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貨上四(屯田 常平 義倉)

關燈
無人至,遂撤榜付吏曰:“民不願矣!”府、寺疑潛壅令,使其屬按驗,無違令者。

    潛知不免,即移疾去。

     知山陰縣陳舜俞不肯奉行,移狀自劾曰:“方今小民匮乏,願貸之人往往有之。

    譬如孺子見饴蜜,孰不染指争食?然父母疾止之,恐其積甘足以生病。

    故耆老戒其鄉黨,父兄誨其子弟,未嘗不以貸贳為不善治生。

    今乃官自出舉,誘以便利,督以威刑,非王道之舉也。

    況正月放夏料,五月放秋料,而所斂亦在當月,百姓得錢便出息輸納,實無所利。

    是使民一取青苗錢,終身以及世世一歲嘗兩輸息錢,乃别為一賦以弊生民也。

    ”坐谪南康軍鹽酒稅。

    陝西轉運副使陳繹止環、慶等六州毋散青苗錢,且留常平倉物以備用,條例司劾其罪,诏釋之。

    五月,制置三司條例司罷歸中書,以常平新法付司農寺,命集賢校理呂惠卿同判寺,兼領田役水利。

    七年,帝患俵常平官吏多違法,王安石請縣專置一主簿,主給納役錢及常平,不過五百員,費錢三十萬貫耳。

    從之。

     帝以久旱為憂,翰林學士承旨韓維言:“畿縣近督青苗甚急,往往鞭撻取足,民至伐桑為薪以易錢。

    旱災之際,重罹此苦。

    ”帝頗感悟。

    太皇太後亦嘗為帝言:“聞民間甚苦青田、助役錢,盍罷之!”會百姓流離,帝憂見顔色,益疑新法不便,欲罷之。

    安石不悅,屢求去,四月,出知江甯府。

    然安石薦韓绛代相,仍以呂惠卿佐之,于安石所為遵守不變。

    既而诏諸路常平錢谷常留一半外,方得給散。

    兩經倚閣常平錢人力,不得支借。

    民間非時阙乏,許以物産為抵,依常平限輸納。

    當輸錢而願輸谷若金帛者,官立中價示民。

    物不盡其錢,足以錢;錢不盡其物者,還其餘直。

    又聽民以金帛易谷,而有司少加金帛之直。

    六年,戶部言:“準诏諸路常平可酌三年斂散中數,取一年為格,歲終較其增虧。

    今以錢銀谷帛貫、石、匹、兩定年額:散一千一百三萬七千七百七十二,斂一千三百九十六萬五千四百五十九。

    比元豐三年散增二百一十四萬八千三百四十二,斂增一百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三;四年散增二百七十九萬九千九百六十四,斂虧一百九十八萬六千五百一十五。

