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引為給事中,居數月而病,以龍閣閣待制提舉崇禧觀,卒。
楊畏,字子安,其先遂甯人,父徙洛陽。
畏幼孤好學,事母孝,不事科舉。
黨友交勸之,乃擢進士第。
調成紀主簿,不之官,刻志經術,以所著書谒王安石、呂惠卿,為郓州教授。
自是尊安石之學,以為得聖人之意。
除西京國子監教授,舒但薦為監察禦史裡行。
時有禦史中丞出為郡守,監司薦之,畏言:“侍從賢否,上所素知,監司乃敢妄薦,蓋為異日地爾,乞戒其觀望。
”舒但有盜學士院廚錢罪,為王安禮所白,畏抗章辨論,以為可謂之失,未可謂之故。
但罷,畏坐左轉宗正丞,出提點夔州路刑獄。
元佑初,請祠歸洛。
畏恐得罪于司馬光,嘗曰:“畏官夔峽,雖深山群獠,聞用司馬光,皆相賀,其盛德如此。
”至光卒,畏複曰:“司馬光若知道,便是臯、夔、稷、契;以不知道,故于政事未盡也。
”呂大防、劉摯為相,俱與畏善,用畏為工部員外郎,除監察禦史,擢殿中侍禦史。
畏助大防攻摯十事,并言梁焘、王岩叟、劉安世、朱光庭皆其死黨,必與為地。
既而焘等果救摯,皆不納。
摯罷,蘇頌為相,畏複攻頌,以留賈易除書為頌罪。
頌罷,畏意欲蘇轍為相。
宣仁後外召範純仁為右仆射,畏又攻純仁,不報。
畏本附轍,知轍不相,複上疏诋轍不可用。
其傾危反複如此,百僚莫不側目。
遷侍禦史,畏言事之未治有四:曰邊疆,曰河事,曰役法,曰内外官政。
時有旨令兩省官舉台官,畏言:“禦史與宰執,最為相關之地。
宰執既不自差,使其屬舉之,可乎?”太常博士朱彥以議皇地示祭不同,自列乞罷。
畏言:“彥據經論理,若彥罷出,恐自是人務觀望,不敢以守官為義。
” 宣仁後崩,呂大防欲用畏谏議大夫,範純仁以畏非端士,不可,大防乃遷畏禮部侍郎。
及大防為宣仁後山陵使,畏首背大防,稱述熙甯、元豐政事與王安石學術,哲宗信之,遂薦章惇、呂惠卿可大任。
廷試進士,李清臣發策有紹述意,考官第主元佑者居上,畏複考,悉下之,拔畢漸以為第一。
惇入相,畏遣所親陰結之,曰:“畏前日度勢力之輕重,遂因呂大防、蘇轍以逐劉摯、梁焘。
方欲逐呂、蘇,二人覺,罷畏言職。
畏迹在元佑,心在熙甯,首為相公開路者也。
”惇至,徙畏吏部,引以自助。
中書侍郎李清臣、知樞密院安焘與惇不合,畏複陰附安、李,惇覺其情;又曾布、蔡卞言畏平日所為于惇,遂以寶文閣待制出知真定府。
天下于是目為“楊三變”,謂其進于元豐,顯于元佑,遷于紹聖也。
尋落職知虢州,入元佑黨。
後知郢州,複集賢殿修撰、知襄州,移荊南,提舉洞霄宮,居于洛。
未幾,知鄧州,再丐祠,以言者論列落職,主管崇禧觀。
蔡京為相,畏遣子侄見京,以元佑末論蘇轍不可大用等章自明,又因京黨河南尹薛昂緻言于京,遂出黨籍。
尋複寶文閣待制。
政和二年,洛人詣阙,請封禅嵩山,畏上疏累千餘言,極其谀佞。
方洽行,得疾卒,年六十九。
畏頗為縱橫學,有才辯而多捭阖,與刑恕締交,其好功名富貴亦同。
