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經籍一(經)

關燈
卷《春秋義略》三十卷陳右軍将軍張沖撰。

     《春秋左氏義略》八卷《春秋五十凡義疏》二卷《春秋左氏傳述義》四十卷東京太學博士劉炫撰。

     《春秋序義疏》一卷梁有《春秋發題》一卷,梁簡文帝撰;《春秋左氏圖》十卷,漢太子太傅嚴彭祖撰;《古今春秋盟會地圖》一卷。

    亡。

     《春秋公羊傳》十二卷嚴彭祖撰。

     《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漢谏議大夫何休注。

      《春秋公羊經傳》十三卷晉散騎常侍王愆期注。

    梁有《春秋公羊傳》十二卷,晉河南太守高龍注;《春秋公羊傳》十四卷,孔衍集解;《春秋公羊音》,李軌、晉徵士江淳撰,各一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漢膠西相董仲舒撰。

      《春秋決事》十卷董仲舒撰。

     《春秋決疑論》一卷《春秋左氏膏盲》十卷何休撰。

     《春秋谷梁廢疾》三卷何休撰。

     《春秋漢議》十三卷何休撰。

     《駁何氏漢議》二卷鄭玄撰。

    梁有《漢議駁》二卷,服虔撰,亡。

      《駁何氏漢議叙》一卷《春秋公羊墨守》十四卷何休撰。

      《春秋公羊例序》五卷刁氏撰。

     《春秋公羊谥例》一卷何休撰。

    梁有《春秋公羊傳條例》一卷,何休撰;《春秋公羊傳問答》五卷,荀爽問,魏安平太守徐欽答;《春秋公羊論》二卷,晉車騎将軍庾翼問,王愆期答。

    亡。

     《春秋公羊解序》一卷鮮于公撰。

     《春秋公羊疏》十二卷《春秋谷梁傳》十三卷吳仆射唐固注。

    梁有《春秋谷梁傳》十五卷,漢谏議大夫尹更始撰,亡。

      《春秋谷梁傳》十二卷魏樂平太守糜信注。

     《谷梁傳》十卷晉堂邑太守張靖注。

    梁有《春秋谷梁傳》十三卷,晉給事郎徐乾注;《春秋谷梁傳》十卷,胡讷集解。

    亡。

     《春秋谷梁傳》十六卷程闡撰。

     《春秋谷梁傳》十四卷孔衍撰。

     《春秋谷梁傳》十二卷徐邈撰。

     《春秋谷梁傳》十四卷段肅注,疑漢人。

     《春秋谷梁傳》五卷孔君揩訓,殘缺。

    梁十四卷。

     《春秋谷梁傳》十二卷範甯集解。

    梁有《谷梁音》一卷,亡。

     《春秋谷梁傳》四卷殘缺,張、程、孫、劉四家集解。

     糜信《理何氏漢議》二卷魏人撰。

      《春秋谷梁傳義》十卷徐邈撰。

     《春秋議》十卷何休撰。

     徐邈《答春秋谷梁義》三卷薄叔玄《問谷梁義》二卷梁四卷。

     《春秋谷梁傳例》一卷範甯撰。

     《春秋公羊、谷梁傳》十二卷晉博士劉兆撰。

     《春秋谷梁廢疾》三卷何休撰,鄭玄釋,張靖箋。

     《春秋公羊、谷梁二傳評》三卷《春秋三家經本訓诂》十二卷賈逵撰。

    宋有《三家經》二卷,亡。

     《春秋三傳論》十卷魏大長秋韓益撰。

     《春秋經合三傳》十卷潘叔度撰。

     《春秋成奪》十卷潘叔度撰。

     《春秋三傳評》十卷胡讷撰。

    梁有《春秋集三師難》三卷,《春秋集三傳經解》十卷,胡讷撰。

    今亡。

     《春秋土地名》三卷晉裴秀客京相璠等撰。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卷賈逵注。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一卷虞翻注。

