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七 輿服六

關燈
寶印符券宮室制度臣庶室屋制度 寶。

    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傳國玺,曆代因之。

    唐改為寶,其制有八。

    五代亂離,或多亡失。

    周廣順中,始造二寶: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寶”,一曰“皇帝神寶”。

    太祖受禅,傳此二寶,又制“大宋受命之寶”。

    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寶”。

    是後,諸帝嗣服,皆自為一寶,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寶”為文。

    凡上尊号,有司制玉寶,則以所上尊号為文。

     寶用玉,篆文,廣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

    填以金盤龍鈕,系以暈錦大绶,赤小绶,連玉環;玉檢高七寸,廣二寸四分,厚四分;玉鬥方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皆飾以紅錦,金裝,裹以紅錦,加紅羅泥金夾帊,納于小盝。

    盝以金裝,内設金床,暈錦褥,飾以雜色玻璃、碧钿石、珊瑚、金精石、瑪瑙。

    又盝二重,皆裝以金,覆以紅羅繡帊,載以腰輿及行馬,并飾以金。

    又有香爐、寶子、香匙、灰匙、火箸、燭台、燭刀,皆以金為之,是所謂緣寶法物也。

      别有三印:一曰“天下合同之印”,中書奏覆狀、流内铨曆任三代狀用之;二曰“禦前之印”,樞密院宣命及諸司奏狀内用之;三曰“書诏之印”,翰林诏敕用之。

    皆鑄以金,又以瑜石各鑄其一。

    雍熙三年,北改為寶,别鑄以金,舊六印皆毀之。

     真宗即位,作皇帝受命寶,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寶”。

    大中祥符元年五月,詳定所言:“按玉牒、玉冊,用皇帝受命寶印之,納玉匮于石□感,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

    今封禅泰山,請依舊制,别造玉寶一枚,方寸二分,文同受命寶。

    其封石□感,用天下同文之印,舊史元無制度,今請用金鑄,大小同禦前之寶,以‘天下同文之寶’為文。

    所有緣寶法物,亦請依式制造。

    ”從之。

    天禧元年十二月,召輔臣于滋福殿,觀新刻“五嶽聖帝玉寶’及“皇帝昭受乾符之寶”,命擇日迎導赴會靈觀奉安。

    其寶并金柙玉鈕,制作精妙。

    真宗以奏章上帝,承前皆用禦前之寶,以理未順,故改用昭受乾符之寶。

     乾興元年,仁宗即位,作受命寶,文同真宗。

    天聖元年,诏以宮城火,重制受命寶及尊号冊寶。

    慶曆八年十一月,诏刻“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先是,天禧中,真宗刻昭受乾符之寶,而于醮祠表章用之。

    後經大内火,寶焚,乃用禦前之寶。

    至是,下學士院定其文,命宰臣陳執中書之。

    皇佑五年七月,诏作“鎮國神寶”。

    先是,奉宸庫有良玉,廣尺,厚半之。

    仁宗以為希代之珍,不欲為服玩,因作是寶,命宰臣龐籍篆文。

    寶成,太常禮院引《唐六典》次序曰:“一神寶,二受命寶,冬至祀南郊,大駕儀仗,請以鎮國神寶先受命寶為前導。

    ”自是為定式。

    至和二年,初,太宗以玉寶二鈕賜太祖之子德芳,其文曰“皇帝信寶”,至是,德芳孫左屯衛大将軍從式上之。

      嘉佑八年,仁宗崩,英宗立,翰林學士範鎮言:“伏聞大行皇帝受命寶及緣寶法物,與平生衣冠器用,皆欲舉而葬之,恐非所以稱先帝恭儉之意。

    其受命寶,伏乞陛下自寶用之,且示有所傳付。

    若衣冠器玩,則請陳于陵寝及神禦殿,歲時展視,以慰思慕。

    ”诏檢讨官考索典故,及命兩制、禮官詳議。

    翰林學士王珪等奏曰:“受命寶者,猶昔傳國玺也,宜為天子傳器,不當改作。

    古者藏先王衣服于廟寝,至于平生器玩,則前世既不皆納于方中,亦不盡陳于陵寝。

    謂今宜從省約,以稱先帝恭儉之實。

    ”帝不用其議,乃别造受命寶,命參知政事歐陽修篆文八字。

    至哲宗立,亦作焉,其文并同。

     紹聖三年,鹹陽縣民段義得古玉印,自言于河南鄉劉銀村修舍,掘地得之,有光照室。

    四年,上之,诏禮部、禦史台以下參驗。

    無符元年三月,翰林學士承旨蔡京及講議官十三員奏: 按所獻玉玺,色綠如藍,溫潤而澤,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其背螭鈕五盤,鈕間有小竅,用以貫組。

    又得玉螭首一,白如膏,亦溫潤,其背亦螭鈕五盤,鈕間亦有貫組小竅,其面無文,與玺大小相合。

    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為。

      臣等以曆代正史考之,玺之文曰“皇帝壽昌”者,晉玺也;曰“受命于天”者,後魏玺也;“有德者昌”,唐玺也;“惟德允昌”,石晉玺也;則“既壽永昌”者,秦玺可知。

    今得玺于鹹陽,其玉乃藍田之色,其篆與李斯小篆體合。

    飾以龍鳳鳥魚,乃蟲書鳥迹之法,于今所傳古書,莫可比拟,非漢以後所作明矣。

      今陛下嗣守祖宗大寶,而神玺自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則天之所畀,烏可忽哉?漢、晉以來,得寶鼎瑞物,猶告廟改元,肆眚上壽,況傳國之器乎?其緣寶法物禮儀,乞下所屬施行。

     诏禮部、太常寺按故事詳定以聞。

    禮官言:五月朔,故事當大朝會,宜就行受寶之禮。

    依上尊号寶冊儀,有司豫制緣寶法物,并寶進入。

    俟降出,權于寶堂安奉。

    前三日,差官奏告天地、宗廟、社稷。

    前一日,帝齋于内殿。

    翌日,禦大慶殿,降坐受寶,群臣上壽稱賀。

    先期,又诏龍圖、天章閣繼治平元年耀州所獻受命寶玉檢,赴都堂參議。

    诏以五月朔受傳國寶,命章惇書玉檢,以“天授傳國受命之寶”為文。

     徽宗崇甯五年,有以玉印獻者。

    印方寸,以龜為鈕,工作精巧,文曰“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

    徽宗因次其文,仿李斯蟲魚篆作寶文。

    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