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
關燈
小
中
大
文階。
改刑部侍郎,提舉嵩山崇福宮。
以光祿大夫緻仕,再轉金紫光祿大夫,卒,年八十八。
谥曰康敏。
劉昌祚,字子京,真定人。
父賀,戰沒于定川。
錄為右班殿直,主秦州威遠砦。
青唐聚兵井鹽,經年不散。
昌祚奉帥命往诘之,諸酋曰:“聞漢家欲取吾鹽井。
”昌祚曰:“國家富有四海,何至與汝争此邪?”與酋俱來,犒赉之,歡然帥衆去。
遷西路都巡檢。
使遼還,神宗臨試馳射,授通事舍人。
夏人寇劉溝堡,昌祚領騎二千出援。
虜伏萬騎于黑山而僞遁,卒遇之,戰不解。
薄暮,大酋突而前,昌祚抽矢,一發殪之,餘衆悉遁。
帥李師中上其功曰:“西事以來,以寡抗衆,未有如昌祚者。
”知階州,讨平毋家等族,又平疊州。
轉作坊使,為熙河路都監。
從王中正入蜀,破筚篥羌。
加皇城使、榮州刺史、秦鳳路钤轄,又加西上閣門使、果州團練使,知河州。
元豐四年,為泾原副都總管。
王師西征,诏與總管姚麟率蕃漢兵五萬,受環慶高遵裕節制。
今兩路合軍以出,既入境,而慶兵不至。
昌祚出胡盧川,次磨齊隘,夏衆十萬扼險不可前。
昌祚挾兩盾先登,夏人小卻,師乘之,斬首千七百級。
進次鳴沙川,取其窖粟,遂薄靈州。
城未及阖,先鋒奪門幾入,遵裕馳遣使止之,昌祚曰:“城不足下,脫朝廷謂我争功,奈何?”命按甲勿攻。
是夕,慶兵始距城三十裡而軍,遇敵接戰,昌祚遣數千騎赴之。
遲明,賊已退,遂谒遵裕,遵裕訝應援之緩,有誅昌祚意。
既見,問下城如何,昌祚曰:“比欲攻城,以幕府在後未敢。
前日磨齊之戰,夏衆退保東關,若乘銳破之,城必自下。
”遵裕弗内,曰:“吾夜以萬人負土囊傅壘,至旦入矣。
”怒未解,欲奪其兵付姚麟,麟不敢受,乃已。
明日,遣昌祚巡營,凡所得馬糧,悉為慶兵所取,泾師忿噪。
遵裕圍城十八日,不能下,夏人決七級渠以灌遵裕師,軍遂潰。
即南還,複命泾師為殿。
昌祚手劍水上,待衆濟然後行,為虜所及,戰退之。
至渭州,糧盡,士争入,無複行伍,坐貶永興軍钤轄。
明年,複徙泾原,加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知延州。
時永樂方陷,士氣不振,昌祚先修馬政,令軍中校技擊,優者乃給焉。
自義合至德靖砦,綿互七百裡,堡壘疏密不齊,烽燧不相應。
昌祚度屯戍險易、地望遠近、事力強弱,立為定式,上諸朝。
夏人寇塞門、安遠砦,拒破之,殺其統軍葉悖麻、咩吪埋二人,蓋始謀攻永樂者。
圖其形以獻。
帝喜,遣近侍勞軍。
哲宗立,進步軍都虞候、雄州團練使、知渭州,曆馬軍殿前都虞候。
渭地宜牧養,故時弓箭手人授田二頃,有馬者複增給之,謂之“馬口分地”。
其後馬死不補,而據地自若。
昌祚按舉其法,不二年,耗為複初。
又括隴山間田得萬頃,募士卒五千,别置将統之,勁悍出諸軍右。
朝廷歸夏人四砦,昌祚以為不可。
再遷殿前副都指揮使、冀州觀察使、武康軍節度使。
卒,年六十八。
贈開府儀同三司,谥曰毅肅。
昌祚氣貌雄偉,最善騎射,箭出百步之外。
夏人得箭以為神,持歸事之。
所着《射法》行于世。
盧政,太原文水人。
以神衛都頭從劉平與夏人戰延州。
虜薄西南隅,兵不得成列,政自變量騎挑戰,發伏弩二百射卻之。
日且暮,政說平曰:“今處山間,又逼污澤,宜速退保後山,須明決鬥;不然,彼夜出,乘高蹙我,何以禦之?”平不聽,遂敗。
政脫身歸,黃德和誣平降賊,仁宗引政問狀,政言:“平被執,非降也。
”因自陳失主将當死。
帝義其言,赦之,以為供奉官、德州兵馬監押。
預讨貝州,率勇敢數百人,飛缳絓堞而登,守者莫能亢,大軍乘之以入。
遷内殿承制。
南征侬智高,亦有功。
曆秦鳳、高陽關都钤轄。
