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五列傳第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于後軍。
德戡不知事露,出營參谒,因命執之,并其黨與。
化及責之曰:“與公戮力共定海内,出于萬死。
今始事成,願得同守富貴,公又何為反也?”德戡曰:“本殺昏主,苦其毒害。
推立足下,而又甚之。
逼于物情,不獲已也。
”化及不對,命送至幕下,缢而殺之,時年三十九。
裴虔通,河東人也。
初,炀帝為晉王,以親信從,稍遷至監門校尉。
炀帝即位,擢舊左右,授宣惠尉,遷監門直閣。
累從征役,至通議大夫。
與司馬德戡同謀作亂,先開宮門,騎至成象殿,殺将軍獨孤盛,擒帝于西閣。
化及以虔通為光祿大夫、莒國公。
化及引兵之北也,令鎮徐州。
化及敗後,歸于大唐,即授徐州總管,轉辰州刺史,封長蛇男。
尋以隋朝殺逆之罪,除名,徙于嶺表而死。
王世充段達王充,字行滿,本西域人也。
祖支頹?辱,徙居新豐。
頹?辱死,其妻少寡,與儀同王粲野合,生子曰瓊,粲遂納之以為小妻。
其父收幼孤,随母嫁粲,粲愛而養之,因姓王氏,官至懷、汴二州長史。
充卷發豺聲,沉猜多詭詐,頗窺書傳,尤好兵法,曉龜策推步盈虛,然未嘗為人言也。
開皇中,為左翊衛,後以軍功拜儀同,授兵部員外。
善敷奏,明習法律,而舞弄文墨,高下其心。
或有駁難之者,充利口飾非,辭義鋒起,衆雖知其不可而莫能屈,稱為明辯。
炀帝時,累遷至江都郡丞。
時帝數幸江都,充善候人主顔色,阿谀順旨,每入言事,帝善之。
又以郡丞領江都宮監,乃雕飾池台,陰奏遠方珍物以媚于帝,由是益昵之。
大業八年,隋始亂,充内懷徼幸,卑身禮士,陰結豪俊,多收衆心。
江淮間人素輕悍,又屬盜賊群起,人多犯法,有系獄抵罪者,充皆枉法出之,以樹私恩。
及楊玄感反,吳人硃燮、晉陵人管崇起兵江南以應之,自稱将軍,擁衆十餘萬。
帝遣将軍吐萬緒、魚俱羅讨之,不能克。
充募江都萬餘人,擊頻破之。
每有克捷,必歸功于下,所獲軍實,皆推與士卒,身無所受。
由此人争為用,功最居多。
十年,齊郡賊帥孟讓自長白山寇掠諸郡,至盱眙,有衆十餘萬。
充以兵拒之,而羸師示弱,保都梁山為五栅,相持不戰。
後因其懈弛,出兵奮擊,大破之,乘勝盡滅賊,讓以數十騎遁去,斬首萬人,六畜、軍資莫不盡獲。
帝以充有将帥才略,始遣領兵,讨諸小盜,所向皆破之。
然性矯僞,詐為善,能自勤苦,以求聲譽。
十一年,突厥圍帝于雁門,充盡發江都人,将往赴難。
在軍中,反首垢面,悲泣無度,曉夜不解甲,藉草而卧。
帝聞之,以為愛己,益信任之。
十二年,遷為江都通守。
時厭次人格謙為盜數年,兵十餘萬,在豆子中。
充帥師破斬之,威振群賊。
又擊盧明月,破之于南陽,斬首數萬,虜獲極多。
後還江都,帝大悅,自執杯酒以賜之。
時充又知帝好内,乃言江淮良家有美女,并願備後庭,無由自進。
帝逾喜,因密令閱視諸女,姿質端麗合法相者,取正庫及應入京物以娉納之。
所用不可勝計,帳上雲敕别用,不顯其實。
有合意者,則厚賞充;或不中者,又以赉之。
