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一十五 職官二

關燈
右文殿修撰元佑元年,許内外官帶貼職。

    紹聖二年,诏職事官罷帶職,易集賢殿學士為修撰。

    政和六年,以集賢院無此名,其見任集賢院修撰并改為右文殿修撰,次于集英殿修撰,為貼職之高等。

     秘閣修撰政和六年置,以待館閣之資深者,仍多由直龍圖閣遷焉。

     直龍圖閣祥符九年,以馮元為太子中允、直龍圖閣,直閣之名始此。

    凡館閣之久次者,必選直龍圖閣,皆為擢待制之基也。

    中興後,凡直閣為庶官任藩阃、監司者貼職,各随高下而等差之。

     直天章閣至直顯文閣,并同。

     直秘閣國初,以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為三館,皆寓崇文院。

    太宗端拱元年,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閣,擇三館真本書籍萬餘卷及内出古畫、墨迹藏其中,以右司谏直史館宋泌為直秘閣。

    直館、直院則謂之館職,以他官兼者謂之貼職。

    元豐以前,凡狀元、制科一任還,即試詩賦各一而入,否則用大臣薦而試,謂之入館。

    官制行,廢崇文院為秘書監,建秘閣于中,自監少至正字列為職事官。

    罷直館、直院之名,獨以直秘閣為貼職,皆不試而除,蓋特以為恩數而已。

    故事,外官除館職如秘閣校理、直秘閣者,必先移書在省執事,叙同僚之好,乃即館設盛會宴之。

    自崇甯以來,外官除館職既多,此禮浸廢。

      東宮官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國初,師傅不常設。

    仁宗升儲,置三少各一人。

    參政李昉兼掌賓客。

    及升首相,遂進少傅,此宰相兼宮僚之始也。

    丁謂兼少師,馮拯兼少傅,曹利用兼少保,是時實為東宮官,餘多以前宰執為緻仕官。

    若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以待宰相官未至仆射者,及樞密使緻仕,亦随本官高下除授。

