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
朱勝非兼知樞密院,言者謂當國者不知兵,乞令參政通知。
由是為勝非所忌。
除鼎知樞密院、川陝宣撫使,鼎辭以非才。
上曰:“四川全盛半天下之地,盡以付卿,黜陟專之可也。
”時吳玠為宣撫副使,鼎奏言:“臣與玠同事,或節制之耶?”上乃改鼎都督川、陝諸軍事。
鼎所條奏,勝非多沮抑之。
鼎上疏言:“頃張浚出使川、陝,國勢百倍于今。
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而終緻物議,以被竄逐。
今臣無浚之功而當其任,遠去朝廷,其能免于紛紛乎?”又言:“臣所請兵不滿數千,半皆老弱,所繼金帛至微,薦舉之人除命甫下,彈墨已行。
臣日侍宸衷,所陳已艱難,況在萬裡之外乎?”時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
會邊報沓至,鼎每陳用兵大計,及朝辭,上曰:“卿豈可遠去,當遂相卿。
”九月,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
制下,朝士相慶。
時劉豫子麟與金人合兵大入,舉朝震恐。
鼎論戰禦之計,諸将各異議,獨張俊以為當進讨,鼎是其言。
有勸上他幸者,鼎曰:“戰而不捷,去未晚也。
”上亦曰:“朕當親總六師,臨江決戰。
”鼎喜曰:“累年退怯,敵志益驕,今聖斷親征,成功可必。
”于是诏張俊以所部援韓世忠,而命劉光世移軍建康,且促世忠進兵。
世忠至揚州,大破金人于大儀鎮。
方警報交馳,劉光世遣人諷鼎曰:“相公自入蜀,何事為他人任患。
”世忠亦謂人曰:“趙丞相真敢為者。
”鼎聞之,恐上意中變,乘間言:“陛下養兵十年,用之正在今日。
若少加退沮,即人心渙散,長江之險不可複恃矣。
”及捷音日至,車駕至平江,下诏聲逆豫之罪,欲自将渡江決戰。
鼎曰:“敵之遠來,利于速戰,遽與争鋒,非策也。
且豫猶遣其子,豈可煩至尊耶?”帝為止不行。
未幾,簽書樞密院事胡松年自江上還,雲北兵大集,然後知鼎之有先見也。
張浚久廢,鼎言浚可大任,乃召除知樞密院,命浚往江上視師。
時敵兵久駐淮南,知南兵有備,漸謀北歸。
鼎曰:“金人無能為矣。
”命諸将邀諸淮,連敗之,金人遁去。
上謂鼎曰:“近将士緻勇争先,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
”鼎謝曰:“皆出聖斷,臣何力之有焉。
”或問鼎曰:“金人傾國來攻,衆皆忷懼,公獨言不足畏,何耶?”鼎曰:“敵衆雖盛,然以豫邀而來,非其本心,戰必不力,以是知其不足畏也。
”上嘗語張浚曰:“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可謂宗社之幸也。
”鼎奏金人遁歸,尤當博采群言,為善後之計。
于是诏呂頤浩等議攻戰備禦、措置綏懷之方。
五年,上還臨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樞密院事、張浚守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
鼎以政事先後及人才所當召用者,條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
制以貴州防禦使瑗為保慶軍節度使,封建國公,于行宮門外建資善堂。
鼎薦範沖為翊善、朱震為贊讀,朝論謂二人極天下之選。
建炎初,嘗下诏以奸臣誣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勝非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兩朝史事多失實,非所以傳信後世,宜召範沖刊定。
”勝非言:“《神宗史》增多王安石《日錄》,《哲宗史》經京、卞之手,議論多不正,命官删修,誠足以彰二帝盛美。
”會勝非去位,鼎以宰相監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
上親書“忠正德文”四字賜鼎,又以禦書《尚書》一帙賜之,曰:“《書》所載君臣相戒饬之言,所以賜卿,欲共由斯道。
”鼎上疏謝。
劉豫遣子麟、猊分路入寇,時張浚屯盱眙,楊沂中屯泗,韓世忠屯楚,嶽飛駐鄂,劉光世駐廬,沿江上下無兵,上與鼎以為憂。
