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诏臣參治,坐是,谪知光澤縣。
莘等卒無罪,天下服其持平。
有巫托神能禍福人,緻赀甚富,均焚像杖巫,出諸境。
還,監都進奏院。
哲宗即位,擢開封府推官。
元佑初,複為監察禦史。
議者請兼用詩賦取土,宰相遂欲廢經義。
均言:“經術以理為主,而所根者本也,詩賦以文為工,而所逐者末也。
今不計本末,而欲襲詩賦之敝,未見其不得也。
”自熙甯以來,京師百司有谒禁。
均言:“以誠待人,則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則人思苟免。
願除開封、大理外,餘皆釋禁,以明洞達不疑之意。
”遂論青苗,以為有惠民之名而無惠民之實,有目前之利而為終歲之患,願罷之而複為常平籴粜之法。
又言官冗之弊,請罷粟補吏,減任子員,節特奏名之濫,增攝官之舉數,抑胥史之幸進,以清入仕之源。
诏有司議,久之不能有所省。
複疏言:“今會議之臣,畏世俗之譏評,不計朝廷之利害,闵鄙耄之不進,不思才者之閑滞,非策之善也。
”因請對,力陳之,宣仁後曰:“當從我家始。
”乃自後屬而下至大夫,悉裁其數。
又言:“治天下道二,寬與猛而已。
寬過則緩而傷義,猛過則急而傷恩。
術雖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
間者,監司務為慘核,郡縣望風趣辦,不暇以便民為意。
陛下臨禦,務從寬大,為吏者又複苟簡縱弛,猛寬二者胥失。
願明诏四方,使之寬不縱惡,猛不傷惠,以起中和之風。
”诏下其章。
蔡确弟碩盜貸官錢以萬計,獄既上,均論确為宰相,挾邪撓法,當顯正其罪,以厲百官。
張璪、李清臣執政,與正人異趣,相繼擊去之。
監察禦史張舜民論邊事,因及宰相文彥博,舜民左遷。
均言:“風憲之任許風聞,所以廣耳目也。
舜民之言是,當行之;其言非,當容之。
願複舜民職。
”不從。
台谏約再論,均謂事小不當再論,王岩叟遂劾均反複,岩叟移官。
均遷殿中侍禦史,内不自安,引義丐去,改禮部員外郎。
居三年,複為殿中侍禦史。
西夏自永樂之戰,怙勝氣驕,欲複故地。
朝廷用趙離計,棄四砦,至是,又請蘭州為砦地。
均上疏曰:“先王之禦外國,知威之不可獨立,故假惠以濟威,知惠之不可獨行,故須威以行惠,然後外國且懷且畏,無怨望輕侮之心。
今西夏所争蘭州砦地,皆控扼要路,若輕以予之,恐夏人搗虛,熙河數郡,孤立難守。
若繼請熙河故地,将何辭以拒之?是傅虎以翼,借寇以兵,不惟無益,祗足為患。
不如治兵積谷,畫地而守,使夏人曉然知朝廷意也。
” 時傅堯俞為中書侍郎,許将為左丞,韓忠彥為同知樞密院。
三人者,論事多同異,俱求罷。
均言:“大臣之任同國休戚,廟堂之上當務協諧,使中外之人,泯然不知有同異之迹。
若悻悻然辨論,不顧事體,何以觀視百僚。
堯俞等雖有辨論之失,然事皆緣公,無顯惡大過,望令就職。
”诏從之。
禦史中丞蘇轍等尚以為言,均上疏曰:“進退大臣當,則天下服陛下之明,而大臣得以安其位。
進退不當,則累陛下之哲,而言者自此得以朋黨,合謀并力,以傾搖大臣。
天下之事,以是非為主。
所論若當,雖異,不害其為善;所論若非,雖同,未免為不善。