    太子少師、少傅、少保,以待前執政,惟少師非經顧命不除。

    若因遷轉,則遞進一官,至太師即遷司空。

    天禧末,皇太子同聽政,乃以首相兼少師。

    自後神宗、欽宗、孝宗、光宗在東宮,皆不置。

    開禧三年,史彌遠自詹事入樞府,乃進兼賓客。

    已而太子侍立,遂以丞相錢象祖兼太子少傅。

    明年,景獻太子立,象祖兼少師,彌遠以右相兼少傅。

    未幾,彌遠丁内艱,像祖亦去位。

    又明年,彌遠起複,遂兼進少師。

    景定元年,度宗升儲,以賈似道為少師。

      太子賓客至道元年建儲,初置賓客二人,以他官兼。

    天禧四年,參政任中正、樞副錢惟演、參政王曾并兼太子賓客,執政兼東宮官始此。

    中興後不置。

    開禧三年,景獻太子立,始以執政兼賓客,後複省。

    景定元年,度宗升儲,以朱熠、皮龍榮、沉炎并兼賓客。

     太子詹事仁宗升儲,置詹事二人。

    神宗、欽宗升儲,并置二人,皆以他官兼,登位後省。

    乾道元年,莊文太子立,置詹事二人。

    逾月,诏太子詹事遇東宮講讀日,并往陪侍。

    七年,光宗正儲位,以敷文閣直學士王十朋、敷文閣待制陳良翰為太子詹事,不兼他官,非常制也。

    景定元年,度宗升儲,以楊棟兼詹事。

      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左谕德右谕德舊制不常設。

    儲闱之建,随宜制官,以備僚寀,多以他官兼領。

    仁宗、神宗升儲,庶子、谕德各置二人。

    欽宗升儲,置一人。

    紹興三十二年,孝宗以建王立為皇太子,置庶子、谕德各一人,除右虛左。

    乾道元年及七年,各置一人。

    開禧三年,景獻太子立,初除左虛右,明年,左右始并置。

     太子侍讀侍講神宗升儲,始置各一人。

    乾道、淳熙、開禧,各依故事并置。

    乾道七年,禮部太常寺言:“讨論東宮開講并節朔賀慶、辭謝禮儀。

    宮僚講讀,無已行故事,當依放講筵,少殺其禮。

    每遇講讀,詹事以下至進讀官上堂,并用賓禮參見,依官職序坐。

    皇太子正席,講讀官疊起如延英儀,講罷複位。

    節朔不受宮僚參賀;元日、冬至,詹事以下箋賀。

    謝辭,初如常見之禮。

    後離位緻詞,複位就坐,茶湯罷。

    詹事初上,參見皇太子,拜,皇太子答拜。

    庶子等初上,參見,皇太子受拜。

    庶子、谕德及講讀官雖有坐受之禮,止是《五禮新儀》所載;兼逐日緻拜之禮,近例皆已不行,或遇合緻拜日,更合參酌天禧、至道故事施行。

    ”按天禧二年九月五日,左庶子張士遜等言:“臣等日詣資善堂參見皇太子,得令升階列拜,然後跪受,望令皇太子坐受參見。

    ”诏不許。

    至道元年,皇太子每見太子賓客,必先拜,迎送常降階及門。

     并從之。

     太子中舍人舍人至道、天禧各置一人。

    神宗、欽宗升儲,并如舊置。

    嘉定初,除二人。

    慶元以中舍人在舍人上。

     資善堂翊善贊讀直講說書皇太子宮小學教授資善堂小學教授翊善、贊讀、直講皆舊制。

    說書而下,中興以後增置。

    資善堂自仁宗為皇子時,為肄業之所,每皇子出就外傅,選官兼領。

    元豐八年,哲宗初開講筵,诏講讀官日赴資善堂,以雙日講讀,仍輪一員宿直。

    又诏三省、樞密院、講讀、修注官錫宴于資善堂。

    政和元年,定王、嘉王出就資善堂聽讀,诏宰執就見。

    靖康元年,诏皇太子出就外傅,就資善堂置學舍,令國子監供監書。

    紹興五年,孝宗封建國公,出就資善堂聽講。

    先是,宰臣趙鼎得旨于宮門内造書院,至是始成,以為資善堂。

    命儒臣為直講、翊善,悉如資善故事。

    尋用趙鼎言,以左史範沖充翊善,右史朱震充贊讀,時稱極選。

    帝曰:“朕令國公見沖、震必設拜,蓋尊重師傅,不得不如此。

    ”紹興十二年,建國公出就外第。

    及紹興三十年,由普安郡王為皇子,進封建王。

    時皇孫皆就傅,以校書郎王十朋為小學教授。

    紹興三十二年,孝宗即位,诏三皇子位各置說書官一員,又置贊讀、直講一員。

    淳熙七年,皇孫英國公始就傅,诏置皇太子宮小學教授一員。

    十六年,光宗即位,皇子進封嘉王,置王府贊讀、翊善、直講各一員。

    慶元六年,景獻太子為福州觀察使,诏令資善堂授書,置小學教授二員。

    開禧元年,進封榮王,仍開資善堂,置贊讀、直講、說書官各一員,又置翊善一員。

    度宗升儲,并置翊善、贊讀等官。

     主管左、右春坊事二人,以内臣兼;同主管左、右春坊事二人,以武臣兼;承受官一人,以内侍充。

    仁宗、神守升儲,并置。

    中興後,置官并同。

     太子左、右衛率府率副率左、右司禦率府率副率左、右清道率府率副率左右監門率府率副率左、右内率府率副率官存而無職司。

    至道元年,東宮置左清道率府率、副率兼左春坊谒者,主贊引。

    三年,真宗即位而省。

    天禧二年,又以左清道率郭承慶、左右監門副率夏元亨兼左右春坊谒者,仁宗即位複省。

    中興後不置,惟以監門率府副率為壞衛階官。

     親王府傅長史司馬谘議參軍友記室參軍王府教授小學教授傅及長史、司馬,有其官而未嘗除。

    太平興國八年,諸王出閣,楚王府置谘議參軍二員,翊善一員;陳王府置谘議、翊善各一員;韓王、冀王、益王置翊善各一員。

    後又置記室及諸王府侍講一員。

    并以常參官兼充。

    其後,多不置谘議,翊善、記室或止一員。

     大中祥符九年,仁宗初封壽春郡王,置友二員,亦以常參官兼充。

    天禧二年,進封升王,友遷谘議,仍置記室一員。

    又皇侄皇孫侍教、南北伴讀無定數。

    至道初,太宗以皇親子孫就講學,欲置侍講之職,中書言:“按唐太宗改諸王侍讀為奉諸王講讀,今皇孫、皇侄皆環衛之職,請以教授為名。

    ”從之。

    選京朝官通經者充。

    其後又令王府記室、翊善、侍講分兼南北宅教授。

    大中祥符二年,又有侍教之名,自是南北院或有伴讀。

     凡諸宮皆有教授,初無定員。

    是年,英宗以宗室自率府副率已上八百餘人,奉朝請者四百餘人,而教官才六員,乃诏增置教授官:凡皇族年三十已上者百一十三人,置講書四員;年二十以上者百十三人,置講書四員;年十五已上者三百九人,增置教授五員;年十四已下者,别置小學教授十二員;并舊六,為二十七員,以分教之。

    其子弟不率教,俾教授官、本位尊長具名申大宗正司,量行戒責。

    教授官不職,大宗正司密訪以聞。

    舊制,親賢宅置講書,紹興十二年,改為府教授,掌教親賢宅南班宗子。

    淳熙十二年,诏建魏惠憲王府,置小學教授二員,以館職兼充,掌訓皇孫。

    既長,趨朝谒,則不以小學名,而講習如故。

    自後皇侄、皇孫皆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