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軍上)
關燈
小
中
大
是時合内外大軍十九萬四千餘,川、陝不與焉。
及楊沂中将中軍總宿衛,江東劉光世、淮東韓世忠、湖北嶽飛、湖南王□燮四軍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亦未嘗有屯。
紹興十一年,範同以諸将握兵難制,獻謀秦桧,且以柘臯之捷言于上,召張俊、韓世忠、嶽飛入觐,張俊首納所部兵。
分命三大帥副校各統所部,自為一軍,更銜曰統制禦前軍馬。
罷宣撫司,遇出師取旨,兵皆隸樞密院,屯駐仍舊。
而四川大将兵曰興、成、階、鳳、文、龍、利、阆、金、洋、綿、房、西和州、大安軍、興元、隆慶、潼川府凡十七郡,亦分屯就糧焉。
乾道之末,各州有都統司領兵:建康五萬,池州一萬二千,鎮江四萬七千,楚州武鋒軍一萬一千,鄂州四萬九千,荊南二萬,興元一萬七千,金州一萬一千。
其後分屯列戍,增損靡常。
所可考者,統制、統領、正将、副将、準備将之目也。
至于水軍之制,則有加于前者,南渡以後,江、淮皆為邊境故也。
建炎初,李綱請于沿江、淮、河帥府置水兵二軍,要郡别置水兵一軍,次要郡别置中軍,招善舟楫者充,立軍号曰淩波、樓船軍。
其戰艦則有海鳅、水哨馬、雙車、得勝、十棹、大飛、旗捷、防沙、平底、水飛馬之名。
隆興以後至于寶佑、景定間,江、淮沿流堡隘相望,守禦益繁,民勞益甚。
迨鹹淳末,廣東籍蜑丁,閩海拘泊船民船,公私俱弊矣。
其禁軍将校,則有殿前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諸班有都虞候、指揮使、都知、副都知、押班;禦龍諸直有四直都虞候,本直各有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副都頭、十将、将虞候;馬步軍有捧日、天武左右四廂都指揮使,捧日、天武左右各有都指揮使,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軍使、步軍謂之都頭。
副兵馬使、步軍謂之副都頭。
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
所領諸班直、指揮,騎兵、步兵之額叙列如左。
以其前後之異同者分為建隆以來之制、熙甯以後之制,而将兵、水兵之制可考者,因附着于後雲。
建隆以來之制 騎軍 殿前指揮使左右班二。
宋初,以舊府親從帶甲之士及諸班軍騎中選武藝絕倫者充。
内殿直左右班四。
周制,簡軍校暨武臣子弟有材勇者立。
又有川班内殿直,乾德三年平蜀得奇兵,簡閱材貌魁偉便習騎射者凡百二十人立,開寶四年廢。
散員左右班四。
周制,招置諸州豪傑立,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凡十二班。
又于北面骁捷員僚直及諸軍内簡閱填補。
鹹平五年,定州路都部署王超言;“緣邊有強梁輩常居四界,擾動邊境,請厚給金帛募充散員。
”從之。
散指揮左右班四。
散都頭左右班二。
金槍班左右班二,舊名内直。
太平興國初,改選諸軍中善用槍槊者補之。
東西班弩手、龍旗直、招箭班共十二,舊号東西班承旨。
淳化二年,改為殿前侍,東西各第一第二弩手、龍旗直班六,并帶甲,選諸班及不帶甲班增補。
其東第二茶酒及第三、西第四班不帶甲,并以諸軍員、使臣及沒王事者子弟為之。
又擇善弓箭者為招箭班。
散直左右班四。
雍熙四年,以諸道募置藩鎮廳頭軍将及詣登聞院求試武藝者立。
鹹平元年,選諸節度使從人、騎禦馬小底增補。
鈞容直班二。
太平興國三年,選諸軍谙曉音樂、騎禦馬小底立。
淳化二年,改之。
外殿直班一。
諸班衛士中年多者号看班外殿直,後削看班之号。
