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五列傳第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罪過”。
時士及在公主第,弗之知也。
智及遣家僮莊桃樹就第殺之,桃樹不忍,執詣智及,久之乃見釋。
化及至城門,德戡迎谒,引入朝堂,号為丞相。
令将帝出江都門以示群賊,因複将入。
遣令狐行達弑帝于宮中,又執朝臣不同己者數十人及諸外戚,無少長害之,唯留秦孝王子浩,立以為帝。
十餘日,奪江都人舟楫,從水路西歸。
至顯福宮,宿公麥孟才、折沖郎将沈光等謀擊化及,反為所害。
化及于是入據六宮,其自奉養,一如炀帝故事。
每于帳中南面端坐,人有白事者,默然不對。
下牙時,方收取啟狀,共奉義、方裕、良、恺等參決之。
行至徐州,水路不通,複奪人車牛,得二千兩,并載宮人珍寶。
其戈甲戎器,悉令軍士負之。
道遠疲極,三軍始怨。
德戡失望,竊謂行樞曰:“君大謬誤我。
當今撥亂,必藉英賢,化及庸暗,君小在側,事将必敗,當若之何?” 行樞曰:“在我等爾,廢之何難!”因共李本、宇文導師、尹正卿等謀,以後軍萬餘兵襲殺化及,更立德戡為主。
弘仁知之,密告化及,盡收捕德戡及其支黨十餘人,皆殺之。
引兵向東郡,通守王軌以城降之。
元文都推越王侗為主,拜李密為太尉,令擊化及。
密遣徐勣據黎陽倉。
化及渡河,保黎陽縣,分兵圍勣。
密壁清淇,與勣以烽火相應。
化及每攻倉,密辄引兵救之。
化及數戰不利,其将軍于弘達為密所擒,送于侗所,镬烹之。
化及糧盡,渡永濟渠,與密決戰于童山,遂入汲郡求軍糧,又遣使拷掠東郡吏民以責米粟。
王軌怨之,以城歸于李密。
化及大懼,自汲郡将率衆圖以北諸州。
其将陳智略率嶺南骁果萬餘人,張童兒率江東骁果數千人,皆叛歸李密。
化及尚有衆二萬,北走魏縣。
張恺等與其将陳伯謀去之,事覺,為化及所殺。
腹心稍盡,兵勢日蹙,兄弟更無他計,但相聚酣宴,奏女樂。
醉後,因尤智及曰:“我初不知,由汝為計,強來立我。
今所向無成,士馬日散,負殺主之名,天下所不納。
今者滅族,豈不由汝乎?”持其兩子而泣。
智及怒曰:“事捷之日,都不賜尤,及其将敗,乃欲歸罪。
何不殺我以降建德?”兄弟數相鬥阋,言無長幼,醒而複飲,以此為恆。
其衆多亡,自知必敗,化及歎曰:“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于是鸩殺浩,僭皇帝位于魏縣,國号許,建元為天壽,署置百官。
攻元寶藏于魏州,四旬不克,反為所敗,亡失千餘人。
乃東北趣聊城,将招攜海曲諸賊。
時遣士及徇濟北,求饋饷。
大唐遣淮安王神通安撫山東,并招化及。
化及不從,神通進兵圍之,十餘日不克而退。
窦建德悉衆攻之。
先是,齊州賊帥王薄聞其多寶物,詐來投附。
化及信之,與共居守。
至是,薄引建德入城,生擒化及,悉虜其衆。
先執智及、元武達、孟秉、楊士覽、許弘仁,皆斬之。
乃以轞車載化及之河間,數以殺君之罪,并二子承基、承趾皆斬之,傳首于突厥義成公主,枭于虜庭。
