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志第三十 經籍四 集 道經 佛經
關燈
小
中
大
闱之内。
後生好事,遞相放習,朝野紛紛,号為宮體。
流宕不已,訖于喪亡。
陳氏因之,未能全變。
其中原則兵亂積年,文章道盡。
後魏文帝,頗效屬辭,未能變俗,例皆淳古。
齊宅漳濱,辭人間起,高言累句,紛纭絡繹,清辭雅緻,是所未聞。
後周草創,幹戈不戢,君臣戮力,專事經營,風流文雅,我則未暇。
其後南平漢沔,東定河朔,訖于有隋,四海一統,采荊南之?巳梓,收會稽之箭竹,辭人才士,總萃京師。
屬以高祖少文,炀帝多忌,當路執權,逮相擯壓。
于是握靈蛇之珠,韫荊山之玉,轉死溝壑之内者,不可勝數,草澤怨刺,于是興焉。
古者陳詩觀風,斯亦所以關乎盛衰者也。
班固有《詩賦略》,凡五種,今引而伸之,合為三種,謂之集部。
凡四部經傳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萬六千七百八卷。
通計亡書,合四千一百九十一部,四萬九千四百六十七卷。
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
餌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
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
符錄十七部,一百三卷。
右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
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
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
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
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
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号。
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
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轉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
所說之經,亦禀元一之氣,自然而有,非所造為,亦與天尊常在不滅。
天地不壞,則蘊而莫傳,劫運若開,其文自見。
凡八字,盡道體之奧,謂之天書。
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耀,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
天尊之開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辯析之。
自天真以下,至于諸仙,展轉節級,以次相授。
諸仙得之,始授世人。
然以天尊經曆年載,始一開劫,受法之人,得而寶秘,亦有年限,方始傳授。
上品則年久,下品則年近。
故今授道者,經四十九年,始得授人。
推其大旨,蓋亦歸于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緻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道合體。
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
箓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
受者必先潔齋,然後赍金環一,并諸贽币,以見于師。
師受其贽,以箓授之,仍剖金環,各持其半,雲以為約。
弟子得箓,緘而佩之。
其潔齋之法,有黃箓、玉箓、金箓、塗炭等齋。
為壇三成,每成皆置綿蕝峤,以為限域。
傍各開門,皆有法象。
齋者亦有人數之限,以次入于綿蕝之中,魚貫面縛,陳說愆咎,告白神祇,晝夜不息,或一二七日而止。
其齋數之外有人者,并在綿蕝之外,謂之齋客,但拜謝而已,不面縛焉。
而又有諸消災度厄之法,依陰陽五行數術,推人年命書之,如章表之儀,并具贽币,燒香陳讀。
雲奏上天曹,請為除厄,謂之上章。
夜中于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币物,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
又以木為印,刻星辰日月于其上,吸氣執之,以印疾病,多有愈者。
又能登刀入火而焚敕之,使刃不能割,火不能熱。
而又有諸服餌、辟谷、金丹、玉漿、雲英,蠲除滓穢之法,不可殚記。
雲自上古黃帝、帝喾、夏禹之俦,并遇神人,鹹受道箓,年代既遠,經史無聞焉。
推尋事迹,漢時諸子,道書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羨,處沖虛而已,無上天官符箓之事。
其《黃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
故言陶弘景者,隐于句容,好陰陽五行,風角星算,修辟谷導引之法,受道經符箓,武帝素與之遊。
及禅代之際,弘景取圖谶之文,合成“景梁”字以獻之,由是恩遇甚厚。
又撰《登真隐訣》,以證古有神仙之事;又言神丹可成,服之則能長生,與天地永畢。
帝令弘景試合神丹,竟不能就,乃言中原隔絕,藥物不精故也。
帝以為然,敬之尤甚。
然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猶自上章,朝士受道者衆。
