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軍上)
關燈
小
中
大
英宗即位,诏諸道選軍士能引弓二石、弩四石五鬥送京師閱試,第升軍額。
明年,并萬勝為神衛。
三年,京師置雄武第三軍。
時宣毅僅有存者,然數诏諸路選廂軍壯勇者補禁衛,而退其老弱焉。
蓋治平之兵一百十六萬二千,而禁軍馬步六十六萬三千雲。
熙甯元年十二月,诏:“京東武衛四十二指揮并分隸河北都總管司六指揮,隸大名府路三十六指揮,均隸定州、高陽關兩路更戍;其休番者,選差兵官三人依河北教閱新法訓練,仍差使臣押教。
”又诏京東路募河北流民,招置教閱廂軍二十指揮,以忠果為額。
青、郓、淄、齊州各三指揮,濟、兖、曹、濮州各兩指揮。
三年十二月,樞密使文彥博等上在京、開封府界及京東等路禁軍數,帝亦參以治平中兵數而讨論焉。
遂诏:殿前虎翼除水軍一指揮外,存六十指揮,各以五百人為率,總三萬四百人;在京增廣勇五指揮,共二千人;開封府界定六萬二千人,京東五萬一千二百人,兩浙四千人,江東五千二百人,江西六千八百人,湖南八千三百人,湖北萬二千人,福建四千五百人,廣南東、西千二百人,川峽三路四千四百人為額。
在京其餘指揮并河東、陝西、京西、淮南路既皆撥并,唯河北人數尚多,乃诏禁軍以七萬為額。
初,河北兵籍比諸路為多,其緣邊者且仰給三司,至是而撥并畸零,立為定額焉。
是時,京東增置武衛軍,分隸河北四路,後又以三千人戍揚、杭州、江甯府,其後又團結軍士置将分領,則謂之将兵雲。
七年正月,诏頒諸班直禁軍名額: 殿前司諸班:殿前指揮使、内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槍、東西、招箭、散直、鈞容直。
諸直:禦龍、禦龍骨朵、禦龍弓箭、禦龍弩直。
諸軍:捧日金屈直、捧日左射、捧日、寬衣天武、金屈直天武、左射天武、歸明渤海、拱聖、神勇、吐渾、骁騎、骁勝、宣武、虎翼水軍、甯朔、龍猛、捧日第五軍、捧日第七軍、天武第五軍、天武第七軍、契丹直第一、契丹直第二、神騎、廣勇、步鬥、龍騎、骁猛、雄勇、太原府就糧吐渾、潞州就糧吐渾、左射清朔、擒戎、廣捷、廣德、、骁雄、雄威。
侍衛馬軍司龍衛金屈直、龍衛左射、龍衛、恩冀州員僚直、忠猛、定州散員、骁捷、雲騎、武騎、龍衛第十軍、揀中龍衛、新立骁捷、飛捷、骁武、廣銳、雲翼、禁軍有馬勁勇、廳子馬、無敵、克勝、飛騎、威遠、克戎、萬捷、雲捷、橫塞、慶州有馬安塞、蕃落、有馬雄略、員僚剩員直。
侍衛步軍司神衛、虎翼水軍、神衛第十軍、步武、武衛、床子弩雄武、飛山雄武、神衛、振武、來化、雄武弩手、上威猛、招收、雄勝、澄海水軍弩手、神虎、保捷、捉生、清邊弩手、制勝、定功、青澗、平海、雄武、效忠、宣毅、建安、威果、川效忠、揀中雄勇、懷順、懷恩、勇捷、威武、靜戎弩手、忠遠、甯遠、忠節、教閱忠節、川忠節、神威、歸遠、雄略、下威猛、強猛、壯勇、橋道、清塞、武嚴、宣效、神衛剩員、奉先園、揀中六軍、左龍武、右龍武、左羽林、右羽林、左神武、右神武。
禦營喝探、新團立揀中剩員。
諸班直資次相壓殿前指揮使、禦龍直、禦龍骨朵子直、内殿直、散員、散指揮使、散都頭、散祗候、金槍、東西班、禦龍弓箭直、禦龍弩直、招箭班、散直、鈞容直。
