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百姓為立生祠。
改同知西京留守事。
上書論便宜事:其一,論山東、河北猛安謀克與百姓雜處,民多失業。
陳、蔡、汝、颍之間土廣人稀,宜徙百姓以實其處,複數年之賦以安輯之。
百姓亡命及避役軍中者,閱實其人,使還本貫。
或編近縣以為客戶,或留為佃戶者,亦籍其姓名。
州縣與猛安事幹涉者無相黨匿,庶幾軍民協和,盜賊弭息。
其二,論薦舉之法虛文無實。
宰相拔擢及其所識,不及其所不識。
内外官所舉亦辄不用,或指以為朋黨,遂不敢複舉。
宜令宰執歲舉三品二人,禦史大夫以下内外官終秩舉二人,自此以下以品殺為差等。
終秩不舉者遇轉官勒不遷,三品者削後任俸三月。
其舉者已改除,吏部以類品第,季而上之。
三品阙則于類第四品中補授,四品五品以下視此為差。
其待以不次者,宰執具才行功實以聞。
舉當否罪當如律。
廉介之士老于令幕無舉主者、七考無贓私罪者,準朝官三考勞叙。
吏部每季圖上外路職官姓名,路為一圖,大書贓污者于其名下,使知畏慎。
外任五品以上官改除,令代之者具功過以聞。
年六十以上者,終更赴調,有司察其視聽精力,老疾不堪厘務,給以半祿罷遣。
其三,論守邊将帥及沿邊州縣官漁剝軍民,擅興力役,宜歲遣監察禦史周行察之。
邊部有訟,招讨司無得辄遣白身人征斷,宜于省部有出身女直、契丹人及縣令丞簿中擇廉能者,因其風俗,略定科條,務為簡易。
征斷羊馬入官籍數,如邊部遇饑馑,即以此赈給之。
招讨及都監視事,宜限邊部饋送駝馬。
招讨司女直人戶,或撷野菜以濟艱食,而軍中舊籍馬死,則一村均錢補買,往往鬻妻子、賣耕牛以備之。
臣恐數年之後,邊防困弊,臨時赈濟,費财十倍而無益,早為之所,則财用省而邊備實矣。
官給軍箭用盡,則市以補之,皆朽鈍不堪用,可每歲給官箭一分,以補其阙。
邊民阙食給米,地遠負重,往往就倉賤賣而去,可計口支錢,則公私兩便。
陝西正副,宜如猛安謀克用土人一員,隊将亦宜參用土人,久居其任。
增弓箭田,複其賦役。
以廉吏為提舉,舉察總管府以下官。
農隙校閱,以嚴武備。
則太平之時有經略之制矣。
又論六鹽場用人,宜令戶部公議辟舉。
論漕運,先計河倉見在幾何,通州容受幾何,京師歲費幾何。
今近河州縣歲稅或六七萬石,小民有入資之費,富室收轉輸之利,宜計實數以科稅入。
論民間私錢苦惡,宜以官錢五百易私錢千,期以一月易之,過期以銷錢法坐之。
論州府力役錢物,戶部頒印署白簿,使盡書之,以俟審閱,有畏避不書者坐之。
論工部營造調發,妨民生業。
諸路射糧軍約量人數,習武藝,期以三年成,以息調民。
書奏,多見采納。
以本官行六部事于北邊,召拜戶部尚書。
上數之曰:“汝前為侍郎,以不忠外補,頗能練習錢谷,故任以尚書之重,宜改前非,以圖新效也。
” 是時,戶部尚書高德基坐高估俸粟責降,世宗念望之吝出納或懲德基也,既出,使人谕之曰:“勿以高德基下粟直,要在平估而已。
”十五年新宮成,世宗幸新宮,敕望之曰:“新宮中所須,毋取于民間也。
”有良民夫婦質身于東京留守完顔彀英家,期終而不遣,尚書省下東京鞫治。
望之言彀英為留守,其同官必且阿徇,不肯窮竟,當移他州。
望之久習事,有治錢谷名,性剛愎,頗沾沾自露,希觊執政。
而刑部尚書梁肅自詳問宋國使還,世宗嘗欲以為執政,久而未用,亦頗炫耀求進。
世宗謂左丞相纥石烈良弼日:“曹望之、梁肅急于見知,涉于躁進。
”遂出梁肅為濟南尹。
數年,乃召拜參知政事。