三吳及邊海之際,信之逾甚。
陳武世居吳興,故亦奉焉。
後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謙之,自雲嘗遇真人成公興,後遇太上老君,授謙之為天師,而又賜之《雲中音誦科誡》二十卷。
又使玉女授其服氣導引之法,遂得辟谷,氣盛體輕,顔色鮮麗。
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
其後又遇神人李譜,雲是老君玄孫,授其圖箓真經,劾召百神,六十餘卷,及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
太武始光之初,奉其書而獻之。
帝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祀嵩嶽,迎緻其餘弟子,于代都東南起壇宇,給道士百二十餘人,顯揚其法,宣布天下。
太武親備法駕而受符箓焉。
自是道業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箓,以為故事,刻天尊及諸仙之象而供養焉。
遷洛已後,置道場于南郊之傍,方二百步。
正月、十月之十五日,并有道士哥人百六人,拜而祠焉。
後齊神武帝遷鄴,遂罷之。
文襄之世,更置館宇,選其精至者使居焉。
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舊,尋與佛法俱滅,開皇初又興,高祖雅信佛法,于道士蔑如也。
大業中,道士以術進者甚衆。
其所以講經,由以《老子》為本,次講《莊子》及《靈寶》、《升玄》之屬。
其餘衆經,或言傳之神人,篇卷非一。
自雲天尊姓樂名靜信,例皆淺俗,故世甚疑之。
其術業優者,行諸符禁,往往神驗。
而金丹玉液長生之事,曆代糜費,不可勝紀,竟無效焉。
今考其經目之數,附之于此。
大乘經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卷。
五百五十八部,一千六百九十七卷,經。
五十九部,三百七十九卷,疏。
小乘經四百八十七部,八百五十二卷。
雜經三百八十部,七百一十六卷。
雜經目殘缺,其見數如此。
雜疑經一百七十二部,三百三十六卷。
大乘律五十二部,九十一卷。
小乘律八十部,四百七十二卷。
七十七部,四百九十卷,律。
二部,二十三卷,講疏。
雜律二十七部,四十六卷。
大乘論三十五部,一百四十一卷。
三十部,九十四卷,論。
十五部,四十七卷,疏。
小乘論四十一部,五百六十七卷。
二十一部,四百九十一卷,論。
十部,七十六卷,講疏。
雜論五十一部,四百三十七卷。
三十二部,二百九十九卷,論。
九部,一百三十八卷,講疏。
記二十部,四百六十四卷。
右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佛經者,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淨飯王太子釋迦牟尼所說。
釋迦當周莊王之九年四月八日,自母右脅而生,姿貌奇異,有三十二相,八十二好。
舍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
華言譯之為淨覺。
其所說雲,人身雖有生死之異,至于精神則恆不滅。
此身之前,則經無量身矣。
積而修習,精神清淨,則成佛道。
天地之外,四維上下,更有天地,亦無終極,然皆有成有敗。
一成一敗,謂之一劫。
自此天地已前,則有無量劫矣。
每劫必有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數不同。
今此劫中,當有千佛。
自初至于釋迦,已七佛矣。
其次當有彌勒出世,必經三會,演說法藏,開度衆生。
由其道者,有四等之果。
一曰須陀洹,二曰斯陀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羅漢。
至羅漢者,則出入生死,去來隐顯,而不為累。
阿羅漢已上,至菩薩者,深見佛性,以至成道。
每佛滅度,遺法相傳,有正、象、末三等淳樗之異。
年歲遠近,亦各不同。
末法已後,衆生愚鈍,無複佛教,而業行轉惡,年壽漸短,經數百千載間,乃至朝生夕死。
然後有大水、大火、大風之災,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歸淳樸,謂之小劫。
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
初,天竺中多諸外道,并事水火毒龍,而善諸變幻。
釋迦之苦行也,是諸邪道,并來嬲惱,以亂其心,而不能得。
及佛道成,盡皆摧伏,并為弟子。
弟子,男曰桑門,譯言息心,而總曰僧,譯言行乞。
女曰比丘尼。
皆剃落須發,釋累辭家,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資,而防心攝行。
僧至二百五十戒,尼五百戒。
俗人信憑佛法者,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皆去殺、盜、淫、妄言、飲酒,是為五誡。
釋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龍人鬼并來聽法,弟子得道,以百千萬億數。
然後于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
涅槃亦曰泥洹,譯言滅度,亦言常樂我淨。
初釋迦說法,以人之性識根業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說。
至是謝世,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綴以文字,集載為十二部。
後數百年,有羅漢菩薩,相繼著論,贊明其義。
