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列傳第十 文四子
關燈
小
中
大
高祖五男,皆文獻皇後之所生也。
長曰房陵王勇,次炀帝,次秦孝王俊,次庶人秀,次庶人諒。
房陵王勇,字睍地伐,高祖長子也。
周世,以太祖軍功封博平侯。
及高祖輔政,立為世子,拜大将軍、左司衛,封長甯郡公。
出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總統舊齊之地。
後征還京師,進位上柱國、大司馬,領内史禦正,諸禁衛皆屬焉。
高祖受禅,立為皇太子,軍國政事及尚書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參決之。
上以山東民多流冗,遣使按檢,又欲徙民北實邊塞。
勇上書谏曰:“竊以導俗當漸,非可頓革,戀土懷舊,民之本情,波迸流離,蓋不獲已。
有齊之末,主暗時昏,周平東夏,繼以威虐,民不堪命,緻有逃亡,非厭家鄉,願為羁旅。
加以去年三方逆亂,賴陛下仁聖,區宇肅清,鋒刃雖屏,瘡痍未複。
若假以數歲,沐浴皇風,逃竄之徒,自然歸本。
雖北夷猖獗,嘗犯邊烽,今城鎮峻峙,所在嚴固,何待遷配,以緻勞擾。
臣以庸虛,謬當儲貳,寸誠管見,辄以塵聞。
”上覽而嘉之,遂寝其事。
是後時政不便,多所損益,上每納之。
上嘗從容謂群臣曰:“前世皇王,溺于嬖幸,廢立之所由生。
朕傍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
豈若前代多諸内寵,孽子忿诤,為亡國之道邪!” 勇頗好學,解屬詞賦,性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
引明克讓、姚察、陸開明等為之賓友。
勇嘗文飾蜀铠,上見而不悅,恐緻奢侈之漸,因而誡之曰:“我聞天道無親,唯德是與,曆觀前代帝王,未有奢華而得長久者。
汝當儲後,若不上稱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廟之重,居兆民之上?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時複看之,以自警戒。
今以刀子賜汝,宜識我心。
” 其後經冬至,百官朝勇,勇張樂受賀。
高祖知之,問朝臣曰:“近聞至節,内外百官相率朝東宮,是何禮也?”太常少卿辛亶對曰:“于東宮是賀,不得言朝。
” 高祖曰:“改節稱賀,正可三數十人,逐情各去。
何因有司征召,一時普集,太子法服設樂以待之?東宮如此,殊乖禮制。
”于是下诏曰:“禮有等差,君臣不雜,爰自近代,聖教漸虧,俯仰逐情,因循成俗。
皇太子雖居上嗣,義兼臣子,而諸方嶽牧,正冬朝賀,任土作貢,别上東宮,事非典則,宜悉停斷。
”自此恩寵始衰,漸生疑阻。
時高祖令選宗衛侍官,以入上台宿衛。
高颎奏稱,若盡取強者,恐東宮宿衛太劣。
高祖作色曰:“我有時行動,宿衛須得雄毅。
太子毓德東宮,左右何須強武?此極敝法,甚非我意。
如我商量,恆于交番之日,分向東宮上下,團伍不别,豈非好事?我熟見前代,公不須仍踵舊風。
”蓋疑高颎男尚勇女,形于此言,以防之也。
勇多内寵,昭訓雲氏,尤稱嬖幸,禮匹于嫡。
勇妃元氏無寵,嘗遇心疾,二日而薨。
獻皇後意有他故,甚責望勇。
自是雲昭訓專擅内政,後彌不平,頗遣人伺察,求勇罪過。
晉王知之,彌自矯飾,姬妾但備員數,唯共蕭妃居處。
皇後由是薄勇,愈稱晉王德行。
其後晉王來朝,車馬侍從,皆為儉素,敬接朝臣,禮極卑屈,聲名籍甚,冠于諸王。
臨還揚州,入内辭皇後,因進言曰:“臣鎮守有限,方違顔色,臣子之戀,實結于心。
一辭階闼,無由侍奉,拜見之期,杳然未日。
”因哽咽流涕,伏不能興。
