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二十一 職官八(合班之制)

關燈
建隆以後合班之制 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已上為宰相。

     親王、樞宏使、留守、節度、京尹兼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已上并為使相。

      尚書令太師太尉太傳太保司徒司空舊儀,太師、太傳、太保為三師。

    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太尉在太保下。

    國朝以來,自太傅除太尉,今依此次序。

    其三師、三公之稱如舊儀制。

     樞密使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舊在樞密使下。

     樞密副使舊在知院之上。

      同知樞密院事宣徽南院、北院使簽書樞密院事參政以下班位臨時取奏裁 太子太師、太傳、太保左、右仆射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諸府牧開封、河南、應天、大名、江陵、興元、真定、江甯、京兆、鳳翔、河中。

    又有大都督、大都護,今皆領使,無特為者。

    禦史大夫觀文殿大學士舊無此位。

      六尚書吏、兵、戶、刑、禮、工。

     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将軍門下、中書侍郎舊在尚書下。

     節度使泰甯、武甯、彰信、鎮海、天平、安化、武成。

    忠武、鎮海、可陽、山南東道、武勝、崇信、昭化、保康、天雄、成德、鎮甯、彰德、永清、安國、威德、靜難、彰化、雄武、保大、淮南、忠正、保信、保靜、集慶、建康、甯國、鎮南、昭信、荊南、甯海、武昌、安遠、武安、鎮東、平江、鎮江、宣德、保甯、康國、威武、建甯、益州、安靜、武信、山南西道、昭武、安德、武定、甯海、甯江、武康、清海、靜江、甯遠、建武、高州定南、密州靜海、涼州西河、沙州歸義、洮州保順、應州彰國、威城、昌化、豐州、天德、朔州振武、雲州大同。

     觀文殿學士舊曰文明殿,若學士官尚書者自從本班。

      資政殿大學士三司使與觀文、資政班位臨時取裁。

     玉清昭應宮、景靈宮、會靈觀副使與三司使、翰林學士班位臨時取裁。

      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侍講學士龍圖閣學士天章閣學士樞密直學士龍圖直學士天章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舊在諸衛上将軍下。

     六統軍左、右龍武左、右羽林、左右神武, 諸衛上将軍左、右骁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領軍衛左、右千牛衛。

     太子賓客太常、宗正卿禦史中丞權中丞立中丞磚位。

    内殿起居日止立本官班。

     左、右丞諸行侍郎節度觀察留後給事中左、右谏議大夫中書舍人知制诰龍圖閣待制天章閣待制觀察使秘書監光錄、衛尉、太仆、大理、鴻胪、司農、太府卿内客省使國子祭酒殿中、少府、将作監景福殿使延福宮使客省使開封、河南、應天、大名尹太子詹事諸王傅司天監諸衛大将軍太子左右庶子引進使防禦使齊、濟、沂、登、萊、鄭、汝、蔡、穎、均、郢、懷、衛、博、磁、洺、棣、深、瀛、雄、霸、莫、代、绛、解、龍、和、蕲、舒、複、眉、象、陸、果。

     團練使單、濮、濰、唐、祁、冀、隰、忻、成、鳳、海、鼎。

     三司鹽鐵、度支、戶部副使官至谏議大夫已上,從本官。

     玉清昭應宮、景靈宮、會靈觀判官太常寺、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光錄等寺七寺少卿宣慶使四方館使國子司業殿中、少府、将作少監開封、河南、應天、大名少尹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諸州刺史淄、趙、德、濱、保、并、汾、澤、遼、憲、岚、石、虢、坊、丹、階、幹、商、甯、原、慶、渭、儀、環、楚、泰、泗、濠、光、滁、通、黃、真、舒、江、池、饒、信、太平、吉、袁、撫、筠、嶽、澧、峽、歸、辰、衡、永、全、郴、邵、常、秀、溫、台、衢、睦、處、南劍、汀、漳、綿、漢、彭、邛、蜀、嘉、簡、黎、雅、維、茂、資、榮、昌、普、渠、合、戎、泸、興、劍、文、集、壁、巴、蓬、龍、施、萬、開、達、涪、渝、昭、循、潮、連、梅、英、賀、封、南雄、端、新、康、恩、春、惠、韶、梧、藤、龔、象、浔、貴、賓、橫、融、化、窦、高、雷、南儀、欽、郁林、廉、瓊、崖、儋、萬安。

     諸王府長史、司馬司天少監樞密都承旨如客省使以下充者,依本職同班。

    如合門使充。

    即在合門使之上。

    如自見任内客省使以下轉南班官充。

    亦與同班,仍在舊職之上。

    如自客省副使以下轉南班官充者,并在合門使之上。

     宣政使昭宣使東上、西上合門使樞密承旨樞密副都承旨諸軍衛将軍起居郎起居舍人知雜禦史侍禦史諸行郎中左右司吏部兵部司封司勳考功職方駕部庫部度支戶部金部倉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門禮部工部祠部主客膳部屯田虞部水部。

