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九

關燈
尤甚,以寇抄為生。

    近西邊者,頗為藝植,多牛羊而少馬。

    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讨,皆資其用,以制北荒。

     開皇末,晉王廣北征,納啟民,大破步迦可汗,鐵勒于是分散。

    大業元年,突厥處羅可汗擊鐵勒諸部,厚稅斂其物,又猜忌薛延陀等,恐為變,遂集其魁帥數百人盡誅之。

    由是一時反叛,拒處羅,遂立俟利發俟斤契弊歌楞為易勿真莫何可汗,居貪汗山。

    複立薛延陀内俟斤字也咥為小可汗。

    處羅可汗既敗,莫何可汗始大。

    莫何勇毅絕倫,甚得衆心,為鄰國所憚,伊吾、高昌、焉耆諸國悉附之。

     其俗大抵與突厥同,唯丈夫婚畢,便就妻家,待産乳男女,然後歸舍,死者埋殡之,此其異也。

    大業三年,遣使貢方物,自是不絕雲。

     奚奚本曰庫莫奚,東部胡之種也。

    為慕容氏所破,遺落者竄匿松、漠之間。

    其俗甚為不潔,而善射獵,好為寇鈔。

    初臣于突厥,後稍強盛,分為五部:一曰辱纥王,二曰莫賀弗,三曰契個,四曰木昆,五曰室得。

    每部俟斤一人為其帥。

    随逐水草,頗同突厥。

    有阿會氏,五部中為盛,諸部皆歸之。

    每與契丹相攻擊,虜獲财畜,因而得賞。

    死者以葦薄裹屍,懸之樹上。

    自突厥稱籓之後,亦遣使入朝,或通或絕,最為無信。

    大業時,歲遣使貢方物。

     契丹室韋契丹之先,與庫莫奚異種而同類,并為慕容氏所破,俱竄于松、漠之間。

    其後稍大,居黃龍之北數百裡。

    其俗頗與靺鞨同。

    好為寇盜。

    父母死而悲哭者,以為不壯。

    但以其屍置于山樹之上,經三年之後,乃收其骨而焚之。

    因酹而祝曰:“冬月時,向陽食。

    若我射獵時,使我多得豬鹿。

    ”其無禮頑嚚,于諸夷最甚。

    當後魏時,為高麗所侵,部落萬餘口求内附,止于白貔河。

    其後為突厥所逼,又以萬家寄于高麗。

    開皇四年,率諸莫賀弗來谒。

    五年,悉其衆款塞,高祖納之,聽居其故地。

    六年,其諸部相攻擊,久不止,又與突厥相侵,高祖使使責讓之。

    其國遣使詣阙,頓颡謝罪。

    其後契丹别部出伏等背高麗,率衆内附。

    高祖納之,安置于渴奚那颉之北。

      開皇末,其别部四千餘家背突厥來降。

    上方與突厥和好,重失遠人之心,悉令給糧還本,敕突厥撫納之。

    固辭不去。

    部落漸衆,遂北徙逐水草,當遼西正北二百裡,依托纥臣水而居。

    東西亘五百裡,南北三百裡,分為十部。

    兵多者三千,少者千餘,逐寒暑,随水草畜牧。

    有征伐,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衆合符契。

    突厥沙缽略可汗遣吐屯潘垤統之。

     室韋,契丹之類也。

    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号室韋,分為五部,不相總一,所謂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

