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四
關燈
小
中
大
劉安世鄒浩田晝王回曾誕附陳瓘任伯雨
劉安世,字器之,魏人。
父航,第進士,曆知虞城、犀浦縣。
虞城多奸猾,喜寇盜;犀浦民弱而馴。
航為政,寬猛急緩不同,兩縣皆治。
知宿州。
押伴夏使,使者多所要請,執禮不遜,且欲服球文金帶入見,航皆折正之。
以群牧判官為河南監牧使。
持節冊夏主秉常,凡例所遺寶帶、名馬,卻弗受。
還,上《禦戎書》,大略雲:“辨士好為可喜之說,武夫徼冀不赀之寵,或為所誤,不可不戒。
”為河北西路轉運使。
熙甯大旱求言,航論新政不便者五,又上書言:“人主不可輕失天下心,宜乘時有所改為,則人心悅而天意得矣。
”不報。
乃請提舉崇福宮,起知泾、相二州。
王師西征,徙知陝府。
時倉卒軍興,饋饷切急,縣令佐至荷校督民,民多棄田廬,或至自盡。
航獨期會如平日,事更以辦。
終太仆卿。
安世少時持論已有識。
航使監牧時,文彥博在樞府,有所聞,每呼安世告之。
安世從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議謂公且代其任。
”彥博曰:“安石壞天下至此,後之人何可為?”安世拱手曰:“安世雖晚進,竊以為未然。
今日新政,果順人所欲而為人利乎?若不然,公當去所害,興所利,反掌間耳。
彥博默不應,他日見航,歎獎其堅正。
登進士第,不就選。
從學于司馬光,咨盡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
調洺州司法參軍,司戶以貪聞,轉運使吳守禮将按之,問于安世,安世雲:“無之。
”守禮為止。
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戶實貪而吾不以誠對,吾其違司馬公教乎!”後讀揚雄《法言》“君子避礙則通諸理”,意乃釋。
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
光薨,宣仁太後問可為台谏于呂公着,公着以安世對。
擢右正言。
時執政頗與親戚官,安世言:“祖宗以來,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華要之職。
自王安石秉政,務快私意,累聖之制,掃地不存。
今廟堂之上,猶習故态。
”因曆疏文彥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舊,不少假借。
章惇以強市昆山民田罰金,安世言:“惇與蔡确、黃履、邢恕素相交結,自謂社稷之臣,貪天之功,僥幸異日,天下之人指為‘四兇’。
今惇父尚在,而别籍異财,絕滅義理,止從薄罰,何以示懲?”會吳處厚解釋确《安州詩》以進,安世謂其指斥乘輿,犯大不敬,與梁焘等極論之,竄之新州。
宰相範純仁至于禦史十人,皆緣是去。
遷起居舍人兼左司谏,進左谏議大夫。
有旨暫罷講筵,民間歡傳宮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納後而親女色。
願太皇太後保佑聖躬,為宗廟社稷大計,清閑之燕,頻禦經帷,仍引近臣與論前古治亂之要,以益聖學,無溺于所愛而忘其可戒。
”哲宗俯首不語。
後曰:“無此事,卿誤聽爾。
”明日,後留呂大防告之故。
大防退,召給事中範祖禹使達旨。
祖禹固嘗以谏,于是兩人合辭申言之甚切。
鄧溫伯為翰林承旨,安世言其“出入王、呂黨中,始終反複。
今之進用,實系君子小人消長之機。
乞行免黜。
”不報。
遂請外,改中書舍人,辭不就。
以集賢殿修撰提舉崇福宮,才六月,召為寶文閣待制、樞密都承旨。
範純仁複相,呂大防白後欲令安世少避。
後曰:“今既不居言職,自無所嫌。
”又語韓忠彥曰:“如此正人,宜且留朝廷。
”乃止。
呂惠卿複光祿卿,分司,安世争以為不可,不聽。
出知成德軍。
章惇用事,尤忌惡之。
初黜知南安軍,再貶少府少監,三貶新州别駕,安置英州。
同文館獄起,蔡京乞誅滅安世等家,讒雖不行,猶徙梅州。
惇與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島誅陳衍,諷使者過安世,脅使自裁。
又擢一土豪為轉運判官,使殺之。
判官疾馳将至梅,梅守遣客來勸安世自為計。
安世色不動,對客飲酒談笑,徐書數紙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
”顧客曰:“死不難矣。
”客密從仆所視,皆經紀同貶當死者之家事甚悉。
判官未至二十裡,嘔血而斃,危得免。
昭懷後正位中宮,惇、卞發前谏乳婢事,以為為後設。
時鄒浩既貶,诏應天少尹鼛孫以檻車收二人赴京師。
行數驿而徽宗即位赦至,鼛乃還。
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載遠惡地無不曆之。
移衡及鼎,然後以集賢殿修撰知郓州、真定府,曾布又忌之,不使入朝。
蔡京既相,連七谪至峽州羁管。
稍複承議郎,蔔居宋都。
宣和六年,複待制,中書舍人沈思封還之。
明年卒,年七十八。
