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經籍一(經)
關燈
小
中
大
卷。
通計亡書,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二十七卷。
《論語》者,孔子弟子所錄。
孔子既叙六經,講于洙、泗之上,門徒三千,達者七十。
其與夫子應答,及私相講肄,言合于道,或書之于紳,或事之無厭。
仲尼既沒,遂緝而論之,謂之《論語》。
漢初,有齊、魯之說。
其齊人傳者二十二篇,魯人傳者二十篇。
齊則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宗畸、禦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
魯則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韋丞相節侯父子、魯扶卿、前将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并名其學。
張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删其煩惑。
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号《張侯論》,當世重之。
周氏、包氏為之章句,馬融又為之訓。
又有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出,章句煩省,與《魯論》不異,唯分《子張》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
孔安國為之傳。
漢末,鄭玄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論》、古《論》而為之注。
魏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
吏部尚書何晏又為集解。
是後諸儒多為之注,《齊論》遂亡。
古《論》先無師說,梁、陳之時,唯鄭玄、何晏立于國學,而鄭氏甚微。
周、齊,鄭學獨立。
至隋,何、鄭并行,鄭氏盛于人間。
其《孔叢》、《家語》,并孔氏所傳仲尼之旨。
《爾雅》諸書,解古今之意,并五經總義,附于此篇。
《河圖》二十卷梁《河圖洛書》二十四卷,目錄一卷,亡。
《河圖龍文》一卷《易緯》八卷鄭玄注。
梁有九卷。
《尚書緯》三卷鄭玄注,梁六卷。
《尚書中候》五卷鄭玄注。
梁有八卷,今殘缺。
《詩緯》十八卷魏博士宋均注。
梁十卷。
《禮緯》三卷鄭玄注,亡。
《禮記默房》二卷宋均注。
梁有三卷,鄭玄注,亡。
《樂緯》三卷宋均注。
梁有《樂五鳥圖》一卷。
亡。
《春秋災異》十五卷郗萌撰。
梁有《春秋緯》三十卷,宋均注;《春秋内事》四卷,《春秋包命》二卷,《春秋秘事》十一卷,《書、易、詩、孝經、春秋、河洛緯秘要》一卷,《五帝鈎命訣圖》一卷。
亡。
《孝經勾命訣》六卷宋均注。
《孝經援神契》七卷宋均注。
《孝經内事》一卷梁有《孝經雜緯》十卷,宋均注;《孝經元命包》一卷,《孝經古秘援神》二卷,《孝經古秘圖》一卷,《孝經左右握》二卷,《孝經左右契圖》一卷,《孝經雌雄圖》三卷,《孝經異本雌雄圖》二卷,《孝經分野圖》一卷,《孝經内事圖》二卷,《孝經内事星宿講堂七十二弟子圖》一卷,又《口授圖》一卷;又《論語谶》八卷,宋均注;《孔老谶》十二卷,《老子河洛谶》一卷,《尹公谶》四卷,《劉向谶》一卷,《雜谶書》二十九卷,《堯戒舜、禹》一卷,《孔子王明鏡》一卷,《郭文金雄記》一卷,《王子年歌》一卷,《嵩高道士歌》一卷。
亡。
右十三部,合九十二卷。
通計亡書,合三十二部,共二百三十二卷。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
”然則聖人之受命也,必因積德累業,豐功厚利,誠著天地,澤被生人,萬物之所歸往,神明之所福飨,則有天命之應。
蓋龜龍銜負,出于河、洛,以紀易代之徵,其理幽昧,究極神道。
先王恐其惑人,秘而不傳。