皇後亦曰:“汝在方鎮,我又年老,今者之别,有切常離。
”又泫然泣下,相對歔欷。
王曰:“臣性識愚下,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愛東宮,恆蓄盛怒,欲加屠陷。
每恐讒谮生于投杼,鸩毒遇于杯勺,是用勤憂積念,懼履危亡。
”皇後忿然曰:“睍地伐漸不可耐,我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業,竟不聞作夫妻,專寵阿雲,使有如許豚犬。
前新婦本無病痛,忽爾暴亡,遣人投藥,緻此夭逝。
事已如是,我亦不能窮治,何因複于汝處發如此意?我在尚爾,我死後,當魚肉汝乎?每思東宮竟無正嫡,至尊千秋萬歲之後,遣汝等兄弟向阿雲兒前再拜問訊,此是幾許大苦痛邪!”晉王又拜,嗚咽不能止,皇後亦悲不自勝。
此别之後,知皇後意移,始構奪宗之計。
因引張衡定策,遣褒公宇文述深交楊約,令喻旨于越國公素,具言皇後此語。
素瞿然曰:“但不知皇後如何?必如所言,吾又何為者!”後數日,素入侍宴,微稱晉王孝悌恭儉,有類至尊,用此揣皇後意。
皇後泣曰:“公言是也。
我兒大孝順,每聞至尊及我遣内使到,必迎于境首。
言及違離,未嘗不泣。
又其新婦亦大可憐,我使婢去,常與之同寝共食。
豈若睍地伐共阿雲相對而坐,終日酣宴,昵近小人,疑阻骨肉。
我所以益憐阿摐者,常恐暗地殺之。
”素既知意,因盛言太子不才。
皇後遂遺素金,始有廢立之意。
勇頗知其謀,憂懼,計無所出。
聞新豐人王輔賢能占候,召而問之。
輔賢曰:“白虹貫東宮門,太白襲月,皇太子廢退之象也。
”以銅鐵五兵造諸厭勝。
又于後園之内作庶人村,屋宇卑陋,太子時于中寝息,布衣草褥,冀以當之。
高祖知其不安,在仁壽宮,使楊素觀勇。
素至東宮,偃息未入,勇束帶待之,故久不進,以激怒勇。
勇銜之,形于言色。
素還,言勇怨望,恐有他變,願深防察。
高祖聞素
長曰房陵王勇,次炀帝,次秦孝王俊,次庶人秀,次庶人諒。
房陵王勇,字睍地伐,高祖長子也。
周世,以太祖軍功封博平侯。
及高祖輔政,立為世子,拜大将軍、左司衛,封長甯郡公。
出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總統舊齊之地。
後征還京師,進位上柱國、大司馬,領内史禦正,諸禁衛皆屬焉。
高祖受禅,立為皇太子,軍國政事及尚書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參決之。
上以山東民多流冗,遣使按檢,又欲徙民北實邊塞。
勇上書谏曰:“竊以導俗當漸,非可頓革,戀土懷舊,民之本情,波迸流離,蓋不獲已。
有齊之末,主暗時昏,周平東夏,繼以威虐,民不堪命,緻有逃亡,非厭家鄉,願為羁旅。
加以去年三方逆亂,賴陛下仁聖,區宇肅清,鋒刃雖屏,瘡痍未複。
若假以數歲,沐浴皇風,逃竄之徒,自然歸本。
雖北夷猖獗,嘗犯邊烽,今城鎮峻峙,所在嚴固,何待遷配,以緻勞擾。
臣以庸虛,謬當儲貳,寸誠管見,辄以塵聞。
”上覽而嘉之,遂寝其事。
是後時政不便,多所損益,上每納之。
上嘗從容謂群臣曰:“前世皇王,溺于嬖幸,廢立之所由生。
朕傍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
豈若前代多諸内寵,孽子忿诤,為亡國之道邪!” 勇頗好學,解屬詞賦,性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
引明克讓、姚察、陸開明等為之賓友。
勇嘗文飾蜀铠,上見而不悅,恐緻奢侈之漸,因而誡之曰:“我聞天道無親,唯德是與,曆觀前代帝王,未有奢華而得長久者。
