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關燈
小
中
大
縣立冀州,尋改為順州;又置安化縣。
開皇初郡并廢,十八年改安化曰甯化。
大業初州廢,改厲城為順義,其舊順義及甯化,并廢入焉。
有浮山。
平林梁置上明郡,開皇初廢。
有漂水。
上明西魏置,曰洛平縣,開皇十八年改名焉。
有鹦鹉山。
光化舊曰安化,西魏改為新化,後周又改焉。
安陸郡梁置南司州,尋罷。
西魏置安州總管府,開皇十四年府廢。
統縣八,戶六萬八千四十二。
安陸舊置安陸郡。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複置郡。
有舊永陽縣,西魏改曰吉陽,至是廢入。
孝昌西魏置嶽州及嶽山郡,後周州郡并廢。
又有嵒嶽郡,開皇初廢。
有鳳皇岡。
吉陽梁置,曰平陽,及立汝南郡。
西魏改郡為董城,改縣曰京池。
後周置嵒州,尋州郡并廢。
大業初改縣曰吉陽。
又梁置義陽郡,西魏改為南司州,尋廢。
應陽西魏置,曰應城,又置城陽郡。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縣改名焉。
有潼水、溫水。
雲夢西魏置。
京山舊曰新陽,梁置新州、梁甯郡。
西魏改州為溫州,改縣為角陵,又置盤陂縣。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改角陵曰京山,廢盤陂入焉。
有角陵山、京山。
富水舊曰南新市。
西魏改為富水,又置富水郡。
開皇初郡廢。
應山梁置,曰永陽,仍置應州,又有平靖郡。
西魏又置平靖縣。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又省平靖縣入焉。
有大龜山、安居山。
永安郡後齊置衡州,陳廢,後周又置,開皇五年改曰黃州。
統縣四,戶二萬八千三百九十八。
黃岡齊曰南安,又置齊安郡。
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黃岡。
又後齊置巴州,陳廢。
後周置,曰弋州,統西陽、弋陽、邊城三郡。
開皇初州郡并廢,大業初置永安郡。
黃陂後齊置南司州。
後周改曰黃州,置總管府,又有安昌郡。
開皇初府廢。
又後齊置浐州,陳廢之。
木蘭梁曰梁安,置梁安郡,又有永安、義陽二郡。
後齊置湘州,後改為北江州。
開皇初别置廉城縣,尋及州、二郡相次并廢。
十八年改縣曰木蘭。
麻城梁置信安,又有北西陽縣。
陳廢北西陽,置定州。
後周改州曰亭州,又有建甯、陰平、定城三郡。
開皇初州郡并廢,十八年縣改名焉。
有陰山。
義陽郡齊置司州。
梁曰北司州,後複曰司州。
後魏改曰郢州,後周改曰申州,大業二年為義州。
統縣五,戶四萬五千九百三十。
義陽舊曰平陽,置宋安郡。
開皇初郡廢,縣改名焉。
大業初置義陽郡。
有大龜山、金山。
鐘山舊曰盟阝。
後齊改曰齊安,仍置郡。
開皇初郡廢,縣改曰鐘山。
有鐘山。
羅山後齊置,曰高安。
開皇初廢,十六年置,曰羅山。
禮山舊曰東随,開皇九年改焉。
有關官。
有禮山。
淮源後齊置,曰慕化,置淮安郡。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縣改名焉。
有油水。
九江郡舊置江州。
統縣二,戶七千六百一十七。
湓城舊曰柴桑,置尋陽郡。
梁又立汝南縣。
平陳,郡廢,又廢汝南、柴桑二縣,立尋陽縣,十八年改曰彭蠡。
大業初置郡,縣改名焉。
有巢湖、彭蠡湖。
有廬山、望夫山。
彭澤梁置太原郡,領彭澤、晉陽、和城、天水。
平陳,郡縣并廢,置龍城縣。
開皇十八年改名焉。
有釣矶。
江夏郡舊置郢州。
梁分置北新州,尋又分北新立土、富、洄、泉、豪五州。
平陳,改置鄂州。
統縣四,戶一萬三千七百七十一。
江夏舊置江夏郡。
平陳,郡廢,大業初複置。
有烽火山、塗水。
武昌舊置武昌郡。
平陳,郡廢,又廢西陵、鄂二縣入焉。
有樊山、白?山。