今堯俞等但不能協和,實無大過。
蘇轍乃以許将當時已定議,既而背同列之議,獨上論奏。
臣以為善則順之,惡則正之,豈在每事唯命,遂非不改,然後為忠邪?将舍同列之議,上奉聖旨,是能将順其美,不當反以為過惡也。
若使不忠,雖與同列協和,是乃奸臣爾,非朝廷之利也。
”将罷,均又言:“呂大防堅強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異,唯許将時有異同。
轍素與大防善,盡力排将,期于心勝。
臣恐綱紀法令,自此敗壞矣。
”因論:“禦史,耳目之任;中丞,風憲之長。
轍當公是公非,别白善惡,而不當妄言也。
”遂乞罷,出知廣德軍,改提點河北東路刑獄。
紹聖初,召拜左正言。
時大防、轍已罷政,均論大防、轍六罪,并再黜大防,史禍由此起。
又奏罷詩賦,專以經術取士。
宰相章惇欲更政事,專黜陟之柄,陰去異己,出吏部尚書彭汝砺知成都府,召朱服為中書舍人。
均言汝砺不可出,服不可用。
惇怒,遷均為工部員外郎。
尋提點京東、淮東刑獄,曆梓州淮南轉運副使、知越州。
徽宗立,入為秘書少監,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兼《哲宗實錄》修撰,遷給事中。
太學生張寅亮應诏論事,得罪屏斥,均言:“寅亮雖不識忌諱,然志非懷邪。
陛下既招其來,又罪其言,恐沮多士之氣。
”寅亮得免。
時宰相欲盡循熙、豐法度為紹述以風均,均曰:“法度惟是之從,無彼此之辨。
”由是不協,以龍圖閣待制知永興軍,徙襄州。
崇甯初,與元佑黨籍,奪職,主管崇禧觀。
政和中,複集賢院修撰、提舉洞霄宮。
久之,複龍圖閣待制,緻仕。
卒,年七十八。
來之邵,字祖德,開封鹹平人。
登進士第,由潞州司理參軍為刑部詳斷官。
元豐中,改大理評事,禦史中丞黃履薦為監察禦史。
未幾,買倡家女為妾,履劾其污行,左遷将作丞。
哲宗即位,為太府丞、提舉秦鳳常平、利州成都路轉運判官,入為開封府推官,複拜監察禦史,遷殿中侍禦史。
之邵資性奸谲,與楊畏合攻蘇頌,論頌稽留賈易知蘇州之命。
又論梁焘緣劉摯親黨,緻位丞弼。
又論範純仁不可複相,乞進用章惇、安焘、呂惠卿。
紹聖初,國事丕變,之邵逆探時指,先劾呂大防。
惇既相,擢為侍禦史。
王安石配食神宗,之邵又請加美谥。
疏:“司馬光等畔道逆理,典刑未正,鬼得而誅。
獨劉摯尚存,實天以遺陛下。
”其阿恣無忌憚如此。
進刑部侍郎。
陽翟民蓋漸以訟至有司,之邵二子皆娶蓋氏,誣漸非蓋氏子,以規其赀。
谏官張商英論之,以直龍圖閣出知蔡州。
卒,年四十八。
蔡京為相,特贈太中大夫。
葉濤,字緻遠,處州龍泉人。
進士乙科,為國子直講。
虞蕃訟起,濤坐受諸生茶紙免官。
濤,王氏婿也,即往從安石于金陵,學為文詞。
哲宗立,上章自理,得太學正,遷博士。
紹聖初,為秘書省正字,編修《神宗史》,進校書郎。
曾布薦為起居舍人,擢中書舍人。
司馬光、呂公着、王岩叟追貶,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焘、範純仁責官,皆濤為制詞,文極醜诋。
安焘降學士,濤封還命書,雲:“焘在元佑時,嘗诋文彥博棄熙河,全先帝萬世之功,不宜加罪。
”蔡京劾為黨,罷知光州。
又以訴理有過,為範镗所論,連三黜。