或詣諸道攝軍校之職部分州兵,謂之權管。
國初又有内員僚直,開寶中廢。
太平興國四年,征太原,得上軍。
天禧四年,并入此班。
捧日并左射、金屈直、弩手、左第五軍,總指揮三十五。
京師三十三,雍丘、鄭各一。
舊号小底,周改為鐵騎,太平興國二年改為日騎,雍熙四年改今名。
分左、右廂,各四軍。
雍熙三年,選善槍槊者充金屈直。
淳化三年,選善左射者為左射。
鹹平五年,選天武、拱聖、骁騎善弩射者為弩手。
契丹直三。
鹹平、許、壽各一。
後唐置,旋廢。
開寶三年,以遼人内附之衆複置。
太平興國中,因事複置,旋廢。
歸明渤海指揮二。
京師。
太平興國四年,征幽州,以渤海降兵立。
拱聖指揮二十一。
京師。
乾德中,選諸州騎兵送阙下,立為骁雄,後改骁猛。
雍熙四年,又改拱辰。
未幾改今名。
吐渾小底舊指揮五,治平中并為二。
京師。
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獲吐渾子弟,又選監牧諸軍中所有者充。
骁騎指揮二十三。
京師。
太平興國四年置,後又選掉搨索兵及左右教駿兵增置。
雍熙四年,改殿前司步鬥弩手為骁騎弩手。
淳化四年,選壯勇超絕者為上骁騎,在本軍之上。
鹹平五年,分左、右廂。
舊又有殿前小底。
至道二年,選骁騎馬直及善射者充,後廢。
骁勝左右指揮各五。
京師。
鹹平三年,選教駿、骁騎諸軍備征子弟材勇者立。
甯朔指揮十。
京師、尉氏各三,雍丘、渭、河陽、河陰各一。
鹹平三年,選教駿諸軍備征及外州兵立。
龍猛指揮八。
京師。
太平興國中,揀閱龍騎及諸州部送招獲群盜,取其材勇者立。
淳化四年,又擇精悍者為教閱龍猛以備禽盜,在本軍之上。
景德四年,又選龍騎、骁騎兵增之。
飛猛指揮二。
鹹平二年,選龍猛、骁騎兵子弟之材勇者立。
骁猛指揮四。
尉氏三、太康一。
舊号骁雄,太平興國中改。
雍熙四年,以拱聖年多者為拱辰軍,其次等者如故。
景德四年,以拱聖年多者隸之。
神騎指揮十八。
雍丘十三,鹹平五。
端拱二年,選骁雄新配人及教駿、借事等兵立。
淳化二年,廢掉搨索軍隸之。
鹹平二年,又擇教駿、備征及外州增之。
骁雄指揮四。
鹹平、陳留各二。
太平興國八年,遷骁猛中次等者立。
景德中,以骁騎、骁勝、甯朔軍年多者隸之。
吐渾直指揮三。
太原二,潞一。
太平興國八年,太原遷雲州及河界吐渾立,屯并、代州。
雍熙三年,又得雲、朔歸明吐渾增立,屯潞州。
安慶直四。
太原一,潞三。
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及河東歸明安慶民分屯并、潞等州,給以土田。
雍熙四年立。
三部落指揮一。
太原。
太平興國四年,親征幽州,遷雲、朔、應等州部落于并州,因立。
清朔指揮四。
西京二,許、汝各一。
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州民于内地,得自置馬以為騎兵,謂之家戶馬。
雍熙四年立。
擒戎指揮五。
西京、許各二,汝一。
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州民于西京、許汝等州,給以土田,充家戶馬。
端拱二年立。
新安内員僚直五。
端拱二年,成德軍節度使田重進言;“易州靜砦兵先屯鎮州,賊陷勇陷谷,盡俘其家,請以其軍備宿衛。
”因而立此直。
後廢,天聖後無。
散祗候左右班二。
天聖前無。
步鬥指揮六。
尉氏、太康各一,蔡四。
慶曆中增置,天聖前無。
步軍 禦龍直左右二。
舊号簇禦馬直,太平興國二年改為簇禦龍直,後改今名。
禦龍骨朵子直左右二。
舊号骨金朵子直,太平興國二年改為禦龍散手直,後改今名。
禦龍弓箭直五。
選天武諸軍材貌魁傑者充。
禦龍弩直五。
天武并寬衣、金屈直、左射,總指揮三十四。
京師三十三,鹹平一。