後令以船送東京,而道路賊起,使者苦役,于淮泗中沉船溺之者,前後十數。
或有發露,充為秘之,又遽簡閱以供進。
是後益見親昵。
遇李密攻陷興洛倉,進逼東都,官軍數卻,光祿大夫裴仁基以武牢降于密,帝惡之,大發兵,将讨焉。
發中诏遣充為将軍,于洛口以拒密,前後百餘戰,互有勝負。
充乃引軍渡洛水,逼倉城。
李密與戰,充敗績,赴水溺死者萬餘人。
時天寒大雪,兵士既渡水,衣皆沾濕,在道凍死者又數萬人,比至河陽,才以千數。
充自系獄請罪,越王侗遣使赦之,召令還都。
收合亡散,複得萬餘人,屯于含嘉城中,不敢複出。
宇文化及殺帝于江都,充與太府卿元文都、将軍皇甫無逸、右司郎盧楚奉侗為主。
侗以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
及侗取元文都、盧楚之謀,拜李密為太尉、尚書令,密遂稱臣,複以兵拒化及于黎陽,遣使告捷。
衆皆悅,充獨謂其麾下諸将曰:“文都之輩,刀筆吏耳。
吾觀其勢,必為李密所擒。
且吾軍人每與密戰,殺其父兄子弟,前後已多,一旦為之下,吾屬無類矣。
”出此言以激怒其衆。
文都知而大懼,與楚等謀,将因充入内,伏甲而殺之。
期有日矣,将軍段達遣其女婿張志以楚謀告之。
充夜勒兵圍宮城,将軍費曜、田世阇等與戰于東太陽門外。
曜軍敗,充遂攻門而入,無逸以單騎遁走。
獲楚,殺之。
時宮門尚閉,充令扣門言于侗曰:“元文都等欲執皇帝降于李密,段達知而以告臣。
臣非敢謀反,誅反者耳。
”文都聞變入,奉侗于乾陽殿,陳兵衛之。
令将帥乘城以拒難,兵敗,又獲文都殺之。
侗命開門
德戡不知事露,出營參谒,因命執之,并其黨與。
化及責之曰:“與公戮力共定海内,出于萬死。
今始事成,願得同守富貴,公又何為反也?”德戡曰:“本殺昏主,苦其毒害。
推立足下,而又甚之。
逼于物情,不獲已也。
”化及不對,命送至幕下,缢而殺之,時年三十九。
裴虔通,河東人也。
初,炀帝為晉王,以親信從,稍遷至監門校尉。
炀帝即位,擢舊左右,授宣惠尉,遷監門直閣。
累從征役,至通議大夫。
與司馬德戡同謀作亂,先開宮門,騎至成象殿,殺将軍獨孤盛,擒帝于西閣。
化及以虔通為光祿大夫、莒國公。
化及引兵之北也,令鎮徐州。
化及敗後,歸于大唐,即授徐州總管,轉辰州刺史,封長蛇男。
尋以隋朝殺逆之罪,除名,徙于嶺表而死。
王世充段達王充,字行滿,本西域人也。
祖支頹?辱,徙居新豐。
頹?辱死,其妻少寡,與儀同王粲野合,生子曰瓊,粲遂納之以為小妻。
其父收幼孤,随母嫁粲,粲愛而養之,因姓王氏,官至懷、汴二州長史。
充卷發豺聲,沉猜多詭詐,頗窺書傳,尤好兵法,曉龜策推步盈虛,然未嘗為人言也。
開皇中,為左翊衛,後以軍功拜儀同,授兵部員外。
善敷奏,明習法律,而舞弄文墨,高下其心。
或有駁難之者,充利口飾非,辭義鋒起,衆雖知其不可而莫能屈,稱為明辯。
炀帝時,累遷至江都郡丞。
時帝數幸江都,充善候人主顔色,阿谀順旨,每入言事,帝善之。
又以郡丞領江都宮監,乃雕飾池台,陰奏遠方珍物以媚于帝,由是益昵之。