諸軍資次相壓捧日金屈直、捧日左射、捧日、寬衣天武、天武金屈直、天武左射、天武、龍衛金屈直、龍衛左射、龍衛、神衛、歸明渤海、拱聖、神勇、恩冀州員僚直、忠猛、定州散員、吐渾、骁騎、骁捷、雲騎、骁勝、宣武、武騎、殿前司虎翼、殿前司虎翼水軍、甯朔、龍猛、步軍司虎翼、步軍司虎翼水軍、捧日第五軍、捧日第七軍、天武第五軍、天武第七軍、龍衛第十軍、揀中龍衛、神衛第十軍、契丹直第一、契丹直第二、神騎、廣勇、步鬥、龍騎、骁猛、雄勇、太原府就糧吐渾、潞州就糧吐渾、清朔、擒戎、新立骁捷、飛捷、骁武、廣銳、雲翼、禁軍有馬勁勇、步武、武衛、床子弩雄武、飛山雄武、神銳、振武、來化、雄武弩手、上威猛、廳子馬、無敵、招收、雄勝、廣捷、廣德、克勝、飛騎、威遠、澄海水軍弩手、克戎、骁雄、雄威、萬捷、雲捷、橫塞、神虎、保捷、慶州有馬安塞、蕃落、捉生、清邊弩手、制勝、定功、有馬雄略、青澗、平海、雄武、效忠、宣毅、建安、威果、川效忠、揀中雄勇、懷順、懷恩、勇捷、威武、下威武、靜戎弩手、忠勇、甯遠、忠節、教閱忠順、川忠節、神威、歸遠、雄略、下威猛、強猛、壯勇、員僚剩員直、橋道、川橋道、步軍司清塞、武嚴、宣效、神衛剩員、奉先園、揀中六軍、禦營喝探、新團立揀中剩員。
諸禁軍名額系捧日、天武、龍衛、神衛為上軍,五百文已上料錢見錢為中軍,不滿五百文料錢見錢并捧日天武第五第七軍、龍衛神衛第十軍、骁猛、雄勇、骁雄、雄威為下軍。
元豐五年十月,诏諸路教閱廂軍,于下禁軍内增入指揮名額,排連并同禁軍。
蓋熙甯之籍,天下禁軍凡五十六萬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元豐之籍,六十一萬二千二百四十三人。
哲宗即位,四方用兵,增戍益廣。
元佑元年三月,寄招河北路保甲,充填在京禁軍阙額。
龍、神衛以年二十以下,中軍以下以年二十五以下者,雖短小一指并招刺焉。
二年,诏西關堡防拓禁軍和雇入役。
複置河北、河東、陝西、府界馬步軍。
七年,河東、陝西路諸帥府敢勇以一百人為額,專隸經略司。
紹聖四年,陝西路增置蕃落馬軍。
是年,蘭州金城置步軍保捷、馬軍蕃落。
元符元年,利州路興元府、阆州各增置就糧武甯;又湖北、江東各增置有馬雄略。
泾原路新築南牟會,賜名西安州,戍守共以七千人為額,仍招置馬軍蕃落、步軍保捷。
天都、臨羌砦戍守各以三千人為額,仍各置馬軍蕃落、步軍保捷。
永興軍等路創置蕃落;河北大名府等二十二州共創置馬軍廣威、步軍保捷,以河北大水,招刺流民故也。
二年正月,環慶增置敢勇二百人。
四月,環慶路都總管司言:“本路新展定邊城,比之橫山、興平等處城砦尤深,乞增置住營馬軍蕃落、步軍保捷。
”六月,環慶路都總管司言:“展築慶州白豹城,合增置住營馬步軍。
”又鄜延路都總管司言:“本路新築米脂等八堡砦,合增置土兵、馬步軍。
”皆從之。
三年,樞密院奏:“河北增置馬軍廣威、步軍保捷二萬餘人,欲令揀選升換在京阙額軍分。
”從之。
自紹聖以來,陝西、河東連用兵六年,進築未已,覆軍殺将,供給不可勝紀。
徽宗崇甯元年九月,荊湖北路增置禁軍,以靖安名。
十月,川陝置安遠軍。
三年三月,隴右都護奏:乞于鄯州置水軍,守河浮橋。
又樞密院乞增置府界、京東西等路步軍,荊湖南路雄略,皆從之。
十月,京東西、河東北、開封府界創置馬步軍五萬人,馬軍以崇捷、崇銳名,步軍以崇武、崇威名,合用缗錢二百八十萬有奇,以常平、封樁等錢支,用蔡京之請也。
京又言:今拓地廣,戍兵少,當議添置兵額,以為邊備。
”從之。
四年十一月,廣西路置刀牌手三千人,于切要州軍更戌,以甯海名。
十二月,诏:“四輔屏翰京師,兵力不可偏重,可各以二萬人為額。
”五年,環慶路進築徐丁台城,賜名安邊,置馬軍蕃落、步軍保捷。
