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四
關燈
小
中
大
掌書記,簽書越州判官。
守蔡卞察其賢,每事加禮,而瓘測知其心術,常欲遠之,屢引疾求歸,章不得上。
檄攝通判明州。
卞素敬道人張懷素,謂非世間人,時且來越,卞留瓘小須之,瓘不肯止,曰:“子不語怪力亂神,斯近怪矣。
州牧既信重,民将從風而靡。
不識之,未為不幸也。
”後二十年而懷素誅。
明州職田之入厚,瓘不取,盡棄于官以歸。
章惇入相,瓘從衆道谒。
惇聞其名,獨邀與同載,詢當世之務,瓘曰:“請以所乘舟為喻:偏重可行乎?移左置右,其偏一也。
明此,則可行矣。
天子待公為政,敢問将何先?”惇曰:“司馬光奸邪,所當先辨,勢無急于此。
”瓘曰:“公誤矣。
此猶欲平舟勢而移左以置右,果然,将失天下之望。
”惇厲色曰:“光不務缵述先烈,而大改成緒,誤國如此,非奸邪而何?”瓘曰:“不察其心而疑其迹,則不為無罪;若指為奸邪,又複改作,則誤國益甚矣。
為今之計,唯消朋黨,持中道,庶可以救弊。
”意雖忤惇,然亦驚異,頗有兼收之語。
至都,用為太學博士。
會卞與惇合志,正論遂绌。
卞黨薛昂、林自官學省,議毀《資治通鑒》,瓘因策士題引神宗所制序文以問,昂、自意沮。
遷秘書省校書郎。
紹述之說盛,瓘奏哲宗言:“堯、舜、禹皆以‘若稽古’為訓。
‘若’者,順而行之;‘稽’者,考其當否,必使合于民情,所以成帝王之治。
天子之孝,與士大夫之孝不同。
”帝反複究問,意感悅,約瓘再入見。
執政聞而憾之,出通判滄州,知衛州。
徽宗即位,召為右正言,遷左司谏。
瓘論議持平,務存大體,不以細故借口,未嘗及人晻昧之過。
嘗雲:“人主托言者以耳目,誠不當以淺近見聞,惑其聰明。
”惟極論蔡卞、章惇、安惇邢恕之罪。
禦史龔□擊蔡京,朝廷将逐□,瓘言:“紹聖以來,七年五逐言者,常安民、孫谔、董敦逸、陳次升、鄒浩五人者,皆與京異議而去。
今又罷□,将若公道何。
”遂草疏論京,未及上,時皇太後已歸政,瓘言外戚向宗良兄弟與侍從希寵之士交通,使物議籍籍,謂皇太後今猶預政。
由是罷監揚州糧料院。
瓘出都門,繳四章奏之,并明宣仁誣謗事。
帝密遣使賜以黃金百兩,後亦命勿遽去,畀十僧牒為行裝,改知無為軍。
明年,還為著作郎,遷右司員外郎兼權給事中。
宰相曾布使客告以将即真,瓘語子正彙曰:“吾與丞相議事多不合,今若此,是欲以官爵相餌也。
若受其薦進,複有異同,則公議私恩,兩有愧矣。
吾有一書論其過,将投之以決去就,汝其書之。
但郊祀不遠,彼不兼容,則澤不及汝矣,能不介于心乎?”正彙願得書。
旦持入省,布使數人邀相見,甫就席,遽出書,布大怒。
争辯移時,至箕踞谇語,瓘色不為動,徐起白曰:“适所論者國事,是非有公議,公未可失待士禮。
”布矍然改容。
信宿,出知泰州。
崇甯中,除名竄袁州、廉州,移郴州,稍複宣德郎。
正彙在杭,告蔡京有動搖東宮迹。
杭守薿執送京師,先飛書告京俾為計。
事下開封府制獄,并逮瓘。
尹李孝稱逼使證其妄,瓘曰:“正彙聞京将不利社稷,傳于道路,瓘豈得預知?以所不知,忘父子之恩而指其為妄,則情有所不忍;挾私情以符合其說,又義所不為。
京之奸邪,必為國禍。
瓘固嘗論之于谏省,亦不待今日語言間也。
”内侍黃經臣莅鞫,聞其辭,失聲歎息,謂曰:“主上正欲得實,但如言以對可也。
”獄具,正彙猶以所告失實流海上,瓘亦安置通州。
瓘嘗着《尊堯集》,謂紹聖史官專據王安石《日錄》改修《神宗史》,變亂是非,不可傳信;深明誣妄,以正君臣之義。
張商英為相,取其書,既上,而商英罷,瓘又徙台州。
宰相遍令所過州出兵甲護送;至台,每十日一徙告;且命兇人石悈知州事,執至庭,大陳獄具,将脅以死。
瓘揣知其意,大呼曰:“今日之事,豈被制旨邪!”悈失措,始告之曰:“朝廷令取《尊堯集》爾。
”瓘曰:“然則何用許。
使君知‘尊堯’所以立名乎?蓋以神考為堯,主上為舜,助舜尊堯,何得為罪?時相學術淺短,為人所愚。
君所得幾何,乃亦不畏公議,幹犯名分乎?”悈慚,揖使退。
所以窘辱之百端,終不能害。
宰相猶以悈為怯而罷之。
在台五年,乃得自便。
才複承事郎,帝批進目,以為所拟未當,令再叙一官,仍與差遣,執政持不行。
蔔居江州,複有谮之者,至不許辄出城。
旋令居南康,才至,又移楚。