汝當儲後,若不上稱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廟之重,居兆民之上?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時複看之,以自警戒。
今以刀子賜汝,宜識我心。
” 其後經冬至,百官朝勇,勇張樂受賀。
高祖知之,問朝臣曰:“近聞至節,内外百官相率朝東宮,是何禮也?”太常少卿辛亶對曰:“于東宮是賀,不得言朝。
” 高祖曰:“改節稱賀,正可三數十人,逐情各去。
何因有司征召,一時普集,太子法服設樂以待之?東宮如此,殊乖禮制。
”于是下诏曰:“禮有等差,君臣不雜,爰自近代,聖教漸虧,俯仰逐情,因循成俗。
皇太子雖居上嗣,義兼臣子,而諸方嶽牧,正冬朝賀,任土作貢,别上東宮,事非典則,宜悉停斷。
”自此恩寵始衰,漸生疑阻。
時高祖令選宗衛侍官,以入上台宿衛。
高颎奏稱,若盡取強者,恐東宮宿衛太劣。
高祖作色曰:“我有時行動,宿衛須得雄毅。
太子毓德東宮,左右何須強武?此極敝法,甚非我意。
如我商量,恆于交番之日,分向東宮上下,團伍不别,豈非好事?我熟見前代,公不須仍踵舊風。
”蓋疑高颎男尚勇女,形于此言,以防之也。
勇多内寵,昭訓雲氏,尤稱嬖幸,禮匹于嫡。
勇妃元氏無寵,嘗遇心疾,二日而薨。
獻皇後意有他故,甚責望勇。
自是雲昭訓專擅内政,後彌不平,頗遣人伺察,求勇罪過。
晉王知之,彌自矯飾,姬妾但備員數,唯共蕭妃居處。
皇後由是薄勇,愈稱晉王德行。
其後晉王來朝,車馬侍從,皆為儉素,敬接朝臣,禮極卑屈,聲名籍甚,冠于諸王。
臨還揚州,入内辭皇後,因進言曰:“臣鎮守有限,方違顔色,臣子之戀,實結于心。
一辭階闼,無由侍奉,拜見之期,杳然未日。
”因哽咽流涕,伏不能興。
皇後亦曰:“汝在方鎮,我又年老,今者之别,有切常離。
”又泫然泣下,相對歔欷。
王曰:“臣性識愚下,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愛東宮,恆蓄盛怒,欲加屠陷。
每恐讒谮生于投杼,鸩毒遇于杯勺,是用勤憂積念,懼履危亡。
”皇後忿然曰:“睍地伐漸不可耐,我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業,竟不聞作夫妻,專寵阿雲,使有如許豚犬。
前新婦本無病痛,忽爾暴亡,遣人投藥,緻此夭逝。
事已如是,我亦不能窮治,何因複于汝處發如此意?我在尚爾,我死後,當魚肉汝乎?每思東宮竟無正嫡,至尊千秋萬歲之後,遣汝等兄弟向阿雲兒前再拜問訊,此是幾許大苦痛邪!”晉王又拜,嗚咽不能止,皇後亦悲不自勝。
此别之後,知皇後意移,始構奪宗之計。
因引張衡定策,遣褒公宇文述深交楊約,令喻旨于越國公素,具言皇後此語。
素瞿然曰:“但不知皇後如何?必如所言,吾又何為者!”後數日,素入侍宴,微稱晉王孝悌恭儉,有類至尊,用此揣皇後意。
皇後泣曰:“公言是也。
我兒大孝順,每聞至尊及我遣内使到,必迎于境首。
言及違離,未嘗不泣。
又其新婦亦大可憐,我使婢去,常與之同寝共食。
豈若睍地伐共阿雲相對而坐,終日酣宴,昵近小人,疑阻骨肉。
我所以益憐阿摐者,常恐暗地殺之。
”素既知意,因盛言太子不才。
皇後遂遺素金,始有廢立之意。
勇頗知其謀,憂懼,計無所出。
聞新豐人王輔賢能占候,召而問之。
輔賢曰:“白虹貫東宮門,太白襲月,皇太子廢退之象也。
”以銅鐵五兵造諸厭勝。
又于後園之内作庶人村,屋宇卑陋,太子時于中寝息,布衣草褥,冀以當之。
高祖知其不安,在仁壽宮,使楊素觀勇。
素至東宮,偃息未入,勇束帶待之,故久不進,以激怒勇。
勇銜之,形于言色。
素還,言勇怨望,恐有他變,願深防察。
高祖聞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