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列傳第四 于義子宣道 宣敏

關燈
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與毅戰于漳口,二合皆克。

    毅等退保甑山鎮。

    其城邑為消難所陷者,悉平之。

    拜安州總管,進位柱國,前後賜帛二千匹。

    時桐柏山蠻相聚為亂,景山複擊平之。

     高祖受禅,拜上柱國。

    明年,大舉伐陳,以景山為行軍元帥,率行軍總管韓延、呂哲出漢口。

    遣上開府鄧孝儒将勁卒四千,攻陳甑山鎮。

    陳人遣其将陸綸以舟師來援。

    孝儒逆擊,破之。

    陳将魯達、陳紀以兵守涢口,景山複遣兵擊走之。

    陳人大駭,甑山、沌陽二鎮守将皆棄城而遁。

    景山将濟江,會陳宣帝卒,有诏班師。

    景山大著威名,甚為敵人所憚。

    後數載,坐事免,卒于家。

    時年五十五。

    贈梁州總管,賜缣千匹,谥曰襄。

    子成壽嗣。

      成壽便弓馬,起家千牛備身。

    以上柱國世子,拜儀同。

    後為秦王庫真車騎。

    炀帝嗣位,征為左親衛郎将。

    楊玄感之亂也,從刑部尚書衛玄擊之,以功進位正議大夫,拜西平通守。

      源雄源雄,字世略,西平樂都人也。

    祖懷、父纂,俱為魏隴西王。

    雄少寬厚,偉姿儀。

    在魏起家秘書郎,尋加征虜将軍。

    屬其父為高氏所誅,雄脫身而遁,變姓名,西歸長安。

    周太祖見而器之,賜爵隴西郡公。

    後從武帝伐齊,以功授開府,改封朔方郡公,拜冀州刺史。

    時以突厥寇邊,徙雄為平州刺史以鎮之。

    未幾,檢校徐州總管。

     及高祖為丞相,尉迥作亂,時雄家累在相州,迥潛以書誘之,雄卒不顧。

    高祖遺雄書曰:“公妻子在鄴城,雖言離隔,賊徒翦滅,聚會非難。

    今日已後,不過數旬之别,遲能開慰,無以累懷。

    徐部大蕃,東南襟帶,密迩吳寇,特須安撫。

    藉公英略,委以邊謀,善建功名,用副朝委也。

    ”迥遣其将畢義緒據蘭陵,席毗陷昌慮、下邑。

    雄遣徐州刺史劉仁恩擊義緒,儀同劉弘、李琰讨席毗,悉平之。

     陳人見中原多故,遣其将陳紀、蕭摩诃、任蠻奴、周羅?、樊毅等侵江北,西自江陵,東距壽陽,民多應之,攻陷城鎮。

    雄與吳州總管于顗、揚州總管賀若弼、黃州總管元景山等擊走之,悉複故地。

    東潼州刺史曹孝達據州作亂,雄遣兵襲斬之。

     進位上大将軍,拜徐州總管。

    後數歲,轉懷州刺史,尋遷朔州總管。

    突厥有來寇掠,雄辄捕斬之,深為北夷所憚。

     伐陳之役,高祖下冊書曰:“於戲!唯爾上大将軍、朔方公雄,識悟明允,風神果毅。

    往牧徐方,時逢寇逆,建旟馬邑,安撫北蕃。

    嘉謀絕外境之虞,挺劍息韋韝之望。

    沙漠以北,俱荷威恩,呂梁之間,罔不懷惠。

    但江淮蕞爾,有陳僭逆,今将董率戎旅,清彼東南,是用命爾為行軍總管。

    往欽哉!”于是從秦王俊出信州道。

      及陳平,以功進位上柱國。

    賜子崇爵端氏縣伯,褒為安化縣伯,賜物五千段,複鎮朔州。

    二歲,上表乞骸骨,征還京師,卒于家,時年七十。

     子崇嗣,官至儀同。

    大業中,自上黨贊治入為尚書虞部郎。

    及天下盜起,将兵讨北海,與賊力戰而死,贈正議大夫。

     豆盧勣子毓勣兄通豆盧勣,字定東,昌黎徒河人也。

    本姓慕容,燕北地王精之後也。

    中山敗,歸魏,北人謂歸義為“豆盧”,因氏焉。

    祖苌,魏柔玄鎮大将。

    父甯,柱國、太保。

     勣初生時,周太祖親幸甯家稱慶,時遇新破齊師,太祖因字之曰定東。

    勣聰悟,有器局。

    少受業國子學,略涉文藝。

    魏大統十二年,太祖以勣勳臣子,封義安縣侯。

     周闵帝受禅,授稍伯下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改封丹陽郡公,邑千五百戶。

    明帝時,為左武伯中大夫。

    勣自以經業未通,請解職遊露門學。

    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學。

    未幾,齊王憲納勣妹為妃,恩禮逾厚。

     會武帝嗣位,拜邛州刺史。

    未之官,渭源燒當羌因饑馑作亂,以勣有才略,轉渭州刺史。

    甚有惠政,華夷悅服,德澤流行,大緻祥瑞。

    鳥鼠山俗呼為高武隴,其下渭水所出,其山絕壁千尋,由來乏水,諸羌苦之。

    勣馬足所踐,忽飛泉湧出。

    有白鳥翔止?前,乳子而後去,又白狼見于襄武。

    民為之謠曰:“我有丹陽,山出玉漿。

    濟我民夷,神鳥來翔。

    ”百姓因号其泉為玉漿泉。

    後丁父艱,毀瘁過禮。

    天和二年,授邵州刺史,襲爵楚國公。

    複征為天官府司會,曆信、夏二州總管、相州刺史。

    以母憂還京。

    宣帝大象二年,拜利州總管,進位上大将軍。

    月餘,拜柱國。

     高祖為丞相,益州總管王謙作亂。

    勣嬰城固守,謙遣其将達奚念、高阿那肱、乙弗虔等衆十萬攻之,起土山,鑿城為七十餘穴,堰江水以灌之。

    勣時戰士不過二千,晝夜相拒。

    經四旬,勢漸迫。

    勣于是出奇兵擊之,斬數千級,降二千人。

    梁睿軍且至,賊因而解去。

    高祖遣開府趙仲卿勞之,诏曰:“勣器識優長,氣調英遠,總馭籓部,風化已行。

    巴蜀稱兵,奄來圍逼,入守出戰,大摧兇醜。

    貞節雄規,厥功甚茂,可使持節、上柱國。

    賜一子爵中山縣公。

    ” 開皇二年,突厥犯塞,以勣為北道行軍元帥以備邊。

    歲餘,拜夏州總管。

    上以其家世貴盛,勳效克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