神勇上下共二十一指揮。
乾德中,揀閱諸軍壯實而大體者立為雄威。
太平興國二年,改為雄勇。
雍熙四年改今名。
淳化四年,選武藝超絕者立為上神勇,以備擒盜。
宣武上下共二十指揮。
京師。
太平興國二年,并效節、忠猛二軍立,又選諸軍及鄉兵增之。
至道二年,又選軍頭司步直善用槍槊掉刀者立殿前步直,後廢。
虎翼太平興國中,揀雄武弩手立為上鐵林,又于雄武、定遠、甯勝床子弩手、飛山雄武等軍選勁兵以增其數。
雍熙四年,改分左右四軍。
淳化四年,選本軍精銳者為上虎翼,以備禽盜。
鹹平二年,并廣勇軍隸之。
大中祥符六年,诏在京諸軍選江、淮士卒善水者習戰于金明池,立為虎翼水軍。
舊指揮六十二,景德中增六。
京師。
雄勇舊号雄威,太平興國二年改今名。
雍熙四年,改神勇,複于本軍選退入次等者為之。
舊指揮五,至和五年增為八。
鹹平三,郓二,許、鄭、滑各一。
廣德開寶四年,平廣南,以其兵隸殿前司,次等隸八作司,阙則選廣南諸州兵補之。
雍熙三年,選八作司之強壯者為揀中。
總指揮十。
鹹平、尉氏、陽武、河陽、滄、鞏、白波各一,西京三。
廣勇淳化二年,選神射、鞭箭、雄武、效忠等軍強壯善射者立為廣武,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
舊指揮二十三,慶曆中增為四十三,每指揮十為一軍。
京師五,陳留二十二,鹹平、東明、太原、胙城、南京各二,襄邑、陽武、郓各一,滑三。
廣捷舊名左右平遠,建隆二年改。
鹹平五年,又選廣德、神威等軍教以标槍旁牌補之。
舊指揮五,景佑中增五,明道中增十,慶曆增三十六,總五十六。
陳留八,鹹平六,雍丘四,襄邑、尉氏、許各三,太康、扶溝、南京、亳、河陰、穎、甯陵各二,陳六,滑、曹、鄧、蔡、廣濟、谷熟、永城、襄城、葉各一。
雄威雍熙四年,選神勇兵退入第二等立為神威,後改今名。
指揮十。
考城、襄邑、陳留各一,南京四,陳二。
宣威雍熙四年,選神勇、宣
及楊沂中将中軍總宿衛,江東劉光世、淮東韓世忠、湖北嶽飛、湖南王□燮四軍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亦未嘗有屯。
紹興十一年,範同以諸将握兵難制,獻謀秦桧,且以柘臯之捷言于上,召張俊、韓世忠、嶽飛入觐,張俊首納所部兵。
分命三大帥副校各統所部,自為一軍,更銜曰統制禦前軍馬。
罷宣撫司,遇出師取旨,兵皆隸樞密院,屯駐仍舊。
而四川大将兵曰興、成、階、鳳、文、龍、利、阆、金、洋、綿、房、西和州、大安軍、興元、隆慶、潼川府凡十七郡,亦分屯就糧焉。
乾道之末,各州有都統司領兵:建康五萬,池州一萬二千,鎮江四萬七千,楚州武鋒軍一萬一千,鄂州四萬九千,荊南二萬,興元一萬七千,金州一萬一千。
其後分屯列戍,增損靡常。
所可考者,統制、統領、正将、副将、準備将之目也。
至于水軍之制,則有加于前者,南渡以後,江、淮皆為邊境故也。
建炎初,李綱請于沿江、淮、河帥府置水兵二軍,要郡别置水兵一軍,次要郡别置中軍,招善舟楫者充,立軍号曰淩波、樓船軍。
其戰艦則有海鳅、水哨馬、雙車、得勝、十棹、大飛、旗捷、防沙、平底、水飛馬之名。
隆興以後至于寶佑、景定間,江、淮沿流堡隘相望,守禦益繁,民勞益甚。
迨鹹淳末,廣東籍蜑丁,閩海拘泊船民船,公私俱弊矣。
其禁軍将校,則有殿前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諸班有都虞候、指揮使、都知、副都知、押班;禦龍諸直有四直都虞候,本直各有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副都頭、十将、将虞候;馬步軍有捧日、天武左右四廂都指揮使,捧日、天武左右各有都指揮使,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軍使、步軍謂之都頭。