永興陳曰陽新。
平陳,改曰富川。
開皇十一年廢永興縣入,十八年改名焉。
有五龍山。
蒲圻梁置上隽郡,又有沙陽縣,置沙州,州尋廢。
平陳,郡廢。
有石頭山、魚嶽山、鮑山。
澧陽郡平陳,置松州,尋改為澧州。
統縣六,戶八千九百六。
澧陽平陳,置縣,大業初置郡。
有藥山。
有油水。
石門舊置天門郡。
平陳,郡廢。
孱陵舊曰作唐,置南平郡。
平陳,郡廢,縣改名焉。
安鄉舊置義陽郡。
平陳,郡廢。
有皇山。
崇義後周置衡州。
開皇中置縣,名焉。
十八年改州曰崇州,大業初州廢。
有澧水。
慈利開皇中置,曰零陵,十八年改名焉。
有始零山。
巴陵郡梁置巴州。
平陳,改曰嶽州,大業初改曰羅州。
統縣五,戶六千九百三十四。
巴陵舊置巴陵郡。
平陳,郡廢,大業初複置郡。
華容舊曰安南,梁置南安湘郡,尋廢。
開皇十八年縣改名焉。
沅江梁置,曰藥山,仍為郡。
平陳,郡廢,縣改曰安樂,十八年改曰沅江。
湘陰梁置嶽陽郡及羅州,陳廢州。
平陳,廢郡及湘陰入嶽陽縣,置玉州。
尋改嶽陽為湘陰,廢玉山縣入焉。
十二年廢玉州。
羅開皇九年廢吳昌、湘濱二縣入。
有氵貿水、汩水。
長沙郡舊置湘州,平陳置潭州總管府,大業初府廢。
統縣四,戶一萬四千二百七十五。
長沙舊曰臨湘,置長沙郡。
平陳,郡廢,縣改名焉。
有銅山、錫山。
衡山舊置衡陽郡。
平陳,郡廢,并衡山、湘鄉、湘西三縣入焉。
益陽平陳,并新康縣入焉。
有浮梁山。
邵陽舊置邵陵郡。
平陳,郡廢,并扶夷、都梁二縣入焉。
衡山郡平陳,置衡州。
統縣四,戶五千六十八。
衡陽舊置湘東郡。
平陳,郡廢,并省臨烝、新城、重安三縣入焉。
有衡山、武水、連水。
洡陰舊曰洡陽。
平陳,改名焉。
有肥水、酃水。
湘潭平陳,廢茶陵、攸水、陰山、建甯四縣入焉。
有武陽山。
有曆水。
新甯有宜溪水、舂江。
桂陽郡平陳,置郴州。
統縣三,戶四千六百六十六。
郴舊置桂陽郡。
平陳,郡廢,大業初複置。
有萬歲山。
有溱水。
臨武有華陰山。
盧陽陳置盧陽郡。
平陳,郡廢。
有渌水。
零陵郡平陳初,置永州總管府,尋廢府。
統縣五,戶六千八百四十五。
零陵舊曰泉陵,置零陵郡。
平陳,郡廢,又廢應陽、永昌、祁陽三縣入焉。
大業初複置郡。
湘源平陳,廢洮陽、灌陽、零陵三縣置縣。
有黃華山。
有觀水、湘水、洮水。
永陽舊曰營陽,梁置永陽郡。
平陳,郡廢,并營浦、謝沐二縣入焉。
營道平陳,并冷道、舂陵二縣入。
有九疑山、營山。
馮乘有馮水。
熙平郡平陳,置連州。
統縣九,戶一萬二百六十五。
桂陽梁置陽山郡。
平陳,郡廢。
大業初置熙平郡。
有貞女山、方山。
有盧水、洭水。
陽山有斟水。
連山梁置,曰廣德,隋改曰廣澤,仁壽元年改名焉。
有黃連山。
宣樂梁置,曰梁樂,并置梁樂郡,平陳,郡廢,十八年改為宣樂。
遊安熙平舊置齊樂郡,平陳,郡廢。
武化梁置。
桂嶺舊曰興安,開皇十八年改名焉。
開建梁置南靜郡,平陳,郡廢。
《尚書》:“荊及衡陽惟荊州。
”上當天文,自張十七度至轸十一度,為鹑首,于辰在巳,楚之分野。
其風俗物産,頗同揚州。
其人率多勁悍決烈,蓋亦天性然也。
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沅陵、清江、襄陽、舂陵、漢東、安陸、永安、義陽、九江、江夏諸郡,多雜蠻左,其與夏人雜居者,則與諸華不别。
其僻處山谷者,則言語不通,嗜好居處全異,頗與巴、渝同俗。
諸蠻本其所出,承盤瓠之後,故服章多以班布為飾。
其相呼以蠻,則為深忌。
自晉氏南遷之後,南郡、襄陽,皆為重鎮,四方湊會,故益多衣冠之緒,稍尚禮義經籍焉。
九江襟帶所在,江夏、竟陵、安陸,各置名州,為籓鎮重寄,人物乃與諸郡不同。
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為制《九歌》,蓋由此也。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到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争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