    并無君長,人民貧弱,突厥常以三吐屯總領之。

     南室韋在契丹北三千裡,土地卑濕,至夏則移向西北貸勃、欠對二山,多草木,饒禽獸,又多蚊蚋,人皆巢居,以避其患。

    漸分為二十五部,每部有餘莫弗瞞咄,猶酋長也。

    死則子弟代立,嗣絕則擇賢豪而立之。

    其俗丈夫皆被發,婦人盤發,衣服與契丹同。

    乘牛車,籧篨為屋,如突厥氈車之狀。

    渡水則束薪為?伐,或以皮為舟者。

    馬則織草為鞯,結繩為辔。

    寝則屈為屋,以籧篨覆上,移則載行。

    以豬皮為席,編木為藉。

    婦女皆抱膝而坐。

    氣候多寒,田收甚薄,無羊,少馬,多豬牛。

    造酒食啖,與靺鞨同俗。

    婚嫁之法,二家相許,婿辄盜婦将去,然後送牛馬為娉,更将歸家。

    待有娠,乃相随還舍。

    婦人不再嫁,以為死人之妻難以共居。

    部落共為大棚,人死則置屍其上。

    居喪三年,年唯四哭。

    其國無鐵,取給于高麗。

    多貂。

     南室韋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韋,分為九部落,繞吐纥山而居。

    其部落渠帥号乞引莫賀咄,每部有莫何弗三人以貳之。

    氣候最寒,雪深沒馬。

    冬則入山,居土穴中,牛畜多凍死。

    饒麞鹿,射獵為務,食肉衣皮。

    鑿冰,沒水中而網射魚鼈。

    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

    俗皆捕貂為業,冠以狐狢,衣以魚皮。

     又北行千裡,至缽室韋,依胡布山而住,人衆多北室韋,不知為幾部落。

    用桦皮蓋屋,其餘同北室韋。

     從缽室韋西南四日行,至深末怛室韋,因水為号也。

    冬月穴居,以避太陰之氣。

     又西北數千裡,至大室韋,徑路險阻,語言不通。

    尤多貂及青鼠。

     北室韋時遣使貢獻,餘無至者。

      史臣曰:四夷之為中國患也久矣,北狄尤甚焉。

    種落實繁,疊雄邊塞,年代遐邈,非一時也。

    五帝之世,則有獯粥焉;其在三代,則猃狁焉;逮乎兩漢,則匈奴焉;當塗、典午,則烏丸、鮮卑焉;後魏及周,則蠕蠕、突厥焉。

    此其酋豪,相繼互為君長者也。

    皆以畜牧為業,侵鈔為資,倏來忽往,雲飛鳥集。

    智謀之士,議和親于廟堂之上,折沖之臣,論奮擊于塞垣之下。

    然事無恆規,權無定勢,親疏因其強弱,服叛在其盛衰。

    衰則款塞頓颡,盛則彎弓寇掠,屈申異态,強弱相反。

    正朔所不及,冠帶所不加,唯利是視,不顧盟誓。

    至于莫相救讓,驕黠憑陵,和親約結之謀,行師用兵之事,前史論之備矣,故不詳而究焉。

    及蠕蠕衰微,突厥始大,至于木杆,遂雄朔野。

    東極東胡舊境,西盡烏孫之地,彎弓數十萬,列處于代陰,南向以臨周、齊。

    二國莫之能抗,争請盟好,求結和親。

    乃與周合從,終亡齊國。

    高祖遷鼎,厥徒孔熾,負其衆力,将蹈秦郊。

    内自相圖,遂以乖亂,達頭可汗遠遁,啟民願保塞下。

    于是推亡固存,返其舊地,助讨餘燼,部衆遂強。

    卒于仁壽,不侵不叛,暨乎始畢,未虧臣禮。

    炀帝撫之非道,始有雁門之圍。

    俄屬群盜并興,于此浸以雄盛,豪傑雖建名号,莫不請好息民。

    于是分置官司,總統中國,子女玉帛,相繼于道,使者之車,往來結轍。

    自古蕃夷驕僭,未有若斯之甚也。

    及聖哲膺期,掃除氛昆,暗于時變,猶懷旅拒,率其群醜,屢隳亭鄣,殘毀我雲、代,搖蕩我太原,肆掠于泾陽,飲馬于渭汭。

    聖上奇謀潛運,神機密動,遂使百世不羁之虜一舉而滅,瀚海龍庭之地,畫為九州,幽都窮發之民,隸于編戶,實帝皇所不及,書契所未聞。

    由此言之,雖天道有盛衰,亦人事之工拙也。

    加以為而弗恃,有而弗居,類天地之含容,同陰陽之化育,斯乃大道之行也,固無得而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