然恕疏而多失,畏謀必中,其究俱為搢紳禍雲。
論曰:賈易初以剛直名,觀其再劾文彥博、範純仁,而斥蘇轼、蘇轍尤甚,何以剛直為哉?董敦逸于元佑末與黃慶基誣二蘇,以開紹聖之禍,及紹聖則肆诋元佑諸臣,甚至瑤華之冤不能持正,雖終悔而谏,亦何及焉。
及見蔡京、蔡卞稔惡,乃論其過惡以自文,杯水不足以救車薪之火也。
上官均谏切中時事,及不從紹述之議,其為人若可觀,然論呂大防、蘇轍,以之再黜,是亦助紹述者也。
楊畏傾危反複,周流不窮,雖儀、秦縱橫,無以尚之,豈徒有三變而已。
至于倡紹述以取信哲宗,又謂王安石之學有聖人意,可謂小人無忌憚也哉。
來之邵盡擊時賢而進章惇、安焘、呂惠卿,又請加美谥于安石,其流惡不已,乃誣人非其子而欲掩其赀,亦何所不至焉。
葉濤在太學,已着污迹,擢第之後,谄安石而從之學,後得曾布之薦,凡元佑名賢貶責制辭,肆筆醜诋,雖有善猶不能自滌,況無可述者乎! 崔台符,字平叔,蒲陰人。
中明法科,為大理詳斷官,校試殿帷,仁宗賜以“盡美”二字。
熙甯中,文彥博薦為群牧判官,除河北監牧使,入判大理寺。
初,王安石定按問欲舉法,舉朝以為非,台符獨舉手加額曰:“數百年誤用刑名,今乃得正。
”安石喜其附己,故用之。
曆知審刑院,判少府監。
複置大理獄,拜右谏議大夫,為大理卿。
時中官石得一以皇城偵邏為獄,台符與少卿楊汲辄迎伺其意,所在以鍛煉笞掠成之,都人惴栗,至不敢偶語。
數年間,麗文法者且萬人。
官制行,遷刑部侍郎,官至光祿大夫。
元佑初,禦史林旦、上官均發其惡,出知潞州,又貶秩徙相州。
後兼監牧使。
卒,年六十四。
舊制,武臣至内殿崇班,始蔭其族。
台符言:“文吏州判司猶許用蔭,武臣五歲一遷,自借職四十年乃得通朝籍,輕重不相準。
請自供奉官即用蔭。
”從之。
嘗使遼,至其朝,久立帳前,傧者不贊導。
問其故,曰:“太子未至。
”台符诮之曰:“安有君父臨軒而臣子偃蹇不至,久立使者禮乎?”傧者懼,贊導如儀。
楊汲,字潛古,泉州晉江人。
登進士第,調趙州司法參軍。
州民曹浔者,兄遇之不善,兄子亦加侮焉。
浔持刀逐兄子,兄挾之以走,浔曰:“兄勿避,自為侄爾。
”既就吏,兄子雲:“叔欲绐吾父,止而殺之。
”吏當浔謀殺兄,汲曰:“浔呼兄使勿避,何謂謀。
若以意為獄,民無所措手足矣。
”州用其言,谳上,浔得不死。
主管開封府界常平,權都水丞,與侯叔獻行汴水淤田法,遂酾汴流漲潦以溉西部,瘠土皆為良田。
神宗嘉之,賜以所淤田千畝。
提點淮西刑獄,提舉西路常平,修古芍陂,引漢泉灌田萬頃。
召判都水監,為大理卿,遷刑部、戶部侍郎。
元佑初,以寶文閣待制知廬州。
崔台符被劾,汲亦落職知黃州。
曆徐、襄、越州。
紹聖中,複為戶部侍郎,卒。
呂嘉問,字望之,以蔭入官。
熙甯初,條例司引以為屬,權戶部判官,管諸司庫務,行連竈法于酒坊,歲省薪錢十六萬缗。
王安石用魏繼宗議,即京城置市易務,命嘉問提舉。
上建置十三事,其一欲于律外禁兼并之家辄取利,神宗去之,安石執不可。
居二年,連以羨課受賞。
神宗聞其擾民。
