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列傳第三 劉昉
關燈
小
中
大
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譯因奉觞上壽。
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書,高颎戲謂譯曰:“筆幹。
”譯答曰:“出為方嶽,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
”上大笑。
未幾,诏譯參議樂事。
譯以周代七聲廢缺,自大隋受命,禮樂宜新,更修七始之義,名曰《樂府聲調》,凡八篇。
奏之,上嘉美焉。
俄遷岐州刺史。
在職歲餘,複奉诏定樂于太常,前後所論樂事,語在《音律志》。
上勞譯曰:“律令則公定之,音樂則公正之。
禮樂律令,公居其三,良足美也。
”于是還岐州。
開皇十一年,以疾卒官,時年五十二,上遣使吊祭焉。
谥曰達。
子元璹嗣。
炀帝初立,五等悉除,以譯佐命元功,诏追改封譯莘公,以元璹襲。
元璹初為骠騎将軍,後轉武贲郎将,數以軍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遷右候衛将軍。
大業末,出為文城太守。
及義兵起,義将張倫略地至文城,元璹以城歸之。
柳裘柳裘,字茂和,河東解人,齊司空世隆之曾孫也。
祖惔,梁尚書左仆射。
父明,太子舍人、義興太守。
裘少聰慧,弱冠有令名,在梁仕曆尚書郎、驸馬都尉。
梁元帝為魏軍所逼,遣裘請和于魏。
俄而江陵陷,遂入關中。
周明、武間,自麟趾學士累遷太子侍讀,封昌樂縣侯。
後除天官府都上士。
宣帝即位,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轉禦飾大夫。
及帝不悆,留侍禁中,與劉昉、韋?、皇甫績同謀,引高祖入總萬機。
高祖固讓不許。
裘進曰:“時不可再,機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計。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如更遷延,恐贻後悔。
”高祖從之。
進位上開府,拜内史大夫,委以機密。
及尉迥作亂,天下騷動,并州總管李穆頗懷猶豫,高祖令裘往喻之。
裘見穆,盛陳利害,穆甚悅,遂歸心于高祖。
後以奉使功,賜彩三百匹,金九環帶一腰。
時司馬消難阻兵安陸,又令喻之,未到而消難奔陳。
高祖即令裘随便安集淮南,賜馬及雜物。
開皇元年,進位大将軍,拜許州刺史。
在官清簡,吏民懷之。
複轉曹州刺史。
其後上思裘定策功,欲加榮秩,将征之,顧問朝臣曰:“曹州刺史何當入朝?”或對曰:“即今冬也。
”帝乃止。
裘尋卒,高祖傷惜者久之,谥曰安。
子惠童嗣。
皇甫績韋纮皇甫績,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
祖穆,魏隴東太守。
父道,周湖州刺史、雍州都督。
績三歲而孤,為外祖韋孝寬所鞠養。
嘗與諸外兄博奕,孝寬以其惰業,督以嚴訓,愍績孤幼,特舍之。
績歎曰:“我無庭訓,養于外氏,不能克躬勵己,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三十。
孝寬聞而對之流涕。
于是精心好學,略涉經史。
周武帝為魯公時,引為侍讀。
建德初,轉宮尹中士。
武帝嘗避暑雲陽宮,時宣帝為太子監國。
衛剌王作亂,城門已閉,百僚多有遁者。
績聞難赴之,于玄武門遇皇太子,太子下樓執績手,悲喜交集。
帝聞而嘉之,遷小宮尹。
宣政初,錄前後功,封義陽縣男,拜畿伯下大夫,累轉禦正下大夫。
宣帝崩,高祖總己,績有力焉,語在《鄭譯傳》。
加位上開府,轉内史中大夫,進封郡公,邑千戶。
尋拜大将軍。
開皇元年,出為豫州刺史,增邑通前二千五百戶。
尋拜都官尚書。
後數載,轉晉州刺史,将之官,稽首而言曰:“臣實庸鄙,無益于國,每思犯難以報國恩。
今僞陳尚存,以臣度之,有三可滅。
”上問其故,‘績答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無道,二也;納叛臣蕭岩,于我有詞,三也。
陛下若命鷹揚之将,臣請預戎行,展絲發之效。
”上嘉其壯志,勞而遣之。
及陳平,拜蘇州刺史。
高智慧等作亂江南,州民顧子元發兵應之,因以攻績,相持八旬。
子元素感績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
績遺子元書曰:“皇帝握符受箓,合極通靈,受揖讓于唐、虞,棄幹戈于湯、武。
東逾蟠木,方朔所未窮西盡流沙,張骞所不至。
玄漠黃龍之外,交臂來王;蔥嶺、榆關之表,屈膝請吏。
曩者僞陳獨阻聲教,江東士民困于荼毒。
皇天輔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應時瓦解。
金陵百姓,死而複生,吳、會臣民,白骨還肉。
唯當懷音感德,行歌擊壤,豈宜自同吠主,翻成反噬。
卿非吾民,何須酒禮?吾是隋将,何容外交?易子析骸,未能相告,況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塹,坐待強援,綽有餘力。
何勞踵輕敝之俗,作虛僞之辭,欲阻誠臣之心,徒惑骁雄之志。
以此見期,必不可得。
卿宜善思活路,曉谕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遠。
” 子元得書,于城下頓首陳謝。
楊素援兵至,合擊破之。
拜信州總管、十二州諸軍事。