曾布
莘等卒無罪,天下服其持平。
有巫托神能禍福人,緻赀甚富,均焚像杖巫,出諸境。
還,監都進奏院。
哲宗即位,擢開封府推官。
元佑初,複為監察禦史。
議者請兼用詩賦取土,宰相遂欲廢經義。
均言:“經術以理為主,而所根者本也,詩賦以文為工,而所逐者末也。
今不計本末,而欲襲詩賦之敝,未見其不得也。
”自熙甯以來,京師百司有谒禁。
均言:“以誠待人,則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則人思苟免。
願除開封、大理外,餘皆釋禁,以明洞達不疑之意。
”遂論青苗,以為有惠民之名而無惠民之實,有目前之利而為終歲之患,願罷之而複為常平籴粜之法。
又言官冗之弊,請罷粟補吏,減任子員,節特奏名之濫,增攝官之舉數,抑胥史之幸進,以清入仕之源。
诏有司議,久之不能有所省。
複疏言:“今會議之臣,畏世俗之譏評,不計朝廷之利害,闵鄙耄之不進,不思才者之閑滞,非策之善也。
”因請對,力陳之,宣仁後曰:“當從我家始。
”乃自後屬而下至大夫,悉裁其數。
又言:“治天下道二,寬與猛而已。
寬過則緩而傷義,猛過則急而傷恩。
術雖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
間者,監司務為慘核,郡縣望風趣辦,不暇以便民為意。
陛下臨禦,務從寬大,為吏者又複苟簡縱弛,猛寬二者胥失。
願明诏四方,使之寬不縱惡,猛不傷惠,以起中和之風。
”诏下其章。
蔡确弟碩盜貸官錢以萬計,獄既上,均論确為宰相,挾邪撓法,當顯正其罪,以厲百官。
張璪、李清臣執政,與正人異趣,相繼擊去之。
監察禦史張舜民論邊事,因及宰相文彥博,舜民左遷。
均言:“風憲之任許風聞,所以廣耳目也。
舜民之言是,當行之;其言非,當容之。
願複舜民職。
”不從。
台谏約再論,均謂事小不當再論,王岩叟遂劾均反複,岩叟移官。
均遷殿中侍禦史,内不自安,引義丐去,改禮部員外郎。
居三年,複為殿中侍禦史。
西夏自永樂之戰,怙勝氣驕,欲複故地。
朝廷用趙離計,棄四砦,至是,又請蘭州為砦地。
均上疏曰:“先王之禦外國,知威之不可獨立,故假惠以濟威,知惠之不可獨行,故須威以行惠,然後外國且懷且畏,無怨望輕侮之心。
今西夏所争蘭州砦地,皆控扼要路,若輕以予之,恐夏人搗虛,熙河數郡,孤立難守。
若繼請熙河故地,将何辭以拒之?是傅虎以翼,借寇以兵,不惟無益,祗足為患。
不如治兵積谷,畫地而守,使夏人曉然知朝廷意也。
” 時傅堯俞為中書侍郎,許将為左丞,韓忠彥為同知樞密院。
三人者,論事多同異,俱求罷。
均言:“大臣之任同國休戚,廟堂之上當務協諧,使中外之人,泯然不知有同異之迹。
若悻悻然辨論,不顧事體,何以觀視百僚。
堯俞等雖有辨論之失,然事皆緣公,無顯惡大過,望令就職。
”诏從之。
禦史中丞蘇轍等尚以為言,均上疏曰:“進退大臣當,則天下服陛下之明,而大臣得以安其位。
進退不當,則累陛下之哲,而言者自此得以朋黨,合謀并力,以傾搖大臣。
天下之事,以是非為主。
所論若當,雖異,不害其為善;所論若非,雖同,未免為不善。
今堯俞等但不能協和,實無大過。
蘇轍乃以許将當時已定議,既而背同列之議,獨上論奏。