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而南郡、襄陽尤甚。
二郡又有牽鈎之戲,雲從講武所出,楚将伐吳,以為教戰,流遷不改,習以相傳。
鈎初發動,皆有鼓節,群噪歌謠,振驚遠近,俗雲以此厭勝,用緻豐穰。
其事亦傳于他郡。
梁簡文之臨雍部,發教禁之,由是頗息,其死喪之紀,雖無被發袒踴,亦知号叫哭泣。
始死,即出屍于中庭,不留室内。
斂畢,送到山中,以十三年為限。
先擇吉日,改入小棺,謂之拾骨。
拾骨必須女婿,蠻重女婿,故以委之。
拾骨者,除肉取骨,棄小取大。
當葬之夕,女婿或三數十人,集會于宗長之宅,著芒心接籬,名曰茅綏。
各執竹竿,長一丈許,上三四尺許,猶帶枝葉。
其行伍前卻,皆有節奏,歌吟叫呼,亦有章典。
傳雲盤瓠初死,置之于樹,乃以竹木刺而下之,故相承至今,以為風俗。
隐諱其事,謂之刺北鬥。
既葬設祭,則親疏鹹哭,哭畢,家人既至,但歡飲而歸,無複祭哭也。
其左人則又不同,無衰服,不複魄。
始死,置屍館舍,鄰裡少年,各持弓箭,繞屍而歌,以箭扣弓為節。
其歌詞說平生樂事,以到終卒,大抵亦猶今之挽歌。
歌數十阕,乃衣衾棺斂,送往山林,别為廬舍,安置棺柩。
亦有于村側瘗之,待二三十喪,總葬石窟。
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曰莫徭,自雲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
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更無巾褲;其女子青布衫、班布裙,通無鞋屩。
婚嫁用鐵钴莽為聘财。
武陵、巴陵、零陵、桂陽、澧陽、衡山、熙平皆同焉。
其喪葬之節,頗同于諸左雲。
開皇初郡并廢,十八年改安化曰甯化。
大業初州廢,改厲城為順義,其舊順義及甯化,并廢入焉。
有浮山。
平林梁置上明郡,開皇初廢。
有漂水。
上明西魏置,曰洛平縣,開皇十八年改名焉。
有鹦鹉山。
光化舊曰安化,西魏改為新化,後周又改焉。
安陸郡梁置南司州,尋罷。
西魏置安州總管府,開皇十四年府廢。
統縣八,戶六萬八千四十二。
安陸舊置安陸郡。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複置郡。
有舊永陽縣,西魏改曰吉陽,至是廢入。
孝昌西魏置嶽州及嶽山郡,後周州郡并廢。
又有嵒嶽郡,開皇初廢。
有鳳皇岡。
吉陽梁置,曰平陽,及立汝南郡。
西魏改郡為董城,改縣曰京池。
後周置嵒州,尋州郡并廢。
大業初改縣曰吉陽。
又梁置義陽郡,西魏改為南司州,尋廢。
應陽西魏置,曰應城,又置城陽郡。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縣改名焉。
有潼水、溫水。
雲夢西魏置。
京山舊曰新陽,梁置新州、梁甯郡。
西魏改州為溫州,改縣為角陵,又置盤陂縣。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改角陵曰京山,廢盤陂入焉。
有角陵山、京山。
富水舊曰南新市。
西魏改為富水,又置富水郡。
開皇初郡廢。
應山梁置,曰永陽,仍置應州,又有平靖郡。
西魏又置平靖縣。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又省平靖縣入焉。
有大龜山、安居山。
永安郡後齊置衡州,陳廢,後周又置,開皇五年改曰黃州。
統縣四,戶二萬八千三百九十八。
黃岡齊曰南安,又置齊安郡。
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黃岡。
又後齊置巴州,陳廢。
