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妻号雞彌,後宮有女六七百人。
名太子為利歌彌多弗利。
無城郭。
内官有十二等:一曰大德,次小德,次大仁,次小仁,次大義,次小義,次大禮,次小禮,次大智,次小智,次大信,次小信,員無定數。
有軍尼一百二十人,猶中國牧宰。
八十戶置一伊尼翼,如今裡長也。
十伊尼翼屬一軍尼。
其服飾,男子衣裙襦,其袖微小,履如屦形,漆其上,系之于腳。
人庶多跣足。
不得用金銀為飾。
故時衣橫幅,結束相連而無縫。
頭亦無冠,但垂發于兩耳上。
至隋,其王始制冠,以錦彩為之,以金銀镂花為飾。
婦人束發于後,亦衣裙襦,裳皆有襈。
躭竹為梳,編草為薦,雜皮為表,緣以文皮。
有弓、矢、刀、槊、弩、、斧,漆皮為甲,骨為矢镝。
雖有兵,無征戰。
其王朝會,必陳設儀仗,奏其國樂。
戶可十萬。
其俗殺人強盜及奸皆死,盜者計贓酬物,無财者沒身為奴。
自餘輕重,或流或杖。
每訊究獄訟,不承引者,以木壓膝,或張強弓,以弦鋸其項。
或置小石于沸湯中,令所競者探之,雲理曲者即手爛。
或置蛇甕中,令取之,雲曲者即螫手矣。
人頗恬靜,罕争訟,少盜賊。
樂有五弦、琴、笛。
男女多黥臂點面文身,沒水捕魚。
無文字,唯刻木結繩。
敬佛法,于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
知蔔筮,尤信巫觋。
每至正月一日,必射戲飲酒,其餘節略與華同。
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戲。
氣候溫暖,草木冬青,土地膏腴,水多陸少。
以小環挂鹭鹚項,令入水捕魚,日得百餘頭。
俗無盤俎,藉以?解葉,食用手哺之。
性質直,有雅風。
女多男少,婚嫁不取同姓,男女相悅者即為婚。
婦入夫家,必先跨犬,乃與夫相見。
婦人不淫妒。
死者斂以棺郭,親賓就屍歌舞,妻子兄弟以白布制服。
貴人三年殡于外,庶人蔔日而瘗。
及葬,置屍船上,陸地牽之,或以小輿。
有阿蘇山,其石無故火起接天者,俗以為異,因行禱祭。
有如意寶珠,其色青,大如雞卵,夜則有光,雲魚眼精也。
新羅、百濟皆以倭為大國,多珍物,并敬仰之,恆通使往來。
大業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貢。
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雲雲。
帝覽之不悅,謂鴻胪卿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
”明年,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國。
度百濟,行至竹島,南望羅國,經都斯麻國,乃在大海中。
又東至一支國,又至竹斯國,又東至秦王國,其人同于華夏,以為夷洲,疑不能明也。
又經十餘國,達于海岸。
自竹斯國以東,皆附庸于倭。
倭王遣小德阿輩台,從數百人,設儀仗,鳴鼓角來迎。
後十日,又遣大禮,哥多毗,從二百餘騎郊勞。
既至彼都,其王與清相見,大悅,曰:“我聞海西有大隋,禮義之國,故遣朝貢。
我夷人僻在海隅,不聞禮義,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見。
今故清道飾館,以待大使,冀聞大國惟新之化。
”清答曰:“皇帝德并二儀,澤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來此宣谕。
”既而引清就館。
其後清遣人謂其王曰:“朝命既達,請即戒途。
”于是設宴享以遣清,複令使者随清來貢方物。
此後遂絕。
史臣曰:廣谷大川異制,人生其間異俗,嗜欲不同,言語不通,聖人因時設教,所以達其志而通其俗也。
九夷所居,與中夏懸隔,然天性柔順,無犷暴之風,雖綿邈山海,而易以道禦。
夏、殷之代,時或來王。
暨箕子避地朝鮮,始有八條之禁,疏而不漏,簡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載不絕。
今遼東諸國,或衣服參冠冕之容,或飲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經術,愛樂文史,遊學于京都者,往來繼路,或亡沒不歸。
非先哲之遺風,其孰能緻于斯也?故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 誠哉斯言。
其俗之可采者,豈徒楛矢之貢而已乎?自高祖撫有周餘,惠此中國,開皇之末,方事遼左,天時不利,師遂無功。
二代承基,志包宇宙,頻踐三韓之域,屢發千鈞之弩。
小國懼亡,敢同困獸,兵連不戢,四海騷然,遂以土崩,喪身滅國。
兵志有之曰:“務廣德者昌,務廣地者亡。
”然遼東之地,不列于郡縣久矣。
諸國朝正奉貢,無阙于歲時,二代震而矜之,以為人莫若己,不能懷以文德,遽動幹戈。
内恃富強,外思廣地,以驕取怨,以怒興師。
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聞也。
然則四夷之戒,安可不深念哉!
