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列傳第四 于義子宣道 宣敏
關燈
小
中
大
,甚重之。
後為漢王諒納勣女為妃,恩遇彌厚。
七年,诏曰:“上柱國、楚國公勣,蜀人寇亂之日,稱兵犯順,固守金湯,隐如敵國。
嘉猷大節,其勞已多,可食始州臨津縣邑千戶。
”十年,以疾征還京師,诏諸王并至勣第,中使顧問,道路不絕。
其年卒,時年五十五。
上悼惜者久之,特加赗贈,鴻胪監護喪事,谥曰襄。
子賢嗣,官至顯州刺史、大理少卿、武贲郎将。
賢弟毓。
毓字道生,少英果,有氣節。
漢王諒出鎮并州,毓以妃兄為王府主簿。
從趙仲卿北征突厥,以功授儀同三司。
及高祖崩,炀帝即位,征諒入朝。
諒納谘議王頍之謀,發兵作亂。
毓苦谏不從,因謂弟懿曰:“吾匹馬歸朝,自得免禍。
此乃身計,非為國也。
今且僞從,以思後計。
”毓兄顯州刺史賢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懷志節,必不從亂,但逼兇威,不能克遂。
臣請從軍,與毓為表裡,諒不足圖也。
”帝以為然,許之。
賢密遣家人赍敕書至毓所,與之計議。
諒出城,将往介州,令毓與總管屬硃濤留守。
毓謂濤曰:“漢王構逆,敗不旋踵,吾豈坐受夷滅,孤負家國邪!當與卿出兵拒之。
”濤驚曰:“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語!”因拂衣而去。
毓追斬之。
時諒司馬皇甫誕前以谏諒被囚,毓于是出誕,與之協計,及開府、盤石侯宿勤武,開府宇文永昌,儀同成端、長孫恺,車騎、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颢等,閉城拒諒。
部分未定,有人告諒,諒襲擊之。
毓見諒至,绐其衆曰:“此賊軍也。
” 諒攻城南門,毓時遣稽胡守堞,稽胡不識諒,射之,箭下如雨。
諒複至西門,守兵皆并州人,素識諒,即開門納之。
毓遂見害,時年二十八。
及諒平,炀帝下诏曰:“褒顯名節,有國通規,加等飾終,抑推令典。
毓深識大義,不顧姻親,出于萬死,首建奇策。
去逆歸順,殉義亡身,追加榮命,宜優恆禮。
可贈大将軍,封正義縣公,賜帛二千匹,谥曰愍。
子願師嗣,尋拜儀同三司。
大業初,行新令,五等并除。
未幾,帝複下诏曰:“故大将軍、正義愍公毓,臨節能固,捐生殉國,成為令典,沒世不忘。
象賢無墜,德隆必祀,改封雍丘愍侯。
”複以願師承襲。
大業末,授千牛左右。
通字平東,勣之兄也,一名會。
弘厚有器局。
在周,少以父功,賜爵臨貞縣侯,邑千戶。
尋授大都督,俄遷儀同三司。
大冢宰宇文護引之令督親信兵,改封沃野縣公,邑四千七百戶。
後加開府,曆武贲中大夫、北徐州刺史。
及高祖為丞相,尉迥作逆,遣其所署莒州刺史烏丸尼率衆來攻。
通逆擊,破之。
賜物八百段,進位大将軍。
開皇初,進爵南陳郡公。
尋征入朝,以本官典宿衛。
歲餘,出拜定州刺史。
後轉相州刺史。
尚高祖妹昌樂長公主,自是恩禮漸隆。
遷夏州總管、洪州總管。
所在之職,并稱寬惠。
十七年,卒官,年五十九。
谥曰安。
有子寬。
賀若誼賀若誼字道機,河南洛陽人也。
祖伏連,魏雲州刺史。
父統,右衛将軍。
誼性剛果,有幹略。
在魏以功臣子賜爵容城縣男。
累遷直閤将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尚食典禦。
周太祖據有關中,引之左右。