     皇城以下諸司使皇城洛苑右骐骥尚食左骐骥禦廚内藏庫軍器左藏儀鸾南作坊弓箭庫北作坊衣庫莊宅六宅文思東作坊内苑牛羊如京東绫錦香藥崇儀榷易西京左、右藏氈毯西绫錦西京作坊鞍辔庫東染院酒坊本染院法酒庫禮賓翰林醫官供備庫。

     樞密院副承旨、諸房副承旨如帶南班官者,在諸司使之下;不帶南班官者,在皇城副使之上。

     殿中侍禦史左、右司谏諸行員外郎客省引進、合門副使左、右正言監察禦史太常博士皇城以下諸司副使諸次府少尹大都督府左、右司馬兖、徐、潞、陝、揚、杭、越、福。

     通事舍人國子博士《春秋》、《禮記》、《毛詩》、《尚書》、《周易》博士都水使者開封、祥符、河南、洛陽、宋城縣令太常、宗正、秘書丞著作郎殿中丞内殿承制殿中省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奉禦大理正太子中允、左右贊善大夫内殿崇班合門祗候太子中舍、洗馬太子諸率府率左、右衛左、右監門左、右清道左右司禦。

    樞密院兵房、吏房、戶房、禮房副承旨東頭、西頭供奉官太子諸率府副率諸衛中郎将左、右金吾左、右衛左、右千牛左、右羽林。

     郎将左、右金吾左、右衛。

      左、右侍禁諸王友諸王府谘議參軍官高者從本官。

     司天春官、夏官、中官、秋官、冬官正節度行軍司馬、副使秘書郎左、右班殿直著作佐郎大理寺丞諸寺、監丞大地評事太學、廣文博士太常太祝、奉禮郎秘書省校書郎、正字禦史台、諸寺、監主簿國子助教廣文、太學、四門、書學、算學博士律學助教書、算學無助教。

    司天靈台郎、保章正、挈壺正三班奉職、借職防禦、團練副使留守、京府、節度、觀察推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防禦、團練判官留守、京府、節度、觀察推官軍事判官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軍、監判官諸軍别駕、長史、司馬司錄、錄事參軍司理參軍三京府軍巡判官在諸曹參軍之下。

    諸州諸司參軍軍巡判官諸縣令赤縣丞諸縣主簿、尉諸軍文學、參軍、助教。

     元豐以後合班之制 諸太師舊制,太尉為三公,在太傳上,政和改為三少。

    太傳太保侍中中書令政和二年,改左輔右弼,靖康後複。

     尚書令少師少傳少保舊太尉、司徒、司空,政和二年改。

     尚書左、右仆射政和二年,改太宰、少宰,靖康複舊,元豐令王在左右仆射下。

      開府儀同三司知樞密院事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同知樞密院事簽書樞密院事元豐罷,元佑複置,政和入雜壓。

    太子太師大傅太保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太尉舊為三公,政和二年,改為三少,複以太尉為武選一品,位節度使上。

     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冀、兖、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元佑複置,政和入雜壓。

     禦史大夫觀文殿學士資政、元豐令在節度使下。

     保和政和五年,置宣和殿大學士、學士,宣和元年,改為保和學士。

    待制同。

     殿大學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金紫、銀青光祿大夫左、右金吾衛上将軍節度使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政和四年,改為延康。

    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元豐二年,增置直學士,待制同。

      顯谟、元豐元年增置。

     徽猷崇甯二年增置。

     閣學士左、右散騎常侍禦史中丞舊在直學士下,元豐八年升。

      開封君崇甯三年升。

     尚書列曹侍郎樞密直學士政和四年,改為述古殿直學士。

     龍圖、天章、寶文、顯谟、徽猷閣直學士宣奉、光佑,左光錄大夫。

    正奉、元佑,右光錄大夫,并大觀二年改置。

    正議、通奉大夫殿中監舊在秘書監下,崇甯二年升。

      大司成崇甯二年增置。

     左右骁衛、武衛、屯衛、領軍衛、監門衛、千牛衛上将軍太子賓客、詹事給事中中書舍人通議大夫承宣使舊節度觀察留後,政和七年始改。

    左、右谏議大夫保和殿待制龍圖、天章、寶文、顯谟、微猷閣待制太中大夫太常卿大司樂崇甯二年增置。

    宗正卿秘書監殿中少監崇甯二年升。

     觀察使中大夫光錄、衛尉、太仆、大理、鴻胪、司農、太府卿中奉、元佑,左中散大夫,大觀二年改。

    中散、通侍大夫舊内客省使,政和二年改,橫行、正使、副使、大使臣、小使臣并改。

     樞密都承旨國子祭酒太常少卿典藥崇甯二年增置。

     宗正少卿秘書少監正侍、舊延福宮使,政和二年改。

      宣正、履正、協忠、三階系政和六年增置。

     中侍、中亮大夫舊客省使。

     太子左、右庶子中衛、舊引進使。

     翊衛、親衛大夫政和六年增置。

     防禦、團練使諸州刺史左、右金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