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 百官上

關燈
皇弟皇子府谘議參軍,八百石。

    皇弟皇子府闆谘議參軍,不言秩。

    皇弟皇子府長史,千石。

    皇弟皇子府闆長史,不言秩。

    皇弟皇子府司馬,千石。

    皇弟皇子府闆司馬,不言秩。

    皇弟皇子公府從事中郎,六百石。

    品并第五。

     通直散騎侍郎,千石。

    著作郎,六百石。

    步兵、射聲、長水、越騎、屯騎五校尉,并千石。

    太子洗馬,六百石。

    太子步兵、翊軍、屯騎三校尉,并秩同台校。

    司徒左西掾屬,并本秩四百石。

    依減秩例。

    皇弟皇子友,依減秩例。

    皇弟皇子公府屬,本秩四百石。

    依減秩例。

    五經博士,六百石。

    子男世子,不言秩。

    萬戶以上郡太守、内史、相,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谘議參軍,六百石。

    闆者不言秩。

    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長史、司馬,并八百石。

    嗣王府官減正王府一階。

    其闆長史、司馬,并不言秩。

    庶姓公府谘議參軍,六百石。

    與嗣王府同。

    其闆者并不言秩。

    庶姓公府長史、司馬,并八百石。

    其闆者并不言秩。

    嗣王庶姓公府從事中郎,六百石。

      皇帝皇子府中錄事參軍、闆府中錄事參軍,中記室參軍、闆中記室參軍,中直兵參軍、闆中直兵參軍,揚州别駕中從事,皇弟皇子南徐荊江南兗郢湘雍州别駕中從事,并不言秩,品并第六。

     給事中,六百石,員外散騎侍郎,秘書著作佐郎,并四百石。

    依減秩例。

    奉車、驸馬都尉,武贲中郎将,羽林監,冗從仆射,已上并六百石。

    谒者仆射,千石。

    南台治書侍禦史,六百石。

    太子舍人,二百石。

    依減秩例。

    太子門大夫,六百石。

    太子旅贲中郎将、冗從仆射,并秩同台将。

    司徒主簿,依減秩例。

    司徒祭酒,不言秩。

     領護軍長史、司馬,廷尉正、監、平,并六百石。

    皇弟皇子府錄事記室中兵等參軍、闆錄事記室中兵等參軍、功曹史、主簿,公府祭酒,并不言秩。

    皇弟皇子文學,依減秩例。

    嗣王庶姓公府掾屬,并本秩四百石。

    依減秩例。

    太子二傅丞,并六百石。

     蕃王府谘議參軍,四百石。

    蕃王府闆谘議參軍,不言秩。

    蕃王府長史、司馬,六百石。

    闆者并不言秩。

    庶姓持節府谘議參軍,四百石。

    庶姓非公不持節将軍置長史,六百石。

    庶姓持節府闆谘議參軍,不言秩。

    庶姓持節府長史、司馬,并六百石。

    闆者皆不言秩。

    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及庶姓公府中錄事中記室中直兵參軍、及闆中錄事中記室中直兵參軍,并不言秩。

    不滿萬戶太守、内史、相,二千石。

    丹陽、會稽、吳郡、吳興及萬戶郡丞,并六百石。

    建康令,千石。

    建康正、監、平,秩同廷尉。

    品并第七。

     中書通事舍人,依減秩例。

    積射、強弩、武衛等将軍,公車令,太子左右積弩将軍,并六百石。

    奉朝請武騎常侍,依減秩例。

    太後三卿、十二卿、大長秋等丞,并六百石。

    左右衛司馬,不言秩。

    太子詹事丞,胄子律博士,并六百石。

    皇弟皇子府正參軍、闆正參軍、行參軍、闆行參軍,嗣王府、皇弟子皇子之庶子府錄事記室中兵參軍、闆錄事記室中兵參軍、功曹史、主簿,庶姓非公不持節諸将軍置主簿,庶姓公府錄事記室中兵參軍、闆錄事記室中兵參軍、主簿,嗣王庶姓公府祭酒,蕃王府中錄事記室直兵參軍、闆中錄事記室直兵參軍、,庶姓持節府中錄事記室直兵參軍、及闆中錄事記室直兵參軍,太子太傅、五官功曹史、主簿,少傅、五官功曹史、主簿,已上并不言秩。

    太學博士,六百石。

    國子助教,司樽郎,安蠻戎越校尉中郎将府等長史,六百石。

    蠻戎越等府佐無定品。

    自随主軍号輕重。

    小府減大府一階。

    蠻戎越校尉中郎将等府闆長史,不言秩。

    蠻戎越校尉中郎将等司馬,六百石。

     闆者不言秩。

    庶姓南徐荊江南兗郢湘雍等州别駕中從事,不言秩。

    不滿萬戶已下郡丞,六百石。

    五千戶已上縣令、相,一千石。

    皇弟皇子國郎中令、大農、中尉,并六百石。

    品并第八。

     左右二衛殿中将軍,不言秩。

    南台侍禦史。

    依秩減例。

    東宮通事舍人,不言秩。

     材官将軍,六百石。

    太子左右二衛率、殿中将軍及丞、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正參軍、闆正參軍、行參軍、闆行參軍,庶姓公府正參軍、闆正參軍、蕃王府錄事記室中兵等參軍、闆錄事記室中兵等參軍、功曹史、主簿,正參軍、闆正參軍、行參軍、闆行參軍,庶姓持節府錄事記室中兵等參軍、闆錄事記室中兵等參軍、功曹史、主簿庶姓豫益廣衡青冀北兗北徐梁秦司南徐等州别駕中從事史,揚州主簿、西曹及祭酒、議曹二從事,南徐州主簿、西曹、祭酒議曹二從事,皇弟皇子諸州主簿、西曹,已上并不言秩。

