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關燈
唐恪李邦彥餘深薛昂吳敏王安中王襄趙野曹輔耿南仲王宇附 唐恪,字欽叟,杭州錢塘人。

    四歲而孤,聞人言其父,辄悲泣。

    以蔭登第,調郴尉。

    縣民有被害而屍不獲,吏執其鄰人,抑使自誣,令以為信。

    恪争之,令曰:“否将為君累。

    ”恪曰:“吾為尉而盜不能捕,更俾亡辜死平?”躬出訪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屍,遂獲盜。

    知榆次,縣豪子雄于鄉,萃逋庇奸,不輸公賦,前後莫敢诘。

    恪以理善曉之,悟而自悔,折節為長者。

    最聞,擢提舉河東常平、江東轉運判官。

     大觀中,牂牁内附,召為屯田員外郎,持節招納夷人。

    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盡去兵衛,從數十卒單行。

    夷望見歡呼,投兵聽命。

    以奉使稱職,遷右司員外郎、起居舍人。

    迎遼使還,言河北邊備弛廢,宜及今無事,以時治之。

    徽宗壯之,曰:“非卿誰宜為者。

    ”命為都轉運使,加集賢殿修撰。

    中貴人稱诏有所市,恪不答,憤而歸,中以他事,降直龍圖閣、知梓州。

     曆五年,徙滄州。

    河決,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

    都水孟昌齡移檄索船與兵,恪報水勢方惡,船當以備緩急;滄為極邊,兵非有旨不敢遣。

    昌齡怒,劾之,恪不為動,益治水。

    水去,城得全,诏書嘉獎。

    乃上疏請暫免保甲、保馬呈閱及複諸縣租,等第振貸,以寬被水之民。

    未報,悉便宜罷行之,民大悅。

     進龍圖閣待制、知揚州,召拜戶部侍郎。

    京師暴水至,汴且溢,付恪治之。

    或請決南堤以纾宮城之患,恪曰:“水漲堤壞,此亡可奈何,今決而浸之,是魚鼈吾民也。

    ”亟乘小舟,相水源委,求所以利導之,乃決金堤注之河。

    浃旬水平,入對,帝勞之曰:“宗廟社稷獲安,卿之力也。

    ”恪再拜,因上疏言:“水,陰類也,至犯京阙,天其或者以陰盛之沴儆告陛下乎?願垂意時事,益謹天戒。

    ” 宣和初,遷尚書,帝許以二府。

    為宰相王黼所陷,罷知滁州。

    言者論其治第曆陽,擾民逾制,提舉鴻慶宮。

    五年,起知青州;未行,召為吏部尚書,徙戶部。

    複請外,以延康殿學士知潭州,請往錢塘掃墓,然後之官,遂改杭州,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彥薦之,拜同知樞密院事,至則為中書侍郎。

    時進見者多論宣和間事,恪言于欽宗曰:“革弊當以漸,宜擇今日之所急者先之。

    而言者不顧大體,至毛舉前事,以快一時之憤,豈不傷太上道君之心哉。

    京、攸、黼、貫之徒既從竄斥,姑可已矣,他日邊事既定,然後白道君,請下一诏,與天下共棄之,誰曰不可。

    ”帝曰:“卿論甚善,為朕作诏書,以此意布告在位。

    因賜東宮舊書萬卷,且用近比除子璟直秘閣,力辭之。

     八月,進拜少宰兼中書侍郎,帝注禮之甚渥。

    然恪為相,無濟時大略。

    金騎再來,邀割三鎮,恪集廷臣議,以為當與者十九,恪從之。

    使者既行,于是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

    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寶而後屢失而複興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

    今宜舉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連據秦、雍,領天下親征,以圖興複。

    ”帝将從其議,而開封尹何栗入見,引蘇轼所論,謂周之失計,未有如東遷之甚者。

    帝幡然而改,以足頓地曰:“今當以死守社稷。

    ”擢栗門下侍郎,恪計不用。

     從帝巡城,為都人遮擊,策馬得脫,遂卧家求去。

    禦史胡舜陟繼劾其罪,謂“恪之智慮不能經畫邊事,但長于交結内侍,今國勢日蹙,誠不可以備位。

    ”乃以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一宮使兼侍讀罷,栗代為相。

     京城不守,車駕至金帥營,恪曰:“計失矣。

    一入,将不得還。

    ”既而還宮,恪迎拜道左,請入觐,栗不可。

    二年正月,複幸,恪曰:“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及金人逼百官立張邦昌,令吳開、莫俦入城取推戴狀,恪既書名,仰藥而死。

     李邦彥,字士美,懷州人。

    父浦,銀工也。

    邦彥喜從進士遊,河東舉人入京者,必道懷訪邦彥。

    有所營置,浦亦罷工與為之,且複資給其行,由是邦彥聲譽弈弈。

    入補太學生,大觀二年,上舍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試符寶郎。

     邦彥俊爽,美風姿,為文敏而工。

    然生長闾閻,習猥鄙事,應對便捷;善讴谑,能蹴鞠,每辍街市俚語為詞曲,人争傳之,自号李浪子。

    言者劾其遊縱無檢,罷符寶郎,複為校書郎。

    俄以吏部員外郎領議禮局,出知河陽,召為起居郎。

    邦彥善事中人,争薦譽之,累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

      宣和三年,拜尚書右丞;五年,轉左丞。

    浦死,贈龍圖閣直學士,谥曰宣簡。

    邦彥起複,與王黼不協,乃陰結蔡攸、梁師成等,讒黼罷之。

    明年,拜少宰,無所建明,惟阿順趨谄充位而已,都人目為“浪子宰相”。

     徽宗内禅,命為龍德宮使,升太宰。

    知衆議不與,外患日逼,抗疏丐宮祠。

    金人既薄都城,李綱、種師道罷,邦彥堅主割地之議。

    太學生陳東數百人伏宣德門上書,言邦彥及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乂之徒為社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