瓘平生論京、卞,皆披擿其處心,發露其情慝,
守蔡卞察其賢,每事加禮,而瓘測知其心術,常欲遠之,屢引疾求歸,章不得上。
檄攝通判明州。
卞素敬道人張懷素,謂非世間人,時且來越,卞留瓘小須之,瓘不肯止,曰:“子不語怪力亂神,斯近怪矣。
州牧既信重,民将從風而靡。
不識之,未為不幸也。
”後二十年而懷素誅。
明州職田之入厚,瓘不取,盡棄于官以歸。
章惇入相,瓘從衆道谒。
惇聞其名,獨邀與同載,詢當世之務,瓘曰:“請以所乘舟為喻:偏重可行乎?移左置右,其偏一也。
明此,則可行矣。
天子待公為政,敢問将何先?”惇曰:“司馬光奸邪,所當先辨,勢無急于此。
”瓘曰:“公誤矣。
此猶欲平舟勢而移左以置右,果然,将失天下之望。
”惇厲色曰:“光不務缵述先烈,而大改成緒,誤國如此,非奸邪而何?”瓘曰:“不察其心而疑其迹,則不為無罪;若指為奸邪,又複改作,則誤國益甚矣。
為今之計,唯消朋黨,持中道,庶可以救弊。
”意雖忤惇,然亦驚異,頗有兼收之語。
至都,用為太學博士。
會卞與惇合志,正論遂绌。
卞黨薛昂、林自官學省,議毀《資治通鑒》,瓘因策士題引神宗所制序文以問,昂、自意沮。
遷秘書省校書郎。
紹述之說盛,瓘奏哲宗言:“堯、舜、禹皆以‘若稽古’為訓。
‘若’者,順而行之;‘稽’者,考其當否,必使合于民情,所以成帝王之治。
天子之孝,與士大夫之孝不同。
”帝反複究問,意感悅,約瓘再入見。
執政聞而憾之,出通判滄州,知衛州。
徽宗即位,召為右正言,遷左司谏。
瓘論議持平,務存大體,不以細故借口,未嘗及人晻昧之過。
嘗雲:“人主托言者以耳目,誠不當以淺近見聞,惑其聰明。
”惟極論蔡卞、章惇、安惇邢恕之罪。
禦史龔□擊蔡京,朝廷将逐□,瓘言:“紹聖以來,七年五逐言者,常安民、孫谔、董敦逸、陳次升、鄒浩五人者,皆與京異議而去。
今又罷□,将若公道何。
”遂草疏論京,未及上,時皇太後已歸政,瓘言外戚向宗良兄弟與侍從希寵之士交通,使物議籍籍,謂皇太後今猶預政。
由是罷監揚州糧料院。
瓘出都門,繳四章奏之,并明宣仁誣謗事。
帝密遣使賜以黃金百兩,後亦命勿遽去,畀十僧牒為行裝,改知無為軍。
明年,還為著作郎,遷右司員外郎兼權給事中。
宰相曾布使客告以将即真,瓘語子正彙曰:“吾與丞相議事多不合,今若此,是欲以官爵相餌也。
若受其薦進,複有異同,則公議私恩,兩有愧矣。
吾有一書論其過,将投之以決去就,汝其書之。
但郊祀不遠,彼不兼容,則澤不及汝矣,能不介于心乎?”正彙願得書。
旦持入省,布使數人邀相見,甫就席,遽出書,布大怒。
争辯移時,至箕踞谇語,瓘色不為動,徐起白曰:“适所論者國事,是非有公議,公未可失待士禮。
”布矍然改容。
信宿,出知泰州。
崇甯中,除名竄袁州、廉州,移郴州,稍複宣德郎。
正彙在杭,告蔡京有動搖東宮迹。
杭守薿執送京師,先飛書告京俾為計。
事下開封府制獄,并逮瓘。
尹李孝稱逼使證其妄,瓘曰:“正彙聞京将不利社稷,傳于道路,瓘豈得預知?以所不知,忘父子之恩而指其為妄,則情有所不忍;挾私情以符合其說,又義所不為。
京之奸邪,必為國禍。
瓘固嘗論之于谏省,亦不待今日語言間也。
”内侍黃經臣莅鞫,聞其辭,失聲歎息,謂曰:“主上正欲得實,但如言以對可也。
”獄具,正彙猶以所告失實流海上,瓘亦安置通州。
瓘嘗着《尊堯集》,謂紹聖史官專據王安石《日錄》改修《神宗史》,變亂是非,不可傳信;深明誣妄,以正君臣之義。
張商英為相,取其書,既上,而商英罷,瓘又徙台州。
宰相遍令所過州出兵甲護送;至台,每十日一徙告;且命兇人石悈知州事,執至庭,大陳獄具,将脅以死。
瓘揣知其意,大呼曰:“今日之事,豈被制旨邪!”悈失措,始告之曰:“朝廷令取《尊堯集》爾。
”瓘曰:“然則何用許。
使君知‘尊堯’所以立名乎?蓋以神考為堯,主上為舜,助舜尊堯,何得為罪?時相學術淺短,為人所愚。
君所得幾何,乃亦不畏公議,幹犯名分乎?”悈慚,揖使退。
所以窘辱之百端,終不能害。
宰相猶以悈為怯而罷之。
在台五年,乃得自便。
才複承事郎,帝批進目,以為所拟未當,令再叙一官,仍與差遣,執政持不行。
蔔居江州,複有谮之者,至不許辄出城。
旋令居南康,才至,又移楚。
瓘平生論京、卞,皆披擿其處心,發露其情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