臣以為善則順之,惡則正之,豈在每事唯命,遂非不改,然後為忠邪?将舍同列之議,上奉聖旨,是能将順其美,不當反以為過惡也。
若使不忠,雖與同列協和,是乃奸臣爾,非朝廷之利也。
”将罷,均又言:“呂大防堅強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異,唯許将時有異同。
轍素與大防善,盡力排将,期于心勝。
臣恐綱紀法令,自此敗壞矣。
”因論:“禦史,耳目之任;中丞,風憲之長。
轍當公是公非,别白善惡,而不當妄言也。
”遂乞罷,出知廣德軍,改提點河北東路刑獄。
紹聖初,召拜左正言。
時大防、轍已罷政,均論大防、轍六罪,并再黜大防,史禍由此起。
又奏罷詩賦,專以經術取士。
宰相章惇欲更政事,專黜陟之柄,陰去異己,出吏部尚書彭汝砺知成都府,召朱服為中書舍人。
均言汝砺不可出,服不可用。
惇怒,遷均為工部員外郎。
尋提點京東、淮東刑獄,曆梓州淮南轉運副使、知越州。
徽宗立,入為秘書少監,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兼《哲宗實錄》修撰,遷給事中。
太學生張寅亮應诏論事,得罪屏斥,均言:“寅亮雖不識忌諱,然志非懷邪。
陛下既招其來,又罪其言,恐沮多士之氣。
”寅亮得免。
時宰相欲盡循熙、豐法度為紹述以風均,均曰:“法度惟是之從,無彼此之辨。
”由是不協,以龍圖閣待制知永興軍,徙襄州。
崇甯初,與元佑黨籍,奪職,主管崇禧觀。
政和中,複集賢院修撰、提舉洞霄宮。
久之,複龍圖閣待制,緻仕。
卒,年七十八。
來之邵,字祖德,開封鹹平人。
登進士第,由潞州司理參軍為刑部詳斷官。
元豐中,改大理評事,禦史中丞黃履薦為監察禦史。
未幾,買倡家女為妾,履劾其污行,左遷将作丞。
哲宗即位,為太府丞、提舉秦鳳常平、利州成都路轉運判官,入為開封府推官,複拜監察禦史,遷殿中侍禦史。
之邵資性奸谲,與楊畏合攻蘇頌,論頌稽留賈易知蘇州之命。
又論梁焘緣劉摯親黨,緻位丞弼。
又論範純仁不可複相,乞進用章惇、安焘、呂惠卿。
紹聖初,國事丕變,之邵逆探時指,先劾呂大防。
惇既相,擢為侍禦史。
王安石配食神宗,之邵又請加美谥。
疏:“司馬光等畔道逆理,典刑未正,鬼得而誅。
獨劉摯尚存,實天以遺陛下。
”其阿恣無忌憚如此。
進刑部侍郎。
陽翟民蓋漸以訟至有司,之邵二子皆娶蓋氏,誣漸非蓋氏子,以規其赀。
谏官張商英論之,以直龍圖閣出知蔡州。
卒,年四十八。
蔡京為相,特贈太中大夫。
葉濤,字緻遠,處州龍泉人。
進士乙科,為國子直講。
虞蕃訟起,濤坐受諸生茶紙免官。
濤,王氏婿也,即往從安石于金陵,學為文詞。
哲宗立,上章自理,得太學正,遷博士。
紹聖初,為秘書省正字,編修《神宗史》,進校書郎。
曾布薦為起居舍人,擢中書舍人。
司馬光、呂公着、王岩叟追貶,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焘、範純仁責官,皆濤為制詞,文極醜诋。
安焘降學士,濤封還命書,雲:“焘在元佑時,嘗诋文彥博棄熙河,全先帝萬世之功,不宜加罪。
”蔡京劾為黨,罷知光州。
又以訴理有過,為範镗所論,連三黜。
曾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