說者又雲,孔子既叙六經,以明天人之道,知後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緯及谶,以遺來世。
其書出于前漢,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雲自黃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
又别有三十篇,雲自初起至于孔子,九聖之所增演,以廣其意。
又有《七經緯》三十六篇,并雲孔子所作,并前合為八十一篇。
而又有《尚書中候》、《洛罪級》、《五行傳》、《詩推度災》、《氾曆樞》、《含神務》、《孝經勾命訣》、《援神契》、《雜谶》等書。
漢代有郗氏、袁氏說。
漢末,郎中郗萌集圖緯谶雜占為五十篇,謂之《春秋災異》。
宋均、鄭玄并為谶律之注。
然其文辭淺俗,颠倒舛謬,不類聖人之旨。
相傳疑世人造為之後,或者又加點竄,非其實錄。
起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谶興,遂盛行于世。
漢時,又诏東平王蒼正五經章句,皆命從谶。
俗儒趨時,益為其學,篇卷第目,轉加增廣。
言五經者,皆憑谶為說。
唯孔安國、毛公、王璜、賈逵之徒獨非之,相承以為妖妄,亂中庸之典。
故因漢魯恭王、河間獻王所得古文,參而考之,以成其義,謂之“古學”。
當世之儒,又非毀之,竟不得行。
魏代王肅,推引古學,以難其義。
王弼、杜預,從而明之,自是古學稍立。
至宋大明中,始禁圖谶,梁天監已後,又重其制。
及高祖受禅,禁之逾切。
炀帝即位,乃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谶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
自是無複其學,秘府之内,亦多散亡。
今錄其見存,列于六經之下,以備異說。
《三蒼》三卷郭璞注。
秦相李斯作《蒼颉篇》,漢揚雄作《訓纂篇》,後漢郎中賈鲂作《滂喜篇》,故曰《三蒼》。
梁有《蒼颉》二卷,後漢司空杜林注,亡。
《埤蒼》三卷張揖撰。
梁有《廣蒼》一卷,樊恭撰,亡。
《急就章》一卷漢黃門令史遊撰。
《急就章》二卷崔浩撰。
《急就章》三卷豆盧氏撰。
《吳章》二卷陸機撰。
《小學篇》一卷晉下邳内史王義撰。
《少學》九卷楊方撰。
《始學》一卷《勸學》一卷蔡邕撰。
有司馬相如《凡将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瑗《飛龍篇》,蔡邕《聖皇篇》、《黃初篇》、《吳章篇》,蔡邕《女史篇》,合八卷,又《幼學》二卷,硃育撰;《始學》十二卷,吳郎中項峻撰;又《月儀》十二卷。
亡。
《發蒙記》一卷晉著作郎束皙撰。
《啟蒙記》三卷晉散騎常侍顧恺之撰。
《啟疑記》三卷顧恺之撰。
《千字文》一卷梁給事郎周興嗣撰。
《千字文》一卷梁國子祭酒蕭子雲注。
《千字文》一卷胡肅注。
《篆書千字文》一卷《演千字文》五卷《草書千字文》一卷《古今字诂》三卷張揖撰。
梁有《難字》一卷,《錯誤字》一卷,并張揖撰;《異字》二卷,硃育撰;《字屬》一卷,賈鲂撰。
亡。
《雜字解诂》四卷魏掖庭右丞周氏撰。
梁有《解文字》七卷,周成撰;《字義訓音》六卷,《古今字苑》十卷,曹侯彥撰。
亡。
《雜字指》一卷後漢太子中庶子郭顯卿撰。
《字指》二卷晉朝議大夫李彤撰。
梁有《單行字》四卷,李彤撰;又《字偶》五卷。
亡。
《說文》十五卷許慎撰。
梁有《演說文》一卷,庾俨默注,亡。
《說文音隐》四卷《字林》七卷晉弦令呂忱撰。
《字林音義》五卷宋揚州督護吳恭撰。
《古今字書》十卷《字書》三卷《字書》十卷《字統》二十一卷陽承慶撰。
《玉篇》三十一卷陳左衛将軍顧野王撰。
《字類叙評》三卷侯洪伯撰。
《要字苑》一卷宋豫章太守謝康樂撰。
梁有《常用字訓》一卷,殷仲堪撰;《要用字對誤》四卷,梁輕車參軍鄒誕生撰,亡。
《要用雜字》三卷鄒裡撰。
梁有《文字要記》三卷,王義撰,亡。
《俗語難字》一卷秘書少監王劭撰。
《雜字要》三卷密州行參軍李少通撰。
《文字整疑》一卷《正名》一卷《文字集略》六卷梁文貞處士阮孝緒撰。
《今字辯疑》三卷李少通撰。
《異字同音》一卷梁有《釋字同音》三卷,宋散騎常侍吉文甫撰。
《字宗》三卷薛立撰。