然佛所說,我滅度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義如此。
推尋典籍,自漢已上,中國未傳。
或雲久以流布,遭秦之世,所以堙滅。
其後張骞使西域,蓋聞有浮屠之教。
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也。
後漢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以問于朝,而傅毅以佛對。
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
并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
愔之來也,以白馬負經,因立白馬寺于洛城雍門西以處之。
其經緘于蘭台石室,而又畫像于清涼台及顯節陵上。
章帝時,楚王英以崇敬佛法聞,西域沙門,赍佛經而至者甚衆。
永平中,法蘭又譯《十住經》。
其餘傳譯,多未能通。
至桓帝時,有安息國沙門安靜,赍經至洛,翻譯最為通解。
靈帝時,有月支沙門支谶、天竺沙門竺佛朔等,并翻佛經。
而支谶所譯《泥洹經》二卷,學者以為大得本旨。
漢末,太守竺融,亦崇佛法。
三國時,有西域沙門康僧會,赍佛經至吳譯之,吳主孫權,甚大敬信。
魏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戒,剃發為僧。
先是西域沙門來此,譯《小品經》,首尾乖舛,未能通解。
甘露中,有硃仕行者,往西域,至于阗國,得經九十章,晉元康中,至鄴譯之,題曰《放光般若經》。
太始中,有月支沙門竺法護,西遊諸國,大得佛經,至洛翻譯,部數甚多。
佛教東流,自此而盛。
石勒時,常山沙門衛道安,性聰敏,誦經日至萬餘言。
以胡僧所譯《維摩》《法華》,未盡深旨,精思十年,心了神悟,乃正其乖舛,宣揚解釋。
時中國紛擾,四方隔絕,道安乃率門徒,南遊新野,欲令玄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趨諸方。
法性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慧遠之襄陽。
後至長安,苻堅甚敬之。
道安素聞天竺沙門鸠摩羅什,思通法門,勸堅緻之。
什亦聞安令問,遙拜緻敬。
姚苌弘始二年,羅什至長安,時道安卒後已二十載矣,什深慨恨。
什之來也,大譯經論,道安所正,與什所譯,義如一,初無乖舛。
初,晉元熙中,新豐沙門智猛,策杖西行,到華氏城,得《泥洹經》及《僧祗律》,東至高昌,譯《泥洹》為二十卷。
後有天竺沙門昙摩羅谶複赍胡本,來至河西。
沮渠蒙遜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參驗,未還而蒙遜破滅。
姚苌弘始十年,猛本始至長安,譯為三十卷。
昙摩羅谶又譯《金光明》等經。
時胡僧至長安者數十輩,惟鸠摩羅什才德最優。
其所譯則《維摩》、《法華》、《成實論》等諸經,及昙無忏所譯《金光明》,昙摩羅忏譯《泥洹》等經,并為大乘之學。
而什又譯《十誦律》,天竺沙門佛陀耶舍譯《長阿含經》及《四方律》,兜佉勒沙門昙摩難提譯《增一阿含經》,昙摩耶舍譯《阿毗昙論》,并為小乘之學。
其餘經論,不可勝記。
自是佛法流通,極于四海矣。
東晉隆安中,又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及《中阿含經》。
義熙中,沙門支法領從于阗國得《華嚴經》三萬六千偈,至金陵宣譯。
又有沙門法顯,自長安遊天竺,經三十餘國,随有經律之處,學其書語,譯而寫之。
還至金陵,與天竺禅師跋羅參共辯定,謂《僧祗律》,學者傳之。
齊梁及陳,并有外國沙門。
然所宣譯,無大名部可為法門者。
梁武大崇佛法,于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凡五千四百卷。
沙門寶唱撰《經目錄》。
又後魏時,太武帝西征長安,以沙門多違佛律,群聚穢亂,乃诏有司,盡坑殺之,焚破佛像。
長安僧徒,一時殲滅。
自餘征鎮,豫聞诏書,亡匿得免者十一二。
文成之世,又使修複。
熙平中,遣沙門慧生使西域,采諸經律,得一百七十部。
永平中,又有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大譯佛經,與羅什相埒。
其《地持》、《十地論》,并為大乘學者所重。
後齊遷鄴,佛法不改。
至周武帝時,蜀郡沙門衛元嵩上書,稱僧徒猥濫,武帝出诏,一切廢毀。
開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
而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處,并官寫一切經,置于寺内;而又别寫,藏于秘閣。
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百倍。
大業時,又令沙門智果,于東都内道場撰諸經目,分别條貫,以佛所說經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雜經。
其餘似後人假托為之者,别為一部,謂之疑經。
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佛理者,名之為論,及戒律并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别。
又所學者,錄其當時行事,名之為記。
凡十一種。
今舉其大數,列于此篇。
右道、佛經二千三百二十九部,七千四百一十四卷。
道、佛者,方外之教,聖人之遠緻也。
俗士為之,不通其指,多離以迂怪,假托變幻亂于世,斯所以為弊也。
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誣也。
故錄其大綱,附于四部之末。
