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二十一 職官八(合班之制)

關燈
以下諸衛大将軍附馬都尉集英殿修撰政和八年置。

    七寺少卿朝議、奉直大夫元佑,右朝議大夫,大觀二年改置。

     尚書左、右司郎中右文殿修撰舊集賢殿修撰,不入雜壓,政和六年改,增入。

    國子、辟雍司業崇甯元年增置。

     少府、将作、軍器監都水使者入内内侍省都都知政和,改知入内内侍省事。

    内侍省都都内知政和,改知内侍省事。

     拱衛大夫舊四方館使。

     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内侍省副都知政和并改同知省事。

    左武、右武大夫舊東、西上合門使。

     入内内侍省押班内侍省押班政和并改簽書省事。

     管幹殿中省尚舍、尚藥、尚醞、尚辇、尚衣、尚食局崇甯二年增置。

     樞密副都承旨起居郎起居舍人侍禦史尚書左、右司員外郎秘閣修撰政和六年增置。

     開封少尹崇甯三年升。

     尚書吏部、司封、司勳、考功、戶部、度支、金部、倉部、禮部、祠部、主客、膳部、兵部、職方、庫部、駕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開封府司錄事舊錄參軍事在兩赤縣令之上,崇甯三年升改。

      直龍圖閣元豐、元佑令,并不入雜壓,政和增入,餘同。

     朝請、朝散、朝奉大夫直天章閣政和六年增入。

     殿中侍禦史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舊在監察禦史上,政和升。

     符寶郎大觀元年增置。

     殿中省尚食、尚藥、尚醞、尚辇、尚衣、尚舍典禦崇甯三年增置。

     内符寶郎大觀元年增置。

      樞密副承旨元豐令,有知上州在此下,元佑以後并去。

     武功、舊皇城使,自此以下,并政和六年改。

     武德、舊宮苑、左右骐骥、内藏庫使。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舊翰林、尚食、軍器、儀鸾使。

     武顯、舊左藏、東西作坊使。

     武節、舊莊宅、六宅、文思使。

      平和、舊绫錦使,初改保和,政和五年,以犯殿名,改保痊;宣和六年,又改為平和。

     武略、舊内園、洛苑、如京、崇儀使。

    保安、舊榷易使。

     武經、舊西京左藏庫使。

     武義大夫舊西京作坊、東西染院、禮賓使。

    翰林良醫舊翰林醫官使。

     武翼大夫舊供備庫使。

     尚書諸司員外郎直寶文閣政和六年增置。

     開封府司六曹事崇甯三年增置。

     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朝請、朝散、朝奉郎直顯谟閣政和六年增入。

     少府、将作、軍器少監諸衛将軍太子侍讀、侍講正侍、宣正、履正、協忠、自宣正至協忠,并政和六年增置。

     中侍、中亮、中衛、翊衛、親衛、拱衛、左武、右武郎,舊橫行、副使、政和六年改。

     監察禦史元豐令,有知中州在此下。

     殿中丞舊秘書丞下,崇甯二年升。

     直徽猷閣政和六年置。

      承議郎武功至武義郎翰林醫正武翼郎諸司副使。

    太子中合太子舍人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舊侍讀、侍講,政和改。

     太常丞大晟樂令崇甯二年增置。

    太醫令宗正、大宗正秘書丞直秘閣政和六年置,元豐令,知下州在此下。

    奉議郎大理正著作郎太史局令直翰林醫官局殿中省六尚奉禦舊在大理正之上,政和改。

      太醫丞元佑增置。

     合門宣贊舍人舊合門通事舍人,政和六年改。

     兩赤縣令太子左右衛、司禦、清道、監門,内率府率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陵台令元佑中增置。

