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關燈
,鼎聞之曰:“今日之事如人患羸,當靜以養之。

    若複加攻砭,必傷元氣矣。

    ”金人廢劉豫,鼎遣間招河南守将,壽、亳、陳、蔡之間,往往舉城或率部曲來歸,得精兵萬餘,馬數千。

    知廬州劉锜亦奏言:“淮北歸正者不絕,度今歲可得四五萬。

    ”上喜曰:“朕常慮江、池數百裡備禦空虛,今得此軍可無患矣。

    ” 金人遣使議和,朝論以為不可信,上怒。

    鼎曰:“陛下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雠,今屈己請和,不憚為之者,以梓宮及母後耳。

    群臣憤懑之辭,出于愛君,不可以為罪。

    陛下宜谕之曰:‘講和非吾意,以親故,不得已為之。

    但得梓宮及母後還,敵雖渝盟,吾無憾焉。

    ’”上從其言,群議遂息。

     潘良貴以向子諲奏事久,叱之退。

    上欲抵良貴罪,常同為之辨,欲并逐同。

    鼎奏:“子諲雖無罪,而同與良貴不宜逐。

    ”二人竟出。

    給事中張緻遠謂不應以一子諲出二佳士,不書黃,上怒,顧鼎曰:“固知緻遠必繳駁。

    ”鼎問:“何也?”上曰:“與諸人善。

    ”蓋已有先入之言,由是不樂于鼎矣。

    秦桧繼留身奏事,既出,鼎問:“帝何言?”桧曰:“上無他,恐丞相不樂耳。

    ”禦筆和州防禦使璩除節钺,封國公。

    鼎奏:“建國雖未正名,天下皆知陛下有子,社谡大計也。

    在今禮數不得不異,所以系人心不使之二三而惑也。

    ”上曰:“姑徐之。

    ”桧後留身,不知所雲。

     鼎嘗辟和議,與桧意不合,及鼎以争璩封國事拂上意,桧乘間擠鼎,又薦蕭振為侍禦史。

    振本鼎所引,及入台,劾參知政事劉大中罷之。

    鼎曰:“振意不在大中也。

    ”振亦謂人曰:“趙丞相不待論,當自為去就。

    ”會殿中侍禦史張戒論給事中勾濤,濤言:“戒之擊臣,乃趙鼎意。

    ”因诋鼎結台谏及諸将。

    上聞益疑,鼎引疾求免,言:“大中持正論,為章惇、蔡京之黨所嫉。

    臣議論出處與大中同,大中去,臣何可留?”乃以忠武節度使出知紹興府,尋加檢校少傅,改奉國軍節度使。

    桧率執政往餞其行,鼎不為禮,一揖而去,桧益憾之。

     鼎既去,王庶入對,上謂庶曰:“趙鼎兩為相,于國有大功,再贊親征皆能決勝,又鎮撫建康,回銮無患,他人所不及也。

    ”先是,王倫使金,從鼎受使指。

    問禮數,則答以君臣之分已定;問地界,則答以大河為界。

    二者從事之大者,或不從則已。

    倫受命而行。

    至是,倫與金使俱來,以撫谕江南為名,上歎息謂庶曰:“使五日前得此報,趙鼎豈可去耶?” 初,車駕還臨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見,責之曰:“艮嶽花石之擾,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轍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謝之。

    有戶部官進錢入宮者,鼎召至相府切責之。

    翌日,問上曰:“某人獻錢耶?”上曰:“朕求之也。

    ”鼎奏:“某人不當獻,陛下不當求。

    ”遂出其人與郡。

      鼎嘗薦胡寅、魏矼、晏敦複、潘良貴、呂本中、張緻遠等數十人分布朝列。

    暨再相,奏曰:“今清議所與,如劉大中、胡寅、呂本中、常同、林季仲之流,陛下能用之乎?妒賢長惡,如趙霈、胡世将、周秘、陳公輔之徒,陛下能去之乎?”上為徙世将,而公輔等尋補外。

    上嘗中批二人付廟堂升擢。

    鼎奏:“疏遠小臣,陛下何由得其姓名?”上謂:“常同實稱之。

    ”鼎曰:“同知其賢,何不露章薦引?” 始,浚薦秦桧可與共大事,鼎再相亦以為言。

    然桧機阱深險,外和而中異。

    浚初求去,有旨召鼎。

    鼎至越丐祠,桧惡其逼己,徙知泉州,又諷謝祖信論鼎嘗受張邦昌僞命,遂奪節。

    禦史中丞王次翁論鼎治郡廢馳,命提舉洞霄宮。

    鼎自泉州歸,複上書言時政,桧忌其複用,諷次翁又論其嘗受僞命,幹沒都督府錢十七萬缗,谪官居興化軍。

    論者猶不已,移漳州,又責清遠軍節度副使,潮州安置。

     在潮五年,杜門謝客,時事不挂口,有問者,但引咎而已。

    中丞詹大方誣其受賄,屬潮守放編置人移吉陽軍,鼎謝表曰:“白首何歸,怅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桧見之曰:“此老倔強猶昔。

    ” 在吉陽三年,潛居深處,門人故吏皆不敢通問,惟廣西帥張宗元時饋醪米。

    桧知之,令本軍月具存亡申。

    鼎遣人語其子汾曰:“桧必欲殺我。

    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

    ”先得疾,自書墓中石,記鄉裡及除拜歲月。

    至是,書銘旌雲:“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遺言屬其子乞歸葬,遂不食而死,時紹興十七年也,天下聞而悲之。

    明年,得旨歸葬。

    孝宗即位,谥忠簡,贈太傅,追封豐國公。

    高宗祔廟,以鼎配享廟庭,擢用其孫十有二人。

     鼎為文渾然天成,凡高宗處分軍國機事,多其視草,有拟奏表疏、雜詩文二百餘篇,号《得全集》,行于世。

    論中興賢相,以鼎為稱首雲。

     論曰:夫謀國用兵之道,有及時乘銳而可以立功者,有養威持重而後能有為者,二者之設施不同,其為忠一而已。

    方金人逼二帝北行,宗社失主,宗澤一呼,而河北義旅數十萬衆若響之赴聲,實由澤之忠忱義氣有以風動之,抑斯民目睹君父之陷于塗淖,孰無憤激之心哉。

    使當其時澤得勇往直前,無或龃龉牽制之,則反二帝,複舊都,特一指顧間耳。

    黃潛善、汪伯彥嫉能而惎功,使澤不得信其志,發憤而薨,豈不悲哉! 及趙鼎為相,則南北之勢成矣。

    兩敵之相持,非有灼然可乘之釁,則養吾力以俟時,否則,徒取危困之辱。

    故鼎之為國,專以固本為先,根本固而後敵可圖、雠可複,此鼎之心也。

    惜乎一見忌于秦桧,斥逐遠徙,卒繼其志而亡,君子所尤痛心也。

      竊嘗論澤、鼎之終而益有感焉。

    澤之易箦也,猶連呼“渡河”者三;而鼎自題其銘旌,有“氣作山河壯本朝”之語。

    何二臣之愛君憂國,雖處死生禍變之際,而猶不渝若是!而高宗惑于憸邪之口,乍任乍黜,所謂“善善而不能用”,千載而下,忠臣義士猶為之撫卷扼腕,國之不競,有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