語安石。
安石曰:“嘉問奉法不公,
楊畏,字子安,其先遂甯人,父徙洛陽。
畏幼孤好學,事母孝,不事科舉。
黨友交勸之,乃擢進士第。
調成紀主簿,不之官,刻志經術,以所著書谒王安石、呂惠卿,為郓州教授。
自是尊安石之學,以為得聖人之意。
除西京國子監教授,舒但薦為監察禦史裡行。
時有禦史中丞出為郡守,監司薦之,畏言:“侍從賢否,上所素知,監司乃敢妄薦,蓋為異日地爾,乞戒其觀望。
”舒但有盜學士院廚錢罪,為王安禮所白,畏抗章辨論,以為可謂之失,未可謂之故。
但罷,畏坐左轉宗正丞,出提點夔州路刑獄。
元佑初,請祠歸洛。
畏恐得罪于司馬光,嘗曰:“畏官夔峽,雖深山群獠,聞用司馬光,皆相賀,其盛德如此。
”至光卒,畏複曰:“司馬光若知道,便是臯、夔、稷、契;以不知道,故于政事未盡也。
”呂大防、劉摯為相,俱與畏善,用畏為工部員外郎,除監察禦史,擢殿中侍禦史。
畏助大防攻摯十事,并言梁焘、王岩叟、劉安世、朱光庭皆其死黨,必與為地。
既而焘等果救摯,皆不納。
摯罷,蘇頌為相,畏複攻頌,以留賈易除書為頌罪。
頌罷,畏意欲蘇轍為相。
宣仁後外召範純仁為右仆射,畏又攻純仁,不報。
畏本附轍,知轍不相,複上疏诋轍不可用。
其傾危反複如此,百僚莫不側目。
遷侍禦史,畏言事之未治有四:曰邊疆,曰河事,曰役法,曰内外官政。
時有旨令兩省官舉台官,畏言:“禦史與宰執,最為相關之地。
宰執既不自差,使其屬舉之,可乎?”太常博士朱彥以議皇地示祭不同,自列乞罷。
畏言:“彥據經論理,若彥罷出,恐自是人務觀望,不敢以守官為義。
” 宣仁後崩,呂大防欲用畏谏議大夫,範純仁以畏非端士,不可,大防乃遷畏禮部侍郎。
及大防為宣仁後山陵使,畏首背大防,稱述熙甯、元豐政事與王安石學術,哲宗信之,遂薦章惇、呂惠卿可大任。
廷試進士,李清臣發策有紹述意,考官第主元佑者居上,畏複考,悉下之,拔畢漸以為第一。
惇入相,畏遣所親陰結之,曰:“畏前日度勢力之輕重,遂因呂大防、蘇轍以逐劉摯、梁焘。
方欲逐呂、蘇,二人覺,罷畏言職。
畏迹在元佑,心在熙甯,首為相公開路者也。
”惇至,徙畏吏部,引以自助。
中書侍郎李清臣、知樞密院安焘與惇不合,畏複陰附安、李,惇覺其情;又曾布、蔡卞言畏平日所為于惇,遂以寶文閣待制出知真定府。
天下于是目為“楊三變”,謂其進于元豐,顯于元佑,遷于紹聖也。
尋落職知虢州,入元佑黨。
後知郢州,複集賢殿修撰、知襄州,移荊南,提舉洞霄宮,居于洛。
未幾,知鄧州,再丐祠,以言者論列落職,主管崇禧觀。
蔡京為相,畏遣子侄見京,以元佑末論蘇轍不可大用等章自明,又因京黨河南尹薛昂緻言于京,遂出黨籍。
尋複寶文閣待制。
政和二年,洛人詣阙,請封禅嵩山,畏上疏累千餘言,極其谀佞。
方洽行,得疾卒,年六十九。
畏頗為縱橫學,有才辯而多捭阖,與刑恕締交,其好功名富貴亦同。
然恕疏而多失,畏謀必中,其究俱為搢紳禍雲。
論曰:賈易初以剛直名,觀其再劾文彥博、範純仁,而斥蘇轼、蘇轍尤甚,何以剛直為哉?董敦逸于元佑末與黃慶基誣二蘇,以開紹聖之禍,及紹聖則肆诋元佑諸臣,甚至瑤華之冤不能持正,雖終悔而谏,亦何及焉。
