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立元佑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遂濟成黨禍。
淵明以故亟遷秘書少監、中書舍人、大司成、翰林學士。
大觀三年,京罷相,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徙鄭、越二州。
召為禮部尚書,複拜學士,進承旨。
翰林廣直廬,帝書“摛文堂”榜賜之。
兼太子賓客。
以疾,改延康殿學士、提舉醴泉觀兼侍讀、監修國史。
卒,贈金紫光祿大夫、資政殿學士,谥曰文憲。
浚明早死。
蔡居厚,字寬夫,熙甯禦史延禧子也。
延禧嘗擊呂惠卿兄弟,有直名。
居厚第進士,累官吏部員外郎。
大觀初,拜右正言,奏疏曰:“神宗造立法度,曠古絕儗,雖符、佑之黨力起相軋,而終不能搖者,出于人心理義之所在也。
陛下繼志廣聲,政事具舉,願如明诏敕有司勒為成書,以明一代之制。
”遷起居郎,進右谏議大夫。
論東南兵政七弊,及言學官書局皆為要塗,宜公選實學多聞之士,無使庸常之徒。
得以幸進。
河北、河東群盜起,太原、真定守皆以不能擒捕罪去。
居厚言:“将帥之才,不儲養于平時,故緩急無所可用,宜令觀察使以上,各舉所知。
”又言:“比來從事于朝者,皆姑息胥吏,吏強官弱,浸以成風。
蓋辇毂之下,吏習狡狯,故怯懦者有所畏,至用為耳目,倚為鄉導,假借色辭,過為卑辱,浸淫及于侍從。
今廟堂之上,稍亦為之,願重為之制。
”改戶部侍郎。
言者論其在谏省時,為宋喬年父子用,以集賢殿修撰知秦州。
降羌在州者逸入京師訴事,坐失察,削職罷。
蔡京再相,起知滄、陳、齊三州,加徽猷閣待制,為應天、河南尹。
初建神霄宮,度地污下,為道士交訴,徙汝州。
久之,知東平府。
複以戶部侍郎召,未至,又以知青州。
病不能赴,未幾卒。
劉嗣明,開封祥符人。
入太學,積以試藝,名出諸生右。
崇甯中,車駕幸學,解褐補承事郎,曆校書郎至給事中。
張商英居相位,惡其不附己。
時鄭居中雖以嫌去樞密,然陰殖黨與,窺伺益固。
嗣明與之合,計傾商英。
門下省吏張天忱貶秩,嗣明駁弗下,商英争之。
诏禦史台蔽曲直,商英以是罷。
嗣明遂論商英引李士觀、尹天民入政典局,矯為敕語,共造奸謀,三人俱坐責。
嗣明遷大司成。
士子肄雅樂被恩,嗣明亦升班與學士等。
已而言者論其取悅權貴,妄升國子生預舍法以抑寒士,黜知穎州。
未幾,入為工部侍郎、翰林學士、工部尚書。
卒,贈資政殿學士、太中大夫。
蔣靜,字叔明,常州宜興人。
第進士,調安仁令。
俗好巫,疫疠流行,病者甯死不服藥,靜悉論巫罪,聚其所事淫像,得三百軀,毀而投諸江。
知陳留縣,與屯将不協,罷去。
徽宗初立,求言,靜上言,多诋元佑間事,蔡京第為正等,擢職方員外郎;中書舍人吳伯舉封還之,京怒,黜伯舉。
明年,遷國子司業。
帝幸太學,命講《書·無逸篇》,賜服金紫,進祭酒,為中書舍人。
以顯谟閣待制知壽州,徙江甯府。
茅山道士劉混康以技進,賜号“先生”。
其徒倚為奸利,奪民葦場,強市廬舍,詞訟至府,吏觀望不敢治,靜悉抵于法。
徙睦州,移病,提舉洞霄宮。
越九年,召為大司成,出知洪州。
複告歸,加直學士。
卒,年七十一,贈通議大夫。
賈偉節,開封人。
第進士,累擢兩浙轉運判官。
條上民間利病,加直秘閣,為江、淮發運副使。
蔡京壞東南轉般法為直達綱,偉節率先奉承,歲以上供物徑造都下,籍催諸道逋負,造巨船二千四百艘,非供奉物而辄運載者,請論以違制。
花石、海錯之急切,自此而興。
論功進秩,遂拜戶部侍郎,改刑部。
歲餘,以顯谟閣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卒。
論曰:善乎歐陽修之論朋黨也,其言曰:“君子以同道為真朋,小人以同利為僞朋,同道則同心相益而共濟,小人見利則争先,利盡則疏而相賊害矣。
