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五
關燈
小
中
大
載道,諸子言理,曆代史籍,祖宗圖畫,天人之蘊,性命之妙,治亂安危之機,善惡邪正之迹在焉。
望留意于此,以唐山水圖代《無逸》為監。
” 俄改考功郎中,師錫抗章言曰:“臣在職數月,所言皆當今急務。
若以為非,陛下方開納褒獎;若以為是,則不應遽解言職。
如蔡京典刑未正,願受竄貶。
”于是出知穎、廬、滑三州。
坐黨論,監衡州酒;又削官置郴州。
卒,年六十九。
師錫始與陳瓘同論京、卞,時号“二陳”。
紹興中,贈直龍圖閣。
彭汝砺,字器資,饒州鄱陽人。
治平二年,舉進士第一。
曆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潭州軍事推官。
王安石見其《詩義》,補國子直講,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既而惡之。
禦史中丞鄧绾将舉為禦史,召之不往;既上章,複以失舉自列。
神宗怒,逐绾,用汝砺為監察禦史裡行。
首陳十事:一正己,二任人,三守令,四理财,五養民,六振救,七興事,八變法,九青苗,十鹽事。
指擿利害,多人所難言者。
又論呂嘉問市易聚斂非法,當罷;俞充谄中人王中正,至使妻拜之,不當檢正中書五房事。
神宗為罷充,诘其語所從,汝砺曰:“如此,非所以廣聰明也。
”卒不奉诏。
及中正與李憲主西師,汝砺言不當以兵付中人,因及漢、唐禍亂之事。
神宗不怿,語折之。
汝砺拱立不動,伺間複言,神宗為改容,在廷者皆歎服。
宗室以女賣婚民間,有司奏罷之。
汝砺言:“此雖疏屬,皆天家子孫,不可使闾閻之賤得以貨取,願更着婚法。
” 元豐初,以館閣校勘為江西轉運判官,陛辭,複言:“今不患無将順之臣,患無谏诤之臣;不患無敢為之臣,患無敢言之臣。
”神宗嘉其忠荩。
代還,提點京西刑獄。
元佑二年,召為起居舍人。
時相問新舊之政,對曰:“政無彼此,一于是而已。
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見其可。
”逾年,遷中書舍人,賜金紫。
詞命雅正,有古人風。
其論詩體四韻事尤力,大臣有持平者,頗相左右,一時進取者疾之,欲排去其類,未有以發。
會知漢陽軍吳處厚得蔡确安州詩上之,傅會解釋,以為怨謗。
谏官交章請治之,又造為危言,以激怒宣仁後,欲置之法。
汝砺謂此羅織之漸也,數以白執政,不能救,遂上疏論列,不聽。
方居家待罪,得确谪命除目草詞,曰:“我不出,誰任其責者。
”即入省,封還除目,辨論愈切。
谏官指汝砺為朋黨,宣仁後曰:“汝砺豈黨确者,亦為朝廷論事爾。
”及确貶新州,又須汝砺草詞,遂落職知徐州。
初,汝砺在台時,論呂嘉問事,與确異趣,徙外十年,确為有力。
後治嘉問它獄,以不阿執政,坐奪二官。
至是,又為确得罪,人以此益賢之。
加集賢殿修撰,入權兵、刑二部侍郎。
有獄當貸,執政以特旨殺之,汝砺持不下。
執政怒,罰其屬。
汝砺言:“制書有不便,許奏論。
汝砺屬又何罪?”遂自劾請去,章四上。
诏免屬罰,徙汝砺禮部,真拜吏部侍郎。
哲宗躬聽斷,修熙甯、元豐政事,人皆争獻所聞,汝砺獨無建白。
或問之,答曰:“在前日則無敢言,于今則人人能言之矣。
”進權吏部尚書。
言者謂嘗附會劉摯,以寶文閣直學士知成都府。
未行,章數上,又降待制、知江州。
将行,哲宗問所欲言,對曰:“陛下今所複者,其政不能無是非,其人不能無賢否。
政惟其是,則無不善;人惟其賢,則無不得矣。
” 至郡數月而病去。
其遺表略雲:“土地已有餘,願撫以仁;财用非不饒,願節以禮。
佞人初若可悅,而其患在後;忠言初若可惡,而其利甚博。
”至于恤河北流移,察江南水旱,凡數百言。
朝廷方以樞密都承旨命之而已卒,乃以告賜其家。
年五十四。
汝砺讀書為文,志于大者,言動取舍,必合于義,與人交,必盡誠敬。
兄無子,為立後,官之。
少時師事桐廬倪天隐,既死,并其母妻葬之,且衣食其女。
同年生宋渙死,經理其後,不啻如子。