大觀元年五月,延安置錢監兵。
閏十月,靖州置宣節。
十一月,兩浙東、西路各增置禁軍。
宣和三年,内侍、制置使譚奏,以方臘既平,乞節鎮增添禁軍兩指揮,餘州軍一指揮;又乞除溫、處、衢、婺外,将禁軍更招置成十指揮。
又乞增置嚴州威果禁軍。
并從之。
五年二月,尚書省言:“古者,六軍為王之爪牙,羽林則禁衛之總名也。
今臣僚使令兵卒所居營分曰六軍,而複有左、右羽林之名,稱謂失當。
若将揀中六軍并六軍指揮并改為廣效,内揀中六軍作第一指揮,左龍武第二,左羽林第三,左神武第四,右龍武第五,右羽林第六,右神武第七。
”從之。
靖康元年,诏;“廣西宜、融二州實為極邊,舊置馬軍難議減省,且依元降指揮招置。
” 自元豐而後,民兵日盛,募兵日衰,其募兵阙額,則收其廪給,以為民兵教閱之費。
元佑以降,民兵亦衰。
崇甯、大觀以來,蔡京用事,兵弊日滋,至于受逃亡,收配隸,猶恐不足。
政和之後,久廢搜補,軍士死亡之餘,老疾者徒費廪給,少健者又多冗占,階級既壞,紀律遂亡。
童貫握兵,勢傾内外,凡遇陣敗,恥于人言,第申逃竄。
河北将兵,十無二三,往往多住招阙額,以其封樁為上供之用。
陝右諸路兵亦無幾,種師道将兵入援,止得萬五千人。
故靖康之變,雖畫一之诏,哀痛激切,而事已無及矣。
高宗南渡,始建禦營司,未幾,複并禦營歸樞密院。
建炎四年,改禦前五軍為神武軍,禦營五軍為神武副軍,并隸樞密院。
五年,上以祖宗故事,兵皆隸三衙,乃廢神武中軍隸殿前司,于是殿司兵柄始一。
乾道元年,诏殿前兵馬權以七萬三千人為額。
諸屯駐大軍則皆諸将之部曲,高宗開元帥府,諸将兵悉隸焉。
建炎後,諸大将兵浸盛,因時制變,屯無常所。
如劉光世軍或在鎮江、池州、太平,韓世忠軍或屯江州、江陰,嶽飛一軍或屯宜興、蔣山,王彥八字軍随張浚入蜀,吳玠兵多屯鳳州、大散關、和尚原。
明年,并萬勝為神衛。
三年,京師置雄武第三軍。
時宣毅僅有存者,然數诏諸路選廂軍壯勇者補禁衛,而退其老弱焉。
蓋治平之兵一百十六萬二千,而禁軍馬步六十六萬三千雲。
熙甯元年十二月,诏:“京東武衛四十二指揮并分隸河北都總管司六指揮,隸大名府路三十六指揮,均隸定州、高陽關兩路更戍;其休番者,選差兵官三人依河北教閱新法訓練,仍差使臣押教。
”又诏京東路募河北流民,招置教閱廂軍二十指揮,以忠果為額。
青、郓、淄、齊州各三指揮,濟、兖、曹、濮州各兩指揮。
三年十二月,樞密使文彥博等上在京、開封府界及京東等路禁軍數,帝亦參以治平中兵數而讨論焉。
遂诏:殿前虎翼除水軍一指揮外,存六十指揮,各以五百人為率,總三萬四百人;在京增廣勇五指揮,共二千人;開封府界定六萬二千人,京東五萬一千二百人,兩浙四千人,江東五千二百人,江西六千八百人,湖南八千三百人,湖北萬二千人,福建四千五百人,廣南東、西千二百人,川峽三路四千四百人為額。
在京其餘指揮并河東、陝西、京西、淮南路既皆撥并,唯河北人數尚多,乃诏禁軍以七萬為額。
初,河北兵籍比諸路為多,其緣邊者且仰給三司,至是而撥并畸零,立為定額焉。
是時,京東增置武衛軍,分隸河北四路,後又以三千人戍揚、杭州、江甯府,其後又團結軍士置将分領,則謂之将兵雲。
七年正月,诏頒諸班直禁軍名額: 殿前司諸班:殿前指揮使、内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槍、東西、招箭、散直、鈞容直。
諸直:禦龍、禦龍骨朵、禦龍弓箭、禦龍弩直。