《文字譜》一卷梁有《古今文字序》一卷,劉歊撰;《文字統略》一卷,焦子明撰。
亡。
《文字辯嫌》一卷彭立撰。
《辯字》一卷戴規撰。
《雜字音》一卷《借音字》一卷《音書考源》一卷《聲韻》四十一卷周研撰。
《聲類》十卷魏左校令李登撰。
《韻集》十卷《韻集》六卷晉安複令呂靜撰。
《四聲韻林》二十八卷張諒撰。
《韻集》八卷段弘撰。
《群玉典韻》五卷梁有《文章音韻》二卷,王該撰;又《五音韻》五卷。
亡。
《韻略》一卷陽休之撰。
《修續音韻訣疑》十四卷李概撰。
《纂韻鈔》十卷《四聲指歸》一卷劉善經撰。
《四聲》一卷梁太子少傅沈約撰。
《四聲韻略》十三卷夏侯詠撰。
《音譜》四卷李概撰。
《韻英》三卷釋靜洪撰。
《通俗文》一卷服虔撰。
《訓俗文字略》一卷後齊黃門郎顔之推撰。
《證俗音字略》六卷梁有《诂幼》二卷,顔延之撰;《廣诂幼》一卷,宋給事中荀楷撰。
亡。
《文字音》七卷晉蕩昌長王延撰。
梁有《纂文》三卷,亡。
《翻真語》一卷王延撰。
《真言鑒誡》一卷《字書音同異》一卷《叙同音義》三卷《河洛語音》一卷王長孫撰。
《國語》十五卷《國語》十卷《鮮卑語》五卷《國語物名》四卷後魏侯伏侯可悉陵撰。
《國語真歌》十卷《國語雜物名》三卷侯伏侯可悉陵撰。
《國語十八傳》一卷《國語禦歌》十一卷《鮮卑語》十卷《國語号令》四卷《國語雜文》十五卷《鮮卑号令》一卷周武帝撰。
《雜号令》一卷《古文官書》一卷後漢議郎衛敬仲撰。
《古今奇字》一卷郭顯卿撰。
《六文書》一卷《四體書勢》一卷晉長水校尉衛恆撰。
《雜體書》九卷釋正度撰。
《古今八體六文書法》一卷《古今篆隸雜字體》一卷蕭子政撰。
《古今文等書》一卷《篆隸雜體書》二卷《文字圖》二卷《古今字圖雜錄》一卷秘書學士曹憲撰。
《婆羅門書》一卷梁有《扶南胡書》一卷。
《外國書》四卷《秦皇東巡會稽刻石文》一卷《一字石經周易》一卷梁有三卷。
《一字石經尚書》六卷梁有《今字石經鄭氏尚書》八卷,亡《一字石經魯詩》六卷梁有《毛詩》二卷,亡。
《一字石經儀禮》九卷《一字石經春秋》一卷梁有一卷。
《一字石經公羊傳》九卷《一字石經論語》一卷梁有二卷。
《一字石經典論》一卷《三字石經尚書》九卷梁有十三卷。
《三字石經尚書》五卷《三字石經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
右一百八部,四百四十七卷。
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謂書字。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 說者以為書之所起,起自黃帝蒼颉。
比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于竹帛謂之書。
故有象形、諧聲、會意、轉注、假借、處事六義之别。
古者童子示而不诳,六年教之數與方名。
十歲入小學,學書計。
二十而冠,始習先王之道,故能成其德而任事。
然自蒼颉訖于漢初,書經五變:一曰古文,即蒼颉所作。
二曰大篆,周宣王時史籀所作。
三曰小篆,秦時李斯所作。
四曰隸書,程邈所作。
五曰草書,漢初作。
秦世既廢古文,始用八體,有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蟲書、署書、殳書、隸書。
漢時以六體教學童,有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缪篆、蟲鳥,并藁書、楷書、懸針、垂露、飛白等二十餘種之勢,皆出于上六書,因事生變也。
魏世又有八分書,其字義訓讀,有《史籀篇》、《蒼颉篇》、《三蒼》、《埤蒼》、《廣蒼》等諸篇章,訓诂、《說文》《字林》、音義、聲韻、體勢等諸書。
自後漢佛法行于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與八體六文之義殊别,今取以附體勢之下。
又後魏初定中原,軍容号令,皆經夷語,後染華俗,多不能通,故錄其本言,相傳教習,謂之“國語”,今取以附音韻之末。
又後漢镌刻七經,著于石碑,皆蔡邕所書。
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經,相承以為七經正字。
