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九十六 儀衛一

關燈
殿庭立仗  綦天下之貴,一人而已。

    是故環拱而居,備物而動,文謂之儀,武謂之衛。

    一以明制度,示等威;一以慎出入,遠危疑也。

    《書》載弁戈、冕劉、虎贲、車辂,王出入,執盾以夾王車。

    朝儀之制,固已粲然。

    降及秦、漢,始有周廬、陛戟、鹵簿、金根、大駕、法駕千乘萬騎之盛。

    曆代因之,雖或損益,然不過為尊大而已。

    宋初,因唐、五代之舊,講究修葺,尤為詳備。

    其殿庭之儀,則有黃麾大仗、黃麾半仗、黃麾角仗、黃麾細仗。

    凡正旦、冬至及五月一日大朝會,大慶、冊、受賀、受朝,則設大仗;月朔視朝,則設半仗;外國使來,則設角仗;發冊授寶,則設細仗。

    其鹵簿之等有四:一曰大駕,郊祀大飨用之;二曰法駕,方澤、明堂、宗廟、籍田用之;三曰小駕,朝陵、封祀、奏謝用之;四曰黃麾仗,親征、省方還京用之。

    南渡之後,務為簡省。

    此其大較也。

    若夫臨時增損,用置不同,則有國史、會要、禮書具在。

    今取所載。

    撮其凡為《儀衛志》。

      殿庭立仗,本充庭之制。

    唐禮,殿庭、屯門,皆列諸衛黃麾大仗。

    宋興,太祖增創錯繡諸旗并幡氅等,着于《通禮》,正、至、五月一日,禦正殿則陳之。

    青龍、白虎旗各一,分左右;五嶽旗五在左,五星旗五在右;五方龍旗二十五在左,五方鳳旗二十五在右;紅門神旗二十八,分左右;朱雀、真武旗各一,分左右;皂纛十二,分左右。

    以上金吾。

     天一、太一旗各一,分左右;攝提旗二,分左右;五辰旗五,北鬥旗一,分左右;木、火、北鬥在左,金、水、土在右。

     二十八宿各一,角宿至壁宿在左,奎宿至轸宿在右。

      風伯、雨師旗各一,分左右;白澤、馴象、仙鹿、玉兔、馴犀、金鹦鹉、瑞麥、孔雀、野馬、牦牛旗各二,分左右;日月合璧旗一,在左;五星連珠旗一,在右;雷公、電母旗各一,分左右;軍公旗六,分左右;黃鹿、飛麟、兕、驺牙、白狼、蒼烏、辟邪、網子、貔旗各二,分左右;信幡二十二,分左右;傳教、告止幡各十二,分左右;黃麾二,分左右。

    以上兵部。

     日旗、月旗各一,分左右;君王萬歲旗一在左;天下太平旗一,在右;獅子旗二,分左右;金鸾、金鳳旗各一,分左右;五方龍旗各一。

    青、赤在左,黃、白、黑在右。

    以上龍墀。

      龍君、虎君旗各五,分左右;赤豹、黃罴旗各五,分左右;小黃龍旗一,在左;天馬旗一,在右;吏兵、力士旗各五,分左右;天王旗四,分左右;太歲旗十二,分左右;天馬旗六,分左右;排欄旗六十,分左右;左右幡氅各五行,行七十五;大黃龍旗二,分左右;大神旗六,分左右。

    以上六軍。

     神宗元豐二年,詳定所言:“正旦禦殿,合用黃麾仗。

    案唐《開元禮》,冬至朝會及皇太子受冊、加元服,冊命諸王大臣,朝宴外國,亦皆用之。

    故事,皇帝受群臣上尊号,諸衛各率其屬,勒所部屯門、殿庭列仗衛。

    今獨修正旦儀注,而餘皆未及。

    欲乞冬會等儀,悉加詳定。

    ”诏從之。

    又言:“禦殿儀仗,有黃麾幡三而無黃麾。

    請制大麾一,注旄于幹首,以取夏制;黃色,以取漢制;用十二幅,以取唐制;用一旒,以取今龍墀旗之制。

    建于當禦廂之前,以為表識。

    其當禦廂之後,則建黃麾幡二。

    ”上謂蔡确等曰:“黃麾制度,終有可疑。

    今鑿而為植于大庭,夷夏共瞻,或緻博聞多識者譏議,非善,宜姑阙之。

    ”乃止。

    三年,詳定所言:“昨定朝會圖,于大慶殿橫街北止陳大辇、逍遙、平辇,而輿未陳也。

    當大辇之南,增腰輿一,小輿一。

    古者扇翣,皆編次雉羽或尾為之,故于文從‘羽’。

    唐《開元》改為孔雀,凡大朝會,陳一百五十有六,分居左右。

    國朝複雉尾之名,而四面略為羽毛之形,中繡雙孔雀,又有雙盤龍扇,皆無所本。

    ”遂改制偏扇、團方扇為三等,繡雉。

    凡朝會,平辇、逍遙并陳于東西龍墀上。

      徽宗政和三年,議禮局上大慶殿大朝會儀衛:  黃麾大仗五千七十五人。

    仗首左右廂各二部,绛引幡十。

    執各一人。

     第一部,左右領軍衛大将軍各一員,第二部,左右領軍衛折沖,掌鼓一人,帥兵官一十人。

    次執儀刀部十二行,每行持各十人:後部并仗同。

     第一行,黃雞四角氅;凡氅,皆持以龍頭竿。

      第二,儀锽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烏戟;第五,绯鳳六角氅;第六,細弓矢;第七,白鵝四角氅;第八,朱縢絡盾刀;第九,皂鵝六角氅;第十,細弓矢;第十一,槊;第十二,綠縢絡盾刀。

    揭鼓二,掌鼓二人。

    後部同。

     以上排列左右廂。

    第一部各于軍員之南,居次廂第一部稍前。

    第二部于第一部之後,并相向。

     次廂左右各三部:第一,左右屯衛;第二,左右武衛,并大将軍;第三,左右衛将軍:各一員。

    第一,果毅;第二、第三,折沖:各一員。

    于仗首左右廂第一部之南,相向。

    持黃麾幡二人,在當禦廂前分立。

    當禦廂左右各一部,左右衛果毅各一人,于玉辂之前分左右,并北向。

      次後廂左右各三部:第一,左右骁衛将軍;第二,左右領軍衛折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