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經籍一(經)

關燈
十五卷梁武帝撰。

     《周易講疏》十六卷梁五經博士褚仲都撰。

     《周易義疏》十四卷梁都官尚書蕭子政撰。

      《周易系辭義疏》三卷蕭子政撰。

     《周易講疏》三十卷陳谘議參軍張譏撰。

     《周易文句義》二十卷梁有《拟周易義疏》十三卷。

     《周易義疏》十六卷陳尚書左仆射周弘正撰。

      《周易私記》二十卷《周易講疏》十三卷國子祭酒何妥撰。

     《周易系辭義疏》二卷劉瓛撰。

     《周易系辭義疏》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系辭義疏》二卷蕭子政撰。

    梁有《周易乾坤三象》、《周易新圖》各一卷;又《周易普玄圖》八卷,薛景和撰;《周易大演通統》一卷,顔氏撰。

     《周易譜》一卷。

     右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

    通計亡書,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

     昔宓羲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蓋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

     及乎三代,實為三《易》,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

    周公又作《爻辭》,孔子為《彖》、《象》、《系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而子夏為之傳。

    及秦焚書,《周易》獨以蔔筮得存,唯失《說卦》三篇。

    後河内女子得之。

    漢初,傳《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寬,寬授田王孫,王孫授沛人施仇、東海孟喜、琅邪梁丘賀。

    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

     又有東郡京房,自雲受《易》于梁國焦延壽,别為京氏學。

    嘗立,後罷。

    後漢施、孟、梁丘、京氏,凡四家并立,而傳者甚衆。

    漢初又有東萊費直傳《易》,其本皆古字,号曰《古文易》。

    以授琅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蘭陵母将永。

     故有費氏之學,行于人間,而未得立。

    後漢陳元、鄭衆,皆傳費氏之學。

    馬融又為其傳,以授鄭玄。

    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

    魏代王肅、王弼,并為之注。

     自是費氏大興,高氏遂衰。

    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晉。

    孟氏、京氏,有書無師。

     梁、陳鄭玄、王弼二注,列于國學。

    齊代唯傳鄭義。

    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絕矣。

    《歸藏》,漢初已亡,案晉《中經》有之,唯載蔔筮,不似聖人之旨。

     以本卦尚存,故取貫于《周易》之首,以備《殷易》之缺。

      《古文尚書》十三卷漢臨淮太守孔安國傳。

     《今字尚書》十四卷孔安國傳。

     《尚書》十一卷馬融注。

     《尚書》九卷鄭玄注。

      《尚書》十一卷王肅注。

     《尚書》十五卷晉祠部郎謝沈撰。

     《集解尚書》十一卷李颙注。

     《集釋尚書》十一卷宋給事中姜道盛注。

     《古文尚書舜典》一卷晉豫章太守範甯注。

    梁有《尚書》十卷,範甯注,亡。

      《尚書亡篇序》一卷梁五經博士劉叔嗣注。

    梁有《尚書》二十一卷,劉叔嗣注;又有《尚書新集序》一卷。

    亡。

      《尚書逸篇》二卷《古文尚書音》一卷徐邈撰。

    梁有《尚書音》五卷,孔安國、鄭玄、李軌、徐邈等撰。

     《今文尚書音》一卷秘書學士顧彪撰。

     《尚書大傳》三卷鄭玄注。

     《大傳音》二卷顧彪撰。

     《尚書洪範五行傳論》十一卷漢光祿大夫劉向注。

      《尚書駁議》五卷王肅撰。

    梁有《尚書義問》三卷,鄭玄、王肅及晉五經博士孔晁撰;《尚書釋問》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書王氏傳問》二卷;《尚書義》二卷,吳太尉範順問,劉毅答。

    亡。

     《尚書新釋》二卷李颙撰。

     《尚書百問》一卷齊太學博士顧歡撰。

     《尚書大義》二十卷梁武帝撰。

     《尚書百釋》三卷梁國子助教巢猗撰。

     《尚書義》三卷巢猗撰。

     《尚書義疏》十卷梁國子助教費甝撰。

    梁有《尚書義疏》四卷,晉樂安王友伊說撰,亡。

     《尚書義疏》三十卷蕭詧司徒蔡大寶撰。

     《尚書義注》三卷呂文優撰。

     《尚書義疏》七卷《尚書述義》二十卷國子助教劉炫撰。

     《尚書疏》二十卷顧彪撰。

     《尚書閏義》一卷《尚書義》三卷劉先生撰。

      《尚書釋問》一卷虞氏撰。

      《尚書文外義》一卷顧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

    通計亡書,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書》之所興,蓋與文字俱起。

    孔子觀《書》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為百篇,編而序之。

    遭秦滅學,至漢,唯濟南伏生口傳二十八篇。

    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

    伏生作《尚書傳》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張生,張生授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倪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世傳之,至曾孫歐陽高,謂之《尚書》歐陽之學。