”蘇轼續修說,謂:“君子不得志則奉身而退,樂道不仕;小人不得志則僥幸複用,唯怨之報,此所以不勝也。
”秦觀亦言:“君子小人,不免有黨。
人主不辨邪正,必至兩廢;或言兩存,則小人卒得志,君子終受害。
”其說明甚,徽宗弗之察也。
唯蔽于紹述之說,崇奸貶正,黨論滋起。
于是紹聖指元佑為黨,崇甯指元符為黨,而鄭居中、張商英、蔡京、王黼諸人互指為黨,不複能辨。
始以黨敗人,終以黨敗國,衣冠塗炭,垂三十年,其禍汰于東都、白馬,蓋至是而三子之言效焉。
彼劉昺、強淵明、宋喬年、劉嗣明直鬥筲耳,亦使攘臂恣睢,撼撞無忌,小人之為術蹙矣。
嗚呼!朋黨之說,真能空人之國如此哉。
崔鶠字德符,雍丘人,父毗,徙居穎州,遂為陽翟人。
登進士第,調鳳州司戶參軍、筠州推官。
徽宗初立,以日食求言,鶠上書曰: 臣聞谏争之道,不激切不足以起人主意,激切則近讪謗。
夫為人臣而有讪謗之名,此讒邪之論所以易乘,而世主所以不悟,天下所以卷舌吞聲,而以言為戒也。
臣嘗讀史,見漢劉陶曹、鸾、唐李少良之事,未嘗不掩卷興嗟,矯然有山林不反之意。
比聞國家以日食之異,詢求直言,伏讀诏書,至所謂“言之失中,朕不加罪”,蓋陛下披至情,廓聖度,以來天下之言如此,而私秘所聞,不敢一吐,是臣子負陛下也。
方今政令煩苛,民不堪擾,風俗險薄,法不能勝,未暇一二陳之,而特以判左右之忠邪為本。
臣生于草萊,不識朝廷之士,特怪左右之人,有指元佑之臣為奸黨者,必邪人也。
使漢之黨锢,唐之牛、李之禍,将複見于今日,甚可駭也。
夫毀譽者,朝廷之公議。
故責授朱崖軍司戶司馬光,左右以為奸,而天下皆曰忠;今宰相章惇,左右以為忠,而天下皆曰奸。
此何理也?臣請略言奸人之迹:夫乘時抵□戲以盜富貴,探微揣端以固權寵,謂之奸可也;包苴滿門,私谒踵路,陰交不逞,密結禁廷,謂之奸可也;以奇伎淫巧蕩上心,以倡優女色敗君德,獨操賞刑,自報恩怨,謂之奸可也;蔽遮主聽,排斥正人,微言者坐以刺
淵明以故亟遷秘書少監、中書舍人、大司成、翰林學士。
大觀三年,京罷相,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徙鄭、越二州。
召為禮部尚書,複拜學士,進承旨。
翰林廣直廬,帝書“摛文堂”榜賜之。
兼太子賓客。
以疾,改延康殿學士、提舉醴泉觀兼侍讀、監修國史。
卒,贈金紫光祿大夫、資政殿學士,谥曰文憲。
浚明早死。
蔡居厚,字寬夫,熙甯禦史延禧子也。
延禧嘗擊呂惠卿兄弟,有直名。
居厚第進士,累官吏部員外郎。
大觀初,拜右正言,奏疏曰:“神宗造立法度,曠古絕儗,雖符、佑之黨力起相軋,而終不能搖者,出于人心理義之所在也。
陛下繼志廣聲,政事具舉,願如明诏敕有司勒為成書,以明一代之制。
”遷起居郎,進右谏議大夫。
論東南兵政七弊,及言學官書局皆為要塗,宜公選實學多聞之士,無使庸常之徒。
得以幸進。
河北、河東群盜起,太原、真定守皆以不能擒捕罪去。
居厚言:“将帥之才,不儲養于平時,故緩急無所可用,宜令觀察使以上,各舉所知。
”又言:“比來從事于朝者,皆姑息胥吏,吏強官弱,浸以成風。
蓋辇毂之下,吏習狡狯,故怯懦者有所畏,至用為耳目,倚為鄉導,假借色辭,過為卑辱,浸淫及于侍從。
今廟堂之上,稍亦為之,願重為之制。
”改戶部侍郎。
言者論其在谏省時,為宋喬年父子用,以集賢殿修撰知秦州。
降羌在州者逸入京師訴事,坐失察,削職罷。
蔡京再相,起知滄、陳、齊三州,加徽猷閣待制,為應天、河南尹。
初建神霄宮,度地污下,為道士交訴,徙汝州。
久之,知東平府。
複以戶部侍郎召,未至,又以知青州。
病不能赴,未幾卒。
劉嗣明,開封祥符人。
入太學,積以試藝,名出諸生右。
崇甯中,車駕幸學,解褐補承事郎,曆校書郎至給事中。
張商英居相位,惡其不附己。
時鄭居中雖以嫌去樞密,然陰殖黨與,窺伺益固。