     《春秋外傳章句》一卷王肅撰。

    梁二十二卷。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二卷韋昭注。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卷晉五經博士孔晁注。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一卷唐固注。

    梁有《春秋古今盟會地圖》一卷,亡。

      右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

    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

      《春秋》者,魯史策書之名。

    昔成周微弱,典章淪廢,魯以周公之故,遺制尚存。

    仲尼因其舊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順,或直書其事,以示首惡。

     故有求名而亡,欲蓋而彰,亂臣賊子,于是大懼。

    其所褒貶,不可具書,皆口授弟子。

    弟子退而異說,左丘明恐失其真,乃為之傳。

    遭秦滅學,口說尚存。

    漢初,有公羊、谷梁、鄒氏、夾氏,四家并行。

    王莽之亂,鄒氏無師,夾氏亡。

    初,齊人胡母子都傳《公羊春秋》,授東海嬴公。

    嬴公授東海孟卿,孟卿授魯人眭孟,眭孟授東海嚴彭祖、魯人顔安樂。

    故後漢《公羊》有嚴氏、顔氏之學,與谷梁三家并立。

     漢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說》。

    而《左氏》漢初出于張蒼之家,本無傳者。

    至文帝時,梁太傅賈誼為訓诂,授趙人貫公。

    其後劉歆典校經籍,考而正之,欲立于學,諸儒莫應。

    至建武中,尚書令韓歆請立而未行。

    時陳元最明《左傳》,又上書訟之。

      于是乃以魏郡李封為《左氏》博士。

    後群儒蔽固者,數廷争之。

    及封卒,遂罷。

    然諸儒傳《左氏》者甚衆。

    永平中,能為《左氏》者,擢高第為講郎。

    其後賈逵、服虔并為訓解。

    至魏,遂行于世。

    晉時,杜預又為《經傳集解》。

    《谷梁》範甯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預注,俱立國學。

    然《公羊》、《谷梁》,但試讀文,而不能通其義。

    後學三傳通講,而《左氏》唯傳服義。

    至隋,杜氏盛行,服義及《公羊》、《谷梁》浸微,今殆無師說。

     《古文孝經》一卷孔安國傳。

    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孝經》一卷鄭氏注。

    梁有馬融、鄭衆注孝經》二卷,亡。

     《孝經》一卷王肅解。

    梁有魏散騎常侍蘇林,吏部尚書何晏,光祿大夫劉邵、孫氏等注《孝經》各一卷,亡。

     《孝經解贊》一卷韋昭解。

      《孝經默注》一卷徐整注。

     《集解孝經》一卷謝萬集。

     《集議孝經》一卷晉中書郎荀昶撰,亡。

     《集議孝經》一卷晉東陽太守袁敬仲集。

    梁有《孝經皇義》一卷,宋均撰;又有晉給事中楊泓,處士虞槃佐、孫氏,東陽太守殷仲文,晉陵太守殷叔道,丹陽尹車胤,孔光各注《孝經》一卷;荀昶注《孝經》二卷;宋何承天、費沈,齊光祿大夫王玄載,國子博士明僧紹,梁五經博士嚴植之,尚書功論郎曹思文,羽林監江系之,江遜等注《孝經》各一卷;釋慧始注《孝經》一卷;陶弘景《集注孝經》一卷;諸葛循《孝經序》一卷。

    亡。

     《孝經》一卷釋慧琳注。

    梁有晉穆帝時《晉孝經》一卷,武帝時《送總明館孝經講》、《議》各一卷,宋大明中《東宮講》,齊永明三年《東宮講》,齊永明中《諸王講》及賀緌講、議《孝經義疏》各一卷,齊臨沂令李玉之為始興王講《孝經義疏》二卷,亡。