大凡經傳存亡及道、佛,六千五百二十部,五萬六千八百八十一卷。
後生好事,遞相放習,朝野紛紛,号為宮體。
流宕不已,訖于喪亡。
陳氏因之,未能全變。
其中原則兵亂積年,文章道盡。
後魏文帝,頗效屬辭,未能變俗,例皆淳古。
齊宅漳濱,辭人間起,高言累句,紛纭絡繹,清辭雅緻,是所未聞。
後周草創,幹戈不戢,君臣戮力,專事經營,風流文雅,我則未暇。
其後南平漢沔,東定河朔,訖于有隋,四海一統,采荊南之?巳梓,收會稽之箭竹,辭人才士,總萃京師。
屬以高祖少文,炀帝多忌,當路執權,逮相擯壓。
于是握靈蛇之珠,韫荊山之玉,轉死溝壑之内者,不可勝數,草澤怨刺,于是興焉。
古者陳詩觀風,斯亦所以關乎盛衰者也。
班固有《詩賦略》,凡五種,今引而伸之,合為三種,謂之集部。
凡四部經傳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萬六千七百八卷。
通計亡書,合四千一百九十一部,四萬九千四百六十七卷。
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
餌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
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
符錄十七部,一百三卷。
右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
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
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
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
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
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号。
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
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轉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
所說之經,亦禀元一之氣,自然而有,非所造為,亦與天尊常在不滅。
天地不壞,則蘊而莫傳,劫運若開,其文自見。
凡八字,盡道體之奧,謂之天書。
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耀,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
天尊之開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辯析之。
自天真以下,至于諸仙,展轉節級,以次相授。
諸仙得之,始授世人。
然以天尊經曆年載,始一開劫,受法之人,得而寶秘,亦有年限,方始傳授。
上品則年久,下品則年近。
故今授道者,經四十九年,始得授人。
推其大旨,蓋亦歸于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緻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道合體。
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
箓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
受者必先潔齋,然後赍金環一,并諸贽币,以見于師。
師受其贽,以箓授之,仍剖金環,各持其半,雲以為約。
弟子得箓,緘而佩之。
其潔齋之法,有黃箓、玉箓、金箓、塗炭等齋。
為壇三成,每成皆置綿蕝峤,以為限域。
傍各開門,皆有法象。
齋者亦有人數之限,以次入于綿蕝之中,魚貫面縛,陳說愆咎,告白神祇,晝夜不息,或一二七日而止。
其齋數之外有人者,并在綿蕝之外,謂之齋客,但拜謝而已,不面縛焉。
而又有諸消災度厄之法,依陰陽五行數術,推人年命書之,如章表之儀,并具贽币,燒香陳讀。
雲奏上天曹,請為除厄,謂之上章。
夜中于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币物,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
又以木為印,刻星辰日月于其上,吸氣執之,以印疾病,多有愈者。
又能登刀入火而焚敕之,使刃不能割,火不能熱。
而又有諸服餌、辟谷、金丹、玉漿、雲英,蠲除滓穢之法,不可殚記。
雲自上古黃帝、帝喾、夏禹之俦,并遇神人,鹹受道箓,年代既遠,經史無聞焉。
推尋事迹,漢時諸子,道書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羨,處沖虛而已,無上天官符箓之事。
其《黃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
故言陶弘景者,隐于句容,好陰陽五行,風角星算,修辟谷導引之法,受道經符箓,武帝素與之遊。
及禅代之際,弘景取圖谶之文,合成“景梁”字以獻之,由是恩遇甚厚。
又撰《登真隐訣》,以證古有神仙之事;又言神丹可成,服之則能長生,與天地永畢。
帝令弘景試合神丹,竟不能就,乃言中原隔絕,藥物不精故也。
帝以為然,敬之尤甚。
然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猶自上章,朝士受道者衆。
三吳及邊海之際,信之逾甚。
陳武世居吳興,故亦奉焉。