鼎移書浚,欲令俊與沂中合兵剿敵。
光世乞舍廬還太平,又乞退保采石,鼎奏曰:“豫逆賊也,官軍與豫戰而不能勝,或更退守,何以立國?今賊已渡淮,當亟遣張俊合光世之軍盡掃淮南之寇,然後議去留。
”上善其策,诏二将進兵。
俊軍至藕塘與猊戰,大破之。
鼎命沂中趨合肥以會光世,光世已棄廬回江北。
浚以書告鼎,鼎白上诏浚:有不用命者,聽以軍法從事。
光世大駭,複進至肥河與麟戰,破之。
麟、猊拔栅遁去。
浚在江上,嘗遣其屬呂祉入奏事,所言誇大,鼎每抑之。
上謂鼎曰:“他日張浚與卿不和,必呂祉也。
”後浚因論事,語意微侵鼎,鼎言:“臣初與浚如兄弟,因呂祉離間,遂爾睽異。
今浚成功,當使展盡底蘊,浚當留,臣當去。
”上曰:“俟浚歸議之。
”浚嘗奏乞幸建康,而鼎與折彥質請回跸臨安。
暨浚還,乞乘勝攻河南,且罷劉光世軍政。
鼎言:“擒豫固易耳,然得河南,能保金人不内侵乎?光世累世為将,無故而罷之,恐人心不安。
”浚滋不悅。
鼎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
七年,上幸建康,罷劉光世,以王德為都統制,郦瓊副之,并聽參謀、兵部尚書呂祉節度制。
瓊與德有宿怨,訴于祉,不得直,執祉以全軍降僞齊。
浚引咎去位,乃以萬壽觀使兼侍讀召鼎,入對,拜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進四官。
上言:“淮西之報初至,執政奏事皆失措,惟朕不為動。
”鼎曰:“今見諸将,尤須靜以待之,不然益增其驕蹇之心。
”台谏交論淮西無備,鼎曰:“行朝擁兵十萬,敵騎直來,自足抗之,設有他虞,鼎身任其責。
”淮西迄無驚。
鼎嘗乞降诏安撫淮西,上曰:“俟行遣張浚,朕當下罪己之诏。
”鼎言:“浚已落職。
”上曰:“浚罪當遠竄。
”鼎奏:“浚母老,且有勤王功。
”上曰:“功過自不相掩。
”已而内批出,浚谪置嶺南,鼎留不下。
诘旦,經同列救解,上怒殊未釋,鼎力懇曰:“浚罪不過片策耳。
凡人計慮,豈不欲萬全,傥因一失,便置之死地,後有奇謀秘計,誰複敢言者。
此事自關朝廷,非獨私浚也。
”上意乃解,遂以散官分司,居永州。
鼎既再相,或議其無所施設
朱勝非兼知樞密院,言者謂當國者不知兵,乞令參政通知。
由是為勝非所忌。
除鼎知樞密院、川陝宣撫使,鼎辭以非才。
上曰:“四川全盛半天下之地,盡以付卿,黜陟專之可也。
”時吳玠為宣撫副使,鼎奏言:“臣與玠同事,或節制之耶?”上乃改鼎都督川、陝諸軍事。
鼎所條奏,勝非多沮抑之。
鼎上疏言:“頃張浚出使川、陝,國勢百倍于今。
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而終緻物議,以被竄逐。
今臣無浚之功而當其任,遠去朝廷,其能免于紛紛乎?”又言:“臣所請兵不滿數千,半皆老弱,所繼金帛至微,薦舉之人除命甫下,彈墨已行。
臣日侍宸衷,所陳已艱難,況在萬裡之外乎?”時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
會邊報沓至,鼎每陳用兵大計,及朝辭,上曰:“卿豈可遠去,當遂相卿。
”九月,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
制下,朝士相慶。
時劉豫子麟與金人合兵大入,舉朝震恐。
鼎論戰禦之計,諸将各異議,獨張俊以為當進讨,鼎是其言。
有勸上他幸者,鼎曰:“戰而不捷,去未晚也。
”上亦曰:“朕當親總六師,臨江決戰。
”鼎喜曰:“累年退怯,敵志益驕,今聖斷親征,成功可必。
”于是诏張俊以所部援韓世忠,而命劉光世移軍建康,且促世忠進兵。
世忠至揚州,大破金人于大儀鎮。
方警報交馳,劉光世遣人諷鼎曰:“相公自入蜀,何事為他人任患。
”世忠亦謂人曰:“趙丞相真敢為者。
”鼎聞之,恐上意中變,乘間言:“陛下養兵十年,用之正在今日。
若少加退沮,即人心渙散,長江之險不可複恃矣。
”及捷音日至,車駕至平江,下诏聲逆豫之罪,欲自将渡江決戰。
鼎曰:“敵之遠來,利于速戰,遽與争鋒,非策也。
且豫猶遣其子,豈可煩至尊耶?”帝為止不行。
未幾,簽書樞密院事胡松年自江上還,雲北兵大集,然後知鼎之有先見也。
張浚久廢,鼎言浚可大任,乃召除知樞密院,命浚往江上視師。
時敵兵久駐淮南,知南兵有備,漸謀北歸。
鼎曰:“金人無能為矣。
”命諸将邀諸淮,連敗之,金人遁去。
