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貨下五
關燈
小
中
大
。
”有旨:“福建轉運司視自來鹽法,毋緻違戾;建甯府、南劍州、汀州、邵武軍依此施行。
” 廣州東筦、靜康等十三場,歲鬻二萬四千餘石,以給本路及西路之昭桂州、江南之南安軍。
廉州白石、石康二場,歲鬻三萬石,以給本州及容、白、欽、化、蒙、龔、藤、象、宜、柳、邕、浔、貴、賓、梧、橫、南儀、郁林州。
又高、窦、春、雷、融、瓊、崖、儋、萬安州各鬻以給本州,無定額。
天聖以後,東、西海場十三皆領于廣州,歲鬻五十一萬三千六百八十六石,以給東、西二路。
而瓊、崖諸州,其地荒阻,賣鹽不售,類抑配衙前。
前後官此者,或擅增鹽數,煎鹽戶力不給,有破産者。
元豐三年,朱初平奏蠲鹽之不售者,又約所賣數定為煎額,以惠遠民。
久之,廣西漕司奏民戶逋鹽稅,其縣令監官雖已代,并住奉勒催,須足乃罷。
而廣東漕臣複奏嶺外依六路法,以逐州管幹官,提點刑獄兼提舉鹽事,考較賞罰如之。
瓊、崖等州複請賦鹽于民,斤重視其戶等,而民滋困矣。
南渡,二廣之鹽皆屬于漕司,量諸州歲用而給之鹽。
然廣東俗富,猶可通商;廣西地廣莫而雕瘁,食鹽有限,商賈難行。
自東廣而出,乘大水無灘碛,其勢甚易;自西廣而出,水小多灘碛,其勢甚難。
建炎末鬻鈔,未幾複止,然官般、客鈔,亦屢有更革;東、西兩漕,屢有分合。
紹興元年三月,南恩州陽江縣土生堿,募民墾之,置竈六十七,産鹽七十萬八千四百斤,收息錢三萬餘缗。
十有二月,複置廣西茶鹽司。
八年,诏廣西鹽歲以十分為率,二分令欽、廉、雷、化、高五州官賣,餘八分行鈔法。
尋又诏廣東鹽九分行鈔法,一分産鹽州縣出賣。
廣南去中州絕遠,土曠民貧,賦入不給,故漕司鬻鹽,以其息什四為州用,可以粗給,而民無加賦。
昭州歲收買鹽錢三萬六千缗,以七千缗代浔、貴州上供赴經略司買馬,餘為州用。
及罷官賣,遂科七千缗于民戶,謂之縻費錢焉。
九年,罷廣東官賣,行客鈔法,以其錢助鄂兵之費。
孝宗乾道四年,罷鹽鈔,令廣西漕司自認漕錢二十萬。
且廣西之鹽乃漕司出賣,自乾道元年因曾連請并歸廣東,于是度支唐琢言:“廣西鹽引錢欠幾八千萬缗,緣向來二廣鹽事分東西兩司,而西路鹽常為東路所侵,昔廣西自作一司,故鹽不至于虧減;今既罷西司并入東路,則廣東之鹽無複禁止,廣西坐失一路所入。
”故有是命。
既而宰執進蔣芾之奏:“鹽利舊屬漕司,給諸州歲;自賣鈔鹽之後,漕司遂以苗米高價折錢。
今朝廷更不降鹽鈔,隻今漕司認發歲額,則漕司自獲鹽息,析米招籴之弊皆去矣。
”九年,诏廣州複行官般官賣法。
淳熙三年,诏廣西轉運司歲收官鹽息錢三分撥諸州,七分充漕計,從經略張栻請也。
栻去而漕臣趙公浣增鹽直斤百錢為百六十,欽州歲賣鹽千斛而五增之。
六年,侍禦史江溥以為言,上黜公浣,诏閩、廣賣鹽自有舊額定直,自今毋得擅增。
九年,诏遣浙西撫幹胡廷直訪求利害,與帥、漕、提舉詳議以聞。
使還,尋以廷直提舉廣東同措置廣西鹽事。
十五年,诏曰:“廣南在數千裡外,疾痛難于上聞,朕憫之尤切。
蓋鹽者,民資以食,向也官利其赢,轉而自鬻,久為民疾。