安世儀狀魁碩,音吐如鐘。
初除谏官,未拜命,入
父航,第進士,曆知虞城、犀浦縣。
虞城多奸猾,喜寇盜;犀浦民弱而馴。
航為政,寬猛急緩不同,兩縣皆治。
知宿州。
押伴夏使,使者多所要請,執禮不遜,且欲服球文金帶入見,航皆折正之。
以群牧判官為河南監牧使。
持節冊夏主秉常,凡例所遺寶帶、名馬,卻弗受。
還,上《禦戎書》,大略雲:“辨士好為可喜之說,武夫徼冀不赀之寵,或為所誤,不可不戒。
”為河北西路轉運使。
熙甯大旱求言,航論新政不便者五,又上書言:“人主不可輕失天下心,宜乘時有所改為,則人心悅而天意得矣。
”不報。
乃請提舉崇福宮,起知泾、相二州。
王師西征,徙知陝府。
時倉卒軍興,饋饷切急,縣令佐至荷校督民,民多棄田廬,或至自盡。
航獨期會如平日,事更以辦。
終太仆卿。
安世少時持論已有識。
航使監牧時,文彥博在樞府,有所聞,每呼安世告之。
安世從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議謂公且代其任。
”彥博曰:“安石壞天下至此,後之人何可為?”安世拱手曰:“安世雖晚進,竊以為未然。
今日新政,果順人所欲而為人利乎?若不然,公當去所害,興所利,反掌間耳。
彥博默不應,他日見航,歎獎其堅正。
登進士第,不就選。
從學于司馬光,咨盡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
調洺州司法參軍,司戶以貪聞,轉運使吳守禮将按之,問于安世,安世雲:“無之。
”守禮為止。
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戶實貪而吾不以誠對,吾其違司馬公教乎!”後讀揚雄《法言》“君子避礙則通諸理”,意乃釋。
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
光薨,宣仁太後問可為台谏于呂公着,公着以安世對。
擢右正言。
時執政頗與親戚官,安世言:“祖宗以來,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華要之職。
自王安石秉政,務快私意,累聖之制,掃地不存。
今廟堂之上,猶習故态。
”因曆疏文彥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舊,不少假借。
章惇以強市昆山民田罰金,安世言:“惇與蔡确、黃履、邢恕素相交結,自謂社稷之臣,貪天之功,僥幸異日,天下之人指為‘四兇’。
今惇父尚在,而别籍異财,絕滅義理,止從薄罰,何以示懲?”會吳處厚解釋确《安州詩》以進,安世謂其指斥乘輿,犯大不敬,與梁焘等極論之,竄之新州。
宰相範純仁至于禦史十人,皆緣是去。
遷起居舍人兼左司谏,進左谏議大夫。
有旨暫罷講筵,民間歡傳宮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納後而親女色。
願太皇太後保佑聖躬,為宗廟社稷大計,清閑之燕,頻禦經帷,仍引近臣與論前古治亂之要,以益聖學,無溺于所愛而忘其可戒。
”哲宗俯首不語。
後曰:“無此事,卿誤聽爾。
”明日,後留呂大防告之故。
大防退,召給事中範祖禹使達旨。
祖禹固嘗以谏,于是兩人合辭申言之甚切。
鄧溫伯為翰林承旨,安世言其“出入王、呂黨中,始終反複。
今之進用,實系君子小人消長之機。
乞行免黜。
”不報。
遂請外,改中書舍人,辭不就。
以集賢殿修撰提舉崇福宮,才六月,召為寶文閣待制、樞密都承旨。
範純仁複相,呂大防白後欲令安世少避。
後曰:“今既不居言職,自無所嫌。
”又語韓忠彥曰:“如此正人,宜且留朝廷。
”乃止。
呂惠卿複光祿卿,分司,安世争以為不可,不聽。
出知成德軍。
章惇用事,尤忌惡之。
初黜知南安軍,再貶少府少監,三貶新州别駕,安置英州。
同文館獄起,蔡京乞誅滅安世等家,讒雖不行,猶徙梅州。
惇與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島誅陳衍,諷使者過安世,脅使自裁。
又擢一土豪為轉運判官,使殺之。
判官疾馳将至梅,梅守遣客來勸安世自為計。
安世色不動,對客飲酒談笑,徐書數紙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
”顧客曰:“死不難矣。
”客密從仆所視,皆經紀同貶當死者之家事甚悉。
判官未至二十裡,嘔血而斃,危得免。
昭懷後正位中宮,惇、卞發前谏乳婢事,以為為後設。
時鄒浩既貶,诏應天少尹鼛孫以檻車收二人赴京師。
行數驿而徽宗即位赦至,鼛乃還。
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載遠惡地無不曆之。
移衡及鼎,然後以集賢殿修撰知郓州、真定府,曾布又忌之,不使入朝。
蔡京既相,連七谪至峽州羁管。
稍複承議郎,蔔居宋都。
宣和六年,複待制,中書舍人沈思封還之。
明年卒,年七十八。
安世儀狀魁碩,音吐如鐘。
初除谏官,未拜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