    又有夏侯都尉,受業于張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之學。

    勝傳從子建,别為小夏侯之學。

    故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并立。

    訖漢東京,相傳不絕,而歐陽最盛。

    初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其末孫惠所藏之書,字皆古文。

    孔安國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

     其《泰誓》與河内女子所獻不同。

    又濟南伏生所誦,有五篇相合。

    安國并依古文,開其篇第,以隸古字寫之,合成五十八篇。

    其餘篇簡錯亂,不可複讀,并送之官府。

     安國又為五十八篇作傳,會巫蠱事起,不得奏上,私傳其業于都尉朝,朝授膠東庸生,謂之《尚書古文》之學,而未得立。

    後漢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玄亦為之注。

    然其所傳,唯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孔舊本。

    自餘絕無師說。

     晉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

    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并亡。

    濟南伏生之傳,唯劉向父子所著《五行傳》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

    至東晉,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國之傳,奏之,時又阙《舜典》一篇。

    齊建武中,吳姚方興于大桁市得其書,奏上,比馬、鄭所注多二十八字,于是始列國學。

    梁、陳所講,有孔、鄭二家,齊代唯傳鄭義。

    至隋,孔、鄭并行,而鄭氏甚微。

     自餘所存,無複師說。

    又有《尚書逸篇》,出于齊、梁之間,考其篇目,似孔壁中書之殘缺者,故附《尚書》之末。

     《韓詩》二十二卷漢常山太傅韓嬰,薛氏章句。

     《韓詩翼要》十卷漢侯苞傳。

      《韓詩外傳》十卷梁有《韓詩譜》二卷,《詩神泉》一卷,漢有道征士趙晔撰,亡。

      《毛詩》二十卷漢河間太傅毛苌傳,鄭氏箋。

    梁有《毛詩》十卷,馬融注,亡。

      《毛詩》二十卷王肅注。

    梁有《毛詩》二十卷,鄭玄,王肅合注;《毛詩》二十卷,謝沈注;《毛詩》二十卷,晉兗州别駕江熙注。

    亡。

     《集注毛詩》二十四卷梁桂州刺史崔靈恩注。

    梁有《毛詩序》一卷,梁隐居先生陶弘景注,亡。

     《毛詩箋音證》十卷後魏太常卿劉芳撰。

    梁有《毛詩音》十六卷,徐邈等撰;《毛詩音》二卷,徐邈撰;《毛詩音隐》一卷,幹氏撰。

    亡。

     《毛詩并注音》八卷秘書學士魯世達撰。

     《毛詩譜》三卷吳太常卿徐整撰。

     《毛詩譜》二卷太叔求及劉炫注。

     《謝氏毛詩譜鈔》一卷梁有《毛詩雜議難》十卷,漢侍中賈逵撰,亡。

      《毛詩義問》十卷魏太子文學劉桢撰。

     《毛詩義駁》八卷王肅撰。

     《毛詩奏事》一卷王肅撰。

    有《毛詩問難》二卷,王肅撰,亡。

      《毛詩駁》一卷魏司空王基撰,殘缺。

    梁五卷。

    又有《毛詩答問》、《駁譜》,合八卷;又《毛詩釋義》十卷,謝沈撰;《毛詩義》四卷,《毛詩箋傳是非》二卷,并魏秘書郎劉潘撰;《毛詩答雜問》七卷,吳侍中韋昭、侍中硃育等撰;《毛詩義注》四卷。

    亡。

     《毛詩異同評》十卷晉長沙太守孫毓撰。

     《難孫氏毛詩評》四卷晉徐州從事陳統撰。

    梁有《毛詩表隐》二卷,陳統撰,亡。

     《毛詩拾遺》一卷郭璞撰。

    梁又有《毛詩略》四卷,亡。

      《毛詩辨異》三卷晉給事郎楊乂撰。

    梁有《毛詩背隐義》二卷,宋中散大夫徐廣撰;《毛詩引辨》一卷,宋奉朝請孫暢之撰;《毛詩釋》一卷,宋金紫光祿大夫何偃撰;《毛詩檢漏義》二卷,梁給事郎謝昙濟撰;《毛詩總集》六卷,《毛詩隐義》十卷,并梁處士何胤撰。