士及自濟北西歸長安。
智及幼頑兇,好與人群鬥,所共遊處,皆不逞之徒,相聚鬥雞,習放鷹狗。
初以父功賜爵濮陽郡公。
蒸淫醜穢,無所不為。
其妻長孫,妒而告述,述雖為隐,而大忿之,纖芥之愆,必加鞭箠。
弟士及恃尚主,又輕忽之。
唯化及每事營護,父再三欲殺,辄救免之,由是頗相親昵。
遂勸化及遣人入蕃,私為交易。
事發,當誅,述獨證智及罪惡,而為化及請命。
帝因兩釋。
述将死,抗表言其兇勃,必且破家。
帝後思述,授智及将作少監。
其江都殺逆之事,智及之謀也,化及為丞相,以為左仆射,領十二衛大将軍。
化及僭号,封齊王。
窦建德破聊城,獲而斬之,并其黨十餘人,皆暴屍枭首。
司馬德戡,扶風雍人也。
父元謙,仕周為都督。
德戡幼孤,以屠豕自給。
有桑門釋粲,通德戡母和氏,遂撫教之,因解書計。
開皇中,為侍官,漸遷至大都督。
從楊素出讨漢王諒,充内營左右,進止便僻,俊辯多奸計,素大善之。
以勳授儀同三司。
大業三年,為鷹揚郎将。
從讨遼左,進位正議大夫,遷武贲郎将。
炀帝甚昵之。
從至江都,領左右備身骁果萬人,營于城内。
因隋末大亂,乃率骁果謀反,語在化及事中。
既獲炀帝,與其黨孟秉等推化及為丞相。
化及首封德戡為溫國公,邑三千戶,加光祿大夫,仍統本兵,化及意甚忌之。
後數日,化及署諸将,分配士卒,乃以德戡為禮部尚書,外示美遷,實奪其兵也。
由是憤怨,所獲賞物皆賂于智及,智及為之言。
行至徐州,舍舟登陸,令德戡将後軍,乃與趙行樞、李本、尹正卿、宇文導師等謀襲化及,遣人使于孟海公,結為外助。
遷延未發,以待使報。
許弘仁、張恺知之,以告化及,因遣其弟士及陽為遊獵,至
時士及在公主第,弗之知也。
智及遣家僮莊桃樹就第殺之,桃樹不忍,執詣智及,久之乃見釋。
化及至城門,德戡迎谒,引入朝堂,号為丞相。
令将帝出江都門以示群賊,因複将入。
遣令狐行達弑帝于宮中,又執朝臣不同己者數十人及諸外戚,無少長害之,唯留秦孝王子浩,立以為帝。
十餘日,奪江都人舟楫,從水路西歸。
至顯福宮,宿公麥孟才、折沖郎将沈光等謀擊化及,反為所害。
化及于是入據六宮,其自奉養,一如炀帝故事。
每于帳中南面端坐,人有白事者,默然不對。
下牙時,方收取啟狀,共奉義、方裕、良、恺等參決之。
行至徐州,水路不通,複奪人車牛,得二千兩,并載宮人珍寶。
其戈甲戎器,悉令軍士負之。
道遠疲極,三軍始怨。
德戡失望,竊謂行樞曰:“君大謬誤我。
當今撥亂,必藉英賢,化及庸暗,君小在側,事将必敗,當若之何?” 行樞曰:“在我等爾,廢之何難!”因共李本、宇文導師、尹正卿等謀,以後軍萬餘兵襲殺化及,更立德戡為主。
弘仁知之,密告化及,盡收捕德戡及其支黨十餘人,皆殺之。
引兵向東郡,通守王軌以城降之。
元文都推越王侗為主,拜李密為太尉,令擊化及。
密遣徐勣據黎陽倉。
化及渡河,保黎陽縣,分兵圍勣。
密壁清淇,與勣以烽火相應。
化及每攻倉,密辄引兵救之。
化及數戰不利,其将軍于弘達為密所擒,送于侗所,镬烹之。
化及糧盡,渡永濟渠,與密決戰于童山,遂入汲郡求軍糧,又遣使拷掠東郡吏民以責米粟。
王軌怨之,以城歸于李密。
化及大懼,自汲郡将率衆圖以北諸州。