後周置,曰弋州,統西陽、弋陽、邊城三郡。
開皇初州郡并廢,大業初置永安郡。
黃陂後齊置南司州。
後周改曰黃州,置總管府,又有安昌郡。
開皇初府廢。
又後齊置浐州,陳廢之。
木蘭梁曰梁安,置梁安郡,又有永安、義陽二郡。
後齊置湘州,後改為北江州。
開皇初别置廉城縣,尋及州、二郡相次并廢。
十八年改縣曰木蘭。
麻城梁置信安,又有北西陽縣。
陳廢北西陽,置定州。
後周改州曰亭州,又有建甯、陰平、定城三郡。
開皇初州郡并廢,十八年縣改名焉。
有陰山。
義陽郡齊置司州。
梁曰北司州,後複曰司州。
後魏改曰郢州,後周改曰申州,大業二年為義州。
統縣五,戶四萬五千九百三十。
義陽舊曰平陽,置宋安郡。
開皇初郡廢,縣改名焉。
大業初置義陽郡。
有大龜山、金山。
鐘山舊曰盟阝。
後齊改曰齊安,仍置郡。
開皇初郡廢,縣改曰鐘山。
有鐘山。
羅山後齊置,曰高安。
開皇初廢,十六年置,曰羅山。
禮山舊曰東随,開皇九年改焉。
有關官。
有禮山。
淮源後齊置,曰慕化,置淮安郡。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縣改名焉。
有油水。
九江郡舊置江州。
統縣二,戶七千六百一十七。
湓城舊曰柴桑,置尋陽郡。
梁又立汝南縣。
平陳,郡廢,又廢汝南、柴桑二縣,立尋陽縣,十八年改曰彭蠡。
大業初置郡,縣改名焉。
有巢湖、彭蠡湖。
有廬山、望夫山。
彭澤梁置太原郡,領彭澤、晉陽、和城、天水。
平陳,郡縣并廢,置龍城縣。
開皇十八年改名焉。
有釣矶。
江夏郡舊置郢州。
梁分置北新州,尋又分北新立土、富、洄、泉、豪五州。
平陳,改置鄂州。
統縣四,戶一萬三千七百七十一。
江夏舊置江夏郡。
平陳,郡廢,大業初複置。
有烽火山、塗水。
武昌舊置武昌郡。
平陳,郡廢,又廢西陵、鄂二縣入焉。
有樊山、白?山。
永興陳曰陽新。
平陳,改曰富川。
開皇十一年廢永興縣入,十八年改名焉。
有五龍山。
蒲圻梁置上隽郡,又有沙陽縣,置沙州,州尋廢。
平陳,郡廢。
有石頭山、魚嶽山、鮑山。
澧陽郡平陳,置松州,尋改為澧州。
統縣六,戶八千九百六。
澧陽平陳,置縣,大業初置郡。
有藥山。
有油水。
石門舊置天門郡。
平陳,郡廢。
孱陵舊曰作唐,置南平郡。
平陳,郡廢,縣改名焉。
安鄉舊置義陽郡。
平陳,郡廢。
有皇山。
崇義後周置衡州。
開皇中置縣,名焉。
十八年改州曰崇州,大業初州廢。
有澧水。
慈利開皇中置,曰零陵,十八年改名焉。
有始零山。
巴陵郡梁置巴州。
平陳,改曰嶽州,大業初改曰羅州。
統縣五,戶六千九百三十四。
巴陵舊置巴陵郡。
平陳,郡廢,大業初複置郡。
華容舊曰安南,梁置南安湘郡,尋廢。
開皇十八年縣改名焉。
沅江梁置,曰藥山,仍為郡。
平陳,郡廢,縣改曰安樂,十八年改曰沅江。
湘陰梁置嶽陽郡及羅州,陳廢州。
平陳,廢郡及湘陰入嶽陽縣,置玉州。
尋改嶽陽為湘陰,廢玉山縣入焉。
十二年廢玉州。
羅開皇九年廢吳昌、湘濱二縣入。
有氵貿水、汩水。
長沙郡舊置湘州,平陳置潭州總管府,大業初府廢。
統縣四,戶一萬四千二百七十五。
長沙舊曰臨湘,置長沙郡。
平陳,郡廢,縣改名焉。
有銅山、錫山。
衡山舊置衡陽郡。
平陳,郡廢,并衡山、湘鄉、湘西三縣入焉。
益陽平陳,并新康縣入焉。
有浮梁山。
邵陽舊置邵陵郡。
平陳,郡廢,并扶夷、都梁二縣入焉。
衡山郡平陳,置衡州。
統縣四,戶五千六十八。
衡陽舊置湘東郡。
平陳,郡廢,并省臨烝、新城、重安三縣入焉。
有衡山、武水、連水。
洡陰舊曰洡陽。
平陳,改名焉。
有肥水、酃水。
湘潭平陳,廢茶陵、攸水、陰山、建甯四縣入焉。
有武陽山。
有曆水。
新甯有宜溪水、舂江。
桂陽郡平陳,置郴州。
統縣三,戶四千六百六十六。
郴舊置桂陽郡。
平陳,郡廢,大業初複置。
有萬歲山。
有溱水。
臨武有華陰山。
盧陽陳置盧陽郡。
平陳,郡廢。
有渌水。
零陵郡平陳初,置永州總管府,尋廢府。
統縣五,戶六千八百四十五。
零陵舊曰泉陵,置零陵郡。
平陳,郡廢,又廢應陽、永昌、祁陽三縣入焉。
