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一十
關燈
小
中
大
十錢以平泉貨,複轉般倉以罷直達,行鈔法以通商旅,蠲橫斂以寬民力。
勸徽宗節華侈,息土木,抑僥幸。
帝頗嚴憚之,嘗葺升平樓,戒主者遇張丞相導騎至,必匿匠樓下,過則如初。
楊戬除節度使,商英曰:“祖宗之法,内侍無至團練使。
有勳勞當陟,則别立昭宣、宣政諸使以寵之,未聞建旄钺也。
”訖持不下,論者益稱之。
然意廣才疏,凡所當為,先于公坐誦言,故不便者得預為計。
何執中、鄭居中日夜釀織其短,先使言者論其門下客唐庚,竄之惠州。
有郭天信者,以方技隸太史,徽宗潛邸時,嘗言當履天位,自是稍眷寵之。
商英因僧德洪、客彭幾與語言往來,事覺,鞫于開封府。
禦史中丞張克公疏擊之,以觀文殿大學士知河南府,旋貶崇信軍節度副使,衡州安置。
天信亦斥死。
京遂複用。
未幾,太學諸生誦商英之冤,京懼,乃乞令自便。
繼複還故官職。
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
贈少保。
商英作相,适承蔡京之後,小變其政,譬饑者易為食,故蒙忠直之名。
靖康褒表司馬光、範仲淹,而商英亦贈太保。
紹興中,又賜谥文忠,天下皆不謂然。
兄唐英。
唐英字次功。
少攻苦讀書,至經歲不知肉味。
及進士第,翰林學士孫抃得其《正議》五十篇,以為馬周、魏元忠不足多。
薦試賢良方正,不就。
調谷城令。
縣圃歲畦姜,貸種與民,還其陳,複配賣取息,铨曹指為富縣。
唐英至,空其圃,植千株柳,作柳亭其中,聞者咨羨。
英宗繼大統,唐英上《謹始書》雲:“為人後者為子,懼他日必有引漢定陶故事以惑宸聽者,願杜其漸。
”既而濮議果起。
帝不豫,皇太後垂簾,又上書請立穎王為皇太子。
神宗即位,知其人,擢殿中侍禦史。
入對,帝問何尚衣綠,對曰:“前者固得之,回授臣父。
”帝嘉其孝,賜五品服。
帝方厲精圖治,急于用人,唐英言:“知江甯府王安石經術道德,宜在陛下左右。
”又論宗室祿多費钜,宜以服為差殺;天下苦差役不均,盍思所以寬民力、代民勞者。
其後略施行。
帝方欲用之,以父憂去,未幾卒。
唐英有史材,嘗着《仁宗政要》、《宋名臣傳》、《蜀梼杌》,行于世。
劉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人。
未冠入太學,有聲,與範緻虛、吳材、江嶼号“四俊”。
元豐八年,南省奏名在優選,而犯高魯王諱,凡五人皆當黜。
宣仁後曰:“外家俬諱頒未久,不可以妨寒士。
”命置末級。
久之,為太學錄、太常博士。
母服阕,禦史中丞石豫薦之,召赴阙,道除左司谏。
時方究蔡邸獄,正夫入對,徽宗語及之,徐引淮南“尺布、鬥粟”之謠以對。
帝感動,解散其獄,待蔡王如初。
他日,謂正夫曰:“兄弟之間,人所難言,卿獨能及此,後必為公輔。
”又言:“元佑、紹聖所修《神宗史》,互有得失,當折中其說,傳信萬世。
”遂诏刊定,而以起居舍人為編修官。
不閱月,遷中書舍人,進給事中、禮部侍郎。
蔡京據相位,正夫欲附翼之,奏言:“近命官纂錄紹述先志及施行政事,願得陳力其間。
”诏俾閱詳焉。
京罷,正夫又與鄭居中陰援京。
京憾劉逵次骨,而逵善正夫,京雖賴其助,亦惡之。
因章綖鑄錢獄辭及正夫,時使遼還,京諷有司追逮之。
帝知其情,第貶兩秩。
京又出之成都,入辭,留為翰林學士。
京愈不能平,謀中以事。
作春宴樂語,有“紫宸朝罷衮衣閑”之句,京黨張康國密白帝曰:“衮衣豈可閑?”竟改龍圖閣直學士、知河南府。
召為工部尚書,拜右丞,進中書侍郎。
太學諸生習樂成,京欲官之。
正夫曰:“朝廷長育人材,規為時用,而使與伶官齒,策名以是,得無為士子羞乎?”東封儀物已具,正夫請間,力陳不可,帝皆為之止,益喜其不與京同。
政和六年,擢拜特進、少宰。