朕為之更令,俾通販而杜官鬻,民固以為利矣;然利于民者官不便焉,必胥動以浮言,且朕知恤民而已,浮言奚恤?矧置監司、守令以為民,朕有美意,弗廣其推,顧撓而壞之,可乎?自今如或有此,必置之法。
”于是命詹儀之知靜江府,并廣東、西鹽事為一司,其兩路賣鹽,歲以十六萬五千籮為額。
儀之等言:“兩路鹽且以十萬籮為額,俟三數年,視其增虧,乃增其額。
所有客鈔東西路通貨錢與免,以便商販。
” 十六年,經略應孟明言:“廣中自行鈔法,五六年間,州縣率以鈔抑售于民,其害有甚于官般。
”诏孟明、朱晞顔與提舉廣南鹽事王光祖從長措置經久利便,毋緻再有科抑之弊。
寶慶元年,以廣州安撫司水軍大為興販,罷其統領尹椿、統轄黃受,各降一官。
鬻堿為鹽,向并州永利監,歲鬻十二萬五千餘石,以給本州及忻、代、石、岚、憲、遼、澤、潞、麟、府州,威勝、岢岚、火山、平定、甯化、保德軍,許商人販鬻,不得出境。
仁宗時,分永利東、西兩鹽,東隸并州,西隸汾州。
籍州民之有堿土者為铛戶;戶歲輸鹽于官,謂之課鹽;餘則官以錢售之,謂之中賣。
鹽法亦與海鹽同,歲鬻視舊額減三千四百三十七石。
河東唯晉、绛、慈、隰食池鹽,餘皆食永利鹽。
其入官,斤為八錢或六錢,出為錢三十六,歲課缗錢十八萬九千有奇。
自鹹平以來,聽商人辇鹽過河西麟府州、濁輪砦貿易,官為下其價予之。
後積鹽益多,康定初,罷東監鬻鹽三年。
皇佑中,又權罷西監鬻鹽,俟鹽少複故。
時議者請募商人入刍粟麟府州、火山軍,予券償以鹽,從之。
既而刍粟虛估高,券直千錢,為鹽商所抑,才售錢四百有餘,而出官鹽五十斤,蠹耗縣官。
或請罷入刍粟,第令入實錢,轉運司議以為非便而止。
大抵堿土或厚或薄,薄則利微,铛戶破産不能足其課。
至和初,韓琦請戶滿三歲,地利盡得自言,摘他戶代之。
明年,又诏铛戶輸歲課以分數為率,蠲複有差,遇水災,又聽摘他戶代役,百姓便之。
河北、陝西亦有鬻堿為鹽者,然其利薄。
明道初,嘗诏廢河中府、慶成軍堿場,禁民鬻鹽以侵池鹽之利。
熙甯八年,三司使章惇言:“兩監舊額歲課二十五萬餘缗,自許商人并邊中糧草,增饒給鈔支鹽,商人得鈔千錢,售價半之,縣官陰有所亡,坐賈獲利不赀。
又私鹽不禁,歲課日減,今才十萬四千餘缗,若計糧草虛估,官才得實錢五萬餘缗,視舊虧十之八。
請如解鹽例,募商人入錢請買,或官自運,鬻于本路,重私販之禁,歲課且大增,并邊市糧草,一用見錢。
”诏如所奏,官自運鬻于本路。
元豐元年,三司戶部副使陳安石言:“永利東、西監鹽,請如慶曆前商人輸錢于麟、府、豐、代、岚、憲、忻、岢岚、甯化、保德、火山等州軍,本州軍給券于東、西監請鹽,以除加饒折籴之弊。
仍令商人言占戶所賣地,即鹽已運至場務者,商人買之加運費。
如是則官鹽價平而商販通。
”遂行其說,用安石為河東都轉運使。
安石請犯西北青白鹽者,以皇佑敕論罪,首從皆編配;又青白入河東,犯者罪至流,所曆官司不察者罪之。
四年,安石自言治鹽歲有羨餘,及增收忻州堿地铛戶、馬城池鹽課,诏安石遷官,賞其屬。
元佑元年,右司谏蘇轍言:“異時河東除食解鹽,餘仰東、西永利鹽,未嘗阙。
元豐三年後,前宰相蔡确、兄砺等始議創增河東忻州馬城池鹽,夾硝味苦,民不願買。
乞下轉運司,苟無妨阙,即止勿收。
”诏從之。
四年,陳安石坐為河東轉運使附會時論,興置鹽井,害及一路,降知鄭州。
先是,熙甯中,議收熙河蕃部包順鹽井,或以為非