後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謙之,自雲嘗遇真人成公興,後遇太上老君,授謙之為天師,而又賜之《雲中音誦科誡》二十卷。
又使玉女授其服氣導引之法,遂得辟谷,氣盛體輕,顔色鮮麗。
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
其後又遇神人李譜,雲是老君玄孫,授其圖箓真經,劾召百神,六十餘卷,及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
太武始光之初,奉其書而獻之。
帝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祀嵩嶽,迎緻其餘弟子,于代都東南起壇宇,給道士百二十餘人,顯揚其法,宣布天下。
太武親備法駕而受符箓焉。
自是道業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箓,以為故事,刻天尊及諸仙之象而供養焉。
遷洛已後,置道場于南郊之傍,方二百步。
正月、十月之十五日,并有道士哥人百六人,拜而祠焉。
後齊神武帝遷鄴,遂罷之。
文襄之世,更置館宇,選其精至者使居焉。
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舊,尋與佛法俱滅,開皇初又興,高祖雅信佛法,于道士蔑如也。
大業中,道士以術進者甚衆。
其所以講經,由以《老子》為本,次講《莊子》及《靈寶》、《升玄》之屬。
其餘衆經,或言傳之神人,篇卷非一。
自雲天尊姓樂名靜信,例皆淺俗,故世甚疑之。
其術業優者,行諸符禁,往往神驗。
而金丹玉液長生之事,曆代糜費,不可勝紀,竟無效焉。
今考其經目之數,附之于此。
大乘經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卷。
五百五十八部,一千六百九十七卷,經。
五十九部,三百七十九卷,疏。
小乘經四百八十七部,八百五十二卷。
雜經三百八十部,七百一十六卷。
雜經目殘缺,其見數如此。
雜疑經一百七十二部,三百三十六卷。
大乘律五十二部,九十一卷。
小乘律八十部,四百七十二卷。
七十七部,四百九十卷,律。
二部,二十三卷,講疏。
雜律二十七部,四十六卷。
大乘論三十五部,一百四十一卷。
三十部,九十四卷,論。
十五部,四十七卷,疏。
小乘論四十一部,五百六十七卷。
二十一部,四百九十一卷,論。
十部,七十六卷,講疏。
雜論五十一部,四百三十七卷。
三十二部,二百九十九卷,論。
九部,一百三十八卷,講疏。
記二十部,四百六十四卷。
右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佛經者,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淨飯王太子釋迦牟尼所說。
釋迦當周莊王之九年四月八日,自母右脅而生,姿貌奇異,有三十二相,八十二好。
舍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
華言譯之為淨覺。
其所說雲,人身雖有生死之異,至于精神則恆不滅。
此身之前,則經無量身矣。
積而修習,精神清淨,則成佛道。
天地之外,四維上下,更有天地,亦無終極,然皆有成有敗。
一成一敗,謂之一劫。
自此天地已前,則有無量劫矣。
每劫必有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數不同。
今此劫中,當有千佛。
自初至于釋迦,已七佛矣。
其次當有彌勒出世,必經三會,演說法藏,開度衆生。
由其道者,有四等之果。
一曰須陀洹,二曰斯陀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羅漢。
至羅漢者,則出入生死,去來隐顯,而不為累。
阿羅漢已上,至菩薩者,深見佛性,以至成道。
每佛滅度,遺法相傳,有正、象、末三等淳樗之異。
年歲遠近,亦各不同。
末法已後,衆生愚鈍,無複佛教,而業行轉惡,年壽漸短,經數百千載間,乃至朝生夕死。
然後有大水、大火、大風之災,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歸淳樸,謂之小劫。
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
初,天竺中多諸外道,并事水火毒龍,而善諸變幻。
釋迦之苦行也,是諸邪道,并來嬲惱,以亂其心,而不能得。
及佛道成,盡皆摧伏,并為弟子。
弟子,男曰桑門,譯言息心,而總曰僧,譯言行乞。
女曰比丘尼。
皆剃落須發,釋累辭家,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資,而防心攝行。
僧至二百五十戒,尼五百戒。
俗人信憑佛法者,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皆去殺、盜、淫、妄言、飲酒,是為五誡。
釋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龍人鬼并來聽法,弟子得道,以百千萬億數。
然後于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
涅槃亦曰泥洹,譯言滅度,亦言常樂我淨。
初釋迦說法,以人之性識根業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說。
至是謝世,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綴以文字,集載為十二部。
後數百年,有羅漢菩薩,相繼著論,贊明其義。
然佛所說,我滅度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義如此。
推尋典籍,自漢已上,中國未傳。
