已。
有臣如此,不知何補于國,而陛下亦安取此?夫用人如用醫,必先知其術業可以已病,乃可使之進藥而責成功。
今不詳審其術業而姑試之,則雖日易一醫,無補于病,徒加疾而已。
大概近年,閑暇則以和議為得計,而以治兵為失策,倉卒則以退避為愛君,而以進禦為誤國。
上下偷安,不為長久之計。
天步艱難,國勢益弱,職此之由。
今天啟宸衷,悟前日和議退避之失,親臨大敵。
天威所臨,使北軍數十萬之衆,震怖不敢南渡,潛師宵奔。
則和議之與治兵,退避之與進禦,其效概可睹矣。
然敵兵雖退,未大懲創,安知其秋高馬肥,不再來擾我疆埸,使疲于奔命哉? 臣夙夜為陛下思所以為善後之策,惟自昔創業、中興之主,必躬冒矢石,履行陣而不避。
故高祖既得天下,擊韓王信、陳豨、黥布,未嘗不親行。
光武自即位至平公孫述,十三年間,無一歲不親征。
本朝太祖、太宗,定維揚,平澤、潞,下河東,皆躬禦戎辂;真宗亦有澶淵之行,措天下于大安。
此所謂始憂勤而終逸樂也。
若夫退避之策,可暫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退一步則失一步,退一尺則失一尺。
往時自南都退而至維揚,則關陝、河北、河東失矣;自維揚退而至江、浙,則京東、西失矣。
萬有一敵騎南牧,複将退避。
不知何所适而可乎?航海之策,萬乘冒風濤不測之險,此又不可之尤者也。
惟當于國家閑暇之時,明政刑,治軍旅,選将帥,修車馬,備器械,峙糗糧,積金帛。
敵來則禦,俟時而奮,以光複祖宗之大業,此最上策也。
臣願陛下自今以往,勿複為退避之計,可乎? 臣又觀古者敵國善鄰,則有和親,仇雠之邦,鮮複遣使。
豈不以釁隙既深,終無講好修睦之理故耶?東晉渡江,石勒遣使于晉,元帝命焚其币而卻其使。
彼遣使來,且猶卻之,此何可往?假道僭僞之國,其自取辱,無補于事,祗傷國體。
金人造釁之深,知我必報,其措意為何如?而我方且卑辭厚币,屈體以求之,其不推誠以見信,決矣。
器币禮物,所費不赀,使轺往來,坐索士氣,而又邀我以必不可從之事,制我以必不敢為之謀,是和卒不成,而徒為此擾擾也。
非特如此,于吾自治自強之計,動辄相妨,實有所害。
金人二十餘年,以此策破契丹、困中國,而終莫之悟。
夫辨是非利害者,人心所同,豈真不悟哉?聊複用此以僥幸萬一,曾不知為吾害者甚大,此古人所謂幾何僥幸而不喪人之國者也。
臣願自今以往,勿複遣和議之使,可乎? 二說既定,擇所當為者,一切以至誠為之。
俟吾之政事修,倉廪實,府庫充,器用備,士氣振,力可有為,乃議大舉,則兵雖未交,而勝負之勢已決矣。
抑臣聞朝廷者根本也,藩方者枝葉也,根本固則枝葉蕃,朝廷者腹心也,将士者爪牙也,腹心壯則爪牙奮。
今遠而強敵,近而僞臣,國家所仰以為捍蔽者在藩方,所資以緻攻讨者在将士,然根本腹心則在朝廷。
惟陛下正心以正朝廷百官,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分,則是非明,賞罰當,自然藩方協力,将士用命,雖強敵不足畏,逆臣不足憂,此特在陛下方寸之間耳。
臣昧死上條六事:一曰信任輔弼,二曰公選人材,三曰變革士風,四曰愛惜日力,五曰務盡人事,六曰寅畏天威。
何謂信任輔弼?夫興衰撥亂之主,必有同心同德之臣相與有為,如元首股肱之于一身,父子兄弟之于一家,乃能協濟。
今陛下選于衆以圖任,遂能捍禦大敵,可謂得人矣。
然臣願陛下待以至誠,無事形迹,久任以責成功,勿使小人得以間之,則君臣之美,垂于無窮矣。
何謂公選人才?夫治天下者,必資于人才,而創業、中興之主,所資尤多。
何則?繼體守文,率由舊章,得中庸之才,亦足以共治;至于艱難之際,非得卓荦瑰偉之才,則未易有濟。
是以大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