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列傳第八 河間王弘(子慶)
關燈
小
中
大
河間王弘,字辟惡,高祖從祖弟也。
祖愛敬,早卒。
父元孫,少孤,随母郭氏養于舅族。
及武元皇帝與周太祖建義關中,元孫時在鄴下,懼為齊人所誅,因假外家姓為郭氏。
元孫死,齊為周所并,弘始入關,與高祖相得。
高祖哀之,為買田宅。
弘性明悟,有文武幹略。
數從征伐,累遷開府儀同三司。
高祖為丞相,常置左右,委以心腹。
高祖詣周趙王宅,将及于難,弘時立于戶外,以衛高祖。
尋加上開府,賜爵永康縣公。
及上受禅,拜大将軍,進爵郡公。
尋贈其父為柱國、尚書令、河間郡公。
其年立弘為河間王,拜右衛大将軍。
歲餘,進授柱國。
時突厥屢為邊患,以行軍元帥率衆數萬,出靈州道,與虜相遇,戰,大破之,斬數千級。
賜物二千段,出拜甯州總管,進位上柱國。
弘在州,治尚清靜,甚有恩惠。
後數載,征還京師。
未幾,拜蒲州刺史,得以便宜從事。
時河東多盜賊,民不得安。
弘奏為盜者百餘人,投之邊裔,州境帖然,号為良吏。
每晉王廣入朝,弘辄領揚州總管,及晉王歸籓,弘複還蒲州。
在官十餘年,風教大洽。
炀帝嗣位,征還,拜太子太保。
歲餘,薨。
大業六年,追封郇王。
子慶嗣。
慶傾曲,善候時變。
帝時猜忌骨肉,滕王綸等皆被廢放,唯慶獲全。
累遷荥陽郡太守,頗有治績。
及李密據洛口倉,榮陽諸縣多應密,慶勒兵拒守。
密頻遣攻之,不能克。
歲餘,城中糧盡,兵勢日蹙。
密因遺慶書曰:自昏狂嗣位,多曆歲年,剝削生民,塗炭天下。
璇室瑤台之麗,未極驕奢;糟丘酒池之荒,非為淫亂。
今者共舉義旗,勘剪兇虐,八方同德,萬裡俱來,莫不期入關以亡秦,争渡河而滅纣。
東窮海、岱,南洎江、淮,凡厥遺人,承風慕義,唯荥陽一郡,王獨守迷。
夫微子纣之元兄,族實為重,項伯籍之季父,戚乃非疏,然猶去朝歌而入周,背西楚而歸漢。
豈不眷戀宗祊,留連骨肉,但識寶鼎之将移,知神器之先改。
而王之先代,家住山東,本姓郭氏,乃非楊族。
止為宿與隋朝先有勳舊,遂得預沾盤石,名在葭莩。
婁敬之與漢高,殊非血胤,呂布之于董卓,良異天親,芝焚蕙歎,事不同此。
又王之昏主,心若豺狼,仇忿同胞,有逾沉、阏,惟勇及諒,鹹磬甸師,況及族類為非,何能自保!為王計者,莫若舉城從義,開門送款,安若太山,高枕而卧,長守富貴,足為美談,乃至子孫,必有餘慶。
今王世充屢被摧蹙,自救無聊,偷存晷漏,讵能支久?段達、韋津,東都自固,何暇圖人?世充朝亡,達便夕滅。
又江都荒湎,流宕忘歸,内外崩離,人神怨憤。
上江米船,皆被抄截,士卒饑餒,半菽不充,事切析骸,義均煮弩。
舉烽火于骊山,諸侯莫至;浮膠船于漢水,還日未期。
王獨守孤城,絕援千裡,餱糧之計,僅有月餘,敝卒之多,才盈數百,有何恃賴,欲相拒抗!求枯魚于市肆,即事非虛;因歸雁以運糧,竟知何日。
然城中豪傑,王之腹心,思殺長吏,将為内啟。
正恐禍生匕首,釁發蕭牆,空以七尺之軀,懸賞千金之購,可為寒心,可為酸鼻者也。
幸能三思,自求多福。
于時江都敗問亦至,慶得書,遂降于密,改姓為郭氏。
密為王世充所破,複歸東都,更為楊氏,越王侗不之責也。
及侗稱制,拜宗正卿。
