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禁軍下)

關燈
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以上七軍,并中興後置。

     步軍 神衛并水軍總三十一。

    京師。

    熙甯二年,并三十一為三十。

    三年,廢水軍。

    元豐二年,廢第九、第十,南京第一改雄武弩手。

    中興,四十六。

     虎翼九十六。

    京師九十,并水軍一,襄邑、東明、單各一,長葛二。

    熙甯二年,除水軍一外,并九十五為六十。

    六年,廢上虎翼。

    元豐四年,诏改差殿前虎翼右一四指揮為李憲親兵。

     奉節并上奉節五。

    京師。

    熙甯二年,殿上奉節。

    九月,上奉節兩指揮隸虎翼。

    六年十月,廢奉節。

      步武六。

    陳。

     武衛七十一。

    南京、真定、定、淄各四,北京、澶、相、邢、懷、趙、棣、洺、德、祁、通利、幹、廣濟各一,青五,郓、徐、兖、曹、濮、沂、濟、單、萊、濰、登、淮陽、瀛、博各二,齊、密、滄各三。

    熙甯四年,帝谕文彥博等:“京東武衛軍素号精勇得力,不減陝西兵。

    ”彥博曰:“京東之人沉鸷精悍,亦其性也。

    ”五年,并滄三為二,真定府各四各為三,趙州、振武各一共為一。

    六年,诏岷州置一。

    元豐三年,河州武衛二為一。

     雄武并雄武弩手、床子弩雄武、揀中雄武、飛山雄武、揀中歸明雄武,總三十四。

    京十三,太原、尉氏、南京、鄭、汝、甯陵各二,鹹平、東明、雍丘、襄邑、穎昌、曹、廣濟、谷熟、長葛各一。

    熙甯五年,廢揀中雄武。

    閏七月,并床子弩雄武、飛山雄武各五為二。

    六年,廢雄武。

    中興後,加“平海”字。

     飛虎三。

    陳留二,鹹平一。

    熙甯三年廢。

     神銳二十六。

    太原六,潞、晉各三,澤、汾、隰、平定各二,代、绛、沂、遼、邢、威勝各一。

    元豐二年,潞州三,阙勿補。

     振武八十一。

    北京、澶、相、衛、霸、莫、祁、棣、趙、濱、洺、保安、永甯、通利、安肅、儀各一。

    真定、瀛、保、恩、邢、深、博、永甯、乾甯、慶、泾各二,延六,邠、隴各七,鄜、甯各五,磁四,滄、原各三。

    熙甯五年,瀛州二為一,滄州三為二,真定府二為一,邢州二以一分隸武衛、神銳、鎮武,磁州四為三。

    元豐三年,鄜州四為三,邠州五以一補上四指揮阙,隴州四為三。

    元佑七年,诏複置滄州第六十七、六十八。

     來化一。

    甯陵。

    熙甯七年廢。

     新立弩手二。

    廣濟。

    熙甯六年,定陶縣第二軍改雄武隊弩手。

      懷勇三。

    雍丘二,陳一。

    熙甯三年廢。

     威甯一。

    穎昌。

    熙甯二年廢。

     威猛上下十。

    襄邑四,鹹平、穎昌、長葛各二。

    熙甯三年,宣威并入。

     雄勝三。

    陝、冀、濟各一。

    熙甯四年,分陝府雄勝隸他軍。

    中興,四。

     歸恩左右二。

    亳。

    熙甯三年,左第一并右第一。

    六年,第一改為雄勝。

      澄海弩手二。

    登。

    熙甯八年,廣西經略司選澄海赴桂州,以新澄海為名。

    中興,加“水軍”字。

     神虎二十六,永興六,鳳翔、河中、忻、隰、晉、威勝各二,太原、秦、延、鄜、華各一,潞三。

    熙甯九年,秦州一,阙勿補。

     保捷一百三十五。

    永興十二,同九,秦八,河中、邠、泾各七,滑、甯、耀各六,鳳翔、延、儀、華、隴、解、幹各五,陝、原、鄜各四,成三,慶、鳳、坊、晉、鎮戎各二,環、丹、商、虢、階、慶成、德順各一。