    著作佐郎殿中省主簿崇甯二年增置。

     國子監丞辟雍丞崇甯二年增置。

     宗子、崇甯元年增置。

     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敦武、舊内殿承制,政和六年改,下同。

      通直郎修武郎内殿崇班。

    内常侍元豐令,上州通判在此下。

     太史局正少府、将作、軍器、都水監丞開封府參軍事崇甯三年增置。

     太醫局正秘書省校書郎、天字親王府記室元豐,元佑令,有“參軍”字,政和三年除去。

     太史局五官正禦史台檢法官、主簿元豐令在監丞上,元佑在監丞下。

     九寺、大晟府崇甯三年增置。

     主簿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元豐令,中下州通判在此下。

    供奉官舊内東頭供奉官,政和六年改,下同。

     從義郎東頭供奉官, 左侍禁内西頭供奉官。

      秉義郎西頭供奉官, 太子諸率府副率幹當左、右廂公事崇甯中增入。

     右侍禁左班殿直殿頭高品。

     忠訓、忠翊、左、右侍禁。

     宣教郎舊宣德郎,政和四年改。

      太學、辟雍、崇甯元年增置。

     武學、律學開封府大觀元年置。

     博士太常寺奉禮郎大晟府協律郎崇甯二年增置。

     太常寺太祝、郊社、籍田令光錄寺太官令元豐、元令,在太學博士上。

     五監、辟雍崇甯元年增置。

     主簿宣義郎成忠、保義、左右班殿直。

     承事。

    承奉、承務郎宗子、崇濘元年增置。

      國子、太學、辟雍正武學谕崇甯元年置。

     律學正崇甯元年置。

     太醫局丞京府、諸州司錄事承直郎崇甯三年,以留守節度判官改,凡選人七階,儒林至迪功。

    京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令右班殿直高班。

     黃門内品承節、承信郎舊三班奉職、借職。

      京府、諸州司六曹事元豐、元佑令,并六曹參軍。

    政和三年,除去“參軍”字,為司錄事,司儀曹事,餘曹放此。

     儒林、舊掌書記。

     文林、從事郎三京畿縣令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從政郎舊司錄事參軍、縣令。

      京府、諸州掾官修職郎舊知錄事參軍、知縣事。

     京畿縣主簿、尉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主簿馬監主簿迪功郎舊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戶。

    諸州司士文學助教舊參軍事。

     唐令,定流内一品至九品,有正從上下階之制。

    其後,升侍中、中書令為為正二品,禦史大夫、散騎常侍、兩省侍郎為正三品,禦史中丞正四品。

    谏議大夫分左、右,改将作大匠為監,太史局為司天監,置大監正三品,少監正四品上,丞正六品上,寺簿正七品上,主事正八品下,五官正五品上,副正正六品,靈台郎正七品下,保章正從七品上,挈壺正八品上,五官監候正八品下,司曆從八品上,司辰正九品上。

    又置國子、五經博士為正五品上,左、右金吾衛上将軍為從二品,左、右龍武、神武軍大将軍為正三品,将軍為從三品。

    又置内侍監為為正三品,少監從四品,改諸州府學博士為文學,在參軍上。

    五代複置尚書令為一品,升右丞為正四品上,降谏議在給事之下。

     宋初,并因其制,唯升宗正卿為正四品,丞為從五品。

    其軍器監、少監,甲弩坊署令、丞、監作、錄事,昭文館校書郎,司辰、司曆、監候,殿中諸署監事、計官,太常諸陵廟、太醫、太公廟署令丞,醫針博士、助教,按摩、咒禁博士,蔔正,蔔博士,宗正崇玄署令、丞,大理獄丞,鴻胪典客,太府寺平準、左右藏、常平署令丞,都水監舟楫、河渠署令丞,官苑總副監牧監副、丞、主簿,諸園苑司并百工等監、副監及丞,諸倉、諸冶、諸屯、溫湯監及丞,掌漕,諸軍衛錄事諸曹參軍、司階、中候、司戈、執戟、校尉、旅帥、隊正、隊副、正直長、長上、備身、左右備身,左右親、勳、翊衛府中郎将,兵曹三衛,折沖、果毅、别将、長史、兵曹參軍、校尉、旅帥、隊正、隊副,鎮軍司馬、判司,太子詹事府丞、主簿、司直,司議郎,舍人,文學,校書,正字,崇文館校書,侍醫,通事舍人,左、右春坊錄事、主事,三寺丞、主簿,諸署令、丞,典倉署園丞,廄牧典乘,内坊典内及丞、典直,率府長史、錄事諸曹參軍、司階、中候、司戈、執戟、校尉、旅帥、隊正、隊副、直長、千牛備身,親、勳、翊府中郎将,兵曹三衛,王府文學,東西合祭酒,掾、屬、主簿、錄事諸曹參軍、行參軍、典簽,典軍、執杖執乘親事、校尉、旅帥、隊正、隊副,國令,大農尉、丞,公主邑令丞、邑司錄事,河南應天及諸次府都督都府功曹、倉、兵曹參軍,諸州司功、司倉、司兵參軍,諸縣丞,京縣錄事,諸鎮倉曹、兵曹參軍,戍主、戍副,關津令丞,并門下省城門、符寶郎,太常寺協律郎,軍器監丞、主簿,太常寺郊社、太蔔、廪犧,光祿寺太、官珍羞、良醞、掌醢,衛尉寺武器、守宮,太仆寺乘黃、典廄、典牧、車府,鴻胪寺典客、司儀,司農寺上林、太倉、鈎盾、導官,太府寺諸市,少府監中尚、左尚、右尚、織染、掌冶,将作監左校、中校、甄官署令丞、監膳,殿中省六局直長、食醫、侍禦、醫司、醫佐、掌辇、奉乘、司廪,太子典膳、典藥、内直、典設、宮門郎并局丞,皆存其名而罕除者,綿不祿‘,惟常命官者載之。

    諸司主事、事皆存,而無士人為之。

    别置中書、樞密、宣徽院、三司及内庭諸司,沿舊制而損益焉。

     建隆三年三月,有司上《合班儀》:“太師,太傳,太保,太尉,司徒,司空,東宮三太,嗣王,郡王,仆射,三少,三京牧,大都督,大都護,禦史大夫,六尚書,常侍,門下、中書侍郎,太子賓客,太常、宗正卿,禦史中丞,左、右谏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左、右丞,諸行侍郎,秘書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