後魏之末,齊神武執政,自洛陽徙于鄴都,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于水。
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
至隋開皇六年,又自鄴京載入長安,置于秘書内省,議欲補緝,立于國學。
尋屬隋亂,事遂寝廢,營造之司,因用為柱礎。
貞觀初,秘書監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
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備小學。
凡六藝經緯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
通計亡書,合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
《傳》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古之君子,多識而不窮,畜疑以待問:學不逾等,教不陵節;言約而易曉,師逸而功倍;且耕且養,三年而成一藝。
自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學者離群索居,各為異說。
至于戰國,典文遺棄,六經之儒,不能究其宗旨,多立小數,一經至數百萬言。
緻令學者難曉,虛誦問答,脣腐齒落而不知益。
且先王設教,以防人欲,必本于人事,折之中道。
上天之命,略而罕言,方外之理,固所未說。
至後漢好圖谶,晉世重玄言,穿鑿妄作,日以滋生。
先王正典,雜之以妖妄,大雅之論,汨之以放誕。
陵夷至于近代,去正轉疏,無複師資之法。
學不心解,專以浮華相尚,豫造雜難,拟為仇對,遂有芟角、反對、互從等諸翻競之說。
馳騁煩言,以紊彜叙,哓哓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
班固列六藝為九種,或以緯書解經,合為十種。
通計亡書,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二十七卷。
《論語》者,孔子弟子所錄。
孔子既叙六經,講于洙、泗之上,門徒三千,達者七十。
其與夫子應答,及私相講肄,言合于道,或書之于紳,或事之無厭。
仲尼既沒,遂緝而論之,謂之《論語》。
漢初,有齊、魯之說。
其齊人傳者二十二篇,魯人傳者二十篇。
齊則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宗畸、禦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
魯則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韋丞相節侯父子、魯扶卿、前将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并名其學。
張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删其煩惑。
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号《張侯論》,當世重之。
周氏、包氏為之章句,馬融又為之訓。
又有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出,章句煩省,與《魯論》不異,唯分《子張》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
孔安國為之傳。
漢末,鄭玄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論》、古《論》而為之注。
魏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
吏部尚書何晏又為集解。
是後諸儒多為之注,《齊論》遂亡。
古《論》先無師說,梁、陳之時,唯鄭玄、何晏立于國學,而鄭氏甚微。
