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四 輿服三

關燈
冕,謂之裘冕,非大裘而冕,謂之衮冕。

    則裘冕必服衮,衮冕不必服裘。

    今特言裘冕者,主冬至言之。

    《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

    ”則祀地不服大裘,以夏日至,不可服裘故也。

    今謂大裘當暑,以同色缯為之,尤不經見。

     兼裼襲,一衣而已,初無重沓之義。

    被裘而覆之則曰襲,袒而露裘之美則曰裼。

    所謂“大裘不裼”,則非衮而何?《玉藻》曰:“禮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

    ”則明不裼而襲也,充,美也。

    鄭氏謂大裘之上有玄衣,雖不知覆裘以衮,然尚知大裘不可徒服,必有玄衣以覆之。

    《玉藻》有屍襲之義。

    《周禮》裘冕注雲:“裘冕者,從屍服也。

    ”夫屍服大裘而襲,則王服大裘而襲可知。

    且裘不可以徒服,故被以衮,豈借衮以為飾哉? 今謂祭天用衮冕為齋服,裘冕為祭服,此乃襲先儒之謬誤。

    後漢顯宗初服日、月、星辰十二章,以祀天地。

    自魏以來,皆用衮服。

    則漢、魏祭天,嘗服衮矣,雖無大裘,未能盡合于禮,固未嘗有表裘而祭者也。

    且裘,内服也,與袍同。

    袍亵矣,而欲襌以祭天,以明示質,是欲衣義衣以見上帝也。

    洵直複欲為大裘之裳,纁色而無章飾。

    夫裘安得有裳哉?請從先帝所志。

     其後诏如洵直議,去黑羔皮而以黑缯制焉。

      政和議禮局上:大裘,青表纁裡,黑羔皮為領、褾、□,朱裳,被以衮服。

    冬至祀昊天上帝服之,立冬祀黑帝、立冬後祭神州地祇亦如之。

    中興之後,無有存者。

     紹興十三年,禮部侍郎王賞等言:“郊祀大禮,合依《禮經》,皇帝服大裘被衮行禮。

    據元豐詳定郊廟禮文,何洵直議以黑缯創作大裘如衮,惟領袖用黑羔。

    乞如洵直議。

    ”诏有司如祖宗舊制,以羔制之。

    禮部又言:“關西羊羔,系天生黑色。

    今有司涅白羔為之,不中禮制,不如權以缯代。

    又元佑中,有司欲為大裘,度用百羔。

    哲宗以為害物,遂用黑缯。

    請依太常所言。

    ”從之。

    遂以衮襲裘,冕亦十二旒焉。

      衮冕之制。

    宋初因五代之舊,天子之服有衮冕,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前後十二旒,二纩,并貫真珠。

    又有翠旒十二,碧鳳禦之,在珠旒外。

    冕版以龍鱗錦表,上綴玉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綴金絲網,钿以真珠、雜寶玉,加紫雲白鶴錦裡。

    四柱飾以七寶,紅绫裡。

    金飾玉簪導,紅絲縧組帶。

    亦謂之平天冠。

    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龍、雉、虎蜼七章。

    紅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

    紅蔽膝,升龍二并織成,間以雲朵,飾以金钑花钿窠,裝以真珠、琥珀、雜寶玉。

    紅羅襦裙,繡五章,青褾、□、裾。

    六采绶一,小绶三,結玉環三。

    素大帶朱裡,青羅四神帶二,繡四神盤結。

    绶帶飾并同衮服。

     白羅中單,青羅抹帶,紅羅勒帛。

    鹿盧玉具劍,玉镖首,镂白玉雙佩,金飾貫真珠。

    金龍鳳革帶,紅襪赤舄,金钑花,四神玉鼻。

    祭天地宗廟,朝太清宮、飨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受冊尊号、元日受朝、冊皇太子則服之。

     太祖建隆元年,太常禮院言:“準少府監牒,請具衮龍衣、绛紗袍、通天冠制度令式。

    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導。

    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彜;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衣褾領如上,為升龍,皆織就為之。

    山、龍以下,每章一行,重以為等,每行十二。

    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裾。

    蔽膝加龍、山、火三章。

    革帶,玉鈎。

    大帶,素帶朱裡,纰其外,上朱下綠,紐約用組。

    鹿盧玉具劍,大珠镖首,白玉雙佩,玄組。

    雙大绶六采,玄、黃、赤、白、缥、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寸,首廣一尺。

    小雙绶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

    朱襪赤舄,加金飾。

    ”诏可。

     二年,太子詹事尹拙、工部尚書窦儀議:“謹按《周禮》:‘弁師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裡延紐,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

    諸侯之缫旒九就,鈱玉三采,其餘如王之事,缫斿皆就,玉瑱、玉笄。

    ’疏雲:‘王不言玉瑱,于此言之者,王與諸侯互相見為義。

    是以王言玄冕、朱裡延紐及朱纮,明諸侯亦有之。

    諸公言玉瑱,明王亦有之。

    ’詳此經、疏之文,則是本有充耳。

    今請令君臣衮冕以下并畫充耳,以合正文。

    ”從之。

     乾德元年閏十二月,少府監楊格、少監王處讷等上新造皇帝冠冕。

    先是,郊祀冠冕,多飾以珠玉,帝以華而且重,故命改制之。

      仁宗景佑二年,又以帝後及群臣冠服,多沿唐舊而循用之,久則有司浸為繁文,以失法度。

    诏入内内侍省、禦藥院與太常禮院詳典故,造冠冕,蠲減珍華,務從簡約,俾圖以進。

    續诏通天冠、绛紗袍更不修制。

    由是改制衮冕。

    天版元闊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今制廣八寸,長一尺六寸。

    減翠旒并鳳子,前後二十四珠旒并合典制。

    天闆頂上,元織成龍鱗錦為表,紫雲白鶴錦為裡,今制青羅為表,采畫出龍鱗,紅羅為裡,采畫出紫雲白鶴。

    所有犀瓶、琥珀瓶各二十四,今減不用。

    金絲結網子上,舊有金絲結龍八,今減四,亦減絲令細。

    天闆四面花墜子、素墜子依舊,減輕造。

    冠身并天柱,元織成龍鱗錦,今用青羅,采畫出龍鱗;金輪等七寶,元真玉碾成,今更不用,如補空卻,以雲龍細窠。

    分旒玉鈎二,今減去之。

    天河帶、組帶、款慢帶依舊,減輕造。

    納言,元用玉制,今用青羅,采畫出龍鱗錦。

    金棱上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