所着《易義》、《詩義》、《詩文》凡五十卷。
弟汝霖、汝方。
汝霖字岩老。
第進士,以曾布薦,為秘書丞,擢殿中侍禦史,由是附布。
時紹述之論複興,都水丞李夷行乞複詩賦,汝霖劾之。
韓忠彥議權合祭,汝霖言其非禮。
遷侍禦史。
門下侍郎李清臣與布異,布先諷江公望使擊之,将處以谏議大夫,公望弗聽。
汝霖竟逐清臣,果得谏議。
鞫趙谂反獄,窮其黨與。
元佑禍再興,吳材、王能甫排斥不已,汝霖言:“諸人罪狀,已經紹聖出削,案籍具在,但可據以行,不必候指名彈擊。
”于是司馬光以下複貶。
布失位,汝霖罷知泰州,又谪濮州團練副使。
後以顯谟閣待制卒。
汝方字宜老。
以汝砺蔭為荥陽尉、臨城主簿。
汝砺卒,棄官歸葬。
豐稷留守南京,辟司錄。
宣和初,通判衢州,使者疏其治狀,擢知州事。
方臘起睦之青溪,與衢接境。
寇至,無兵可禦,衆望風奔潰。
汝方獨與其僚段約介守孤城,三日而陷,罵賊以死,年六十六。
徽宗褒歎之,超贈龍圖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谥曰忠毅,官其家七人。
呂陶,字符鈞,成都人。
蔣堂守蜀,延多士入學,親程其文,嘗得陶論,集諸生誦之,曰:“此賈誼之文也。
”陶時年十三,一坐皆驚。
由是禮諸賓筵。
一日,同遊僧舍,共讀寺碑,酒闌,堂索筆書碑十紙,行斷句阙,以示陶曰:“老夫不能盡憶,子為我足之。
”陶書以獻,不缪一字。
中進士第,調銅梁令。
民龐氏姊妹三人冒隐幼弟田,弟壯,訴官不得直,貧至庸奴于人。
及是又訴。
陶一問,三人服罪,弟泣拜,願以田半作佛事以報。
陶曉之曰:“三姊皆汝同氣,方汝幼時,适為汝主之爾;不然,亦為他人所欺。
與其捐半供佛,曷若遺姊,複為兄弟,顧不美乎?”弟又拜聽命。
知太原壽陽縣。
府帥唐介辟簽書判官,暇日促膝晤語,告以立朝事君大節,曰:“君廊廟人也。
”以介薦,應熙甯制科。
時王安石從政,改新法,陶對策枚數其過,大略謂:“賢良之旨,貴犯不貴隐。
臣愚,敢忘斯義?陛下初即位,願不惑理财之說,不間老成之謀,不興疆埸之事。
陛下
望留意于此,以唐山水圖代《無逸》為監。
” 俄改考功郎中,師錫抗章言曰:“臣在職數月,所言皆當今急務。
若以為非,陛下方開納褒獎;若以為是,則不應遽解言職。
如蔡京典刑未正,願受竄貶。
”于是出知穎、廬、滑三州。
坐黨論,監衡州酒;又削官置郴州。
卒,年六十九。
師錫始與陳瓘同論京、卞,時号“二陳”。
紹興中,贈直龍圖閣。
彭汝砺,字器資,饒州鄱陽人。
治平二年,舉進士第一。
曆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潭州軍事推官。
王安石見其《詩義》,補國子直講,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既而惡之。
禦史中丞鄧绾将舉為禦史,召之不往;既上章,複以失舉自列。
神宗怒,逐绾,用汝砺為監察禦史裡行。
首陳十事:一正己,二任人,三守令,四理财,五養民,六振救,七興事,八變法,九青苗,十鹽事。
指擿利害,多人所難言者。
又論呂嘉問市易聚斂非法,當罷;俞充谄中人王中正,至使妻拜之,不當檢正中書五房事。
神宗為罷充,诘其語所從,汝砺曰:“如此,非所以廣聰明也。
”卒不奉诏。
及中正與李憲主西師,汝砺言不當以兵付中人,因及漢、唐禍亂之事。
神宗不怿,語折之。
汝砺拱立不動,伺間複言,神宗為改容,在廷者皆歎服。
宗室以女賣婚民間,有司奏罷之。
汝砺言:“此雖疏屬,皆天家子孫,不可使闾閻之賤得以貨取,願更着婚法。
” 元豐初,以館閣校勘為江西轉運判官,陛辭,複言:“今不患無将順之臣,患無谏诤之臣;不患無敢為之臣,患無敢言之臣。
”神宗嘉其忠荩。
代還,提點京西刑獄。
元佑二年,召為起居舍人。
時相問新舊之政,對曰:“政無彼此,一于是而已。
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見其可。
”逾年,遷中書舍人,賜金紫。