俄以病乞骸骨,诏征還京,賜以禦藥,中使相望,顧問不絕。
卒于家,時年五十二。
谥曰安。
子亻思嗣。
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書,高颎戲謂譯曰:“筆幹。
”譯答曰:“出為方嶽,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
”上大笑。
未幾,诏譯參議樂事。
譯以周代七聲廢缺,自大隋受命,禮樂宜新,更修七始之義,名曰《樂府聲調》,凡八篇。
奏之,上嘉美焉。
俄遷岐州刺史。
在職歲餘,複奉诏定樂于太常,前後所論樂事,語在《音律志》。
上勞譯曰:“律令則公定之,音樂則公正之。
禮樂律令,公居其三,良足美也。
”于是還岐州。
開皇十一年,以疾卒官,時年五十二,上遣使吊祭焉。
谥曰達。
子元璹嗣。
炀帝初立,五等悉除,以譯佐命元功,诏追改封譯莘公,以元璹襲。
元璹初為骠騎将軍,後轉武贲郎将,數以軍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遷右候衛将軍。
大業末,出為文城太守。
及義兵起,義将張倫略地至文城,元璹以城歸之。
柳裘柳裘,字茂和,河東解人,齊司空世隆之曾孫也。
祖惔,梁尚書左仆射。
父明,太子舍人、義興太守。
裘少聰慧,弱冠有令名,在梁仕曆尚書郎、驸馬都尉。
梁元帝為魏軍所逼,遣裘請和于魏。
俄而江陵陷,遂入關中。
周明、武間,自麟趾學士累遷太子侍讀,封昌樂縣侯。
後除天官府都上士。
宣帝即位,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轉禦飾大夫。
及帝不悆,留侍禁中,與劉昉、韋?、皇甫績同謀,引高祖入總萬機。
高祖固讓不許。
裘進曰:“時不可再,機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計。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如更遷延,恐贻後悔。
”高祖從之。
進位上開府,拜内史大夫,委以機密。
及尉迥作亂,天下騷動,并州總管李穆頗懷猶豫,高祖令裘往喻之。
裘見穆,盛陳利害,穆甚悅,遂歸心于高祖。
後以奉使功,賜彩三百匹,金九環帶一腰。
時司馬消難阻兵安陸,又令喻之,未到而消難奔陳。
高祖即令裘随便安集淮南,賜馬及雜物。
開皇元年,進位大将軍,拜許州刺史。
在官清簡,吏民懷之。
複轉曹州刺史。
其後上思裘定策功,欲加榮秩,将征之,顧問朝臣曰:“曹州刺史何當入朝?”或對曰:“即今冬也。
”帝乃止。
裘尋卒,高祖傷惜者久之,谥曰安。
子惠童嗣。
皇甫績韋纮皇甫績,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
祖穆,魏隴東太守。
父道,周湖州刺史、雍州都督。
績三歲而孤,為外祖韋孝寬所鞠養。
嘗與諸外兄博奕,孝寬以其惰業,督以嚴訓,愍績孤幼,特舍之。
績歎曰:“我無庭訓,養于外氏,不能克躬勵己,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三十。
孝寬聞而對之流涕。
于是精心好學,略涉經史。
周武帝為魯公時,引為侍讀。
建德初,轉宮尹中士。
武帝嘗避暑雲陽宮,時宣帝為太子監國。
衛剌王作亂,城門已閉,百僚多有遁者。
績聞難赴之,于玄武門遇皇太子,太子下樓執績手,悲喜交集。
帝聞而嘉之,遷小宮尹。
宣政初,錄前後功,封義陽縣男,拜畿伯下大夫,累轉禦正下大夫。
宣帝崩,高祖總己,績有力焉,語在《鄭譯傳》。
加位上開府,轉内史中大夫,進封郡公,邑千戶。
尋拜大将軍。
開皇元年,出為豫州刺史,增邑通前二千五百戶。
尋拜都官尚書。
後數載,轉晉州刺史,将之官,稽首而言曰:“臣實庸鄙,無益于國,每思犯難以報國恩。
今僞陳尚存,以臣度之,有三可滅。
”上問其故,‘績答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無道,二也;納叛臣蕭岩,于我有詞,三也。
陛下若命鷹揚之将,臣請預戎行,展絲發之效。
”上嘉其壯志,勞而遣之。
及陳平,拜蘇州刺史。
高智慧等作亂江南,州民顧子元發兵應之,因以攻績,相持八旬。
子元素感績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
績遺子元書曰:“皇帝握符受箓,合極通靈,受揖讓于唐、虞,棄幹戈于湯、武。
東逾蟠木,方朔所未窮西盡流沙,張骞所不至。
玄漠黃龍之外,交臂來王;蔥嶺、榆關之表,屈膝請吏。
曩者僞陳獨阻聲教,江東士民困于荼毒。
皇天輔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應時瓦解。
金陵百姓,死而複生,吳、會臣民,白骨還肉。
唯當懷音感德,行歌擊壤,豈宜自同吠主,翻成反噬。
卿非吾民,何須酒禮?吾是隋将,何容外交?易子析骸,未能相告,況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塹,坐待強援,綽有餘力。
何勞踵輕敝之俗,作虛僞之辭,欲阻誠臣之心,徒惑骁雄之志。
以此見期,必不可得。
卿宜善思活路,曉谕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遠。
” 子元得書,于城下頓首陳謝。
楊素援兵至,合擊破之。
拜信州總管、十二州諸軍事。
俄以病乞骸骨,诏征還京,賜以禦藥,中使相望,顧問不絕。
卒于家,時年五十二。
谥曰安。
子亻思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