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 百官上

關燈


    為十三班。

    凡十号,為一品。

    平寇、定遠、陵海、甯隴、振漠,拟武威等五号。

    為十二班。

    馳義、橫朔、明節、執信、懷德,拟電威等五号。

    為十一班。

    凡十号,為一品。

    撫邊、定隴、綏關、立信、奉義,拟折沖等五号。

    為十班。

    綏隴、甯邊、定朔、立節、懷威,拟掃狄等五号。

    為九班。

      凡十号,為一品。

    懷關、靜朔、掃寇、甯河、安朔,拟略遠等五号。

    為八班。

    揚化、超隴、執義、來化、度嶂,拟厲鋒等五号。

    為七班。

    凡十号,為一品。

    平河、振隴、雄邊、橫沙、甯關,拟武毅等五号。

    為六班。

    懷信、宣義、弘節、浮遼、鑿空,拟克狄等五号。

    為五班。

    凡十号,為一品。

    捍海、款塞、歸義、陵河、明信,拟伏波等五号。

    為四班。

    奉忠、守義、弘信、仰化、立義,拟亻次飛等五号。

    為三班。

    凡十号,為一品。

    綏方、奉正、承化、浮海、度河,拟先鋒等五号。

    為二班。

    懷義、奉信、歸誠、懷澤、伏義,拟綏虜等五号。

    為一班。

    凡十号,為一品。

    大凡一百九号将軍,亦為十品,二十四班。

    正施于外國。

     及大通三年,有司奏曰:“天監七年,改定将軍之名,有因有革。

    普通六年,又置百号将軍,更加刊正,雜号之中,微有移異。

    大通三年,奏移甯遠班中明威将軍進輕車班中,以輕車班中征遠度入甯遠班中。

    又置安遠将軍代貞武,宣遠代明烈。

     其戎夷之号,亦加附拟,選序則依此承用。

    ”遂以定制。

    轉則進一班。

    黜則退一班。

     班即階也。

    同班以優劣為前後。

    有鎮、衛、骠騎、車騎同班。

    四中、四征同班。

    八鎮同班。

    八安同班。

    四平、四翊同班。

    忠武、軍師同班。

    武臣、爪牙、龍騎、雲麾、冠軍同班。

    鎮兵、翊師、宣惠、宣毅四将軍,東南西北四中郎将同班。

    智威、仁威、勇威、信威、嚴威同班。

    智武、仁武、勇武、信武、嚴武同班。

    謂為五德将軍。

    輕車、鎮朔、武旅、貞毅、明威同班。

    甯遠、安遠、征遠、振遠、宣遠同班。

    威雄、威猛、威烈、威振、威信、威勝、威略、威風、威力、威光同班。

    武猛、武略、武勝、武力、武毅、武健、武烈、武威、武銳、武勇同班。

    猛毅、猛烈、猛威、猛銳、猛震、猛進、猛智、猛武、猛勝、猛駿同班。

    壯武、壯勇、壯烈、壯猛、壯銳、壯盛、壯毅、壯志、壯意、壯力同班。

    骁雄、骁桀、骁猛、骁烈、骁武、骁勇、骁銳、骁名、骁勝、骁迅同班。

    雄猛、雄威、雄明、雄烈、雄信、雄武、雄勇、雄毅、雄壯、雄健同班。

    忠勇、忠烈、忠猛、忠銳、忠壯、忠毅、忠捍、忠信、忠義、忠勝同班。

    明智、明略、明遠、明勇、明烈、明威、明勝、明進、明銳、明毅、同班。

     光烈、光明、光英、光遠、光勝、光銳、光命、光勇、光戎、光野同班。

    飙勇、飙猛、飙烈、飙銳、飙奇、飙決、飙起、飙略、飙勝、飙出同班。

    龍骧、武視、雲旗、風烈、電威、雷音、馳銳、追銳、羽騎、突騎同班。

    折沖、冠武、和戎、安壘、超猛、英果、掃虜、掃狄、武銳、摧鋒同班。

    開遠、略遠、貞威、決勝、清野、堅銳、輕銳、拔山、雲勇、振旅同班。

    超武、鐵騎、樓船、宣猛、樹功、克狄、平虜、棱威、昭威、威戎同班。

    伏波、雄戟、長劍、沖冠、雕騎、佽飛、勇騎、破敵、克敵、威虜同班。

    前鋒、武毅、開邊、招遠、金威、破陣、蕩寇、殄虜、橫野、馳射同班。

      牙門、期門同班。

    候騎、熊渠同班。

    中堅、典戎同班。

    執訊、行陣同班。

    伏武、懷奇同班。

    偏、裨将軍同班。

    凡二百四十号,為四十四班。

     又雍州置甯蠻校尉,廣州置平越中郎将,北涼、南秦置西戎校尉,南秦、梁州置平戎校尉,甯州置鎮蠻校尉,西陽、南新蔡、晉熙、廬江等郡,置鎮蠻護軍,武陵郡置安遠護軍,巴陵郡置度支校尉。