諸軍:捧日金屈直、捧日左射、捧日、寬衣天武、金屈直天武、左射天武、歸明渤海、拱聖、神勇、吐渾、骁騎、骁勝、宣武、虎翼水軍、甯朔、龍猛、捧日第五軍、捧日第七軍、天武第五軍、天武第七軍、契丹直第一、契丹直第二、神騎、廣勇、步鬥、龍騎、骁猛、雄勇、太原府就糧吐渾、潞州就糧吐渾、左射清朔、擒戎、廣捷、廣德、、骁雄、雄威。
侍衛馬軍司龍衛金屈直、龍衛左射、龍衛、恩冀州員僚直、忠猛、定州散員、骁捷、雲騎、武騎、龍衛第十軍、揀中龍衛、新立骁捷、飛捷、骁武、廣銳、雲翼、禁軍有馬勁勇、廳子馬、無敵、克勝、飛騎、威遠、克戎、萬捷、雲捷、橫塞、慶州有馬安塞、蕃落、有馬雄略、員僚剩員直。
侍衛步軍司神衛、虎翼水軍、神衛第十軍、步武、武衛、床子弩雄武、飛山雄武、神衛、振武、來化、雄武弩手、上威猛、招收、雄勝、澄海水軍弩手、神虎、保捷、捉生、清邊弩手、制勝、定功、青澗、平海、雄武、效忠、宣毅、建安、威果、川效忠、揀中雄勇、懷順、懷恩、勇捷、威武、靜戎弩手、忠遠、甯遠、忠節、教閱忠節、川忠節、神威、歸遠、雄略、下威猛、強猛、壯勇、橋道、清塞、武嚴、宣效、神衛剩員、奉先園、揀中六軍、左龍武、右龍武、左羽林、右羽林、左神武、右神武。
禦營喝探、新團立揀中剩員。
諸班直資次相壓殿前指揮使、禦龍直、禦龍骨朵子直、内殿直、散員、散指揮使、散都頭、散祗候、金槍、東西班、禦龍弓箭直、禦龍弩直、招箭班、散直、鈞容直。
諸軍資次相壓捧日金屈直、捧日左射、捧日、寬衣天武、天武金屈直、天武左射、天武、龍衛金屈直、龍衛左射、龍衛、神衛、歸明渤海、拱聖、神勇、恩冀州員僚直、忠猛、定州散員、吐渾、骁騎、骁捷、雲騎、骁勝、宣武、武騎、殿前司虎翼、殿前司虎翼水軍、甯朔、龍猛、步軍司虎翼、步軍司虎翼水軍、捧日第五軍、捧日第七軍、天武第五軍、天武第七軍、龍衛第十軍、揀中龍衛、神衛第十軍、契丹直第一、契丹直第二、神騎、廣勇、步鬥、龍騎、骁猛、雄勇、太原府就糧吐渾、潞州就糧吐渾、清朔、擒戎、新立骁捷、飛捷、骁武、廣銳、雲翼、禁軍有馬勁勇、步武、武衛、床子弩雄武、飛山雄武、神銳、振武、來化、雄武弩手、上威猛、廳子馬、無敵、招收、雄勝、廣捷、廣德、克勝、飛騎、威遠、澄海水軍弩手、克戎、骁雄、雄威、萬捷、雲捷、橫塞、神虎、保捷、慶州有馬安塞、蕃落、捉生、清邊弩手、制勝、定功、有馬雄略、青澗、平海、雄武、效忠、宣毅、建安、威果、川效忠、揀中雄勇、懷順、懷恩、勇捷、威武、下威武、靜戎弩手、忠勇、甯遠、忠節、教閱忠順、川忠節、神威、歸遠、雄略、下威猛、強猛、壯勇、員僚剩員直、橋道、川橋道、步軍司清塞、武嚴、宣效、神衛剩員、奉先園、揀中六軍、禦營喝探、新團立揀中剩員。
諸禁軍名額系捧日、天武、龍衛、神衛為上軍,五百文已上料錢見錢為中軍,不滿五百文料錢見錢并捧日天武第五第七軍、龍衛神衛第十軍、骁猛、雄勇、骁雄、雄威為下軍。
元豐五年十月,诏諸路教閱廂軍,于下禁軍内增入指揮名額,排連并同禁軍。
蓋熙甯之籍,天下禁軍凡五十六萬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元豐之籍,六十一萬二千二百四十三人。
哲宗即位,四方用兵,增戍益廣。
元佑元年三月,寄招河北路保甲,充填在京禁軍阙額。
龍、神衛以年二十以下,中軍以下以年二十五以下者,雖短小一指并招刺焉。
二年,诏西關堡防拓禁軍和雇入役。
複置河北、河東、陝西、府界馬步軍。
七年,河東、陝西路諸帥府敢勇以一百人為額,專隸經略司。
紹聖四年,陝西路增置蕃落馬軍。
是年,蘭州金城置步軍保捷、馬軍蕃落。