上謂鼎曰:“近将士緻勇争先,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
”鼎謝曰:“皆出聖斷,臣何力之有焉。
”或問鼎曰:“金人傾國來攻,衆皆忷懼,公獨言不足畏,何耶?”鼎曰:“敵衆雖盛,然以豫邀而來,非其本心,戰必不力,以是知其不足畏也。
”上嘗語張浚曰:“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可謂宗社之幸也。
”鼎奏金人遁歸,尤當博采群言,為善後之計。
于是诏呂頤浩等議攻戰備禦、措置綏懷之方。
五年,上還臨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樞密院事、張浚守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
鼎以政事先後及人才所當召用者,條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
制以貴州防禦使瑗為保慶軍節度使,封建國公,于行宮門外建資善堂。
鼎薦範沖為翊善、朱震為贊讀,朝論謂二人極天下之選。
建炎初,嘗下诏以奸臣誣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勝非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兩朝史事多失實,非所以傳信後世,宜召範沖刊定。
”勝非言:“《神宗史》增多王安石《日錄》,《哲宗史》經京、卞之手,議論多不正,命官删修,誠足以彰二帝盛美。
”會勝非去位,鼎以宰相監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
上親書“忠正德文”四字賜鼎,又以禦書《尚書》一帙賜之,曰:“《書》所載君臣相戒饬之言,所以賜卿,欲共由斯道。
”鼎上疏謝。
劉豫遣子麟、猊分路入寇,時張浚屯盱眙,楊沂中屯泗,韓世忠屯楚,嶽飛駐鄂,劉光世駐廬,沿江上下無兵,上與鼎以為憂。
鼎移書浚,欲令俊與沂中合兵剿敵。
光世乞舍廬還太平,又乞退保采石,鼎奏曰:“豫逆賊也,官軍與豫戰而不能勝,或更退守,何以立國?今賊已渡淮,當亟遣張俊合光世之軍盡掃淮南之寇,然後議去留。
”上善其策,诏二将進兵。
俊軍至藕塘與猊戰,大破之。
鼎命沂中趨合肥以會光世,光世已棄廬回江北。
浚以書告鼎,鼎白上诏浚:有不用命者,聽以軍法從事。
光世大駭,複進至肥河與麟戰,破之。
麟、猊拔栅遁去。
浚在江上,嘗遣其屬呂祉入奏事,所言誇大,鼎每抑之。
上謂鼎曰:“他日張浚與卿不和,必呂祉也。
”後浚因論事,語意微侵鼎,鼎言:“臣初與浚如兄弟,因呂祉離間,遂爾睽異。
今浚成功,當使展盡底蘊,浚當留,臣當去。
”上曰:“俟浚歸議之。
”浚嘗奏乞幸建康,而鼎與折彥質請回跸臨安。
暨浚還,乞乘勝攻河南,且罷劉光世軍政。
鼎言:“擒豫固易耳,然得河南,能保金人不内侵乎?光世累世為将,無故而罷之,恐人心不安。
”浚滋不悅。
鼎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
七年,上幸建康,罷劉光世,以王德為都統制,郦瓊副之,并聽參謀、兵部尚書呂祉節度制。
瓊與德有宿怨,訴于祉,不得直,執祉以全軍降僞齊。
浚引咎去位,乃以萬壽觀使兼侍讀召鼎,入對,拜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進四官。
上言:“淮西之報初至,執政奏事皆失措,惟朕不為動。
”鼎曰:“今見諸将,尤須靜以待之,不然益增其驕蹇之心。
”台谏交論淮西無備,鼎曰:“行朝擁兵十萬,敵騎直來,自足抗之,設有他虞,鼎身任其責。
”淮西迄無驚。
鼎嘗乞降诏安撫淮西,上曰:“俟行遣張浚,朕當下罪己之诏。
”鼎言:“浚已落職。
”上曰:“浚罪當遠竄。
”鼎奏:“浚母老,且有勤王功。
”上曰:“功過自不相掩。
”已而内批出,浚谪置嶺南,鼎留不下。
诘旦,經同列救解,上怒殊未釋,鼎力懇曰:“浚罪不過片策耳。
凡人計慮,豈不欲萬全,傥因一失,便置之死地,後有奇謀秘計,誰複敢言者。
此事自關朝廷,非獨私浚也。
”上意乃解,遂以散官分司,居永州。
鼎既再相,或議其無所施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