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四 輿服三

關燈
青衣八章,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彜;纁裳四章,繡藻、粉米、黼、黻。

    蔽膝随裳色,繡升龍二。

    白羅中單,皂褾、□,紅羅勒帛,青羅襪帶。

    绯白羅大帶,革帶,白玉雙佩。

    大绶六采,赤、黃、黑、白、缥、綠,小绶三色,如大绶,間施玉環三。

    朱襪,赤舄,緣以黃羅。

     中興仍舊制,延,以羅衣木,玄表朱裡,長尺有六寸,前低一寸二分,四旁緣以金,覆于卷武之上,缫以五色絲貫五色玉,前後各十二,凡用二百八十有八。

    玉笄,充耳用黃綿,纮以朱組,以其一屬于左笄上垂下,又屈而屬于右笄,系之而垂其餘。

    玄衣,八章,升龍于山,繪。

    裳纁,四章,繡。

    幅前三後四,斷而不屬,兩旁殺縫,腰辟積,綼緆之廣皆如舊。

    大帶以绯白羅合而紩之,以朱綠飾其側,上朱下綠,其束處以組為紐約,下垂三尺。

    通天冠、绛紗袍亦如之。

    白羅中單,領、褾、□以黻,服裘則以皂。

    绛紗袍則衣用白紗,領、褾、□以朱。

    绶大小各一,大绶織以六采,青、黃、黑、白、缥、綠,下垂青絲網,上有結,垂玉環三;小绶制如大绶,惟三色。

    大裘、绛紗袍皆用之。

    革帶,博二寸,革為裡,绯羅為表,飾以玉銙,鈕以下鈎。

    通天冠、绛紗袍亦用之。

    AX從裳色,上有纰,下有純,去上五寸,繪以山、龍、火,上接革帶系之。

    佩有衡,有琚瑀,有沖牙,系于革帶,左右各一。

    上設衡,衡下垂三帶,貫以蠙珠。

    次則中有金獸面,兩旁夾以雙璜,又次設琚瑀。

    下則沖牙居中央,兩旁有玉滴子,行則擊牙而有聲。

    舄有絇,有純,有繶,有綦,以绯羅為之,首加金飾。

    服通天冠、绛紗袍則用黑舄,以烏皮為之。

    常服則用白舄,以絲為之。

    襪,羅表缯裡,施靿着綦以系之,赤舄以朱,黑舄以白,白舄同。

      通天冠。

    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

    青表朱裡,首施珠翠,黑介帻,組纓翠緌,玉犀簪導。

    绛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裡,皂褾、□、裾,绛紗裙,蔽膝如袍飾,并皂褾、□。

    白紗中單,朱領、褾、□、裾。

    白羅方心曲領。

    白襪,黑舄,佩绶如衮。

    大祭祀緻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冊命、親耕籍田皆服之。

      仁宗天聖二年,南郊,禮儀使李維言:“通天冠上一字,準敕回避。

    ”诏改承天冠。

    中興之制,冠高九寸,服用并同。

     乾道九年,又用履袍。

    袍以绛羅為之,折上巾,通犀金玉帶。

    系履,則曰履袍;服靴,則曰靴袍。

    履、靴皆用黑革。

    四孟朝獻景靈宮、郊祀、明堂,詣宮、宿廟、進胙,上壽兩宮及端門肆赦,并服之。

    大禮畢還宮,乘平辇,服亦如之。

    若大辇,則服通天、绛紗如常儀。

     衫袍。

    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還帶,六合靴。

    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鞞,大宴則服之。

    又有赭黃、淡黃衣癸袍,紅衫袍,常朝則服之。

    又有窄袍,便坐視事則服之。

    皆皂紗折上巾,通犀金玉環帶。

    窄袍或禦烏紗帽。

    中興仍之。

    初,高宗踐祚于南都,隆佑太後命内臣上乘輿服禦,有小冠。

    太後曰:“祖宗閑居之所服也,自神宗始易以巾。

    願即位後,退朝止戴此冠,庶幾如祖宗時氣象。

    ”後殿早講,皇帝服帽子,紅袍,玉束帶,講讀官公服系□奚。

    晚講,皇帝服頭巾,背子,講官易便服。

    此嘉定四年講筵之制也。

     禦閱服。

    以金裝甲,乘馬大閱則服之。

     圭。

    宋初,凡大祭祀、大朝會,天子皆執圭。

    元豐二年,詳定儀注所言:“《周禮》:‘王執鎮圭。

    ’釋者曰:‘祭天地宗廟及朝日、夕月,則執之。

    若朝觐,諸侯授玉于王,王受玉,撫玉而已。

    ’《考工記》:‘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侯。

    ’蓋天子以冒圭邪刻之處,冒諸侯之圭,以齊瑞信也。

    未有臨臣子而執鎮圭者。

    《唐六典》殿中監掌服禦之事,凡大祭祀,則搢大圭,執鎮圭;若大朝會,止進爵。

    《開寶通禮》始着元會執圭,出自西房。

    淳化中,上壽進酒,又令内侍奉圭,于周制、唐禮皆不合。

    其元會受朝賀,請不執鎮圭上壽。

    ”诏可。

      三年,诏議大圭尺度,詳定所言:“《考工記》:‘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

    ’‘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

    後魏以降,以白玉為之,長尺有二寸,西魏以來皆然。

    方而不折,雖非古制,蓋後世以所得之玉,随宜為之。

    今請揆玉之有無制之。

    ” 又言:“唐禮,親祀天地神祇,皆搢大圭,執鎮圭。

    有事宗廟,則執鎮圭而已。

    王泾《郊祀錄》曰:‘大圭,質也,事天地之禮質,故執而搢之。

    鎮圭,文也,宗廟之禮亦文,故無兼執之義。

    ’不知大圭,天子之笏也,通用于郊廟。

    請自今皇帝親祠郊廟,搢大圭,執鎮圭。

    奉祀之時,既接神再拜,則奠鎮圭為摯,大圭為笏。

    ” 又言:“《開元》及《開寶通禮》,皇帝升辂,不言執圭。

    祀日,質明,至中壝門外,殿中監進大圭,尚衣奉禦,又以鎮圭授殿中監以進。

    于是始搢大圭,執鎮圭。

    今皇帝乘玉辂,執鎮圭,赴景靈宮及太廟、青城,皆乘辂執圭,殊不應禮。

    請自今乘辂不執圭,還内禦大辇亦如之。

    ” 詳定所又言大圭中必之制,請制薦玉缫藉,以木為幹,廣袤如玉,以韋衣之,韋上畫五采文,前後垂之。

    又制約圭缫藉長尺,上玄下绛,為地五采五就,因以為飾。

    每奠圭,則以薦玉之缫陳于地,執圭,則以約圭之缫備失墜,因垂之為飾。

    況大圭搢之紳帶之間,不可無中必,明矣。

    俟明堂服大圭,宜依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