大業八年,隋始亂,充内懷徼幸,卑身禮士,陰結豪俊,多收衆心。
江淮間人素輕悍,又屬盜賊群起,人多犯法,有系獄抵罪者,充皆枉法出之,以樹私恩。
及楊玄感反,吳人硃燮、晉陵人管崇起兵江南以應之,自稱将軍,擁衆十餘萬。
帝遣将軍吐萬緒、魚俱羅讨之,不能克。
充募江都萬餘人,擊頻破之。
每有克捷,必歸功于下,所獲軍實,皆推與士卒,身無所受。
由此人争為用,功最居多。
十年,齊郡賊帥孟讓自長白山寇掠諸郡,至盱眙,有衆十餘萬。
充以兵拒之,而羸師示弱,保都梁山為五栅,相持不戰。
後因其懈弛,出兵奮擊,大破之,乘勝盡滅賊,讓以數十騎遁去,斬首萬人,六畜、軍資莫不盡獲。
帝以充有将帥才略,始遣領兵,讨諸小盜,所向皆破之。
然性矯僞,詐為善,能自勤苦,以求聲譽。
十一年,突厥圍帝于雁門,充盡發江都人,将往赴難。
在軍中,反首垢面,悲泣無度,曉夜不解甲,藉草而卧。
帝聞之,以為愛己,益信任之。
十二年,遷為江都通守。
時厭次人格謙為盜數年,兵十餘萬,在豆子中。
充帥師破斬之,威振群賊。
又擊盧明月,破之于南陽,斬首數萬,虜獲極多。
後還江都,帝大悅,自執杯酒以賜之。
時充又知帝好内,乃言江淮良家有美女,并願備後庭,無由自進。
帝逾喜,因密令閱視諸女,姿質端麗合法相者,取正庫及應入京物以娉納之。
所用不可勝計,帳上雲敕别用,不顯其實。
有合意者,則厚賞充;或不中者,又以赉之。
後令以船送東京,而道路賊起,使者苦役,于淮泗中沉船溺之者,前後十數。
或有發露,充為秘之,又遽簡閱以供進。
是後益見親昵。
遇李密攻陷興洛倉,進逼東都,官軍數卻,光祿大夫裴仁基以武牢降于密,帝惡之,大發兵,将讨焉。
發中诏遣充為将軍,于洛口以拒密,前後百餘戰,互有勝負。
充乃引軍渡洛水,逼倉城。
李密與戰,充敗績,赴水溺死者萬餘人。
時天寒大雪,兵士既渡水,衣皆沾濕,在道凍死者又數萬人,比至河陽,才以千數。
充自系獄請罪,越王侗遣使赦之,召令還都。
收合亡散,複得萬餘人,屯于含嘉城中,不敢複出。
宇文化及殺帝于江都,充與太府卿元文都、将軍皇甫無逸、右司郎盧楚奉侗為主。
侗以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
及侗取元文都、盧楚之謀,拜李密為太尉、尚書令,密遂稱臣,複以兵拒化及于黎陽,遣使告捷。
衆皆悅,充獨謂其麾下諸将曰:“文都之輩,刀筆吏耳。
吾觀其勢,必為李密所擒。
且吾軍人每與密戰,殺其父兄子弟,前後已多,一旦為之下,吾屬無類矣。
”出此言以激怒其衆。
文都知而大懼,與楚等謀,将因充入内,伏甲而殺之。
期有日矣,将軍段達遣其女婿張志以楚謀告之。
充夜勒兵圍宮城,将軍費曜、田世阇等與戰于東太陽門外。
曜軍敗,充遂攻門而入,無逸以單騎遁走。
獲楚,殺之。
時宮門尚閉,充令扣門言于侗曰:“元文都等欲執皇帝降于李密,段達知而以告臣。
臣非敢謀反,誅反者耳。
”文都聞變入,奉侗于乾陽殿,陳兵衛之。
令将帥乘城以拒難,兵敗,又獲文都殺之。
侗命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