其将陳智略率嶺南骁果萬餘人,張童兒率江東骁果數千人,皆叛歸李密。
化及尚有衆二萬,北走魏縣。
張恺等與其将陳伯謀去之,事覺,為化及所殺。
腹心稍盡,兵勢日蹙,兄弟更無他計,但相聚酣宴,奏女樂。
醉後,因尤智及曰:“我初不知,由汝為計,強來立我。
今所向無成,士馬日散,負殺主之名,天下所不納。
今者滅族,豈不由汝乎?”持其兩子而泣。
智及怒曰:“事捷之日,都不賜尤,及其将敗,乃欲歸罪。
何不殺我以降建德?”兄弟數相鬥阋,言無長幼,醒而複飲,以此為恆。
其衆多亡,自知必敗,化及歎曰:“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于是鸩殺浩,僭皇帝位于魏縣,國号許,建元為天壽,署置百官。
攻元寶藏于魏州,四旬不克,反為所敗,亡失千餘人。
乃東北趣聊城,将招攜海曲諸賊。
時遣士及徇濟北,求饋饷。
大唐遣淮安王神通安撫山東,并招化及。
化及不從,神通進兵圍之,十餘日不克而退。
窦建德悉衆攻之。
先是,齊州賊帥王薄聞其多寶物,詐來投附。
化及信之,與共居守。
至是,薄引建德入城,生擒化及,悉虜其衆。
先執智及、元武達、孟秉、楊士覽、許弘仁,皆斬之。
乃以轞車載化及之河間,數以殺君之罪,并二子承基、承趾皆斬之,傳首于突厥義成公主,枭于虜庭。
士及自濟北西歸長安。
智及幼頑兇,好與人群鬥,所共遊處,皆不逞之徒,相聚鬥雞,習放鷹狗。
初以父功賜爵濮陽郡公。
蒸淫醜穢,無所不為。
其妻長孫,妒而告述,述雖為隐,而大忿之,纖芥之愆,必加鞭箠。
弟士及恃尚主,又輕忽之。
唯化及每事營護,父再三欲殺,辄救免之,由是頗相親昵。
遂勸化及遣人入蕃,私為交易。
事發,當誅,述獨證智及罪惡,而為化及請命。
帝因兩釋。
述将死,抗表言其兇勃,必且破家。
帝後思述,授智及将作少監。
其江都殺逆之事,智及之謀也,化及為丞相,以為左仆射,領十二衛大将軍。
化及僭号,封齊王。
窦建德破聊城,獲而斬之,并其黨十餘人,皆暴屍枭首。
司馬德戡,扶風雍人也。
父元謙,仕周為都督。
德戡幼孤,以屠豕自給。
有桑門釋粲,通德戡母和氏,遂撫教之,因解書計。
開皇中,為侍官,漸遷至大都督。
從楊素出讨漢王諒,充内營左右,進止便僻,俊辯多奸計,素大善之。
以勳授儀同三司。
大業三年,為鷹揚郎将。
從讨遼左,進位正議大夫,遷武贲郎将。
炀帝甚昵之。
從至江都,領左右備身骁果萬人,營于城内。
因隋末大亂,乃率骁果謀反,語在化及事中。
既獲炀帝,與其黨孟秉等推化及為丞相。
化及首封德戡為溫國公,邑三千戶,加光祿大夫,仍統本兵,化及意甚忌之。
後數日,化及署諸将,分配士卒,乃以德戡為禮部尚書,外示美遷,實奪其兵也。
由是憤怨,所獲賞物皆賂于智及,智及為之言。
行至徐州,舍舟登陸,令德戡将後軍,乃與趙行樞、李本、尹正卿、宇文導師等謀襲化及,遣人使于孟海公,結為外助。
遷延未發,以待使報。
許弘仁、張恺知之,以告化及,因遣其弟士及陽為遊獵,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