副兵馬使、步軍謂之副都頭。
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
所領諸班直、指揮,騎兵、步兵之額叙列如左。
以其前後之異同者分為建隆以來之制、熙甯以後之制,而将兵、水兵之制可考者,因附着于後雲。
建隆以來之制 騎軍 殿前指揮使左右班二。
宋初,以舊府親從帶甲之士及諸班軍騎中選武藝絕倫者充。
内殿直左右班四。
周制,簡軍校暨武臣子弟有材勇者立。
又有川班内殿直,乾德三年平蜀得奇兵,簡閱材貌魁偉便習騎射者凡百二十人立,開寶四年廢。
散員左右班四。
周制,招置諸州豪傑立,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凡十二班。
又于北面骁捷員僚直及諸軍内簡閱填補。
鹹平五年,定州路都部署王超言;“緣邊有強梁輩常居四界,擾動邊境,請厚給金帛募充散員。
”從之。
散指揮左右班四。
散都頭左右班二。
金槍班左右班二,舊名内直。
太平興國初,改選諸軍中善用槍槊者補之。
東西班弩手、龍旗直、招箭班共十二,舊号東西班承旨。
淳化二年,改為殿前侍,東西各第一第二弩手、龍旗直班六,并帶甲,選諸班及不帶甲班增補。
其東第二茶酒及第三、西第四班不帶甲,并以諸軍員、使臣及沒王事者子弟為之。
又擇善弓箭者為招箭班。
散直左右班四。
雍熙四年,以諸道募置藩鎮廳頭軍将及詣登聞院求試武藝者立。
鹹平元年,選諸節度使從人、騎禦馬小底增補。
鈞容直班二。
太平興國三年,選諸軍谙曉音樂、騎禦馬小底立。
淳化二年,改之。
外殿直班一。
諸班衛士中年多者号看班外殿直,後削看班之号。
或詣諸道攝軍校之職部分州兵,謂之權管。
國初又有内員僚直,開寶中廢。
太平興國四年,征太原,得上軍。
天禧四年,并入此班。
捧日并左射、金屈直、弩手、左第五軍,總指揮三十五。
京師三十三,雍丘、鄭各一。
舊号小底,周改為鐵騎,太平興國二年改為日騎,雍熙四年改今名。
分左、右廂,各四軍。
雍熙三年,選善槍槊者充金屈直。
淳化三年,選善左射者為左射。
鹹平五年,選天武、拱聖、骁騎善弩射者為弩手。
契丹直三。
鹹平、許、壽各一。
後唐置,旋廢。
開寶三年,以遼人内附之衆複置。
太平興國中,因事複置,旋廢。
歸明渤海指揮二。
京師。
太平興國四年,征幽州,以渤海降兵立。
拱聖指揮二十一。
京師。
乾德中,選諸州騎兵送阙下,立為骁雄,後改骁猛。
雍熙四年,又改拱辰。
未幾改今名。
吐渾小底舊指揮五,治平中并為二。
京師。
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獲吐渾子弟,又選監牧諸軍中所有者充。
骁騎指揮二十三。
京師。
太平興國四年置,後又選掉搨索兵及左右教駿兵增置。
雍熙四年,改殿前司步鬥弩手為骁騎弩手。
淳化四年,選壯勇超絕者為上骁騎,在本軍之上。
鹹平五年,分左、右廂。
舊又有殿前小底。
至道二年,選骁騎馬直及善射者充,後廢。
骁勝左右指揮各五。
京師。
鹹平三年,選教駿、骁騎諸軍備征子弟材勇者立。
甯朔指揮十。
京師、尉氏各三,雍丘、渭、河陽、河陰各一。
鹹平三年,選教駿諸軍備征及外州兵立。
龍猛指揮八。
京師。
太平興國中,揀閱龍騎及諸州部送招獲群盜,取其材勇者立。
淳化四年,又擇精悍者為教閱龍猛以備禽盜,在本軍之上。
景德四年,又選龍騎、骁騎兵增之。
飛猛指揮二。
鹹平二年,選龍猛、骁騎兵子弟之材勇者立。
骁猛指揮四。
尉氏三、太康一。
舊号骁雄,太平興國中改。
雍熙四年,以拱聖年多者為拱辰軍,其次等者如故。
景德四年,以拱聖年多者隸之。
神騎指揮十八。
雍丘十三,鹹平五。
端拱二年,選骁雄新配人及教駿、借事等兵立。
淳化二年,廢掉搨索軍隸之。