名太子為利歌彌多弗利。
無城郭。
内官有十二等:一曰大德,次小德,次大仁,次小仁,次大義,次小義,次大禮,次小禮,次大智,次小智,次大信,次小信,員無定數。
有軍尼一百二十人,猶中國牧宰。
八十戶置一伊尼翼,如今裡長也。
十伊尼翼屬一軍尼。
其服飾,男子衣裙襦,其袖微小,履如屦形,漆其上,系之于腳。
人庶多跣足。
不得用金銀為飾。
故時衣橫幅,結束相連而無縫。
頭亦無冠,但垂發于兩耳上。
至隋,其王始制冠,以錦彩為之,以金銀镂花為飾。
婦人束發于後,亦衣裙襦,裳皆有襈。
躭竹為梳,編草為薦,雜皮為表,緣以文皮。
有弓、矢、刀、槊、弩、、斧,漆皮為甲,骨為矢镝。
雖有兵,無征戰。
其王朝會,必陳設儀仗,奏其國樂。
戶可十萬。
其俗殺人強盜及奸皆死,盜者計贓酬物,無财者沒身為奴。
自餘輕重,或流或杖。
每訊究獄訟,不承引者,以木壓膝,或張強弓,以弦鋸其項。
或置小石于沸湯中,令所競者探之,雲理曲者即手爛。
或置蛇甕中,令取之,雲曲者即螫手矣。
人頗恬靜,罕争訟,少盜賊。
樂有五弦、琴、笛。
男女多黥臂點面文身,沒水捕魚。
無文字,唯刻木結繩。
敬佛法,于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
知蔔筮,尤信巫觋。
每至正月一日,必射戲飲酒,其餘節略與華同。
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戲。
氣候溫暖,草木冬青,土地膏腴,水多陸少。
以小環挂鹭鹚項,令入水捕魚,日得百餘頭。
俗無盤俎,藉以?解葉,食用手哺之。
性質直,有雅風。
女多男少,婚嫁不取同姓,男女相悅者即為婚。
婦入夫家,必先跨犬,乃與夫相見。
婦人不淫妒。
死者斂以棺郭,親賓就屍歌舞,妻子兄弟以白布制服。
貴人三年殡于外,庶人蔔日而瘗。
及葬,置屍船上,陸地牽之,或以小輿。
有阿蘇山,其石無故火起接天者,俗以為異,因行禱祭。
有如意寶珠,其色青,大如雞卵,夜則有光,雲魚眼精也。
新羅、百濟皆以倭為大國,多珍物,并敬仰之,恆通使往來。
大業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貢。
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雲雲。
帝覽之不悅,謂鴻胪卿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
”明年,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國。
度百濟,行至竹島,南望羅國,經都斯麻國,乃在大海中。
又東至一支國,又至竹斯國,又東至秦王國,其人同于華夏,以為夷洲,疑不能明也。
又經十餘國,達于海岸。
自竹斯國以東,皆附庸于倭。
倭王遣小德阿輩台,從數百人,設儀仗,鳴鼓角來迎。
後十日,又遣大禮,哥多毗,從二百餘騎郊勞。
既至彼都,其王與清相見,大悅,曰:“我聞海西有大隋,禮義之國,故遣朝貢。
我夷人僻在海隅,不聞禮義,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見。
今故清道飾館,以待大使,冀聞大國惟新之化。
”清答曰:“皇帝德并二儀,澤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來此宣谕。
”既而引清就館。
其後清遣人謂其王曰:“朝命既達,請即戒途。
”于是設宴享以遣清,複令使者随清來貢方物。
此後遂絕。
史臣曰:廣谷大川異制,人生其間異俗,嗜欲不同,言語不通,聖人因時設教,所以達其志而通其俗也。
九夷所居,與中夏懸隔,然天性柔順,無犷暴之風,雖綿邈山海,而易以道禦。
夏、殷之代,時或來王。
暨箕子避地朝鮮,始有八條之禁,疏而不漏,簡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載不絕。
今遼東諸國,或衣服參冠冕之容,或飲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經術,愛樂文史,遊學于京都者,往來繼路,或亡沒不歸。
非先哲之遺風,其孰能緻于斯也?故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 誠哉斯言。
其俗之可采者,豈徒楛矢之貢而已乎?自高祖撫有周餘,惠此中國,開皇之末,方事遼左,天時不利,師遂無功。
二代承基,志包宇宙,頻踐三韓之域,屢發千鈞之弩。
小國懼亡,敢同困獸,兵連不戢,四海騷然,遂以土崩,喪身滅國。
兵志有之曰:“務廣德者昌,務廣地者亡。
”然遼東之地,不列于郡縣久矣。
諸國朝正奉貢,無阙于歲時,二代震而矜之,以為人莫若己,不能懷以文德,遽動幹戈。
内恃富強,外思廣地,以驕取怨,以怒興師。
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聞也。
然則四夷之戒,安可不深念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