詞命雅正,有古人風。
其論詩體四韻事尤力,大臣有持平者,頗相左右,一時進取者疾之,欲排去其類,未有以發。
會知漢陽軍吳處厚得蔡确安州詩上之,傅會解釋,以為怨謗。
谏官交章請治之,又造為危言,以激怒宣仁後,欲置之法。
汝砺謂此羅織之漸也,數以白執政,不能救,遂上疏論列,不聽。
方居家待罪,得确谪命除目草詞,曰:“我不出,誰任其責者。
”即入省,封還除目,辨論愈切。
谏官指汝砺為朋黨,宣仁後曰:“汝砺豈黨确者,亦為朝廷論事爾。
”及确貶新州,又須汝砺草詞,遂落職知徐州。
初,汝砺在台時,論呂嘉問事,與确異趣,徙外十年,确為有力。
後治嘉問它獄,以不阿執政,坐奪二官。
至是,又為确得罪,人以此益賢之。
加集賢殿修撰,入權兵、刑二部侍郎。
有獄當貸,執政以特旨殺之,汝砺持不下。
執政怒,罰其屬。
汝砺言:“制書有不便,許奏論。
汝砺屬又何罪?”遂自劾請去,章四上。
诏免屬罰,徙汝砺禮部,真拜吏部侍郎。
哲宗躬聽斷,修熙甯、元豐政事,人皆争獻所聞,汝砺獨無建白。
或問之,答曰:“在前日則無敢言,于今則人人能言之矣。
”進權吏部尚書。
言者謂嘗附會劉摯,以寶文閣直學士知成都府。
未行,章數上,又降待制、知江州。
将行,哲宗問所欲言,對曰:“陛下今所複者,其政不能無是非,其人不能無賢否。
政惟其是,則無不善;人惟其賢,則無不得矣。
” 至郡數月而病去。
其遺表略雲:“土地已有餘,願撫以仁;财用非不饒,願節以禮。
佞人初若可悅,而其患在後;忠言初若可惡,而其利甚博。
”至于恤河北流移,察江南水旱,凡數百言。
朝廷方以樞密都承旨命之而已卒,乃以告賜其家。
年五十四。
汝砺讀書為文,志于大者,言動取舍,必合于義,與人交,必盡誠敬。
兄無子,為立後,官之。
少時師事桐廬倪天隐,既死,并其母妻葬之,且衣食其女。
同年生宋渙死,經理其後,不啻如子。
所着《易義》、《詩義》、《詩文》凡五十卷。
弟汝霖、汝方。
汝霖字岩老。
第進士,以曾布薦,為秘書丞,擢殿中侍禦史,由是附布。
時紹述之論複興,都水丞李夷行乞複詩賦,汝霖劾之。
韓忠彥議權合祭,汝霖言其非禮。
遷侍禦史。
門下侍郎李清臣與布異,布先諷江公望使擊之,将處以谏議大夫,公望弗聽。
汝霖竟逐清臣,果得谏議。
鞫趙谂反獄,窮其黨與。
元佑禍再興,吳材、王能甫排斥不已,汝霖言:“諸人罪狀,已經紹聖出削,案籍具在,但可據以行,不必候指名彈擊。
”于是司馬光以下複貶。
布失位,汝霖罷知泰州,又谪濮州團練副使。
後以顯谟閣待制卒。
汝方字宜老。
以汝砺蔭為荥陽尉、臨城主簿。
汝砺卒,棄官歸葬。
豐稷留守南京,辟司錄。
宣和初,通判衢州,使者疏其治狀,擢知州事。
方臘起睦之青溪,與衢接境。
寇至,無兵可禦,衆望風奔潰。
汝方獨與其僚段約介守孤城,三日而陷,罵賊以死,年六十六。
徽宗褒歎之,超贈龍圖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谥曰忠毅,官其家七人。
呂陶,字符鈞,成都人。
蔣堂守蜀,延多士入學,親程其文,嘗得陶論,集諸生誦之,曰:“此賈誼之文也。
”陶時年十三,一坐皆驚。
由是禮諸賓筵。
一日,同遊僧舍,共讀寺碑,酒闌,堂索筆書碑十紙,行斷句阙,以示陶曰:“老夫不能盡憶,子為我足之。
”陶書以獻,不缪一字。
中進士第,調銅梁令。
民龐氏姊妹三人冒隐幼弟田,弟壯,訴官不得直,貧至庸奴于人。
及是又訴。
陶一問,三人服罪,弟泣拜,願以田半作佛事以報。
陶曉之曰:“三姊皆汝同氣,方汝幼時,适為汝主之爾;不然,亦為他人所欺。
與其捐半供佛,曷若遺姊,複為兄弟,顧不美乎?”弟又拜聽命。
知太原壽陽縣。
府帥唐介辟簽書判官,暇日促膝晤語,告以立朝事君大節,曰:“君廊廟人也。
”以介薦,應熙甯制科。
時王安石從政,改新法,陶對策枚數其過,大略謂:“賢良之旨,貴犯不貴隐。
臣愚,敢忘斯義?陛下初即位,願不惑理财之說,不間老成之謀,不興疆埸之事。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