    不滿五千戶已下縣令、相,六百石。

    皇弟皇子國常侍、侍郎,不言秩。

    嗣王國郎中令、大農、中尉,并四百石。

    嗣王國常侍,不言秩。

    蕃王國郎中令、大農、殿中,并二百石。

    品并第九。

     又有戎号拟官,自一品至于九品,凡二百三十七。

    鎮衛、骠騎、車騎等三号将軍,拟官品第一。

    比秩中二千石。

    四中、軍、撫、衛、權。

    四征、東南西北。

    八鎮東南西北,左右前後。

    等十六号将軍,拟官品第二。

    秩中二千石。

    八安、左前右後,東南西北。

    四翊、左前右後。

    四平東南西北。

    等十六号将軍,拟官品第三。

    秩中二千石。

    忠武、軍師、武臣、爪牙、龍騎、雲麾、冠軍、鎮兵、翊師、宣惠、宣毅等将軍,四中郎将,智、仁、勇、信、嚴等五威、五武将軍,合二十五号,拟官品第四。

    秩中二千石。

    輕車、鎮朔、武旅、貞毅、明威等将軍,将軍加大者至此。

    凡加大,通進一階。

    甯、安、征、振、宣等五遠将軍,甯蠻校尉,雍州小府、蠻越校尉中郎将,随府主軍号輕重。

    若單作,則減刺史一階。

    若有将軍,減将軍一階。

    合十八号,拟官品第五。

    威雄、猛、烈、震、信、略、勝、風、力、光等十威,武猛、略、勝、力、毅、健、烈、威、銳、勇等十武,猛毅、烈、威、震、銳、進、智、勝、駿等十猛,壯武、勇、烈、猛、銳、威、力、毅、志、意等十壯,骁雄、桀、猛、烈、武、勇、銳、名、勝、迅等十骁,雄猛、威、明、烈、信、武、勇、毅、壯、健等十雄,忠勇、烈、猛、銳、壯、毅、捍、信、義、勝等十忠,明智、略、遠、勇、烈、威、銳、毅、勝、進等十明,光烈、明、英、遠、勝、銳、命、勇、戎、野等十光,飙勇、烈、猛、銳、奇、決、起、勝、略、出等十飙将軍,平越中郎,廣、梁、南秦、南梁、甯等州小府。

    西戎、平戎、鎮蠻三校尉等,拟官一百四号,品第六。

    并千石。

    龍骧、武視、雲旗、風烈、電威、雷音、馳銳、追銳、羽騎、突騎、折沖、冠武、和戎、安壘、超猛、英果、掃虜、掃狄、武銳、摧鋒、開遠、略遠、貞威、決勝、清野、堅銳、輕車、拔山、雲勇、振旅等将軍,拟官三十号,品第七。

    并六百石。

    超武、鐵騎、樓船、宣猛、樹功、克狄、平虜、棱威、戎昭、威戎、伏波、雄戟、長劍、沖冠、雕騎、佽飛、勇騎、破敵、克敵、威虜等将軍,鎮蠻護軍,西陽、南新蔡、晉熙、廬江郡小府、鎮蠻安遠護軍、度支校尉,随府主号輕重。

    若單作,則減太守内史相一階。

    若有将軍,減一階。

    安遠護軍,度支校尉巴陵郡丞等,拟官二十三号,品第八。

    并六百石。

    前鋒、武毅、開邊、招遠、金威、破陣、蕩寇、殄虜、橫野、馳射等将軍,拟官十号,品第九。

    并四百石。

    諸将起自第六品已下,闆則無秩。

    其雖除不領兵,領兵不滿百人,并除此官而為州郡縣者,皆依本條減秩石。

    二千石減為千石,千石降為六百石。

    自四百石降而無秩。

    其州郡縣,自各以本秩論。

    凡闆将軍,皆降除一品。

    諸依此減降品秩。

    其應假給章印,各依舊差,不貶奪。

     其封爵亦為九等之差。

    郡王第一品。

    秩萬石。

    嗣王、蕃王、開國郡縣公,第二品。

    開國郡、縣侯,第三品。

    開國縣伯,第四品,并視中二千石。

    開國子,第五品。

     開國男,第六品。

    并視二千石。

    湯沐食侯,第七品。

    鄉、亭侯,第八品。

    并視千石。

      關中、關外侯,第九品。

    視六百石。

      陳依梁制,年未滿三十者,不得入仕。

    唯經學生策試得第,諸州光迎主簿,西曹左奏及經為挽郎得仕。

    其諸郡,唯正王任丹陽尹經迎得出身,庶姓尹則不得。

    必有奇才異行殊勳,别降恩旨叙用者,不在常例。

    其相知表啟通舉者,每常有之,亦無年常考校黜陟之法。

    既不為此式,所以勤惰無辨。

    凡選官無定期,随阙即補,多更互遷官,未必即進班秩。

    其官唯論清濁,從濁官得微清,則勝于轉。

    若有遷授,或由别敕,但移轉一人為官,則諸官多須改動。

    其用官式,吏部先為白牒,錄數十人名,吏部尚書與參掌人共署奏。

    敕或可或不可。

    其不用者,更铨量奏請。

    若敕可,則付選,更色别,量貴賤,内外分之,随才補用。

    以黃紙錄名,八座通署,奏可,即出付典名。

    而典以名貼鶴頭闆,整威儀,送往得官之家。

    其有特發诏授官者,即宣付诏诰局,作诏章草奏聞。

    敕可,黃紙寫出門下。

    門下答诏,請付外施行。

    又畫可,付選司行召。

    得诏官者,不必皆須待召。

    但聞诏出,明日,即與其親入謝後,詣尚書,上省拜受。

    若拜王公則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