而望之終于戶部尚書,年五十六。
世宗惜其未及用,賜錢三千貫,敕使緻祭,赙銀五百兩、重彩二十端、絹二百匹,以其子淵為奉禦,澤為筆硯承奉。
其後,尚辇局舉出身人年六十餘可以臨事,世宗曰:“豈為此輩惜官邪,但此輩專以盜取官錢為謀生計,不可用也。
”由是欲更改監臨格式,以問戶部尚書劉玮。
玮恐監官謗己,不肯實對。
世宗因思望之,歎曰:“不如望之之敢行也。
” 望之初不學,及貴,稍知讀書,遂刻苦自緻,有詩集三十卷。
大懷貞,字子正,遼陽人。
皇統五年,除閤門祗候,三遷東上閣門使。
丁母憂,起複符寶郎,累官右宣徽使。
正隆伐宋,為武勝軍都總管。
大定二年,除洺州防禦使兼押軍萬戶,改沂州,再遷彰國、安武軍節度使。
縣尉獲盜,得一旗,上圖亢宿。
诘之,有謀叛狀,株連幾萬人。
懷貞當以亂民之刑,請誅其首亂者十八人,餘皆釋之。
嘗以私忌飯僧數人,就中一僧異常,懷貞問曰:“汝何許人也?”對曰:“山西人。
”複問:“曾為盜殺人否?”對曰:“無之。
”後三日诘盜,果引此僧,皆服其明察。
改興中尹。
錦州富民蕭鶴壽途中殺人,匿府少尹家,有司捕不得,懷貞以計取之,置于法。
改彰德軍節度使,卒。
盧孝儉,宣德州人。
登天眷二年第,調憲州軍事判官,補尚書省令史,累官太原少尹。
大定二年,陝西用兵,尚書省發本路稅粟赴平涼充軍實,期甚嚴迫。
孝儉辄易以金帛,馳至平涼,用省而不失期,并人稱之。
用廉,進官二階,遷同知廣甯尹。
廣甯大饑,民多流亡失業,乃借僧粟,留其一歲之用,使平其價市與貧民,既以救民,僧亦獲利。
累遷山東東路轉運使。
孝儉素褊躁,與同僚王公謹失歡。
其子嘗私用官帑,孝儉不知也。
既而改河北西路轉運使,公謹乃發其事。
孝儉聞被逮,莫測所以,行至章丘,
改同知西京留守事。
上書論便宜事:其一,論山東、河北猛安謀克與百姓雜處,民多失業。
陳、蔡、汝、颍之間土廣人稀,宜徙百姓以實其處,複數年之賦以安輯之。
百姓亡命及避役軍中者,閱實其人,使還本貫。
或編近縣以為客戶,或留為佃戶者,亦籍其姓名。
州縣與猛安事幹涉者無相黨匿,庶幾軍民協和,盜賊弭息。
其二,論薦舉之法虛文無實。
宰相拔擢及其所識,不及其所不識。
内外官所舉亦辄不用,或指以為朋黨,遂不敢複舉。
宜令宰執歲舉三品二人,禦史大夫以下内外官終秩舉二人,自此以下以品殺為差等。
終秩不舉者遇轉官勒不遷,三品者削後任俸三月。
其舉者已改除,吏部以類品第,季而上之。
三品阙則于類第四品中補授,四品五品以下視此為差。
其待以不次者,宰執具才行功實以聞。
舉當否罪當如律。
廉介之士老于令幕無舉主者、七考無贓私罪者,準朝官三考勞叙。
吏部每季圖上外路職官姓名,路為一圖,大書贓污者于其名下,使知畏慎。
外任五品以上官改除,令代之者具功過以聞。
年六十以上者,終更赴調,有司察其視聽精力,老疾不堪厘務,給以半祿罷遣。
其三,論守邊将帥及沿邊州縣官漁剝軍民,擅興力役,宜歲遣監察禦史周行察之。
邊部有訟,招讨司無得辄遣白身人征斷,宜于省部有出身女直、契丹人及縣令丞簿中擇廉能者,因其風俗,略定科條,務為簡易。
征斷羊馬入官籍數,如邊部遇饑馑,即以此赈給之。
招讨及都監視事,宜限邊部饋送駝馬。
招讨司女直人戶,或撷野菜以濟艱食,而軍中舊籍馬死,則一村均錢補買,往往鬻妻子、賣耕牛以備之。
臣恐數年之後,邊防困弊,臨時赈濟,費财十倍而無益,早為之所,則财用省而邊備實矣。
官給軍箭用盡,則市以補之,皆朽鈍不堪用,可每歲給官箭一分,以補其阙。