及見蔡京、蔡卞稔惡,乃論其過惡以自文,杯水不足以救車薪之火也。
上官均谏切中時事,及不從紹述之議,其為人若可觀,然論呂大防、蘇轍,以之再黜,是亦助紹述者也。
楊畏傾危反複,周流不窮,雖儀、秦縱橫,無以尚之,豈徒有三變而已。
至于倡紹述以取信哲宗,又謂王安石之學有聖人意,可謂小人無忌憚也哉。
來之邵盡擊時賢而進章惇、安焘、呂惠卿,又請加美谥于安石,其流惡不已,乃誣人非其子而欲掩其赀,亦何所不至焉。
葉濤在太學,已着污迹,擢第之後,谄安石而從之學,後得曾布之薦,凡元佑名賢貶責制辭,肆筆醜诋,雖有善猶不能自滌,況無可述者乎! 崔台符,字平叔,蒲陰人。
中明法科,為大理詳斷官,校試殿帷,仁宗賜以“盡美”二字。
熙甯中,文彥博薦為群牧判官,除河北監牧使,入判大理寺。
初,王安石定按問欲舉法,舉朝以為非,台符獨舉手加額曰:“數百年誤用刑名,今乃得正。
”安石喜其附己,故用之。
曆知審刑院,判少府監。
複置大理獄,拜右谏議大夫,為大理卿。
時中官石得一以皇城偵邏為獄,台符與少卿楊汲辄迎伺其意,所在以鍛煉笞掠成之,都人惴栗,至不敢偶語。
數年間,麗文法者且萬人。
官制行,遷刑部侍郎,官至光祿大夫。
元佑初,禦史林旦、上官均發其惡,出知潞州,又貶秩徙相州。
後兼監牧使。
卒,年六十四。
舊制,武臣至内殿崇班,始蔭其族。
台符言:“文吏州判司猶許用蔭,武臣五歲一遷,自借職四十年乃得通朝籍,輕重不相準。
請自供奉官即用蔭。
”從之。
嘗使遼,至其朝,久立帳前,傧者不贊導。
問其故,曰:“太子未至。
”台符诮之曰:“安有君父臨軒而臣子偃蹇不至,久立使者禮乎?”傧者懼,贊導如儀。
楊汲,字潛古,泉州晉江人。
登進士第,調趙州司法參軍。
州民曹浔者,兄遇之不善,兄子亦加侮焉。
浔持刀逐兄子,兄挾之以走,浔曰:“兄勿避,自為侄爾。
”既就吏,兄子雲:“叔欲绐吾父,止而殺之。
”吏當浔謀殺兄,汲曰:“浔呼兄使勿避,何謂謀。
若以意為獄,民無所措手足矣。
”州用其言,谳上,浔得不死。
主管開封府界常平,權都水丞,與侯叔獻行汴水淤田法,遂酾汴流漲潦以溉西部,瘠土皆為良田。
神宗嘉之,賜以所淤田千畝。
提點淮西刑獄,提舉西路常平,修古芍陂,引漢泉灌田萬頃。
召判都水監,為大理卿,遷刑部、戶部侍郎。
元佑初,以寶文閣待制知廬州。
崔台符被劾,汲亦落職知黃州。
曆徐、襄、越州。
紹聖中,複為戶部侍郎,卒。
呂嘉問,字望之,以蔭入官。
熙甯初,條例司引以為屬,權戶部判官,管諸司庫務,行連竈法于酒坊,歲省薪錢十六萬缗。
王安石用魏繼宗議,即京城置市易務,命嘉問提舉。
上建置十三事,其一欲于律外禁兼并之家辄取利,神宗去之,安石執不可。
居二年,連以羨課受賞。
神宗聞其擾民。
語安石。
安石曰:“嘉問奉法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