世充将篡,慶首為勸進。
世充既僭僞号,降爵郇國公,慶複為郭氏。
世充以兄女妻之,署荥州刺史。
及世充将敗,慶欲将其妻同歸長安,其妻謂之曰:“國家以妾奉箕帚于公者,欲以申厚意,結公心耳。
今叔父窮迫,家國阽危,而公不顧婚姻,孤負付屬,為全身之計,非妾所能責公也。
妾若至長安,則公家一婢耳,何用妾為!願得送還東都,君之惠也。
” 慶不許。
其妻遂沐浴靓妝,仰藥而死。
慶歸大唐,為宜州刺史、郇國公,複姓楊氏。
其嫡母元太妃,年老,兩目失明,王世充以慶叛己而斬之。
楊處綱楊處綱,高祖族父也。
生長北邊,少習騎射。
在周嘗以軍功拜上儀同。
高祖受禅,贈其父鐘葵為柱國、尚書令、義城縣公,以處綱襲焉。
授開府,督武候事。
尋為太子宗衛率,轉左監門郎将。
後數載,起授右領軍将軍。
處綱雖無才藝,而性質直,在官強濟,亦為當時所稱。
尋拜蒲州刺史,吏民悅之。
進位大将軍。
後遷秦州總管,卒官。
谥曰恭。
弟處樂,官至洛州刺史。
漢王諒之反也,朝廷以為有二心,廢锢不齒。
楊子崇楊子崇,高祖族弟也。
父盆生,贈荊州刺史。
子崇少好學,涉獵書記,有風儀,愛賢好士。
開皇初,拜儀同,以車騎将軍恆典宿衛。
後為司門侍郎。
炀帝嗣位,累遷候衛将軍,坐事免。
未幾,複令檢校将軍事。
從帝幸汾陽宮,子崇知突厥必為寇患,屢請早還京師,帝不納。
尋有雁門之圍。
及賊退,帝怒之曰:“子崇怯軟,妄有陳請,驚動我衆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出為離石郡太守,治有能名。
自是突厥屢寇邊塞,胡賊劉六兒複擁衆劫掠郡境,子崇上表請兵鎮遏。
帝複大怒
祖愛敬,早卒。
父元孫,少孤,随母郭氏養于舅族。
及武元皇帝與周太祖建義關中,元孫時在鄴下,懼為齊人所誅,因假外家姓為郭氏。
元孫死,齊為周所并,弘始入關,與高祖相得。
高祖哀之,為買田宅。
弘性明悟,有文武幹略。
數從征伐,累遷開府儀同三司。
高祖為丞相,常置左右,委以心腹。
高祖詣周趙王宅,将及于難,弘時立于戶外,以衛高祖。
尋加上開府,賜爵永康縣公。
及上受禅,拜大将軍,進爵郡公。
尋贈其父為柱國、尚書令、河間郡公。
其年立弘為河間王,拜右衛大将軍。
歲餘,進授柱國。
時突厥屢為邊患,以行軍元帥率衆數萬,出靈州道,與虜相遇,戰,大破之,斬數千級。
賜物二千段,出拜甯州總管,進位上柱國。
弘在州,治尚清靜,甚有恩惠。
後數載,征還京師。
未幾,拜蒲州刺史,得以便宜從事。
時河東多盜賊,民不得安。
弘奏為盜者百餘人,投之邊裔,州境帖然,号為良吏。
每晉王廣入朝,弘辄領揚州總管,及晉王歸籓,弘複還蒲州。
在官十餘年,風教大洽。
炀帝嗣位,征還,拜太子太保。
歲餘,薨。
大業六年,追封郇王。
子慶嗣。
慶傾曲,善候時變。
帝時猜忌骨肉,滕王綸等皆被廢放,唯慶獲全。
累遷荥陽郡太守,頗有治績。
及李密據洛口倉,榮陽諸縣多應密,慶勒兵拒守。
密頻遣攻之,不能克。
歲餘,城中糧盡,兵勢日蹙。
密因遺慶書曰:自昏狂嗣位,多曆歲年,剝削生民,塗炭天下。
璇室瑤台之麗,未極驕奢;糟丘酒池之荒,非為淫亂。
今者共舉義旗,勘剪兇虐,八方同德,萬裡俱來,莫不期入關以亡秦,争渡河而滅纣。
