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列傳第三 劉昉

關燈
吞并之事。

    人之奸詐,一至于此!雖國有常刑,罪在不赦,朕載思草創,鹹著厥誠,情用愍然,未忍極法。

    士彥、忻、昉,身為謀首,叔諧贊成父意,義實難容,并已處盡。

    士彥、忻、昉兄弟叔侄,特恕其命,有官者除名。

    士彥小男女、忻母妻女及小男并放。

    士彥、叔諧妻妾及資财田宅,忻、昉妻妾及資财田宅,悉沒官。

    士彥、昉兒年十五以上遠配。

    上儀同薛摩兒,是士彥交舊,上柱國府戶曹參軍事裴石達,是士彥府僚,反狀逆心,巨細皆委。

    薛摩兒聞語,仍相應和,俱不申陳,宜從大辟。

    問即承引,頗是恕心,可除名免死。

    朕握圖當箓,六載于斯,政事徒勤,淳化未洽,興言轸念,良深歎憤! 臨刑,至朝堂,宇文忻見高颎,向之叩頭求哀。

    昉勃然謂忻曰:“事形如此,何叩頭之有!”于是伏誅,籍沒其家。

    後數日,上素服臨射殿,盡取昉敢、忻、士彥三家資物置于前,令百僚射取之,以為鑒誡雲。

     鄭譯鄭譯,字正義,荥陽開封人也。

    祖瓊,魏太常。

    父道邕,魏司空。

    譯頗有學識,兼知鐘律,善騎射。

    譯從祖開府文寬,尚魏平陽公主,則周太祖元後之妹也。

    主無子,太祖令譯後之。

    由是譯少為太祖所親,恆令與諸子遊集。

    年十餘歲,嘗詣相府司錄李長宗,長宗于衆中戲之。

    譯斂容謂長宗曰:“明公位望不輕,瞻仰斯屬,辄相玩狎,無乃喪德也。

    ”長宗甚異之。

    文寬後誕二子,譯複歸本生。

     周武帝時,起家給事中士,拜銀青光祿大夫,轉左侍上士。

    與儀同劉昉恆侍帝側。

    譯時喪妻,帝命譯尚梁安固公主。

    及帝親總萬機,以為禦正下大夫,俄轉太子宮尹。

    時太子多失德,内史中大夫烏丸軌每勸帝廢太子而立秦王,由是太子恆不自安。

    其後诏太子西征吐谷渾,太子乃陰謂譯曰:“秦王,上愛子也。

    烏丸軌,上信臣也。

    今吾此行,得無扶蘇之事乎?”譯曰:“願殿下勉著仁孝,無失子道而已。

     勿為他慮。

    ”太子然之。

    既破賊,譯以功最,賜爵開國子,邑三百戶。

    後坐亵狎皇太子,帝大怒,除名為民。

    太子複召之,譯戲狎如初。

    因言于太子曰:“殿下何時可得據天下?”太子悅而益昵之。

    及帝崩,太子嗣位,是為宣帝。

    超拜開府、内史下大夫、封歸昌縣公,邑一千戶,委以朝政。

    俄遷内史上大夫,進封沛國公,邑五千戶,以其子善願為歸昌公,元琮為永安縣男,又監國史。

    譯頗專權,時帝幸東京,譯擅取官材,自營私第,坐是複除名為民。

    劉昉數言于帝,帝複召之,顧待如初。

     诏領内史事。

     初,高祖與譯有同學之舊,譯又素知高祖相表有奇,傾心相結。

    至是,高祖為宣帝所忌,情不自安,嘗在永巷私于譯曰:“久願出籓,公所悉也。

    敢布心腹,少留意焉。

    ”譯曰:“以公德望,天下歸心,欲求多福,豈敢忘也。

    謹即言之。

    ”時将遣譯南征,譯請元帥。

    帝曰:“卿意如何?”譯對曰:“若定江東,自非懿戚重臣無以鎮撫。

    可令隋公行,且為壽陽總管以督軍事。

    ”帝從之。

    乃下诏以高祖為揚州總管,譯發兵俱會壽陽以伐陳。

    行有日矣,帝不悆,遂與禦正下大夫劉昉謀,引高祖入受顧托。

    既而譯宣诏,文武百官皆受高祖節度。

    時禦正中大夫顔之儀與宦者謀,引大将軍宇文仲輔政。

    仲已至禦坐,譯知之,遽率開府楊惠及劉昉、皇甫績、柳裘俱入。

    仲與之儀見譯等,愕然,逡巡欲出,高祖因執之。

    于是矯诏複以譯為内史上大夫。

    明日,高祖為丞相,拜譯柱國、相府長史、治内史上大夫事。

    及高祖為大冢宰,總百揆,以譯兼領天官都府司會,總六府事。

    出入卧内,言無不從,賞賜玉帛不可勝計。

    每出入,以甲士從。

    拜其子元璹為儀同。

    時尉迥、王謙、司馬消難等作亂,高祖逾加親禮。

    俄而進位上柱國,恕以十死。

      譯性輕險,不親職務,而髒貨狼籍。

    高祖陰疏之,然以其有定策功,不忍廢放,陰敕官屬不得白事于譯。

    譯猶坐?事,無所關預。

    譯懼,頓首求解職,高祖寬谕之,接以恩禮。

    及上受禅,以上柱國公歸第,賞賜豐厚。

    進子元璹爵城臯郡公,邑二千戶,元洵永安男。

    追贈其父及亡兄二人并為刺史。

    譯自以被疏,陰呼道士章醮以祈福助,其婢奏譯厭蠱左道。

    上謂譯曰:“我不負公,此何意也?”譯無以對。

    譯又與母别居,為憲司所劾,由是除名。

    下诏曰:“譯嘉謀良策,寂爾無聞,鬻獄賣官,沸騰盈耳。

    若留之于世,在人為不道之臣,戮之于朝,入地為不孝之鬼。

    有累幽顯,無以置之,宜賜以《孝經》,令其熟讀。

    ”仍遣與母共居。

     未幾,诏譯參撰律令,複授開府、隆州刺史。

    請還治疾,有诏征之,見于醴泉宮。

    上賜宴甚歡,因謂譯曰:“貶退已久,情相矜愍。

    ”于是複爵沛國公,位上柱國。

    上顧謂侍臣曰:“鄭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