治平、熙甯中,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三衛都虞候、副都指揮使,泾原、定州、并代、真定四路副都總管,累轉祁州團練、昌州防禦、黔州觀察使。
拜武泰軍節度使,政時年七十三,氣貌不衰,侍立殿下,雖久無惰容,能上馬踴躍,觀者壯之。
早朝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
燕達,字逢辰,開封人。
為兒時,與侪輩戲,辄為軍陳行列狀,長老異之。
既長,容體魁梧,善騎射。
以材武隸禁籍,授内殿崇班,為延州巡檢,戍懷甯砦。
夏人三萬騎薄城,戰竟日不決,達所部止五百人,躍馬奮擊,所向披靡。
擢鄜延都監,數帥兵深入敵境,九戰皆以勝歸。
啰兀之棄走,遣達援取戍卒辎重,為賊所邀,且戰且南,失亡頗多。
神宗以達孤軍遇敵,所全亦不為少,累遷西上閣門使、領英州刺史,為秦鳳副總管。
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
遷東上閣門使、副都總管,真拜忠州刺史、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郭逵招讨安南,為行營馬步軍副都總管。
入辭,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親矢石,第激勉将土可也。
”達頓首謝曰:“臣得憑威靈滅賊,雖死何憚!”初度嶺,聞前鋒遇敵苦戰,欲往援,偏校有言當先為家計然後進者,達曰:“彼戰已危,讵忍為自全計。
”下令敢言安營者斬。
乃卷甲趨之,士皆自奮,傳呼太尉來,蠻驚潰,即定廣源。
師次富良江,蠻舣鬥船于南岸,欲戰不得,達默計曰:“兵法緻人而不緻于人,吾示之以虛,彼必來戰。
”已而蠻果來,擊
改刑部侍郎,提舉嵩山崇福宮。
以光祿大夫緻仕,再轉金紫光祿大夫,卒,年八十八。
谥曰康敏。
劉昌祚,字子京,真定人。
父賀,戰沒于定川。
錄為右班殿直,主秦州威遠砦。
青唐聚兵井鹽,經年不散。
昌祚奉帥命往诘之,諸酋曰:“聞漢家欲取吾鹽井。
”昌祚曰:“國家富有四海,何至與汝争此邪?”與酋俱來,犒赉之,歡然帥衆去。
遷西路都巡檢。
使遼還,神宗臨試馳射,授通事舍人。
夏人寇劉溝堡,昌祚領騎二千出援。
虜伏萬騎于黑山而僞遁,卒遇之,戰不解。
薄暮,大酋突而前,昌祚抽矢,一發殪之,餘衆悉遁。
帥李師中上其功曰:“西事以來,以寡抗衆,未有如昌祚者。
”知階州,讨平毋家等族,又平疊州。
轉作坊使,為熙河路都監。
從王中正入蜀,破筚篥羌。
加皇城使、榮州刺史、秦鳳路钤轄,又加西上閣門使、果州團練使,知河州。
元豐四年,為泾原副都總管。
王師西征,诏與總管姚麟率蕃漢兵五萬,受環慶高遵裕節制。
今兩路合軍以出,既入境,而慶兵不至。
昌祚出胡盧川,次磨齊隘,夏衆十萬扼險不可前。
昌祚挾兩盾先登,夏人小卻,師乘之,斬首千七百級。
進次鳴沙川,取其窖粟,遂薄靈州。
城未及阖,先鋒奪門幾入,遵裕馳遣使止之,昌祚曰:“城不足下,脫朝廷謂我争功,奈何?”命按甲勿攻。
是夕,慶兵始距城三十裡而軍,遇敵接戰,昌祚遣數千騎赴之。
遲明,賊已退,遂谒遵裕,遵裕訝應援之緩,有誅昌祚意。
既見,問下城如何,昌祚曰:“比欲攻城,以幕府在後未敢。
前日磨齊之戰,夏衆退保東關,若乘銳破之,城必自下。
”遵裕弗内,曰:“吾夜以萬人負土囊傅壘,至旦入矣。
”怒未解,欲奪其兵付姚麟,麟不敢受,乃已。
明日,遣昌祚巡營,凡所得馬糧,悉為慶兵所取,泾師忿噪。
遵裕圍城十八日,不能下,夏人決七級渠以灌遵裕師,軍遂潰。
即南還,複命泾師為殿。
昌祚手劍水上,待衆濟然後行,為虜所及,戰退之。