嘗使詣杏城,屬茹茹種落摧貳,屯于河表。
誼因譬以禍福,誘令歸附,降者萬餘口。
太祖深奇之,賜金銀百兩。
齊遣其舍人楊暢結好于茹茹,太祖恐其并力,為邊境之患,使誼聘茹茹。
誼因啖以厚利,茹茹信之,遂與周連和,執暢付誼。
太祖嘉之,拜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略陽公府長史。
周闵帝受禅,除司射大夫,改封霸城縣子,轉左宮伯,尋加開府。
後曆靈邵二州刺史,原信二州總管,俱有能名。
其兄敦,為金州總管,以讒毀伏誅。
坐是免職。
武帝親總萬機,召誼治熊州刺史。
平齊之役,誼率兵出函谷,先據洛陽,即拜洛州刺史,進封建威縣侯。
齊範陽王高紹義之奔突厥也,誼以兵追之,戰于馬邑,遂擒紹義。
以功進位大将軍。
高祖為丞相,拜亳州總管,馳驿之部。
西遏司馬消難,東拒尉迥。
申州刺史李慧反,誼讨之,進爵範陽郡公,授上大将軍。
開皇初,入為右武候将軍。
河間王弘北征突厥,以誼為副元師。
軍還,轉左武候大将軍。
坐事免。
歲餘,拜華州刺史,俄轉敷州刺史,改封海陵郡公,複轉泾州刺史。
時突厥屢為邊患,朝廷以誼素有威名,拜靈州刺史,進位柱國。
誼時年老,而筋力不衰,猶能重铠上馬,甚為北夷所憚。
數載,上表乞骸骨,優诏許之。
誼家富于财,于郊外構一别廬,多植果木。
每邀賓客,列女樂,遊集其間。
卒于家,時年七十七。
子舉襲爵。
庶長子協,官至骠騎将軍。
協弟祥,奉車都尉。
祥弟與,車騎将軍。
誼兄子弼,别有傳。
史臣曰:于義、窦榮定等,或南陽姻亞,或豐邑舊遊,運屬時來,俱宣力用。
以勞定國,以功懋賞,保其祿位,贻厥子孫。
析薪克荷,崇基弗墜,盛矣!豆盧毓遇屯剝之機,亡身殉義;陰世師遭天之所廢,舍命不渝。
使夫死者有知,足以無愧君親矣。
後為漢王諒納勣女為妃,恩遇彌厚。
七年,诏曰:“上柱國、楚國公勣,蜀人寇亂之日,稱兵犯順,固守金湯,隐如敵國。
嘉猷大節,其勞已多,可食始州臨津縣邑千戶。
”十年,以疾征還京師,诏諸王并至勣第,中使顧問,道路不絕。
其年卒,時年五十五。
上悼惜者久之,特加赗贈,鴻胪監護喪事,谥曰襄。
子賢嗣,官至顯州刺史、大理少卿、武贲郎将。
賢弟毓。
毓字道生,少英果,有氣節。
漢王諒出鎮并州,毓以妃兄為王府主簿。
從趙仲卿北征突厥,以功授儀同三司。
及高祖崩,炀帝即位,征諒入朝。
諒納谘議王頍之謀,發兵作亂。
毓苦谏不從,因謂弟懿曰:“吾匹馬歸朝,自得免禍。
此乃身計,非為國也。
今且僞從,以思後計。
”毓兄顯州刺史賢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懷志節,必不從亂,但逼兇威,不能克遂。
臣請從軍,與毓為表裡,諒不足圖也。
”帝以為然,許之。
賢密遣家人赍敕書至毓所,與之計議。
諒出城,将往介州,令毓與總管屬硃濤留守。
毓謂濤曰:“漢王構逆,敗不旋踵,吾豈坐受夷滅,孤負家國邪!當與卿出兵拒之。
”濤驚曰:“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語!”因拂衣而去。
毓追斬之。
時諒司馬皇甫誕前以谏諒被囚,毓于是出誕,與之協計,及開府、盤石侯宿勤武,開府宇文永昌,儀同成端、長孫恺,車騎、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颢等,閉城拒諒。
部分未定,有人告諒,諒襲擊之。
毓見諒至,绐其衆曰:“此賊軍也。