     《孝經義疏》十八卷梁武帝撰。

    梁有皇太子講《孝經義》三卷,天監八年皇太子講《孝經義》一卷,梁簡文《孝經義疏》五卷,蕭子顯《孝經義疏》一卷,亡。

      《孝經敬愛義》一卷梁吏部尚書蕭子顯撰。

      《孝經私記》四卷無名先生撰。

     《孝經義》一卷《孝經義疏》一卷趙景韶撰。

      《孝經義疏》三卷皇侃撰。

     《孝經私記》二卷周弘正撰。

     《古文孝經述義》五卷劉炫撰。

      《孝經講疏》六卷徐孝克撰。

     《孝經義》一卷梁揚州文學從事太史叔明撰。

    梁有《孝經玄》、《孝經圖》各一卷,《孝經孔子圖》二卷,亡。

     《國語孝經》一卷右十八部,合六十三卷。

    通計亡書,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

    自天子達于庶人,雖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義一也。

    先王因之以治國家,化天下,故能不嚴而順,不肅而成。

    斯實生靈之至德,王者之要道。

    孔子既叙六經,題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以總會之,明其枝流雖分,本萌于孝者也。

    遭秦焚書,為河間人顔芝所藏。

    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而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蒼、谏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皆名其學。

    又有《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而長孫有《閨門》一章,其餘經文,大較相似,篇簡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為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傳。

    至劉向典校經籍,以顔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

    鄭衆、馬融,并為之注。

    又有鄭氏注,相傳或雲鄭玄,其立義與玄所注餘書不同,故疑之。

    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并立國學,而安國之本,亡于梁亂。

    陳及周、齊,唯傳鄭氏。

    至隋,秘書監王劭于京師訪得《孔傳》,送至河間劉炫。

    炫因序其得喪,述其議疏,講于人間,漸聞朝廷,後遂著令,與鄭氏并立。

    儒者喧喧,皆雲炫自作之,非孔舊本,而秘府又先無其書。

    又雲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譯《孝經》之旨,教于國人,謂之《國語孝經》。

    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論語》十卷鄭玄注。

    梁有《古文論語》十卷,鄭玄注;又王肅、虞翻、谯周等注《論語》各十卷。

    亡。

     《論語》九卷鄭玄注,晉散騎常侍虞喜贊。

     《集解論語》十卷何晏集。

     《集注論語》六卷晉八卷,晉太保衛瓘注。

    梁有《論語補阙》二卷,宋明帝補衛瓘阙,亡。

     《論語集義》八卷晉尚書左中兵郎崔豹集。

    梁十卷。

     《論語》十卷晉著作郎李充注。

      《集解論語》十卷晉廷尉孫綽解。

    梁有盈氏及孟整注《論語》各十卷,亡。

     《集解論語》十卷晉兗州别駕江熙解。

     《論語》七卷盧氏注。

    梁有晉國子博士梁觊、益州刺史袁喬、尹毅、司徒左長史張憑及陽惠明、宋新安太守孔澄之、齊員外郎虞遐及許容、曹思文注,釋僧智略解,梁太史叔明集解,陶弘景集注《論語》各十卷;又《論語音》二卷,徐邈等撰。

     亡。

     《論語難鄭》一卷梁有《古論語義注譜》一卷,徐氏撰;《論語隐義注》三卷,《論語義注》三卷。

    亡。

      《論語難鄭》一卷《論語标指》一卷司馬氏撰。

     《論語雜問》一卷《論語孔子弟子目錄》一卷鄭玄撰。

     《論語體略》二卷晉太傅主簿郭象撰。

     《論語旨序》三卷晉衛尉缪播撰。

     《論語釋疑》三卷王弼撰。

     《論語釋》一卷張憑撰。

      《論語釋疑》十卷晉尚書郎栾肇撰。

    梁有《論語釋駁》三卷,王肅撰;《論語駁序》二卷,栾肇撰;《論語隐》一卷,郭象撰;《論語藏集解》一卷,應琛撰;《論語釋》一卷,曹毗撰;《論語君子無所争》一卷,庾亮撰;《論語釋》一卷,李充撰;《論語釋》一卷,庾翼撰;《論語義》一卷,王濛撰;又蔡系《論語釋》一卷,張隐《論語釋》一卷,郄原《通鄭》一卷,王氏《修鄭錯》一卷,姜處道《論釋》一卷。