周、齊,鄭學獨立。
至隋,何、鄭并行,鄭氏盛于人間。
其《孔叢》、《家語》,并孔氏所傳仲尼之旨。
《爾雅》諸書,解古今之意,并五經總義,附于此篇。
《河圖》二十卷梁《河圖洛書》二十四卷,目錄一卷,亡。
《河圖龍文》一卷《易緯》八卷鄭玄注。
梁有九卷。
《尚書緯》三卷鄭玄注,梁六卷。
《尚書中候》五卷鄭玄注。
梁有八卷,今殘缺。
《詩緯》十八卷魏博士宋均注。
梁十卷。
《禮緯》三卷鄭玄注,亡。
《禮記默房》二卷宋均注。
梁有三卷,鄭玄注,亡。
《樂緯》三卷宋均注。
梁有《樂五鳥圖》一卷。
亡。
《春秋災異》十五卷郗萌撰。
梁有《春秋緯》三十卷,宋均注;《春秋内事》四卷,《春秋包命》二卷,《春秋秘事》十一卷,《書、易、詩、孝經、春秋、河洛緯秘要》一卷,《五帝鈎命訣圖》一卷。
亡。
《孝經勾命訣》六卷宋均注。
《孝經援神契》七卷宋均注。
《孝經内事》一卷梁有《孝經雜緯》十卷,宋均注;《孝經元命包》一卷,《孝經古秘援神》二卷,《孝經古秘圖》一卷,《孝經左右握》二卷,《孝經左右契圖》一卷,《孝經雌雄圖》三卷,《孝經異本雌雄圖》二卷,《孝經分野圖》一卷,《孝經内事圖》二卷,《孝經内事星宿講堂七十二弟子圖》一卷,又《口授圖》一卷;又《論語谶》八卷,宋均注;《孔老谶》十二卷,《老子河洛谶》一卷,《尹公谶》四卷,《劉向谶》一卷,《雜谶書》二十九卷,《堯戒舜、禹》一卷,《孔子王明鏡》一卷,《郭文金雄記》一卷,《王子年歌》一卷,《嵩高道士歌》一卷。
亡。
右十三部,合九十二卷。
通計亡書,合三十二部,共二百三十二卷。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
”然則聖人之受命也,必因積德累業,豐功厚利,誠著天地,澤被生人,萬物之所歸往,神明之所福飨,則有天命之應。
蓋龜龍銜負,出于河、洛,以紀易代之徵,其理幽昧,究極神道。
先王恐其惑人,秘而不傳。
說者又雲,孔子既叙六經,以明天人之道,知後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緯及谶,以遺來世。
其書出于前漢,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雲自黃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
又别有三十篇,雲自初起至于孔子,九聖之所增演,以廣其意。
又有《七經緯》三十六篇,并雲孔子所作,并前合為八十一篇。
而又有《尚書中候》、《洛罪級》、《五行傳》、《詩推度災》、《氾曆樞》、《含神務》、《孝經勾命訣》、《援神契》、《雜谶》等書。
漢代有郗氏、袁氏說。
漢末,郎中郗萌集圖緯谶雜占為五十篇,謂之《春秋災異》。
宋均、鄭玄并為谶律之注。
然其文辭淺俗,颠倒舛謬,不類聖人之旨。
相傳疑世人造為之後,或者又加點竄,非其實錄。
起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谶興,遂盛行于世。
漢時,又诏東平王蒼正五經章句,皆命從谶。
俗儒趨時,益為其學,篇卷第目,轉加增廣。
言五經者,皆憑谶為說。
唯孔安國、毛公、王璜、賈逵之徒獨非之,相承以為妖妄,亂中庸之典。
故因漢魯恭王、河間獻王所得古文,參而考之,以成其義,謂之“古學”。
當世之儒,又非毀之,竟不得行。
魏代王肅,推引古學,以難其義。
王弼、杜預,從而明之,自是古學稍立。
至宋大明中,始禁圖谶,梁天監已後,又重其制。
及高祖受禅,禁之逾切。
炀帝即位,乃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谶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
自是無複其學,秘府之内,亦多散亡。
今錄其見存,列于六經之下,以備異說。
《三蒼》三卷郭璞注。
秦相李斯作《蒼颉篇》,漢揚雄作《訓纂篇》,後漢郎中賈鲂作《滂喜篇》,故曰《三蒼》。
梁有《蒼颉》二卷,後漢司空杜林注,亡。
《埤蒼》三卷張揖撰。
梁有《廣蒼》一卷,樊恭撰,亡。
《急就章》一卷漢黃門令史遊撰。
《急就章》二卷崔浩撰。
《急就章》三卷豆盧氏撰。