大業初複置郡。
湘源平陳,廢洮陽、灌陽、零陵三縣置縣。
有黃華山。
有觀水、湘水、洮水。
永陽舊曰營陽,梁置永陽郡。
平陳,郡廢,并營浦、謝沐二縣入焉。
營道平陳,并冷道、舂陵二縣入。
有九疑山、營山。
馮乘有馮水。
熙平郡平陳,置連州。
統縣九,戶一萬二百六十五。
桂陽梁置陽山郡。
平陳,郡廢。
大業初置熙平郡。
有貞女山、方山。
有盧水、洭水。
陽山有斟水。
連山梁置,曰廣德,隋改曰廣澤,仁壽元年改名焉。
有黃連山。
宣樂梁置,曰梁樂,并置梁樂郡,平陳,郡廢,十八年改為宣樂。
遊安熙平舊置齊樂郡,平陳,郡廢。
武化梁置。
桂嶺舊曰興安,開皇十八年改名焉。
開建梁置南靜郡,平陳,郡廢。
《尚書》:“荊及衡陽惟荊州。
”上當天文,自張十七度至轸十一度,為鹑首,于辰在巳,楚之分野。
其風俗物産,頗同揚州。
其人率多勁悍決烈,蓋亦天性然也。
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沅陵、清江、襄陽、舂陵、漢東、安陸、永安、義陽、九江、江夏諸郡,多雜蠻左,其與夏人雜居者,則與諸華不别。
其僻處山谷者,則言語不通,嗜好居處全異,頗與巴、渝同俗。
諸蠻本其所出,承盤瓠之後,故服章多以班布為飾。
其相呼以蠻,則為深忌。
自晉氏南遷之後,南郡、襄陽,皆為重鎮,四方湊會,故益多衣冠之緒,稍尚禮義經籍焉。
九江襟帶所在,江夏、竟陵、安陸,各置名州,為籓鎮重寄,人物乃與諸郡不同。
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為制《九歌》,蓋由此也。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到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争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
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而南郡、襄陽尤甚。
二郡又有牽鈎之戲,雲從講武所出,楚将伐吳,以為教戰,流遷不改,習以相傳。
鈎初發動,皆有鼓節,群噪歌謠,振驚遠近,俗雲以此厭勝,用緻豐穰。
其事亦傳于他郡。
梁簡文之臨雍部,發教禁之,由是頗息,其死喪之紀,雖無被發袒踴,亦知号叫哭泣。
始死,即出屍于中庭,不留室内。
斂畢,送到山中,以十三年為限。
先擇吉日,改入小棺,謂之拾骨。
拾骨必須女婿,蠻重女婿,故以委之。
拾骨者,除肉取骨,棄小取大。
當葬之夕,女婿或三數十人,集會于宗長之宅,著芒心接籬,名曰茅綏。
各執竹竿,長一丈許,上三四尺許,猶帶枝葉。
其行伍前卻,皆有節奏,歌吟叫呼,亦有章典。
傳雲盤瓠初死,置之于樹,乃以竹木刺而下之,故相承至今,以為風俗。
隐諱其事,謂之刺北鬥。
既葬設祭,則親疏鹹哭,哭畢,家人既至,但歡飲而歸,無複祭哭也。
其左人則又不同,無衰服,不複魄。
始死,置屍館舍,鄰裡少年,各持弓箭,繞屍而歌,以箭扣弓為節。
其歌詞說平生樂事,以到終卒,大抵亦猶今之挽歌。
歌數十阕,乃衣衾棺斂,送往山林,别為廬舍,安置棺柩。
亦有于村側瘗之,待二三十喪,總葬石窟。
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曰莫徭,自雲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
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更無巾褲;其女子青布衫、班布裙,通無鞋屩。
婚嫁用鐵钴莽為聘财。
武陵、巴陵、零陵、桂陽、澧陽、衡山、熙平皆同焉。
其喪葬之節,頗同于諸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