    亡。

     《論語别義》十卷範暠撰。

    梁有《論語疏》八卷,宋司空法曹張略等撰;《新書對張論》十卷,虞喜撰。

     《論語義疏》十卷褚仲都撰。

     《論語義疏》十卷皇侃撰。

     《論語述義》十卷劉炫撰。

     《論語義疏》八卷《論語講疏文句義》五卷徐孝克撰,殘缺。

     《論語義疏》二卷張沖撰。

    梁有《論語義注圖》十二卷,亡。

     《孔叢》七卷陳勝博士孔鲋撰。

    梁有《孔志》十卷,梁太尉參軍劉被撰,亡。

      《孔子家語》二十一卷王肅解。

    梁有《當家語》二卷,魏博士張融撰,亡。

      《孔子正言》二十卷梁武帝撰。

     《爾雅》三卷漢中散大夫樊光注。

    梁有漢劉歆,犍為文學、中黃門李巡《爾雅》各三卷,亡。

     《爾雅》七卷孫炎注。

     《爾雅》五卷郭璞注。

      《集注爾雅》十卷梁黃門郎沈〔注。

      《爾雅音》八卷秘書學士江氵崔撰。

    梁有《爾雅音》二卷,孫炎、郭璞撰。

      《爾雅圖》十卷郭璞撰。

    梁有《爾雅圖贊》二卷,郭璞撰,亡。

      《廣雅》三卷魏博士張揖撰。

    梁有四卷。

      《廣雅音》四卷秘書學士曹憲撰。

     《小爾雅》一卷李軌略解。

     《方言》十三卷漢揚雄撰,郭璞注。

      《釋名》八卷劉熙撰。

     《辯釋名》一卷韋昭撰。

     《五經音》十卷徐邈撰。

     《五經正名》十二卷劉炫撰。

     《白虎通》六卷《五經異義》十卷後漢太尉祭酒許慎撰。

      《五經然否論》五卷晉散騎常侍谯周撰。

      《五經拘沈》十卷晉高涼太守楊方撰。

     《五經大義》三卷戴逵撰。

    梁有《通五經》五卷,王氏撰;《五經咨疑》八卷,周楊撰;《五經異同評》一卷,賀緌撰;《五經秘表要》三卷。

    亡。

     《五經大義》十卷後周縣伯中大夫樊文深撰。

     《經典大義》十二卷沈文阿撰。

     《五經大義》五卷何妥撰。

     《五經通義》八卷梁九卷。

      《五經義》六卷梁七卷。

    梁又有《五經義略》一卷,亡。

     《五經要義》五卷梁十七卷,雷氏撰。

     《五經析疑》二十八卷邯鄲綽撰。

      《五經宗略》二十三卷元延明撰。

     《五經雜義》六卷孫暢之撰。

     《長春義記》一百卷梁簡文帝撰。

     《大義》九卷《遊玄桂林》九卷張譏撰。

      《六經通數》十卷梁舍人鮑泉撰。

      《七經義綱》二十九卷樊文深撰。

     《七經論》三卷樊文深撰。

     《質疑》五卷樊文深撰。

     《經典玄儒大義序錄》二卷沈文阿撰。

     《玄義問答》二卷《六藝論》一卷鄭玄撰。

     《聖證論》十二卷王肅撰。

     《鄭志》十一卷魏侍中鄭小同撰。

     《鄭記》六卷鄭玄弟子撰。

     《谥法》三卷劉熙撰。

     《谥法》十卷特進、中軍将軍沈約撰。

      《谥法》五卷梁太府卿賀緌撰。

     《江都集禮》一百二十六卷右七十三部,七百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