    皆立府,随府主号輕重而不為定。

    其将軍施于外國者,雄義、鎮遠、武安同班,拟鎮、衛等三号。

    四撫同班,拟四征,四威同班。

    拟四安。

    四綏同班,拟四平。

    安遠、安邊同班,拟忠武等号。

    撫河、衛海、安沙、輔義同班,拟武臣等号。

    航海、甯沙、撫朔、平遠同班,拟鎮兵等号。

    龍幕、威河、和戎、拓遠、朔野、翊海同班,拟智威等号。

    梯山、甯寇、綏邊、安漠、威隴五号同班,拟智武等号。

    威漠、明義、昭信、綏河、甯境同班,拟輕車等号。

    候律、振朔、宣節、向義、安隴同班,拟甯遠等号。

    振漠、甯隴、陵海、安遠、平寇同班,拟威雄等号。

    懷德、執信、明節、橫朔、馳義同班,拟武猛等号。

    安朔、甯河、掃寇、靜朔、懷關同班,拟骁雄等号。

    度嶂、奉化、康義、超隴、揚化同班,拟猛烈等号。

    甯關、橫沙、雄邊、振隴、平河同班,拟忠勇等号。

    鑿空、浮遼、弘節、宣義、懷信同班,拟明智等号。

    明信、陵河、歸義、款塞、捍海同班,拟光烈等号。

    立義、仰化、弘信、守義、奉忠同班,拟飙勇等号。

    奉誠、立誠、建誠、顯誠、義誠同班,拟龍骧等号。

    尉遼、甯渤、綏嶺、威塞、通侯同班,拟折沖等号。

     掃荒、威荒、定荒、開荒、理荒同班,拟開遠等号。

    奉節、掃節、建節、效節、伏節同班,拟超武等号。

    渡河、陵海、承化、奉正、綏方同班,拟伏波等号。

    伏義、懷澤、歸誠、奉信、懷義同班,拟前鋒等号。

    凡一百二十五将軍,二十八班,并施外國戎号,準于中夏焉。

    大同四年,魏彭城王爾硃仲遠來降,以為定洛大将軍,仍使其北讨,故名雲。

     陳承梁,皆循其制官,而又置相國,位列丞相上。

    并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将軍,并以為贈官。

    定令,尚書置五員,郎二十一員。

    其餘并遵梁制,為十八班,而官有清濁。

    自十二班以上并诏授,表啟不稱姓。

    從十一班至九班,禮數複為一等。

    又流外有七班,此是寒微士人為之。

    從此班者,方得進登第一班。

    其親王起家則為侍中。

    若加将軍,方得有佐史,無将軍則無府,止有國官。

    皇太子冢嫡者,起家封王,依諸王起家。

    餘子并封公,起家中書郎。

    諸王子并諸侯世子,起家給事。

    三公子起家員外散騎侍郎,令仆子起家秘書郎。

    若員滿,亦為闆法曹,雖高半階,望終秘書郎下。

    次令仆子起家著作佐郎,亦為闆行參軍。

    此外有揚州主簿、太學博士、王國侍郎、奉朝請、嗣王行參軍,并起家官,未合發诏。

    諸王公參佐等官,仍為清濁。

    或有選司補用,亦有府牒即授者,不拘年限,去留随意。

    在府之日,唯賓遊宴賞,時複修參,更無餘事。

    若随府王在州,其僚佐等,或亦得預催督。

    若其驅使,便有職務。

    其衣冠子弟,多自修立,非氣類者,唯利是求,暴物亂政,皆此之類。

    國之政事,并由中書省。

    有中書舍人五人,領主事十人,書吏二百人。

    書吏不足,并取助書。

    分掌二十一局事,各當尚書諸曹,并為上司,總國内機要,而尚書唯聽受而已。

    被委此官,多擅威勢。

    其庶姓為州,若無将軍者,謂之單車。

    郡縣官之任代下,有迎新送故之法,饷饋皆百姓出,并以定令。

    其所制品秩,今列之雲。

     相國,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将軍,太尉,司徒,司空,開府儀同三司,已上秩萬石。

    巴陵王、汝陰王後,尚書令,已上秩中二千石。

    品并第一。

     中書監,尚書左右仆射,特進,太子二傅,左右光祿大夫,已上中二千石。

    品并第二。

     中書令,侍中,散騎常侍,領、護軍,中領、護軍,吏部尚書,列曹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已上并中二千石。

    左右衛将軍,禦史中丞,已上二千石。

     太後衛尉、太仆、少府三卿,太常、宗正、太府、衛尉、司農、少府、廷尉、光祿、大匠、太仆、鴻胪、太舟等卿,太子詹事,國子祭酒,已上中二千石。

    揚州刺史,凡單車刺史,加督進一品,都督進二品。

    不論持節假節,揚州、徐州加督,進二品右光祿已下。

    加都督,第一品尚書令下。

    南徐、東揚州刺史,皇弟皇子封國王世子,品并第三。

     通直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黃門侍郎,已上二千石。

    秘書監,中二千石。

     左右骁騎、左右遊擊等将軍,太子中庶子,已上二千石。

    太子左右衛率,二千石硃衣直閣,雲騎、遊騎将軍,中書侍郎,已上千石。

    尚書左右丞,尚書、吏部侍郎、郎中,已上六百石。

    尚書郎中與吏部郎同列,今品同。

    太子三卿,太中、中散大夫,司徒左右長史,已上千石。

    諸王師,依秩減之例。

    國子博士,千石。

    荊江南兗郢湘雍等州刺史,六州加督,進在第三品東揚州下。

    加都督,進在第二品右光祿下。

    嗣王、蕃王、郡公、縣公等世子,品并第四。

      秘書丞,明堂、太廟、帝陵等令,已上六百石。

    散騎侍郎,前左右後軍将軍,左右中郎将,已上千石。

    大長秋,二千石。

    太子中舍人、庶子,六百石。

    豫益廣衡等州,青州領冀州,北兗北徐等州,梁州領南秦州,司南梁交越桂霍甯等十五州,加督,進在第四品雍州下。

    加都督,進在第三品南徐州下。

    不言秩。

    丹陽尹,中二千石。

    會稽太守,二千石。

    加督,進在第四品雍州下。

    加都督進在第三品南徐州下。

     諸郡若督及都督,皆以此差次為例。

    吳郡、吳興二太守,二千石。

    侯世子,不言秩。