《吳章》二卷陸機撰。
《小學篇》一卷晉下邳内史王義撰。
《少學》九卷楊方撰。
《始學》一卷《勸學》一卷蔡邕撰。
有司馬相如《凡将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瑗《飛龍篇》,蔡邕《聖皇篇》、《黃初篇》、《吳章篇》,蔡邕《女史篇》,合八卷,又《幼學》二卷,硃育撰;《始學》十二卷,吳郎中項峻撰;又《月儀》十二卷。
亡。
《發蒙記》一卷晉著作郎束皙撰。
《啟蒙記》三卷晉散騎常侍顧恺之撰。
《啟疑記》三卷顧恺之撰。
《千字文》一卷梁給事郎周興嗣撰。
《千字文》一卷梁國子祭酒蕭子雲注。
《千字文》一卷胡肅注。
《篆書千字文》一卷《演千字文》五卷《草書千字文》一卷《古今字诂》三卷張揖撰。
梁有《難字》一卷,《錯誤字》一卷,并張揖撰;《異字》二卷,硃育撰;《字屬》一卷,賈鲂撰。
亡。
《雜字解诂》四卷魏掖庭右丞周氏撰。
梁有《解文字》七卷,周成撰;《字義訓音》六卷,《古今字苑》十卷,曹侯彥撰。
亡。
《雜字指》一卷後漢太子中庶子郭顯卿撰。
《字指》二卷晉朝議大夫李彤撰。
梁有《單行字》四卷,李彤撰;又《字偶》五卷。
亡。
《說文》十五卷許慎撰。
梁有《演說文》一卷,庾俨默注,亡。
《說文音隐》四卷《字林》七卷晉弦令呂忱撰。
《字林音義》五卷宋揚州督護吳恭撰。
《古今字書》十卷《字書》三卷《字書》十卷《字統》二十一卷陽承慶撰。
《玉篇》三十一卷陳左衛将軍顧野王撰。
《字類叙評》三卷侯洪伯撰。
《要字苑》一卷宋豫章太守謝康樂撰。
梁有《常用字訓》一卷,殷仲堪撰;《要用字對誤》四卷,梁輕車參軍鄒誕生撰,亡。
《要用雜字》三卷鄒裡撰。
梁有《文字要記》三卷,王義撰,亡。
《俗語難字》一卷秘書少監王劭撰。
《雜字要》三卷密州行參軍李少通撰。
《文字整疑》一卷《正名》一卷《文字集略》六卷梁文貞處士阮孝緒撰。
《今字辯疑》三卷李少通撰。
《異字同音》一卷梁有《釋字同音》三卷,宋散騎常侍吉文甫撰。
《字宗》三卷薛立撰。
《文字譜》一卷梁有《古今文字序》一卷,劉歊撰;《文字統略》一卷,焦子明撰。
亡。
《文字辯嫌》一卷彭立撰。
《辯字》一卷戴規撰。
《雜字音》一卷《借音字》一卷《音書考源》一卷《聲韻》四十一卷周研撰。
《聲類》十卷魏左校令李登撰。
《韻集》十卷《韻集》六卷晉安複令呂靜撰。
《四聲韻林》二十八卷張諒撰。
《韻集》八卷段弘撰。
《群玉典韻》五卷梁有《文章音韻》二卷,王該撰;又《五音韻》五卷。
亡。
《韻略》一卷陽休之撰。
《修續音韻訣疑》十四卷李概撰。
《纂韻鈔》十卷《四聲指歸》一卷劉善經撰。
《四聲》一卷梁太子少傅沈約撰。
《四聲韻略》十三卷夏侯詠撰。
《音譜》四卷李概撰。
《韻英》三卷釋靜洪撰。
《通俗文》一卷服虔撰。
《訓俗文字略》一卷後齊黃門郎顔之推撰。
《證俗音字略》六卷梁有《诂幼》二卷,顔延之撰;《廣诂幼》一卷,宋給事中荀楷撰。
亡。
《文字音》七卷晉蕩昌長王延撰。
梁有《纂文》三卷,亡。
《翻真語》一卷王延撰。
《真言鑒誡》一卷《字書音同異》一卷《叙同音義》三卷《河洛語音》一卷王長孫撰。
《國語》十五卷《國語》十卷《鮮卑語》五卷《國語物名》四卷後魏侯伏侯可悉陵撰。
《國語真歌》十卷《國語雜物名》三卷侯伏侯可悉陵撰。
《國語十八傳》一卷《國語禦歌》十一卷《鮮卑語》十卷《國語号令》四卷《國語雜文》十五卷《鮮卑号令》一卷周武帝撰。
《雜号令》一卷《古文官書》一卷後漢議郎衛敬仲撰。
《古今奇字》一卷郭顯卿撰。
《六文書》一卷《四體書勢》一卷晉長水校尉衛恆撰。
《雜體書》九卷釋正度撰。
《古今八體六文書法》一卷《古今篆隸雜字體》一卷蕭子政撰。
《古今文等書》一卷《篆隸雜體書》二卷《文字圖》二卷《古今字圖雜錄》一卷秘書學士曹憲撰。
《婆羅門書》一卷梁有《扶南胡書》一卷。
《外國書》四卷《秦皇東巡會稽刻石文》一卷《一字石經周易》一卷梁有三卷。
《一字石經尚書》六卷梁有《今字石經鄭氏尚書》八卷,亡《一字石經魯詩》六卷梁有《毛詩》二卷,亡。
《一字石經儀禮》九卷《一字石經春秋》一卷梁有一卷。
《一字石經公羊傳》九卷《一字石經論語》一卷梁有二卷。
《一字石經典論》一卷《三字石經尚書》九卷梁有十三卷。
《三字石經尚書》五卷《三字石經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