鹹平二年,又擇教駿、備征及外州增之。
骁雄指揮四。
鹹平、陳留各二。
太平興國八年,遷骁猛中次等者立。
景德中,以骁騎、骁勝、甯朔軍年多者隸之。
吐渾直指揮三。
太原二,潞一。
太平興國八年,太原遷雲州及河界吐渾立,屯并、代州。
雍熙三年,又得雲、朔歸明吐渾增立,屯潞州。
安慶直四。
太原一,潞三。
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及河東歸明安慶民分屯并、潞等州,給以土田。
雍熙四年立。
三部落指揮一。
太原。
太平興國四年,親征幽州,遷雲、朔、應等州部落于并州,因立。
清朔指揮四。
西京二,許、汝各一。
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州民于内地,得自置馬以為騎兵,謂之家戶馬。
雍熙四年立。
擒戎指揮五。
西京、許各二,汝一。
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州民于西京、許汝等州,給以土田,充家戶馬。
端拱二年立。
新安内員僚直五。
端拱二年,成德軍節度使田重進言;“易州靜砦兵先屯鎮州,賊陷勇陷谷,盡俘其家,請以其軍備宿衛。
”因而立此直。
後廢,天聖後無。
散祗候左右班二。
天聖前無。
步鬥指揮六。
尉氏、太康各一,蔡四。
慶曆中增置,天聖前無。
步軍 禦龍直左右二。
舊号簇禦馬直,太平興國二年改為簇禦龍直,後改今名。
禦龍骨朵子直左右二。
舊号骨金朵子直,太平興國二年改為禦龍散手直,後改今名。
禦龍弓箭直五。
選天武諸軍材貌魁傑者充。
禦龍弩直五。
天武并寬衣、金屈直、左射,總指揮三十四。
京師三十三,鹹平一。
神勇上下共二十一指揮。
乾德中,揀閱諸軍壯實而大體者立為雄威。
太平興國二年,改為雄勇。
雍熙四年改今名。
淳化四年,選武藝超絕者立為上神勇,以備擒盜。
宣武上下共二十指揮。
京師。
太平興國二年,并效節、忠猛二軍立,又選諸軍及鄉兵增之。
至道二年,又選軍頭司步直善用槍槊掉刀者立殿前步直,後廢。
虎翼太平興國中,揀雄武弩手立為上鐵林,又于雄武、定遠、甯勝床子弩手、飛山雄武等軍選勁兵以增其數。
雍熙四年,改分左右四軍。
淳化四年,選本軍精銳者為上虎翼,以備禽盜。
鹹平二年,并廣勇軍隸之。
大中祥符六年,诏在京諸軍選江、淮士卒善水者習戰于金明池,立為虎翼水軍。
舊指揮六十二,景德中增六。
京師。
雄勇舊号雄威,太平興國二年改今名。
雍熙四年,改神勇,複于本軍選退入次等者為之。
舊指揮五,至和五年增為八。
鹹平三,郓二,許、鄭、滑各一。
廣德開寶四年,平廣南,以其兵隸殿前司,次等隸八作司,阙則選廣南諸州兵補之。
雍熙三年,選八作司之強壯者為揀中。
總指揮十。
鹹平、尉氏、陽武、河陽、滄、鞏、白波各一,西京三。
廣勇淳化二年,選神射、鞭箭、雄武、效忠等軍強壯善射者立為廣武,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
舊指揮二十三,慶曆中增為四十三,每指揮十為一軍。
京師五,陳留二十二,鹹平、東明、太原、胙城、南京各二,襄邑、陽武、郓各一,滑三。
廣捷舊名左右平遠,建隆二年改。
鹹平五年,又選廣德、神威等軍教以标槍旁牌補之。
舊指揮五,景佑中增五,明道中增十,慶曆增三十六,總五十六。
陳留八,鹹平六,雍丘四,襄邑、尉氏、許各三,太康、扶溝、南京、亳、河陰、穎、甯陵各二,陳六,滑、曹、鄧、蔡、廣濟、谷熟、永城、襄城、葉各一。
雄威雍熙四年,選神勇兵退入第二等立為神威,後改今名。
指揮十。
考城、襄邑、陳留各一,南京四,陳二。
宣威雍熙四年,選神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