至渭州,糧盡,士争入,無複行伍,坐貶永興軍钤轄。
明年,複徙泾原,加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知延州。
時永樂方陷,士氣不振,昌祚先修馬政,令軍中校技擊,優者乃給焉。
自義合至德靖砦,綿互七百裡,堡壘疏密不齊,烽燧不相應。
昌祚度屯戍險易、地望遠近、事力強弱,立為定式,上諸朝。
夏人寇塞門、安遠砦,拒破之,殺其統軍葉悖麻、咩吪埋二人,蓋始謀攻永樂者。
圖其形以獻。
帝喜,遣近侍勞軍。
哲宗立,進步軍都虞候、雄州團練使、知渭州,曆馬軍殿前都虞候。
渭地宜牧養,故時弓箭手人授田二頃,有馬者複增給之,謂之“馬口分地”。
其後馬死不補,而據地自若。
昌祚按舉其法,不二年,耗為複初。
又括隴山間田得萬頃,募士卒五千,别置将統之,勁悍出諸軍右。
朝廷歸夏人四砦,昌祚以為不可。
再遷殿前副都指揮使、冀州觀察使、武康軍節度使。
卒,年六十八。
贈開府儀同三司,谥曰毅肅。
昌祚氣貌雄偉,最善騎射,箭出百步之外。
夏人得箭以為神,持歸事之。
所着《射法》行于世。
盧政,太原文水人。
以神衛都頭從劉平與夏人戰延州。
虜薄西南隅,兵不得成列,政自變量騎挑戰,發伏弩二百射卻之。
日且暮,政說平曰:“今處山間,又逼污澤,宜速退保後山,須明決鬥;不然,彼夜出,乘高蹙我,何以禦之?”平不聽,遂敗。
政脫身歸,黃德和誣平降賊,仁宗引政問狀,政言:“平被執,非降也。
”因自陳失主将當死。
帝義其言,赦之,以為供奉官、德州兵馬監押。
預讨貝州,率勇敢數百人,飛缳絓堞而登,守者莫能亢,大軍乘之以入。
遷内殿承制。
南征侬智高,亦有功。
曆秦鳳、高陽關都钤轄。
治平、熙甯中,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三衛都虞候、副都指揮使,泾原、定州、并代、真定四路副都總管,累轉祁州團練、昌州防禦、黔州觀察使。
拜武泰軍節度使,政時年七十三,氣貌不衰,侍立殿下,雖久無惰容,能上馬踴躍,觀者壯之。
早朝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
燕達,字逢辰,開封人。
為兒時,與侪輩戲,辄為軍陳行列狀,長老異之。
既長,容體魁梧,善騎射。
以材武隸禁籍,授内殿崇班,為延州巡檢,戍懷甯砦。
夏人三萬騎薄城,戰竟日不決,達所部止五百人,躍馬奮擊,所向披靡。
擢鄜延都監,數帥兵深入敵境,九戰皆以勝歸。
啰兀之棄走,遣達援取戍卒辎重,為賊所邀,且戰且南,失亡頗多。
神宗以達孤軍遇敵,所全亦不為少,累遷西上閣門使、領英州刺史,為秦鳳副總管。
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
遷東上閣門使、副都總管,真拜忠州刺史、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郭逵招讨安南,為行營馬步軍副都總管。
入辭,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親矢石,第激勉将土可也。
”達頓首謝曰:“臣得憑威靈滅賊,雖死何憚!”初度嶺,聞前鋒遇敵苦戰,欲往援,偏校有言當先為家計然後進者,達曰:“彼戰已危,讵忍為自全計。
”下令敢言安營者斬。
乃卷甲趨之,士皆自奮,傳呼太尉來,蠻驚潰,即定廣源。
師次富良江,蠻舣鬥船于南岸,欲戰不得,達默計曰:“兵法緻人而不緻于人,吾示之以虛,彼必來戰。
”已而蠻果來,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