才半歲,屬疾,三上章告老,除安化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緻仕。
病小愈,丐東歸,诏肩輿至内殿,長子皂民掖入坐。
從容及燕雲事,曰:“臣起書生,軍旅之事未之學,然兩朝信誓之久,四海生靈之衆,願深留聖思。
”明日,徙節安靜軍,起充中太一宮使,封康國公。
将行,賜之詩及硯筆、圖畫、藥餌、香茶之屬甚厚。
正夫獻詩謝,帝又屬和以榮其歸。
至盱眙,病亟,命子弟作遺牍,自書“留神根本,深戒持盈”八字,遂卒,年五十六。
贈太保,谥文憲,再贈太傅。
正夫由博士入都,馴緻宰相,能迎時上下,持祿養權。
性吝啬,惟恐不足于财。
晚年,築第杭州萬松嶺,以建閣奉禦書為名,悉取其旁軍營民舍,議者譏之。
帝眷念不衰,以阜民為兵部侍郎;少子阜民,徽猷閣待制。
何執中,字伯通,處州龍泉人。
進士高第,調台、亳二州判官。
亳數易守,政不治。
曾鞏至,頗欲振起之,顧諸僚無可仗信者,執中一見合意,事無纖钜,悉委以剸決。
有妖獄久不竟,株連浸寝多。
執中訊諸囚,聽其相與語,謂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閉不肯言,而相視色變。
執中曰:“是必為師張角諱耳。
”即扣頭引伏。
蔣之奇使淮甸,号強明,官吏望風震懾,見執中喜曰:“一州六邑,賴有君爾。
”知海鹽縣,為政識後先,邑人紀其十異。
入為太學博士,以母憂去,寓蘇州。
比鄰夜半火,執中方索居,遑遑不能去,拊柩号恸,誓與俱焚。
觀者悲其孝而危其難,有頃火卻,柩得存。
紹聖中,五王就傅,選為記室,轉侍講。
端王即位,是為徽宗,超拜寶文閣待制,遷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
四選案籍,吏多藏于家,以舞文取賄。
執中請置庫架閣,命官莅之,是後六曹皆仿其法。
蔡京籍上書人為邪等,初無朝觐及入都之禁
勸徽宗節華侈,息土木,抑僥幸。
帝頗嚴憚之,嘗葺升平樓,戒主者遇張丞相導騎至,必匿匠樓下,過則如初。
楊戬除節度使,商英曰:“祖宗之法,内侍無至團練使。
有勳勞當陟,則别立昭宣、宣政諸使以寵之,未聞建旄钺也。
”訖持不下,論者益稱之。
然意廣才疏,凡所當為,先于公坐誦言,故不便者得預為計。
何執中、鄭居中日夜釀織其短,先使言者論其門下客唐庚,竄之惠州。
有郭天信者,以方技隸太史,徽宗潛邸時,嘗言當履天位,自是稍眷寵之。
商英因僧德洪、客彭幾與語言往來,事覺,鞫于開封府。
禦史中丞張克公疏擊之,以觀文殿大學士知河南府,旋貶崇信軍節度副使,衡州安置。
天信亦斥死。
京遂複用。
未幾,太學諸生誦商英之冤,京懼,乃乞令自便。
繼複還故官職。
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
贈少保。
商英作相,适承蔡京之後,小變其政,譬饑者易為食,故蒙忠直之名。
靖康褒表司馬光、範仲淹,而商英亦贈太保。
紹興中,又賜谥文忠,天下皆不謂然。
兄唐英。
唐英字次功。
少攻苦讀書,至經歲不知肉味。
及進士第,翰林學士孫抃得其《正議》五十篇,以為馬周、魏元忠不足多。
薦試賢良方正,不就。
調谷城令。
縣圃歲畦姜,貸種與民,還其陳,複配賣取息,铨曹指為富縣。
唐英至,空其圃,植千株柳,作柳亭其中,聞者咨羨。
英宗繼大統,唐英上《謹始書》雲:“為人後者為子,懼他日必有引漢定陶故事以惑宸聽者,願杜其漸。
”既而濮議果起。
帝不豫,皇太後垂簾,又上書請立穎王為皇太子。
神宗即位,知其人,擢殿中侍禦史。
入對,帝問何尚衣綠,對曰:“前者固得之,回授臣父。
”帝嘉其孝,賜五品服。
帝方厲精圖治,急于用人,唐英言:“知江甯府王安石經術道德,宜在陛下左右。
”又論宗室祿多費钜,宜以服為差殺;天下苦差役不均,盍思所以寬民力、代民勞者。