” 諒攻城南門,毓時遣稽胡守堞,稽胡不識諒,射之,箭下如雨。
諒複至西門,守兵皆并州人,素識諒,即開門納之。
毓遂見害,時年二十八。
及諒平,炀帝下诏曰:“褒顯名節,有國通規,加等飾終,抑推令典。
毓深識大義,不顧姻親,出于萬死,首建奇策。
去逆歸順,殉義亡身,追加榮命,宜優恆禮。
可贈大将軍,封正義縣公,賜帛二千匹,谥曰愍。
子願師嗣,尋拜儀同三司。
大業初,行新令,五等并除。
未幾,帝複下诏曰:“故大将軍、正義愍公毓,臨節能固,捐生殉國,成為令典,沒世不忘。
象賢無墜,德隆必祀,改封雍丘愍侯。
”複以願師承襲。
大業末,授千牛左右。
通字平東,勣之兄也,一名會。
弘厚有器局。
在周,少以父功,賜爵臨貞縣侯,邑千戶。
尋授大都督,俄遷儀同三司。
大冢宰宇文護引之令督親信兵,改封沃野縣公,邑四千七百戶。
後加開府,曆武贲中大夫、北徐州刺史。
及高祖為丞相,尉迥作逆,遣其所署莒州刺史烏丸尼率衆來攻。
通逆擊,破之。
賜物八百段,進位大将軍。
開皇初,進爵南陳郡公。
尋征入朝,以本官典宿衛。
歲餘,出拜定州刺史。
後轉相州刺史。
尚高祖妹昌樂長公主,自是恩禮漸隆。
遷夏州總管、洪州總管。
所在之職,并稱寬惠。
十七年,卒官,年五十九。
谥曰安。
有子寬。
賀若誼賀若誼字道機,河南洛陽人也。
祖伏連,魏雲州刺史。
父統,右衛将軍。
誼性剛果,有幹略。
在魏以功臣子賜爵容城縣男。
累遷直閤将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尚食典禦。
周太祖據有關中,引之左右。
嘗使詣杏城,屬茹茹種落摧貳,屯于河表。
誼因譬以禍福,誘令歸附,降者萬餘口。
太祖深奇之,賜金銀百兩。
齊遣其舍人楊暢結好于茹茹,太祖恐其并力,為邊境之患,使誼聘茹茹。
誼因啖以厚利,茹茹信之,遂與周連和,執暢付誼。
太祖嘉之,拜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略陽公府長史。
周闵帝受禅,除司射大夫,改封霸城縣子,轉左宮伯,尋加開府。
後曆靈邵二州刺史,原信二州總管,俱有能名。
其兄敦,為金州總管,以讒毀伏誅。
坐是免職。
武帝親總萬機,召誼治熊州刺史。
平齊之役,誼率兵出函谷,先據洛陽,即拜洛州刺史,進封建威縣侯。
齊範陽王高紹義之奔突厥也,誼以兵追之,戰于馬邑,遂擒紹義。
以功進位大将軍。
高祖為丞相,拜亳州總管,馳驿之部。
西遏司馬消難,東拒尉迥。
申州刺史李慧反,誼讨之,進爵範陽郡公,授上大将軍。
開皇初,入為右武候将軍。
河間王弘北征突厥,以誼為副元師。
軍還,轉左武候大将軍。
坐事免。
歲餘,拜華州刺史,俄轉敷州刺史,改封海陵郡公,複轉泾州刺史。
時突厥屢為邊患,朝廷以誼素有威名,拜靈州刺史,進位柱國。
誼時年老,而筋力不衰,猶能重铠上馬,甚為北夷所憚。
數載,上表乞骸骨,優诏許之。
誼家富于财,于郊外構一别廬,多植果木。
每邀賓客,列女樂,遊集其間。
卒于家,時年七十七。
子舉襲爵。
庶長子協,官至骠騎将軍。
協弟祥,奉車都尉。
祥弟與,車騎将軍。
誼兄子弼,别有傳。
史臣曰:于義、窦榮定等,或南陽姻亞,或豐邑舊遊,運屬時來,俱宣力用。
以勞定國,以功懋賞,保其祿位,贻厥子孫。
析薪克荷,崇基弗墜,盛矣!豆盧毓遇屯剝之機,亡身殉義;陰世師遭天之所廢,舍命不渝。
使夫死者有知,足以無愧君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