右一百八部,四百四十七卷。
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謂書字。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 說者以為書之所起,起自黃帝蒼颉。
比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于竹帛謂之書。
故有象形、諧聲、會意、轉注、假借、處事六義之别。
古者童子示而不诳,六年教之數與方名。
十歲入小學,學書計。
二十而冠,始習先王之道,故能成其德而任事。
然自蒼颉訖于漢初,書經五變:一曰古文,即蒼颉所作。
二曰大篆,周宣王時史籀所作。
三曰小篆,秦時李斯所作。
四曰隸書,程邈所作。
五曰草書,漢初作。
秦世既廢古文,始用八體,有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蟲書、署書、殳書、隸書。
漢時以六體教學童,有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缪篆、蟲鳥,并藁書、楷書、懸針、垂露、飛白等二十餘種之勢,皆出于上六書,因事生變也。
魏世又有八分書,其字義訓讀,有《史籀篇》、《蒼颉篇》、《三蒼》、《埤蒼》、《廣蒼》等諸篇章,訓诂、《說文》《字林》、音義、聲韻、體勢等諸書。
自後漢佛法行于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與八體六文之義殊别,今取以附體勢之下。
又後魏初定中原,軍容号令,皆經夷語,後染華俗,多不能通,故錄其本言,相傳教習,謂之“國語”,今取以附音韻之末。
又後漢镌刻七經,著于石碑,皆蔡邕所書。
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經,相承以為七經正字。
後魏之末,齊神武執政,自洛陽徙于鄴都,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于水。
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
至隋開皇六年,又自鄴京載入長安,置于秘書内省,議欲補緝,立于國學。
尋屬隋亂,事遂寝廢,營造之司,因用為柱礎。
貞觀初,秘書監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
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備小學。
凡六藝經緯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
通計亡書,合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
《傳》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古之君子,多識而不窮,畜疑以待問:學不逾等,教不陵節;言約而易曉,師逸而功倍;且耕且養,三年而成一藝。
自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學者離群索居,各為異說。
至于戰國,典文遺棄,六經之儒,不能究其宗旨,多立小數,一經至數百萬言。
緻令學者難曉,虛誦問答,脣腐齒落而不知益。
且先王設教,以防人欲,必本于人事,折之中道。
上天之命,略而罕言,方外之理,固所未說。
至後漢好圖谶,晉世重玄言,穿鑿妄作,日以滋生。
先王正典,雜之以妖妄,大雅之論,汨之以放誕。
陵夷至于近代,去正轉疏,無複師資之法。
學不心解,專以浮華相尚,豫造雜難,拟為仇對,遂有芟角、反對、互從等諸翻競之說。
馳騁煩言,以紊彜叙,哓哓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
班固列六藝為九種,或以緯書解經,合為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