邊民阙食給米,地遠負重,往往就倉賤賣而去,可計口支錢,則公私兩便。
陝西正副,宜如猛安謀克用土人一員,隊将亦宜參用土人,久居其任。
增弓箭田,複其賦役。
以廉吏為提舉,舉察總管府以下官。
農隙校閱,以嚴武備。
則太平之時有經略之制矣。
又論六鹽場用人,宜令戶部公議辟舉。
論漕運,先計河倉見在幾何,通州容受幾何,京師歲費幾何。
今近河州縣歲稅或六七萬石,小民有入資之費,富室收轉輸之利,宜計實數以科稅入。
論民間私錢苦惡,宜以官錢五百易私錢千,期以一月易之,過期以銷錢法坐之。
論州府力役錢物,戶部頒印署白簿,使盡書之,以俟審閱,有畏避不書者坐之。
論工部營造調發,妨民生業。
諸路射糧軍約量人數,習武藝,期以三年成,以息調民。
書奏,多見采納。
以本官行六部事于北邊,召拜戶部尚書。
上數之曰:“汝前為侍郎,以不忠外補,頗能練習錢谷,故任以尚書之重,宜改前非,以圖新效也。
” 是時,戶部尚書高德基坐高估俸粟責降,世宗念望之吝出納或懲德基也,既出,使人谕之曰:“勿以高德基下粟直,要在平估而已。
”十五年新宮成,世宗幸新宮,敕望之曰:“新宮中所須,毋取于民間也。
”有良民夫婦質身于東京留守完顔彀英家,期終而不遣,尚書省下東京鞫治。
望之言彀英為留守,其同官必且阿徇,不肯窮竟,當移他州。
望之久習事,有治錢谷名,性剛愎,頗沾沾自露,希觊執政。
而刑部尚書梁肅自詳問宋國使還,世宗嘗欲以為執政,久而未用,亦頗炫耀求進。
世宗謂左丞相纥石烈良弼日:“曹望之、梁肅急于見知,涉于躁進。
”遂出梁肅為濟南尹。
數年,乃召拜參知政事。
而望之終于戶部尚書,年五十六。
世宗惜其未及用,賜錢三千貫,敕使緻祭,赙銀五百兩、重彩二十端、絹二百匹,以其子淵為奉禦,澤為筆硯承奉。
其後,尚辇局舉出身人年六十餘可以臨事,世宗曰:“豈為此輩惜官邪,但此輩專以盜取官錢為謀生計,不可用也。
”由是欲更改監臨格式,以問戶部尚書劉玮。
玮恐監官謗己,不肯實對。
世宗因思望之,歎曰:“不如望之之敢行也。
” 望之初不學,及貴,稍知讀書,遂刻苦自緻,有詩集三十卷。
大懷貞,字子正,遼陽人。
皇統五年,除閤門祗候,三遷東上閣門使。
丁母憂,起複符寶郎,累官右宣徽使。
正隆伐宋,為武勝軍都總管。
大定二年,除洺州防禦使兼押軍萬戶,改沂州,再遷彰國、安武軍節度使。
縣尉獲盜,得一旗,上圖亢宿。
诘之,有謀叛狀,株連幾萬人。
懷貞當以亂民之刑,請誅其首亂者十八人,餘皆釋之。
嘗以私忌飯僧數人,就中一僧異常,懷貞問曰:“汝何許人也?”對曰:“山西人。
”複問:“曾為盜殺人否?”對曰:“無之。
”後三日诘盜,果引此僧,皆服其明察。
改興中尹。
錦州富民蕭鶴壽途中殺人,匿府少尹家,有司捕不得,懷貞以計取之,置于法。
改彰德軍節度使,卒。
盧孝儉,宣德州人。
登天眷二年第,調憲州軍事判官,補尚書省令史,累官太原少尹。
大定二年,陝西用兵,尚書省發本路稅粟赴平涼充軍實,期甚嚴迫。
孝儉辄易以金帛,馳至平涼,用省而不失期,并人稱之。
用廉,進官二階,遷同知廣甯尹。
廣甯大饑,民多流亡失業,乃借僧粟,留其一歲之用,使平其價市與貧民,既以救民,僧亦獲利。
累遷山東東路轉運使。
孝儉素褊躁,與同僚王公謹失歡。
其子嘗私用官帑,孝儉不知也。
既而改河北西路轉運使,公謹乃發其事。
孝儉聞被逮,莫測所以,行至章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