    熙甯五年,鳳翔府添置三。

    六年,添置一。

    元豐三年,并同州七為六,永興軍九為八。

    五年,蘭州置步軍二。

    紹聖四年,蘭州金城關置步軍四。

    元符元年,新築西安州,置步軍一,天都、臨羌砦各置步軍一;又诏于河北路大名府二十二州軍共創置馬步軍,步軍二十九指揮以保捷為名。

    二年,定邊城置步軍一。

    崇甯五年,安邊城置步軍一。

    中興後,增置一。

     捉生二。

    延。

    紹聖三年,環、慶州各置一。

     清邊弩手四十三。

    太原九,秦五,泾四,河中、隴各三,永興、代、潞、晉各二,慶、渭、環、同、坊、鎮戎、慈、丹、隰、汾、憲各一。

    熙甯六年,并鳳翔四為三。

    八年,吉陽并宣毅一來隸。

    九年,并秦州四為三。

    元豐三年,以河中清邊弩手将兵一隸本府保捷、清邊弩手。

     制勝九。

    永興、華各二,鳳翔、耀、同、幹、解各一。

    撥華一隸本州保捷、制勝,奉天一補其縣保捷阙。

    中興後增一。

     定功十。

    永興、秦、慶、原、渭、泾、儀、鄜、延、鎮戎各一。

      青澗二。

    中興後隸騎軍。

     平海二。

    登。

     建威一。

    秦。

    熙甯三年廢。

     效忠二十七。

    陳留三,太康、尉氏、襄邑、河陽、曹、合流各二,鹹平、鄭、亳、衛、穎昌、單、澶、磁、廣濟、河陰、甯陵、白波各一。

    熙甯九年,磁、衛各一,須人少與武衛并為一。

      川效忠七。

    南京六,甯陵一。

    熙甯二年,南京六并隸上三。

    三年十二月,南京三并為二。

     宣毅一百七十四。

    隸京東西、河北、河東、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九路。

    京東路:南京、郓、徐、曹、齊各二,青、兖、密、濮、沂、單、濟、淄、萊、濰、登、淮陽、廣濟各一。

    京西路:西京、滑、穎昌、河陽、陳、襄、鄭、穎、蔡、汝、随、信陽各一,鄧二。

    河北路:真定、德、棣、博、邢、祁、恩、磁、深、定、洺、濱、通利、永靜、乾甯、永甯各一。

    河東路:太原、汾各六,晉四,澤、绛、石、代各三,潞、岚、忻、遼、威勝、平定各二,慈、隰、憲、甯化各一。

    淮南路:揚、亳各二,廬、宿、壽、楚、真、泗、蕲、海、舒、泰、濠、和、光、黃、通、無為、高郵、漣水各一。

    江南路:江甯、江、洪、虔、吉、撫、袁、筠、建昌、南安各一。

    兩浙路:杭二,越、蘇、明、湖、婺、潤、溫、衢、常、處、秀各一。

    荊湖路:潭、全、鼎各二,荊南、邵、衡、永、郴、道、安、鄂、嶽、澧、複、峽、歸、辰、荊門、漢陽、桂陽各一。

    福建路:二,福、泉、南劍、漳、汀、邵武、興化各一。

    熙甯三年,宿、揚、廬、壽、楚、真、泗、泰一并隸教閱忠節,各為一。

    蕲、海、舒、濠、和、光、黃、通、無為、高郵、漣水各一阙弗補。

    十二月,京東路三十三并為十三,荊湖南路道永衡各一、潭二撥隸威果,全二、邵一撥隸雄略,郴、桂陽各一不充額,荊南一撥隸威果,鼎二、澧嶽安複鄂各一皆改教閱忠節,荊門、漢陽、歸、峽各一不充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