    ”诏三年四年散多斂少及散斂俱少之處,戶部下提舉司具析以聞。

     十年,诏開封府界先自豐稔畿縣立義倉法。

    明年,提點府界諸縣鎮公事蔡承禧言:“義倉之法,以二石而輸一鬥,至為輕矣。

    乞今年夏稅之始,悉令舉行。

    ”诏可,仍以義倉隸提舉司。

    京東西、淮南、河東、陝西路義倉以今年秋料為始,民輸稅不及鬥免輸,頒其法于川峽四路。

    元豐二年,诏威、茂、黎三州罷行義倉法,以夷夏雜居,歲賦不多故也。

    八年,并罷諸路義倉。

     元佑元年,诏:“提舉官累年積蓄錢谷财物,盡樁作常平錢物,委提點刑獄交管,依舊常平倉法行之。

    罷各縣專置主簿。

    ”四月,再立常平錢谷給斂出息之法,限二月或正月以散及一半為額,民間絲麥豐熟,随夏稅先納所輸之半,願伴納者止出息一分。

    左司谏王岩叟、監察禦史上官均、右正言王觌、右司谏蘇轍、禦史中丞劉摯交章論複行青苗之非。

    八月,司馬光奏:“先朝散青苗,本為利民,并取情願。

    後提舉官速要見功,務求多散,或舉縣追呼,或排門抄紮;亦有無賴子弟謾昧尊長,錢不入家;亦有他人冒名詐請,莫知為誰,及至追催,皆歸本戶。

    今朝廷深知其弊,故悉罷提舉官,不複立額考校,訪聞人情安便。

    欲下諸路提點刑獄,申嚴州縣抑配之禁。

    ”诏從之。

      中書舍人蘇轼不書錄黃,奏曰:“熙甯之法,未嘗不禁抑配,而其害至此。

    民家量入為出,雖貧亦足,若令分外得錢,則費用自廣。

    況子弟欺謾父兄,人戶冒名詐請,似此本非抑配。

    臣謂以散及一半為額,與熙甯無異。

    今許人願請,未免設法罔民,使快一時非理之用,而不慮後日催納之患。

    二者皆非良法,相去無幾。

    今已行常平粜籴之法,惠民之外,官亦稍利,何用二分之息,以賈無窮之怨?”于是王岩叟、蘇轍、朱光庭、王觌等複言:“臣等屢有封事,乞罷青苗,皆不蒙付外。

    願盡付三省,公議得失。

    ”初,同知樞密院範純仁以國用不足,建請複散青苗錢,四月之诏,蓋純仁意也。

    時司馬光以疾在告,已而台谏皆言其非,不報。

    光尋奏乞約束州縣抑配,蘇轼又繳奏,乞盡罷之。

    光始大悟,遂力疾入對。

    尋诏:“常平錢谷,止令州縣依舊法趁時籴粜,青苗錢更不支俵。

    除舊欠二分之息,元支本錢驗見欠多少,分料次随二稅輸納。

    ” 紹聖元年,诏除廣南東、西路外,并複置義倉,自來歲始,放稅二分已上免輸,所貯專充振濟,辄移用者論如法。

    二年,戶部尚書蔡京首言:“承诏措置财利,乞檢會熙、豐青苗條約,參酌增損,立為定制。

    ”淮南轉運司副使莊公嶽謂:“自元佑罷提舉官後,錢谷為他司侵借,所存無幾。

    欲乞追還給散,随夏秋稅償納,勿立定額,自無抑民失财之患。

    ”奉議郎鄭僅、朝奉郎郭時亮、承議郎許幾董遵等皆言:“青苗最為便民,願戒抑配,止收一分之息。

    ”诏并送詳定重修敕令所。

    三年,舊欠常平錢谷人戶,仍許請給。

     宣和五年,令州縣歲散常平錢谷畢,即揭示請人名數,逾月斂之,庶革僞冒之弊。

    先是,諸路災傷,截撥上供年額米斛數多,緻阙中都歲計,令京東、江南、兩浙、荊湖路義倉谷各留三分,餘并起發赴京,補還截撥之數。

    六年,诏罷之。

     高宗紹興元年,并提舉常平司于提刑司。

    明年,以臣僚言複常平官,講補肋之政以廣儲蓄。

    九年,用宗正丞鄭鬲言,以常平錢于民輸賦未畢之時,悉數和籴。

    二十八年,以趙令□請,粜州縣義倉米之陳腐者。

     孝宗隆興二年,遣司農少卿陳良弼點檢浙東常平等倉。

    乾道六年,知衢州胡堅奏廣籴常平。

    福建轉運副使沉樞奏,水旱州郡請留轉運司和籴米以續常平,上即為之施行。

    八年,戶部侍郎楊倓奏:“義倉在法夏秋正稅鬥輸五合,不及鬥者免輸,凡豐熟縣九分以上即輸一升。

    令諸路州縣歲收苗米六百餘萬石,其合收義倉米數不少,間有災傷,支給不多。

    訪聞諸州軍皆擅用,請稽之。

    ” 甯宗慶元元年,诏戶部右曹專領義倉。

    十一年,臣僚言:“紹興初,台臣嘗請通一縣之數,截留下戶苗米,輸之于縣,别儲以備振濟,使窮民不至于艱食;惟負郭義倉,則就州輸送。

    至于屬縣之義倉,則令、丞同主之,每歲終,令、丞合諸鄉所入之數上之守、貳,守、貳合諸縣所入之數上之提舉常平,提舉常平合一道之數上之朝廷,考其盈虧,以議殿最。

    ”從之。

     寶慶三年,侍禦史李知孝言:“郡縣素無蓄積,緩急止仰朝廷,非立法本意。

    曩淮東總領嶽珂任江東轉運判官,以所積經常錢籴米五萬石,樁留江東九郡,以時濟、籴,諸郡皆蒙其利。

    其後史彌忠知饒州,趙彥悈知廣德軍,皆自積錢籴米五千石。

    以是推之,監司、州郡苟能節用愛民,即有赢羨。

    若立之規繩,加以黜陟,所籴至萬石者旌擢,其不收籴與擾民及不實者镌罰,庶幾郡縣趨事,蓄積歲增,實為經久之利。

    ”有旨從之。

      景定元年九月,赦曰:“諸路已粜義米價錢,州郡以低價抑令上戶補籴,正稅逃閣,義米用虧,常平司責縣道陪納,縣道遂敷吏貼、保正長、攬戶等人均納。

    自今視時收籴,見系吏貼等人陪納之錢并與除放。

    ”五年,監察禦史程元嶽奏:“随粳帶義,法也。

    今粳糯帶義之外,又有所謂外義焉者,絹、綢、豆也,豈有絹、綢、豆而可加之義乎?縱使違法加義,則絹加絹,綢加綢,豆加豆,猶可言也;州縣一意椎剝,一切理苗而加一分之義,甚者赦恩已蠲二稅,義米依舊追索。

    貧民下戶所欠不過升合,星火追呼,費用不知幾百倍。

    破家蕩産,鬻妻子,怨嗟之聲,有不忍聞。

    望嚴督監司,止許以粳帶義,其餘盡罷。

    其有循習病民者重其罰。

    ”從之。

    鹹淳二年,以諸路景定三年以前常平義倉米二百餘萬石,減時直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