其後略施行。
帝方欲用之,以父憂去,未幾卒。
唐英有史材,嘗着《仁宗政要》、《宋名臣傳》、《蜀梼杌》,行于世。
劉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人。
未冠入太學,有聲,與範緻虛、吳材、江嶼号“四俊”。
元豐八年,南省奏名在優選,而犯高魯王諱,凡五人皆當黜。
宣仁後曰:“外家俬諱頒未久,不可以妨寒士。
”命置末級。
久之,為太學錄、太常博士。
母服阕,禦史中丞石豫薦之,召赴阙,道除左司谏。
時方究蔡邸獄,正夫入對,徽宗語及之,徐引淮南“尺布、鬥粟”之謠以對。
帝感動,解散其獄,待蔡王如初。
他日,謂正夫曰:“兄弟之間,人所難言,卿獨能及此,後必為公輔。
”又言:“元佑、紹聖所修《神宗史》,互有得失,當折中其說,傳信萬世。
”遂诏刊定,而以起居舍人為編修官。
不閱月,遷中書舍人,進給事中、禮部侍郎。
蔡京據相位,正夫欲附翼之,奏言:“近命官纂錄紹述先志及施行政事,願得陳力其間。
”诏俾閱詳焉。
京罷,正夫又與鄭居中陰援京。
京憾劉逵次骨,而逵善正夫,京雖賴其助,亦惡之。
因章綖鑄錢獄辭及正夫,時使遼還,京諷有司追逮之。
帝知其情,第貶兩秩。
京又出之成都,入辭,留為翰林學士。
京愈不能平,謀中以事。
作春宴樂語,有“紫宸朝罷衮衣閑”之句,京黨張康國密白帝曰:“衮衣豈可閑?”竟改龍圖閣直學士、知河南府。
召為工部尚書,拜右丞,進中書侍郎。
太學諸生習樂成,京欲官之。
正夫曰:“朝廷長育人材,規為時用,而使與伶官齒,策名以是,得無為士子羞乎?”東封儀物已具,正夫請間,力陳不可,帝皆為之止,益喜其不與京同。
政和六年,擢拜特進、少宰。
才半歲,屬疾,三上章告老,除安化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緻仕。
病小愈,丐東歸,诏肩輿至内殿,長子皂民掖入坐。
從容及燕雲事,曰:“臣起書生,軍旅之事未之學,然兩朝信誓之久,四海生靈之衆,願深留聖思。
”明日,徙節安靜軍,起充中太一宮使,封康國公。
将行,賜之詩及硯筆、圖畫、藥餌、香茶之屬甚厚。
正夫獻詩謝,帝又屬和以榮其歸。
至盱眙,病亟,命子弟作遺牍,自書“留神根本,深戒持盈”八字,遂卒,年五十六。
贈太保,谥文憲,再贈太傅。
正夫由博士入都,馴緻宰相,能迎時上下,持祿養權。
性吝啬,惟恐不足于财。
晚年,築第杭州萬松嶺,以建閣奉禦書為名,悉取其旁軍營民舍,議者譏之。
帝眷念不衰,以阜民為兵部侍郎;少子阜民,徽猷閣待制。
何執中,字伯通,處州龍泉人。
進士高第,調台、亳二州判官。
亳數易守,政不治。
曾鞏至,頗欲振起之,顧諸僚無可仗信者,執中一見合意,事無纖钜,悉委以剸決。
有妖獄久不竟,株連浸寝多。
執中訊諸囚,聽其相與語,謂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閉不肯言,而相視色變。
執中曰:“是必為師張角諱耳。
”即扣頭引伏。
蔣之奇使淮甸,号強明,官吏望風震懾,見執中喜曰:“一州六邑,賴有君爾。
”知海鹽縣,為政識後先,邑人紀其十異。
入為太學博士,以母憂去,寓蘇州。
比鄰夜半火,執中方索居,遑遑不能去,拊柩号恸,誓與俱焚。
觀者悲其孝而危其難,有頃火卻,柩得存。
紹聖中,五王就傅,選為記室,轉侍講。
端王即位,是為徽宗,超拜寶文閣待制,遷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
四選案籍,吏多藏于家,以舞文取賄。
執中請置庫架閣,命官莅之,是後六曹皆仿其法。
蔡京籍上書人為邪等,初無朝觐及入都之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