    亡。

     《毛詩異義》二卷楊乂撰。

    梁有《毛詩雜義》五卷,楊乂撰;《毛詩義疏》十卷,謝沈撰;《毛詩雜義》四卷,晉江州刺史殷仲堪撰;《毛詩義疏》五卷,張氏撰。

    亡。

     《毛詩集解叙義》一卷顧歡等撰。

     《毛詩序義》二卷宋通直郎雷次宗撰。

    梁有《毛詩義》一卷,雷次宗撰;《毛詩序注》一卷,宋交州刺史阮珍之撰;《毛詩序義》七卷,孫暢之撰。

    亡。

     《毛詩集小序》一卷劉炫注。

      《毛詩序義疏》一卷劉瓛等撰,殘缺。

    梁三卷。

    梁有《毛詩篇次義》一卷,劉瓛撰;《毛詩雜義注》三卷。

    亡。

     《毛詩發題序義》一卷梁武帝撰。

      《毛詩大義》十一卷梁武帝撰。

    梁有《毛詩十五國風義》二十卷,梁簡文撰。

     《毛詩大義》十三卷《毛詩草木蟲魚疏》二卷烏程令吳郡陸機撰。

      《毛詩義疏》二十卷舒援撰。

     《毛詩誼府》三卷後魏安豐王元延明撰。

     《毛詩義疏》二十八卷蕭巋散騎常侍沈重撰。

     《毛詩義疏》二十卷《毛詩義疏》二十九卷《毛詩義疏》十卷《毛詩義疏》十一卷《毛詩義疏》二十八卷《毛詩述義》四十卷國子助教劉炫撰。

     《毛詩章句義疏》四十卷魯世達撰。

     《毛詩釋疑》一卷梁有《毛詩圖》三卷,《毛詩孔子經圖》十二卷,《毛詩古聖賢圖》二卷,亡。

     《業詩》二十卷宋奉朝請業遵注。

     右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

    通計亡書,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

      《詩》者,所以導達心靈,歌詠情志者也。

    故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 上古人淳俗樸,情志未惑。

    其後君尊于上,臣卑于下,面稱為谄,目谏為謗,故誦美譏惡,以諷刺之。

    初但歌詠而已,後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勸戒。

    夏、殷已上,詩多不存。

    周氏始自後稷,而公劉克笃前烈,太王肇基王迹,文王光昭前緒,武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繼。

    幽、厲闆蕩,怨刺并興。

     其後王澤竭而詩亡,魯太師摯次而錄之。

    孔子删詩,上采商,下取魯,凡三百篇。

      至秦,獨以為諷誦,不滅。

    漢初,有魯人申公,受《詩》于浮丘伯,作诂訓,是為《魯詩》。

    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

    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

    終于後漢,三家并立。

    漢初,又有趙人毛苌善《詩》,自雲子夏所傳,作《诂訓傳》,是為《毛詩》古學,而未得立。

    後漢有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又為之訓。

    東海衛敬仲,受學于曼卿。

    先儒相承,謂之《毛詩》。

    序,子夏所創,毛公及敬仲又加潤益。

    鄭衆、賈逵、馬融,并作《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

     《齊詩》,魏代已亡;《魯詩》亡于西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

    唯《毛詩鄭箋》,至今獨立。

    又有《業詩》,奉朝請業遵所注,立義多異,世所不行。

      《周官禮》十二卷馬融注。

     《周官禮》十二卷鄭玄注。

     《周官禮》十二卷王肅注。

     《周官禮》十二卷伊說注。

     《周官禮》十二卷幹寶注。

    梁又有《周官甯朔新書》八卷,晉燕王師王懋約撰,亡。

      《集注周官禮》二十卷崔靈恩注。

     《禮音》三卷劉昌宗撰。

     《周官禮異同評》十二卷晉司空長史陳劭撰。

      《周官禮駁難》四卷孫略撰。

    梁有《周官駁難》三卷,孫琦問,幹寶駁,晉散騎常侍虞喜撰。

      《周官禮義疏》四十卷沈重撰。

     《周官禮義疏》十九卷《周官禮義疏》十卷《周官禮義疏》九卷《周官分職》四卷《周官禮圖》十四卷梁有《郊祀圖》二卷,亡。

     《儀禮》十七卷鄭玄注。

     《儀禮》十七卷王肅注。

    梁有李軌、劉昌宗音各一卷,鄭玄音二卷,亡。

     《儀禮義疏見》二卷《儀禮義疏》六卷《喪服經傳》一卷馬融注。

      《喪服經傳》一卷鄭玄注。

     《喪服經傳》一卷王肅注。

     《喪服經傳》一卷晉給事中袁準注。

     《集注喪服經傳》一卷晉廬陵太守孔倫撰。

     《喪服經傳》一卷陳铨注。

     《集注喪服經傳》一卷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撰。

     《略注喪服經傳》一卷雷次宗注。

     《集注喪服經傳》二卷宋丞相谘議參軍蔡超注。

    梁又有《喪服經傳》一卷,宋徵士劉道拔注,亡。

     《集解喪服經傳》二卷齊東平太守田僧紹解。

      《喪服義疏》二卷梁步兵校尉、五經博士賀瑒撰。

    梁又有《喪服經傳義疏》五卷,齊散騎郎司馬憲撰;《喪服經傳義疏》二卷,齊給事中樓幼瑜撰;《喪服經傳義疏》一卷,劉瓛撰;《喪服經傳義疏》一卷,齊徵士沈麟士撰。

     《喪服經傳義疏》一卷梁尚書左丞何佟之撰,亡。

     《喪服傳》一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喪服文句義疏》十卷梁國子助教皇侃撰。

     《喪服義》十卷陳國子祭酒謝峤撰。

     《喪服義鈔》三卷梁有《喪服經傳隐義》一卷,亡。

     《喪服要記》一卷王肅注。

      《喪服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