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二列傳第七 李德林子百藥

關燈
此言,幾敗大事。

    ”即令高颎馳驿往軍所,為諸将節度,竟成大功。

    凡厥謀谟,多此類也。

    進授丞相府從事内郎。

    禅代之際,其相國總百揆、九錫殊禮诏策箋表玺書,皆德林之辭也。

    高祖登阼之日,授内史令。

     初,将受禅,虞慶則勸高祖盡滅宇文氏,高颎、楊惠亦依違從之。

    唯德林固争,以為不可。

    高祖作色怒雲:“君讀書人,不足平章此事。

    ”于是遂盡誅之。

    自是品位不加,出于高、虞之下,唯依班例授上儀同,進爵為子。

    開皇元年,敕令與太尉任國公于翼、高颎等同修律令。

    事訖奏聞,别賜九環金帶一腰,駿馬一匹,賞損益之多也。

    格令班後,蘇威每欲改易事條。

    德林以為格式已頒,義須畫一,縱令小有踳駁,非過蠹政害民者,不可數有改張。

    威又奏置五百家鄉正,即令理民間辭訟。

     德林以為本廢鄉官判事,為其裡闾親戚,剖斷不平,今令鄉正專治五百家,恐為害更甚。

    且今時吏部,總選人物,天下不過數百縣,于六七百萬戶内,诠簡數百縣令,猶不能稱其才,乃欲于一鄉之内,選一人能治五百家者,必恐難得。

    又即時要荒小縣,有不至五百家者,複不可令兩縣共管一鄉。

    敕令内外群官,就東宮會議。

    自皇太子以下,多從德林議。

    蘇威又言廢郡,德林語之雲:“修令時,公何不論廢郡為便?今令才出,其可改乎!”然高颎同威之議,稱德林狠戾,多所固勢。

    由是高祖盡依威議。

      五年,敕令撰錄作相時文翰,勒成五卷,謂之《霸朝雜集》。

    序其事曰:竊以陽烏垂曜,微藿傾心,神龍騰舉,飛雲觸石。

    聖人在上,幽顯冥符,故稱比屋可封,萬物斯睹。

    臣皇基草創,便豫驅馳,遂得參可封之民,為萬物之一,其為嘉慶,固以多也。

    若夫帝臣王佐,應運挺生,接踵于朝,諒有之矣。

    而班爾之妙,曲木變容,硃藍所染,素絲改色。

    二十二臣,功成盡美;二十八将,效力于時。

    種德積善,豈皆比于稷、契,計功稱伐,非悉類于耿、賈。

    書契已還,立言立事,質非殆庶,何世無之。

    蓋上禀睿後,旁資群傑,牧商鄙賤,屠釣幽微,化為侯王,皆由此也。

    有教無類,童子羞于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于聖業。

    治世多士,亦因此焉。

    煙霧可依,騰蛇與蛟龍俱遠;栖息有所,蒼蠅同骐骥之速。

    因人成事,其功不難。

    自此而談,雖非上智,事受命之主,委質為臣,遇高世之才,連官接席,皆可以翊亮天地,流名鐘鼎,何必蒼颉造書,伊尹制命,公旦操筆,老聃為史,方可叙帝王之事,談人鬼之謀乎?至若臣者,本慚賓實,非勳非德,廁軒冕之流,無學無才,處藝文之職。

    若不逢休運,非遇天恩,光大含弘,博約文禮,萬官百辟,才悉兼人,收拙裡闾,退仕鄉邑,不種東陵之瓜,豈過南陽之掾,安得出入阊阖之阃,趨走太微之庭,履天子之階,侍聖皇之側,樞機帷幄,沾及榮寵者也!昔歲木行将季,諒闇在辰,火運肇興,群官總己。

    有周典八柄之所,大隋納百揆之日,兩朝文翰,臣兼掌之。

    時溥天之下,三方構亂,軍國多務,朝夕填委。

    簿領紛纭,羽書交錯,或速均發弩,或事大滔天,或日有萬幾,或幾有萬事。

    皇帝内明外順,經營區宇,吐無窮之術,運不測之神,幽贊兩儀,财成萬類。

    咨謀台閣,曉喻公卿,訓率土之濱,責反常之賊。

    三軍奉律,戰勝攻取之方;萬國承風,安上治民之道。

    讓受終之禮,報群臣之令,有憲章古昔者矣,有随事作故者矣。

    千變萬化,譬彼懸河;寸陰尺日,不棄光景。

    大則天壤不遺,小則毫毛無失。

    遠尋三古,未聞者盡聞;逖聽百王,未見者皆見。

    發言吐論,即成文章,臣染翰操牍,書記而已。

    昔放勳之化,老人睹而未知;孔丘之言,弟子聞而不達。

    愚情禀聖,多必乖舛。

    加以奏閣趨墀,盈懷滿袖,手披目閱,堆案積幾。

    心無别慮,筆不暫停,或畢景忘餐,或連宵不寐,以勤補拙,不遑自處。

    其有詞理疏謬,遺漏阙疑,皆天旨訓誘,神筆改定。

    運籌建策,通幽達冥,從命者獲安,違命者悉禍。

    懸測萬裡,指期來事,常如目見,固乃神知。

    變大亂而緻大平,易可誅而為淳粹,化成道洽,其在人文,盡出聖懷,用成典诰,并非臣意所能至此。

    伯禹矢谟,成湯陳誓,漢光數行之劄,魏武《接要》之書,濟時拯物,無以加也。

    屬神器大寶,将遷明德,天道人心,同谟歸往。

    周靜南面,每诏褒揚,在位諸公,各陳本志,玺書表奏,群情賜委。

    臣寰海之内,忝曰一民,樂推之心,切于黎獻,欣然從命,辄不敢辭。

    比夫潘勖之冊魏王,阮籍之勸晉後,道高前世,才謝往人,内手扪心,夙宵慚惕。

    檄書露闆,及以諸文,有臣所作之,有臣潤色之。

    唯是愚思,非奏定者,雖詞乖黼藻,而理歸霸德,文有可忽,事不可遺。

    前奉敕旨,集納麓已還,至于受命文筆,當時制述,條目甚多,今日收撰,略為五卷雲爾。

     高祖省讀訖,明旦謂德林曰:“自古帝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