”有旨:“福建轉運司視自來鹽法,毋緻違戾;建甯府、南劍州、汀州、邵武軍依此施行。
” 廣州東筦、靜康等十三場,歲鬻二萬四千餘石,以給本路及西路之昭桂州、江南之南安軍。
廉州白石、石康二場,歲鬻三萬石,以給本州及容、白、欽、化、蒙、龔、藤、象、宜、柳、邕、浔、貴、賓、梧、橫、南儀、郁林州。
又高、窦、春、雷、融、瓊、崖、儋、萬安州各鬻以給本州,無定額。
天聖以後,東、西海場十三皆領于廣州,歲鬻五十一萬三千六百八十六石,以給東、西二路。
而瓊、崖諸州,其地荒阻,賣鹽不售,類抑配衙前。
前後官此者,或擅增鹽數,煎鹽戶力不給,有破産者。
元豐三年,朱初平奏蠲鹽之不售者,又約所賣數定為煎額,以惠遠民。
久之,廣西漕司奏民戶逋鹽稅,其縣令監官雖已代,并住奉勒催,須足乃罷。
而廣東漕臣複奏嶺外依六路法,以逐州管幹官,提點刑獄兼提舉鹽事,考較賞罰如之。
瓊、崖等州複請賦鹽于民,斤重視其戶等,而民滋困矣。
南渡,二廣之鹽皆屬于漕司,量諸州歲用而給之鹽。
然廣東俗富,猶可通商;廣西地廣莫而雕瘁,食鹽有限,商賈難行。
自東廣而出,乘大水無灘碛,其勢甚易;自西廣而出,水小多灘碛,其勢甚難。
建炎末鬻鈔,未幾複止,然官般、客鈔,亦屢有更革;東、西兩漕,屢有分合。
紹興元年三月,南恩州陽江縣土生堿,募民墾之,置竈六十七,産鹽七十萬八千四百斤,收息錢三萬餘缗。
十有二月,複置廣西茶鹽司。
八年,诏廣西鹽歲以十分為率,二分令欽、廉、雷、化、高五州官賣,餘八分行鈔法。
尋又诏廣東鹽九分行鈔法,一分産鹽州縣出賣。
廣南去中州絕遠,土曠民貧,賦入不給,故漕司鬻鹽,以其息什四為州用,可以粗給,而民無加賦。
昭州歲收買鹽錢三萬六千缗,以七千缗代浔、貴州上供赴經略司買馬,餘為州用。
及罷官賣,遂科七千缗于民戶,謂之縻費錢焉。
九年,罷廣東官賣,行客鈔法,以其錢助鄂兵之費。
孝宗乾道四年,罷鹽鈔,令廣西漕司自認漕錢二十萬。
且廣西之鹽乃漕司出賣,自乾道元年因曾連請并歸廣東,于是度支唐琢言:“廣西鹽引錢欠幾八千萬缗,緣向來二廣鹽事分東西兩司,而西路鹽常為東路所侵,昔廣西自作一司,故鹽不至于虧減;今既罷西司并入東路,則廣東之鹽無複禁止,廣西坐失一路所入。
”故有是命。
既而宰執進蔣芾之奏:“鹽利舊屬漕司,給諸州歲;自賣鈔鹽之後,漕司遂以苗米高價折錢。
今朝廷更不降鹽鈔,隻今漕司認發歲額,則漕司自獲鹽息,析米招籴之弊皆去矣。
”九年,诏廣州複行官般官賣法。
淳熙三年,诏廣西轉運司歲收官鹽息錢三分撥諸州,七分充漕計,從經略張栻請也。
栻去而漕臣趙公浣增鹽直斤百錢為百六十,欽州歲賣鹽千斛而五增之。
六年,侍禦史江溥以為言,上黜公浣,诏閩、廣賣鹽自有舊額定直,自今毋得擅增。
九年,诏遣浙西撫幹胡廷直訪求利害,與帥、漕、提舉詳議以聞。
使還,尋以廷直提舉廣東同措置廣西鹽事。
十五年,诏曰:“廣南在數千裡外,疾痛難于上聞,朕憫之尤切。
蓋鹽者,民資以食,向也官利其赢,轉而自鬻,久為民疾。
朕為之更令,俾通販而杜官鬻,民固以為利矣;然利于民者官不便焉,必胥動以浮言,且朕知恤民而已,浮言奚恤?矧置監司、守令以為民,朕有美意,弗廣其推,顧撓而壞之,可乎?自今如或有此,必置之法。