東窮海、岱,南洎江、淮,凡厥遺人,承風慕義,唯荥陽一郡,王獨守迷。
夫微子纣之元兄,族實為重,項伯籍之季父,戚乃非疏,然猶去朝歌而入周,背西楚而歸漢。
豈不眷戀宗祊,留連骨肉,但識寶鼎之将移,知神器之先改。
而王之先代,家住山東,本姓郭氏,乃非楊族。
止為宿與隋朝先有勳舊,遂得預沾盤石,名在葭莩。
婁敬之與漢高,殊非血胤,呂布之于董卓,良異天親,芝焚蕙歎,事不同此。
又王之昏主,心若豺狼,仇忿同胞,有逾沉、阏,惟勇及諒,鹹磬甸師,況及族類為非,何能自保!為王計者,莫若舉城從義,開門送款,安若太山,高枕而卧,長守富貴,足為美談,乃至子孫,必有餘慶。
今王世充屢被摧蹙,自救無聊,偷存晷漏,讵能支久?段達、韋津,東都自固,何暇圖人?世充朝亡,達便夕滅。
又江都荒湎,流宕忘歸,内外崩離,人神怨憤。
上江米船,皆被抄截,士卒饑餒,半菽不充,事切析骸,義均煮弩。
舉烽火于骊山,諸侯莫至;浮膠船于漢水,還日未期。
王獨守孤城,絕援千裡,餱糧之計,僅有月餘,敝卒之多,才盈數百,有何恃賴,欲相拒抗!求枯魚于市肆,即事非虛;因歸雁以運糧,竟知何日。
然城中豪傑,王之腹心,思殺長吏,将為内啟。
正恐禍生匕首,釁發蕭牆,空以七尺之軀,懸賞千金之購,可為寒心,可為酸鼻者也。
幸能三思,自求多福。
于時江都敗問亦至,慶得書,遂降于密,改姓為郭氏。
密為王世充所破,複歸東都,更為楊氏,越王侗不之責也。
及侗稱制,拜宗正卿。
世充将篡,慶首為勸進。
世充既僭僞号,降爵郇國公,慶複為郭氏。
世充以兄女妻之,署荥州刺史。
及世充将敗,慶欲将其妻同歸長安,其妻謂之曰:“國家以妾奉箕帚于公者,欲以申厚意,結公心耳。
今叔父窮迫,家國阽危,而公不顧婚姻,孤負付屬,為全身之計,非妾所能責公也。
妾若至長安,則公家一婢耳,何用妾為!願得送還東都,君之惠也。
” 慶不許。
其妻遂沐浴靓妝,仰藥而死。
慶歸大唐,為宜州刺史、郇國公,複姓楊氏。
其嫡母元太妃,年老,兩目失明,王世充以慶叛己而斬之。
楊處綱楊處綱,高祖族父也。
生長北邊,少習騎射。
在周嘗以軍功拜上儀同。
高祖受禅,贈其父鐘葵為柱國、尚書令、義城縣公,以處綱襲焉。
授開府,督武候事。
尋為太子宗衛率,轉左監門郎将。
後數載,起授右領軍将軍。
處綱雖無才藝,而性質直,在官強濟,亦為當時所稱。
尋拜蒲州刺史,吏民悅之。
進位大将軍。
後遷秦州總管,卒官。
谥曰恭。
弟處樂,官至洛州刺史。
漢王諒之反也,朝廷以為有二心,廢锢不齒。
楊子崇楊子崇,高祖族弟也。
父盆生,贈荊州刺史。
子崇少好學,涉獵書記,有風儀,愛賢好士。
開皇初,拜儀同,以車騎将軍恆典宿衛。
後為司門侍郎。
炀帝嗣位,累遷候衛将軍,坐事免。
未幾,複令檢校将軍事。
從帝幸汾陽宮,子崇知突厥必為寇患,屢請早還京師,帝不納。
尋有雁門之圍。
及賊退,帝怒之曰:“子崇怯軟,妄有陳請,驚動我衆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出為離石郡太守,治有能名。
自是突厥屢寇邊塞,胡賊劉六兒複擁衆劫掠郡境,子崇上表請兵鎮遏。
帝複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