或雲久以流布,遭秦之世,所以堙滅。
其後張骞使西域,蓋聞有浮屠之教。
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也。
後漢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以問于朝,而傅毅以佛對。
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
并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
愔之來也,以白馬負經,因立白馬寺于洛城雍門西以處之。
其經緘于蘭台石室,而又畫像于清涼台及顯節陵上。
章帝時,楚王英以崇敬佛法聞,西域沙門,赍佛經而至者甚衆。
永平中,法蘭又譯《十住經》。
其餘傳譯,多未能通。
至桓帝時,有安息國沙門安靜,赍經至洛,翻譯最為通解。
靈帝時,有月支沙門支谶、天竺沙門竺佛朔等,并翻佛經。
而支谶所譯《泥洹經》二卷,學者以為大得本旨。
漢末,太守竺融,亦崇佛法。
三國時,有西域沙門康僧會,赍佛經至吳譯之,吳主孫權,甚大敬信。
魏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戒,剃發為僧。
先是西域沙門來此,譯《小品經》,首尾乖舛,未能通解。
甘露中,有硃仕行者,往西域,至于阗國,得經九十章,晉元康中,至鄴譯之,題曰《放光般若經》。
太始中,有月支沙門竺法護,西遊諸國,大得佛經,至洛翻譯,部數甚多。
佛教東流,自此而盛。
石勒時,常山沙門衛道安,性聰敏,誦經日至萬餘言。
以胡僧所譯《維摩》《法華》,未盡深旨,精思十年,心了神悟,乃正其乖舛,宣揚解釋。
時中國紛擾,四方隔絕,道安乃率門徒,南遊新野,欲令玄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趨諸方。
法性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慧遠之襄陽。
後至長安,苻堅甚敬之。
道安素聞天竺沙門鸠摩羅什,思通法門,勸堅緻之。
什亦聞安令問,遙拜緻敬。
姚苌弘始二年,羅什至長安,時道安卒後已二十載矣,什深慨恨。
什之來也,大譯經論,道安所正,與什所譯,義如一,初無乖舛。
初,晉元熙中,新豐沙門智猛,策杖西行,到華氏城,得《泥洹經》及《僧祗律》,東至高昌,譯《泥洹》為二十卷。
後有天竺沙門昙摩羅谶複赍胡本,來至河西。
沮渠蒙遜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參驗,未還而蒙遜破滅。
姚苌弘始十年,猛本始至長安,譯為三十卷。
昙摩羅谶又譯《金光明》等經。
時胡僧至長安者數十輩,惟鸠摩羅什才德最優。
其所譯則《維摩》、《法華》、《成實論》等諸經,及昙無忏所譯《金光明》,昙摩羅忏譯《泥洹》等經,并為大乘之學。
而什又譯《十誦律》,天竺沙門佛陀耶舍譯《長阿含經》及《四方律》,兜佉勒沙門昙摩難提譯《增一阿含經》,昙摩耶舍譯《阿毗昙論》,并為小乘之學。
其餘經論,不可勝記。
自是佛法流通,極于四海矣。
東晉隆安中,又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及《中阿含經》。
義熙中,沙門支法領從于阗國得《華嚴經》三萬六千偈,至金陵宣譯。
又有沙門法顯,自長安遊天竺,經三十餘國,随有經律之處,學其書語,譯而寫之。
還至金陵,與天竺禅師跋羅參共辯定,謂《僧祗律》,學者傳之。
齊梁及陳,并有外國沙門。
然所宣譯,無大名部可為法門者。
梁武大崇佛法,于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凡五千四百卷。
沙門寶唱撰《經目錄》。
又後魏時,太武帝西征長安,以沙門多違佛律,群聚穢亂,乃诏有司,盡坑殺之,焚破佛像。
長安僧徒,一時殲滅。
自餘征鎮,豫聞诏書,亡匿得免者十一二。
文成之世,又使修複。
熙平中,遣沙門慧生使西域,采諸經律,得一百七十部。
永平中,又有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大譯佛經,與羅什相埒。
其《地持》、《十地論》,并為大乘學者所重。
後齊遷鄴,佛法不改。
至周武帝時,蜀郡沙門衛元嵩上書,稱僧徒猥濫,武帝出诏,一切廢毀。
開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
而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處,并官寫一切經,置于寺内;而又别寫,藏于秘閣。
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百倍。
大業時,又令沙門智果,于東都内道場撰諸經目,分别條貫,以佛所說經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雜經。
其餘似後人假托為之者,别為一部,謂之疑經。
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佛理者,名之為論,及戒律并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别。
又所學者,錄其當時行事,名之為記。
凡十一種。
今舉其大數,列于此篇。
右道、佛經二千三百二十九部,七千四百一十四卷。
道、佛者,方外之教,聖人之遠緻也。
俗士為之,不通其指,多離以迂怪,假托變幻亂于世,斯所以為弊也。
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誣也。
故錄其大綱,附于四部之末。
大凡經傳存亡及道、佛,六千五百二十部,五萬六千八百八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