”于是命詹儀之知靜江府,并廣東、西鹽事為一司,其兩路賣鹽,歲以十六萬五千籮為額。
儀之等言:“兩路鹽且以十萬籮為額,俟三數年,視其增虧,乃增其額。
所有客鈔東西路通貨錢與免,以便商販。
” 十六年,經略應孟明言:“廣中自行鈔法,五六年間,州縣率以鈔抑售于民,其害有甚于官般。
”诏孟明、朱晞顔與提舉廣南鹽事王光祖從長措置經久利便,毋緻再有科抑之弊。
寶慶元年,以廣州安撫司水軍大為興販,罷其統領尹椿、統轄黃受,各降一官。
鬻堿為鹽,向并州永利監,歲鬻十二萬五千餘石,以給本州及忻、代、石、岚、憲、遼、澤、潞、麟、府州,威勝、岢岚、火山、平定、甯化、保德軍,許商人販鬻,不得出境。
仁宗時,分永利東、西兩鹽,東隸并州,西隸汾州。
籍州民之有堿土者為铛戶;戶歲輸鹽于官,謂之課鹽;餘則官以錢售之,謂之中賣。
鹽法亦與海鹽同,歲鬻視舊額減三千四百三十七石。
河東唯晉、绛、慈、隰食池鹽,餘皆食永利鹽。
其入官,斤為八錢或六錢,出為錢三十六,歲課缗錢十八萬九千有奇。
自鹹平以來,聽商人辇鹽過河西麟府州、濁輪砦貿易,官為下其價予之。
後積鹽益多,康定初,罷東監鬻鹽三年。
皇佑中,又權罷西監鬻鹽,俟鹽少複故。
時議者請募商人入刍粟麟府州、火山軍,予券償以鹽,從之。
既而刍粟虛估高,券直千錢,為鹽商所抑,才售錢四百有餘,而出官鹽五十斤,蠹耗縣官。
或請罷入刍粟,第令入實錢,轉運司議以為非便而止。
大抵堿土或厚或薄,薄則利微,铛戶破産不能足其課。
至和初,韓琦請戶滿三歲,地利盡得自言,摘他戶代之。
明年,又诏铛戶輸歲課以分數為率,蠲複有差,遇水災,又聽摘他戶代役,百姓便之。
河北、陝西亦有鬻堿為鹽者,然其利薄。
明道初,嘗诏廢河中府、慶成軍堿場,禁民鬻鹽以侵池鹽之利。
熙甯八年,三司使章惇言:“兩監舊額歲課二十五萬餘缗,自許商人并邊中糧草,增饒給鈔支鹽,商人得鈔千錢,售價半之,縣官陰有所亡,坐賈獲利不赀。
又私鹽不禁,歲課日減,今才十萬四千餘缗,若計糧草虛估,官才得實錢五萬餘缗,視舊虧十之八。
請如解鹽例,募商人入錢請買,或官自運,鬻于本路,重私販之禁,歲課且大增,并邊市糧草,一用見錢。
”诏如所奏,官自運鬻于本路。
元豐元年,三司戶部副使陳安石言:“永利東、西監鹽,請如慶曆前商人輸錢于麟、府、豐、代、岚、憲、忻、岢岚、甯化、保德、火山等州軍,本州軍給券于東、西監請鹽,以除加饒折籴之弊。
仍令商人言占戶所賣地,即鹽已運至場務者,商人買之加運費。
如是則官鹽價平而商販通。
”遂行其說,用安石為河東都轉運使。
安石請犯西北青白鹽者,以皇佑敕論罪,首從皆編配;又青白入河東,犯者罪至流,所曆官司不察者罪之。
四年,安石自言治鹽歲有羨餘,及增收忻州堿地铛戶、馬城池鹽課,诏安石遷官,賞其屬。
元佑元年,右司谏蘇轍言:“異時河東除食解鹽,餘仰東、西永利鹽,未嘗阙。
元豐三年後,前宰相蔡确、兄砺等始議創增河東忻州馬城池鹽,夾硝味苦,民不願買。
乞下轉運司,苟無妨阙,即止勿收。
”诏從之。
四年,陳安石坐為河東轉運使附會時論,興置鹽井,害及一路,降知鄭州。
先是,熙甯中,議收熙河蕃部包順鹽井,或以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