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九十七 儀衛二

關燈
宮中導從行幸儀衛太上皇儀衛後妃儀衛 宮中導從之制,唐已前無聞焉。

    五代漢乾佑中,始置主辇十六人,捧足一人,掌扇四人,持踏床一人,并服文绫袍、銀葉弓腳帕頭。

    尚宮一人,寶省一人,高鬓、紫衣。

    書省二人,紫衣、弓腳帕頭。

    新婦二人,高鬟、青袍。

    大将二人,紫衣、弓腳帕頭。

    童子執紅絲拂二人,高鬟髻、青衣。

    執犀盤二人,帶鬅頭、黃衫。

    執翟尾二人,帶鬅頭、黃衫。

    雞冠二人,紫衣,分執金灌器、唾壺。

    女冠二人,紫衣,執香爐、香盤。

    分左右以次奉引。

      太宗太平興國初,增主辇二十四人,改服高腳帕頭;辇頭一人,衣紫繡袍,持金塗銀仗以督領之。

    奉珍珠、七寶、翠毛華樹二人,衣绯袍;奉金寶山二人,衣綠繡袍;奉龍腦合二人,衣绯銷金袍,并高腳帕頭。

    執拂翟四人,鬅頭、衣黃繡袍。

    舊衣绫袍、紫衣者,悉易以銷金及繡。

    複增司薄一人,内省一人,司儀一人,司給一人,皆分左右前導,凡一十七行。

    每正、至禦殿,祀郊廟,步辇出入至長春殿用之。

    其乘辇,則屈右足、垂左足而憑幾,蓋唐制也。

    真宗時,加四面内官周衛。

    大中祥符三年,内出繪圖以示宰相。

     行幸儀衛。

    宋初,三駕皆以待禮事。

    車駕近出,止用常從以行。

    其舊儀,殿前司随駕馬隊,凡諸班直内,殿前指揮使全班祗應:左班七十六人,二十四人在駕前左邊引駕,五十二人作兩隊随駕;右班七十七人,二十四人在駕前右邊引駕,五十三人在駕後作兩隊随駕,二十七人第一隊,二十六人第二隊。

    内殿直五十四人,散員六十四人,散指揮六十四人,散都頭五十四人,散祗候五十四人,金槍五十四人,茶酒班祗應殿侍百五十七人,東第二班長入祗候殿侍十八人,駕後動樂三十一人,馬隊弩手分東西八十五人,招箭班三十五人,散直百七人,鈞容直三百二十人,禦龍直百四十二人,禦龍骨朵子直二百二十人,并全班祗應。

    禦龍弓箭直百三十三人,禦龍弩直百三十三人,寬衣天武指揮二百一十六人。

    各有都虞候、指揮使、員僚。

     若随駕不使馬隊,即減内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槍等直,仍減東西班馬隊驽手八十五人,餘并同上。

      凡皇城司随駕人數:崇政殿祗應親從四指揮共二百五十二人,執擎骨朵,充禁衛;崇政殿門外快行、祗候、親從第四指揮五十四人;車駕導從、兩壁随行親從親事官共九十六人,并于駕前先行,行幸所到之處,充行宮司把門、灑掃祗應。

    各有正副都頭、節級、十将。

     尚書兵部供黃麾仗内法物:罕畢各一。

    五色繡氅子并龍頭竿挂,第一,青繡孔雀氅;第二,绯繡鳳氅;第三,青繡孔雀氅;第四,皂繡鵝氅;第五,白繡鵝氅;第六,黃繡雞氅。

    又六軍儀仗司供儀仗法物,内獅子旗四口,充門旗二口,各一人執,分左右;二口各十人執扯,分左右,扯人執弓箭。

    又左金吾引駕仗供牙門旗十四口,十口開五門,每門二口,每口一人執二人夾,計三十人,并騎,夾人執弓箭。

    監門校尉二十人,每門四人,并帶儀刀,騎。

    二口系前步甲第七隊前,二口系前部黃麾第一隊前,二口系後部黃麾第一隊前,二口系後步甲第一隊前,二口系後步甲第七隊前。

    四口開二門,每門二口,每口一人執二人夾,計十二人,并騎。

    監門校尉六人,并帶儀刀,騎。

    二口系兵部班劍儀刀隊後,二口系真武隊前。

    又右金吾引駕仗供牙門旗十四口,制同左仗。

     仁宗康定元年,參知政事宋庠言:“車駕行幸,非郊廟大禮具陳鹵薄外,其常日導從,惟前有駕頭,後擁傘扇而已,殊無禮典所載公卿奉引之盛。

    其侍從及百司官屬,下至厮役,皆雜行道中。

    步辇之後,但以親事官百餘人執□以殿,謂之禁衛。

    諸班勁騎,頗與乘輿相遠;士庶觀者,率随扈從之人,夾道馳走,喧呼不禁。

    所過旗亭市樓,垂簾外蔽,士民馮高下瞰,莫為嚴憚。

    邏司街使,恬不呵止。

    威令弛阙,玩習為常。

    非所謂旄頭先驅,清道後行之慎也。

    且自黃帝以神功盛德,猶假師兵營衛,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