嗣明與之合,計傾商英。
門下省吏張天忱貶秩,嗣明駁弗下,商英争之。
诏禦史台蔽曲直,商英以是罷。
嗣明遂論商英引李士觀、尹天民入政典局,矯為敕語,共造奸謀,三人俱坐責。
嗣明遷大司成。
士子肄雅樂被恩,嗣明亦升班與學士等。
已而言者論其取悅權貴,妄升國子生預舍法以抑寒士,黜知穎州。
未幾,入為工部侍郎、翰林學士、工部尚書。
卒,贈資政殿學士、太中大夫。
蔣靜,字叔明,常州宜興人。
第進士,調安仁令。
俗好巫,疫疠流行,病者甯死不服藥,靜悉論巫罪,聚其所事淫像,得三百軀,毀而投諸江。
知陳留縣,與屯将不協,罷去。
徽宗初立,求言,靜上言,多诋元佑間事,蔡京第為正等,擢職方員外郎;中書舍人吳伯舉封還之,京怒,黜伯舉。
明年,遷國子司業。
帝幸太學,命講《書·無逸篇》,賜服金紫,進祭酒,為中書舍人。
以顯谟閣待制知壽州,徙江甯府。
茅山道士劉混康以技進,賜号“先生”。
其徒倚為奸利,奪民葦場,強市廬舍,詞訟至府,吏觀望不敢治,靜悉抵于法。
徙睦州,移病,提舉洞霄宮。
越九年,召為大司成,出知洪州。
複告歸,加直學士。
卒,年七十一,贈通議大夫。
賈偉節,開封人。
第進士,累擢兩浙轉運判官。
條上民間利病,加直秘閣,為江、淮發運副使。
蔡京壞東南轉般法為直達綱,偉節率先奉承,歲以上供物徑造都下,籍催諸道逋負,造巨船二千四百艘,非供奉物而辄運載者,請論以違制。
花石、海錯之急切,自此而興。
論功進秩,遂拜戶部侍郎,改刑部。
歲餘,以顯谟閣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卒。
論曰:善乎歐陽修之論朋黨也,其言曰:“君子以同道為真朋,小人以同利為僞朋,同道則同心相益而共濟,小人見利則争先,利盡則疏而相賊害矣。
”蘇轼續修說,謂:“君子不得志則奉身而退,樂道不仕;小人不得志則僥幸複用,唯怨之報,此所以不勝也。
”秦觀亦言:“君子小人,不免有黨。
人主不辨邪正,必至兩廢;或言兩存,則小人卒得志,君子終受害。
”其說明甚,徽宗弗之察也。
唯蔽于紹述之說,崇奸貶正,黨論滋起。
于是紹聖指元佑為黨,崇甯指元符為黨,而鄭居中、張商英、蔡京、王黼諸人互指為黨,不複能辨。
始以黨敗人,終以黨敗國,衣冠塗炭,垂三十年,其禍汰于東都、白馬,蓋至是而三子之言效焉。
彼劉昺、強淵明、宋喬年、劉嗣明直鬥筲耳,亦使攘臂恣睢,撼撞無忌,小人之為術蹙矣。
嗚呼!朋黨之說,真能空人之國如此哉。
崔鶠字德符,雍丘人,父毗,徙居穎州,遂為陽翟人。
登進士第,調鳳州司戶參軍、筠州推官。
徽宗初立,以日食求言,鶠上書曰: 臣聞谏争之道,不激切不足以起人主意,激切則近讪謗。
夫為人臣而有讪謗之名,此讒邪之論所以易乘,而世主所以不悟,天下所以卷舌吞聲,而以言為戒也。
臣嘗讀史,見漢劉陶曹、鸾、唐李少良之事,未嘗不掩卷興嗟,矯然有山林不反之意。
比聞國家以日食之異,詢求直言,伏讀诏書,至所謂“言之失中,朕不加罪”,蓋陛下披至情,廓聖度,以來天下之言如此,而私秘所聞,不敢一吐,是臣子負陛下也。
方今政令煩苛,民不堪擾,風俗險薄,法不能勝,未暇一二陳之,而特以判左右之忠邪為本。
臣生于草萊,不識朝廷之士,特怪左右之人,有指元佑之臣為奸黨者,必邪人也。
使漢之黨锢,唐之牛、李之禍,将複見于今日,甚可駭也。
夫毀譽者,朝廷之公議。
故責授朱崖軍司戶司馬光,左右以為奸,而天下皆曰忠;今宰相章惇,左右以為忠,而天下皆曰奸。
此何理也?臣請略言奸人之迹:夫乘時抵□戲以盜富貴,探微揣端以固權寵,謂之奸可也;包苴滿門,私谒踵路,陰交不逞,密結禁廷,謂之奸可也;以奇伎淫巧蕩上心,以倡優女色敗君德,獨操賞刑,自報恩怨,謂之奸可也;蔽遮主聽,排斥正人,微言者坐以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