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列傳第九 滕穆王瓚嗣王綸

關燈
膝穆王瓚,字恆生,一名慧,高祖母弟也。

    周世以太祖軍功封竟陵郡公,尚武帝妹順陽公主,自右中侍上士遷禦伯中大夫。

    保定四年,改為納言,授儀同。

    瓚貴公子,又尚公主,美姿儀,好書愛士,甚有令名于當世,時人号曰楊三郎。

    武帝甚親愛之。

    平齊之役,諸王鹹從,留瓚居守,帝謂之曰:“六府事殷,一以相付。

    朕将遂事東方,無西顧之憂矣。

    ”其見親信如此。

    宣帝即位,遷吏部中大夫,加上儀同。

    未幾,帝崩,高祖入禁中,将總朝政,令廢太子勇召之,欲有計議。

    瓚素與高祖不協,聞召不從,曰:“作隋國公恐不能保,何乃更為族滅事邪?”高祖作相,遷大将軍。

    尋拜大宗伯,典修禮律。

    進位上柱國、邵國公。

    瓚見高祖執政,群情未一,恐為家禍,陰有圖高祖之計,高祖每優容之。

    及受禅,立為滕王。

    後拜雍州牧。

     上數與同坐,呼為阿三。

    後坐事去牧,以王就第。

     瓚妃宇文氏,先時與獨孤皇後不平,及此郁郁不得志,陰有咒詛。

    上命瓚出之,瓚不忍離絕,固請。

    上不得已,從之,宇文氏竟除屬籍。

    瓚由是忤旨,恩禮更薄。

      開皇十一年,從幸栗園,暴薨,時年四十二。

    人皆言其遇鸩以斃。

    子綸嗣。

     綸字斌籀,性弘厚,美姿容,頗解鐘律。

    高祖受禅,封邵國公,邑八千戶。

    明年,拜邵州刺史。

    晉王廣納妃于梁,诏綸緻禮焉,甚為梁人所敬。

    綸以穆王之故,當高祖之世,每不自安。

    炀帝即位,尤被猜忌。

    綸憂懼不知所為,呼術者王琛而問之。

    琛答曰:“王相祿不凡。

    ”乃因曰:“滕即騰也,此字足為善應。

    ”有沙門惠恩、崛多等,頗解占候,綸每與交通,常令此三人為度星法。

    有人告綸怨望咒詛,帝命黃門侍郎王弘窮治之。

    弘見帝方怒,遂希旨奏綸厭蠱惡逆,坐當死。

    帝令公卿議其事,司徒楊素等曰:“綸希冀國災,以為身幸。

    原其懷惡之由,積自家世。

    惟皇運之始,四海同心,在于孔懷,彌須協力。

    其先乃離阻大謀,棄同即異,父悖于前,子逆于後,非直觊觎朝廷,便是圖危社稷。

    為惡有狀,其罪莫大,刑茲無赦,抑有舊章,請依前律。

    ”帝以公族不忍,除名為民,徙始安。

    諸弟散徙邊郡。

    大業七年,親征遼東,綸欲上表,請從軍自效,為郡司所遏。

    未幾,複徙硃崖。

    及天下大亂,為賊林仕弘所逼,攜妻子竄于儋耳。

    後歸大唐,為懷化縣公。

     綸弟坦,字文籀,初封竟陵郡公,坐綸徙長沙。

    坦弟猛,字武籀,徙衡山。

    猛弟溫,字明籀,初徙零陵。

    溫好學,解屬文,既而作《零陵賦》以自寄,其辭哀思。

      帝見而怒之,轉徙南海。

    溫弟诜,字弘籀,前亦徙零陵。

    帝以其修謹,襲封滕王,以奉穆王嗣。

    大業末,薨于江都。

     道悼王靜道悼王靜,字賢籀,滕穆王瓚之子也。

    出繼叔父嵩。

    嵩在周代,以太祖軍功,賜爵興城公,早卒。

    高祖踐位,追封道王,谥曰宣。

    以靜襲焉。

    卒,無子,國除。

     衛昭王爽嗣王集衛昭王爽,字師仁,小字明達,高祖異母弟也。

    周世,在襁褓中,以太祖軍功,封同安郡公。

    六歲而太祖崩,為獻皇後之所鞠養,由是高祖于諸弟中特寵愛之。

    十七為内史上士。

    高祖執政,拜大将軍、秦州總管。

    未之官,轉授蒲州刺史,進位柱國。

    及受禅,立為衛王。

    尋遷雍州牧,領左右将軍。

    俄遷右領軍大将軍,權領并州總管。

    歲餘,進位上柱國,轉涼州總管。

    爽美風儀,有器局,治甚有聲。

     其年,以爽為行軍元帥,步騎七萬以備胡。

    出平涼,無虜而還。

    明年,大舉北伐,又為元帥。

    河間王弘、豆盧勣、窦榮定、高颎、虞慶則等分道而進,俱受爽節度。

    爽親率李充節等四将出朔州,遇沙缽略可汗于白道,接戰,大破之,虜獲千餘人,驅馬牛羊巨萬。

    沙缽略可汗中重創而遁。

    高祖大悅,賜爽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