元符元年,利州路興元府、阆州各增置就糧武甯;又湖北、江東各增置有馬雄略。
泾原路新築南牟會,賜名西安州,戍守共以七千人為額,仍招置馬軍蕃落、步軍保捷。
天都、臨羌砦戍守各以三千人為額,仍各置馬軍蕃落、步軍保捷。
永興軍等路創置蕃落;河北大名府等二十二州共創置馬軍廣威、步軍保捷,以河北大水,招刺流民故也。
二年正月,環慶增置敢勇二百人。
四月,環慶路都總管司言:“本路新展定邊城,比之橫山、興平等處城砦尤深,乞增置住營馬軍蕃落、步軍保捷。
”六月,環慶路都總管司言:“展築慶州白豹城,合增置住營馬步軍。
”又鄜延路都總管司言:“本路新築米脂等八堡砦,合增置土兵、馬步軍。
”皆從之。
三年,樞密院奏:“河北增置馬軍廣威、步軍保捷二萬餘人,欲令揀選升換在京阙額軍分。
”從之。
自紹聖以來,陝西、河東連用兵六年,進築未已,覆軍殺将,供給不可勝紀。
徽宗崇甯元年九月,荊湖北路增置禁軍,以靖安名。
十月,川陝置安遠軍。
三年三月,隴右都護奏:乞于鄯州置水軍,守河浮橋。
又樞密院乞增置府界、京東西等路步軍,荊湖南路雄略,皆從之。
十月,京東西、河東北、開封府界創置馬步軍五萬人,馬軍以崇捷、崇銳名,步軍以崇武、崇威名,合用缗錢二百八十萬有奇,以常平、封樁等錢支,用蔡京之請也。
京又言:今拓地廣,戍兵少,當議添置兵額,以為邊備。
”從之。
四年十一月,廣西路置刀牌手三千人,于切要州軍更戌,以甯海名。
十二月,诏:“四輔屏翰京師,兵力不可偏重,可各以二萬人為額。
”五年,環慶路進築徐丁台城,賜名安邊,置馬軍蕃落、步軍保捷。
大觀元年五月,延安置錢監兵。
閏十月,靖州置宣節。
十一月,兩浙東、西路各增置禁軍。
宣和三年,内侍、制置使譚奏,以方臘既平,乞節鎮增添禁軍兩指揮,餘州軍一指揮;又乞除溫、處、衢、婺外,将禁軍更招置成十指揮。
又乞增置嚴州威果禁軍。
并從之。
五年二月,尚書省言:“古者,六軍為王之爪牙,羽林則禁衛之總名也。
今臣僚使令兵卒所居營分曰六軍,而複有左、右羽林之名,稱謂失當。
若将揀中六軍并六軍指揮并改為廣效,内揀中六軍作第一指揮,左龍武第二,左羽林第三,左神武第四,右龍武第五,右羽林第六,右神武第七。
”從之。
靖康元年,诏;“廣西宜、融二州實為極邊,舊置馬軍難議減省,且依元降指揮招置。
” 自元豐而後,民兵日盛,募兵日衰,其募兵阙額,則收其廪給,以為民兵教閱之費。
元佑以降,民兵亦衰。
崇甯、大觀以來,蔡京用事,兵弊日滋,至于受逃亡,收配隸,猶恐不足。
政和之後,久廢搜補,軍士死亡之餘,老疾者徒費廪給,少健者又多冗占,階級既壞,紀律遂亡。
童貫握兵,勢傾内外,凡遇陣敗,恥于人言,第申逃竄。
河北将兵,十無二三,往往多住招阙額,以其封樁為上供之用。
陝右諸路兵亦無幾,種師道将兵入援,止得萬五千人。
故靖康之變,雖畫一之诏,哀痛激切,而事已無及矣。
高宗南渡,始建禦營司,未幾,複并禦營歸樞密院。
建炎四年,改禦前五軍為神武軍,禦營五軍為神武副軍,并隸樞密院。
五年,上以祖宗故事,兵皆隸三衙,乃廢神武中軍隸殿前司,于是殿司兵柄始一。
乾道元年,诏殿前兵馬權以七萬三千人為額。
諸屯駐大軍則皆諸将之部曲,高宗開元帥府,諸将兵悉隸焉。
建炎後,諸大将兵浸盛,因時制變,屯無常所。
如劉光世軍或在鎮江、池州、太平,韓世忠軍或屯江州、江陰,嶽飛一軍或屯宜興、蔣山,王彥八字軍随張浚入蜀,吳玠兵多屯鳳州、大散關、和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